爸爸去哪兒了
近期,一部《爸爸去哪兒》火爆熒屏,5個在台前光芒耀眼的明星爸爸,卻被自家孩子的哭鬧折騰到手足無措。節目播出後,立刻引來強烈追捧。
親子問題是關係到祖國未來一代健康成長的大事,當前較為普遍的問題是,一些做父親的往往忽視甚至放棄了自己的教育責任,致使孩子所受的父性教育嚴重不足。
此話題一出,再次引來吐槽一片:中國的爸爸是全世界最不負責的爸爸!中國爸爸把孩子的養育責任都推到了媽媽身上!
情況真的如此嗎?中國的爸爸們怎麼了?該如何改變這種情況?
淪陷在父教缺失的時代
新浪網2009年的調查顯示,在1988名被調查者中,60.7%的人認為「現在的孩子缺失父教」,僅有13.0%的人認為「父教並不缺失」。在回答「在你的成長過程中,誰承擔了更多教育責任」時,46.9%的人選擇了母親,28.7%的人表示「父母均擔」,僅有13.0%的人表示是父親。
針對北京3~6歲幼兒的父親的調查發現:80%的父親認為自己工作忙,沒有時間與孩子交流。對天津市1054人的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中父親「缺位」的情況,母親是子女教育的絕對主角。
2008年,中、日、韓、美四國的研究者發現:即使正常家庭的父親也已經遠離了孩子。中國高中生將父親選作第6傾訴對象,排在同性朋友、母親、異性朋友、兄弟姐妹、網友後,其他3國的高中生也僅將父親視為第5傾訴對象。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當代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調查」的數據顯示:在被問到「心情不好時,誰最能理解、安慰你」時,僅有10.0%的人選擇了父親;在被問到「空閑時間,你和誰在一起的時間最長」時,僅有6.9%的人選擇了父親;在被問到「誰最尊重你,讓你感到很自信」時,僅有15.5%的人選擇了父親;在被問到「內心的秘密,你最願意告訴誰」時,僅有8.5%的人選擇了父親。
無論在情感、陪伴、尊重、親密還是在問題解決方面,父親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這說明父親在孩子成長中並沒有承擔應盡的責任。
中國的爸爸為什麼會缺席
每天早上,中國很多家庭上演著這樣的一幕:孩子不願起床,媽媽作戰般催促孩子,爸爸熟視無睹。一個家庭的問題就呈現出來:焦慮的媽媽,缺席的爸爸以及無力成長的孩子。問題的矛頭指向了缺席的爸爸,中國的爸爸,去哪裡了?
當夫妻情感出現問題時,內心孤獨的媽媽不自覺地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甚至用注意力將孩子裹挾,造成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過度依賴。當家庭不那麼需要自己時,爸爸則將注意力轉移到工作上。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個只有母親的世界裡。
原始社會中,爸爸會帶孩子出門打獵,孩子很小就被爸爸帶著去探索世界。現在卻完全不是這樣,爸爸沒能在家庭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是在家庭關係中成為一個影子式的角色。對媽媽和孩子來說,爸爸缺席了;對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淪為了旅館。
教育孩子的矛盾,掩蓋夫妻矛盾
這種家庭狀況難道單純是由工作太忙造成的嗎?當然不是。
這種現象隱藏的是家庭問題:父母或者夫妻間存在矛盾。無論是教育孩子,還是夫妻間情感生活的部分,出現問題後沒辦法進行良性的交流和溝通,往往導致男人以工作來逃避問題,女人則以照顧孩子來掩蓋問題。
孩子被母愛過度包圍,和爸爸關係疏離。妻子的關注點轉移了,從而忽視了夫妻間的感情問題。教育孩子的矛盾,讓家庭維持一種平衡。可妻子那本應由丈夫承擔的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那麼,孩子也承擔了一部分成人的角色,家裡會出現小大人,或者孩子會進入那種拒絕成長、依賴性強的狀態,沒辦法探索社會。
家庭對孩子的嬌慣,讓男人覺得在家裡沒有自己的位置,更覺得心灰意冷。最終,成為一個怪圈,一個惡性循環。一直持續下去,形成麻木的平衡,它掩飾了很多問題,讓婚姻能夠維持,但是,這絕對不是一個有活力、有彈性、有生命力的家庭。
父親的淡出是個複雜的問題
現在婚姻的不穩定使女人對婚姻的依賴、對丈夫的依賴減弱了。此消彼長,母親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父親繼續被往外推。
從整個世界的社會分工,到傳統文化,到家庭觀念、今天的應試教育,及現在婚姻的不穩定等多方面因素來看,父親的淡出已經不是孤立、單一的問題,而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在農業文明中,孩子的生活技能是要向父親學習的,比如說木匠手藝是祖輩傳下來的,必須服從父式教育和管理,這是農業社會的特點。但是到了工業社會,到處都可以獲得知識,父親的作用被削弱了。
另外,應試教育導致在孩子成年前,父親和孩子的交流無從下手。孩子整天就是學習,母親照顧孩子的起居似乎就可以了。
還有,就是中國的家庭關係。西方國家夫妻關係是第一關係,所以丈夫和妻子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是等同的。但在中國不同,在中國第一關係是親子關係,第二關係才是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中,顯然母親與孩子更親,本來就搖搖欲墜的父子關係,又被擠了一下,父親進一步「退居二線」。
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家庭中父愛和母愛的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從一戰開始,到二戰期間,很多女人從家庭走入了社會,承擔了一些原來由男人承擔的工作。
二戰結束之後,問題出現了——女人要不要回歸家庭?雖然沒有結論,但實際上很多女人已經走出家庭了。
這種情況下,西方出現了男人的回歸。以前男人是不太管家的,二戰後,慢慢就強調男人回歸家庭。這是一種平衡,也是一種補充,在無形當中把父親的地位給凸顯出來。
缺席的父親將導致……
父愛的缺席將影響下一代,並帶來惡性循環,所以,中國女人對於丈夫的缺席,不要僅僅是憤怒或者冷漠地指責。
在父愛缺席的家庭里成長起來的孩子將來會使問題延續。一個被母親過度照顧的男孩,長大結婚後,內心仍然是個男孩,很難承擔丈夫或者父親的角色。這樣的男人在中國大有人在,他們進入婚姻,就會造成惡性循環。小時候太擅長做小孩,他就會一直做小孩。另外一種情況是,小大人似的孩子,他假裝自己像一個父親,但是他內心沒有成熟的部分會逐漸暴露,於是,中國盛產各種各樣的「老男孩」。
女孩長期生活在媽媽的照顧下,她學習到的就是如何做媽媽,她不知道如何做個真正的女人。老是跟孩子在一起的媽媽,很難去呈現她女人的一面。這樣的女性不知道怎麼跟丈夫去交流,她只會去做最擅長的事情:照顧孩子。或者,她讓長輩去照顧孩子,她繼續做個小女孩。丈夫就會發問:妻子在哪裡?
系統地看問題,才能解決
中國這幾代的男人和女人都不懂如何處理情感問題,這是中國社會最大的危機。男人把生活的焦慮投射到工作上,女人把焦慮投射到孩子上,他們都無法正確處理自己的問題。父親缺席,孩子可能出現問題,但這絕對不僅僅是男人的問題。
父母、男女都要思考,到底該怎麼做,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恢復些樂趣,多些輕鬆,多些享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