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花父母的錢為傲的思維方式算是三觀很正嗎?

我身邊有不少這樣的人,語氣裡帶一些自豪感,:「我從××歲開始就沒有花父母的錢。」

但是回想我的成長經歷,上學不花父母的錢就沒法上啊,還有一些基本的生活開支,我的家境算不窮不富,普普通通,父母也是盡他們最大的努力給我一個最好的生活環境。這有什麼不對嗎?難道工作之前花父母的錢是羞恥的事情嗎?還有,要是以後結婚買房子,父母也願意給我一些補助,接受他們的經濟幫助是很窩囊的事情嗎?當然我到時候也有信心自己掙錢跟對象一起努力,我們本可以買50多平米的房子但是他們的幫助之後可以買更好的,甚至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樣有什麼不對嗎?

不知道說那些話的人是哪裡來的優越感,而且大部分教育水平不是很高。

我該保持什麼樣的心態面對這些?


先說結論吧:並不算。

「不花父母的錢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作為一個命題,其成立有一個前提,即「對於父母來說子女是負擔」。所謂負擔,意為父母與子女之間是一種單向的給予和被給予的關係。對父母而言,這樣的負擔讓他們的生活壓力山大,喪失掉了諸多幸福。因此作為負擔來源的子女,如果憑藉自己的努力讓自己不再是負擔,讓父母從撫養子女的壓力中解放出來,那自是一件牛叉閃閃的功德,非常值得驕傲。

可是以父母的角度而言,既然選擇了生育一個孩子,自然就應當承擔起撫養的義務。「養育之恩」是我非常反感的一個詞,撫養是父母的天職,而不是父母的恩賜。在中國這樣幾乎沒什麼福利制度的國家,撫養孩子確實給父母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但這是父母自己選擇的,欲戴王冠必先承其重,天經地義。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

除了道德和法律上的撫養義務之外,我還想繼續談一談父母為什麼要為子女付出。父母願意遷就孩子,願意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希望讓孩子在溫柔的世界裡健康成長,希望孩子能夠獨立自由、堅韌強大。這並不完全是因為父母自身所負的義務,更多的是因為父母的愛。

所以除了履行義務之外,父母對孩子的付出也是一種愛的表達,後者的意義顯然比前者更為重要。如果一個孩子被父母真切地愛著,便不會覺得自己是父母的負擔,進而產生愧疚。

進一步講,與贈予、交易這樣單純的給付財產的行為不同,父母對子女在物質上的付出承載著情感和愛的交流。我想,一位母親在為自己的寶寶處理著大到決定學校,小到選擇用具的事務時,內心應當是歡喜的,因為這實在是人生中難得的莊重又有趣的體驗。

如果我有一個孩子,我並不希望他覺得自己是我的負擔。沒錯,我完全可以不要孩子,拿著自己的錢去花天酒地,但那樣的話我就體驗不到充盈的愛,也不會被一個小生命從生到死地愛著。我會告訴他,相比於一頓大餐或者一件西服,他的笑容讓我覺得更有意義。我是他的父親,不是他的債主,我養育並保護他,但我們是平等的,不存在誰欠誰的問題。因為彼此,我們得以成為更好的自己。如果非要加以量化的話,他給予我的,並不比我給予他的要少。

十多年前看楊紅櫻的《笑貓日記》,其中寫到兩類父母,第一類覺得孩子是自己的小天使,第二類覺得孩子是自己的討債鬼。對於第二類,祝你們原地爆炸。

綜上,孩子接受父母的付出並不是什麼讓人不安的事情,對孩子付出應該讓父母的生活更好而不是更糟。這種付出也不是市場交易,不應被置於秤盤上進行錙銖必較的衡量,再將親子作為交易雙方,擬訂出等價有償的公平方案。

最後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在災區,政府發放救災物資,有人領了,有人沒領。沒領物資的人節省了公共資源,緩解了救災壓力,但沒有必要因此就對那些領了物資的人產生優越感。


謝邀。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我和我姐。

我有個大我三歲半的姐姐。雖然成長環境幾乎相同,但是我們倆的性格可謂是南轅北轍。

我姐有點像題目中那個不依靠家庭,想靠自己的能力獨立的人,而我是能抱老爸大腿絕不出門撞牆的人。

我讀初中的時候我姐讀高中,我讀高中我姐也上大學了。我們的成績不相上下,一直都沒給爸媽丟過臉。後來我姐離家去了某一二線城市,到了姑姑姑父在職的大學,而我留在了父母身邊。姑姑姑父是某211大學的教授,姑父的科研團隊水平在國內算是高水準,而我姐的專業剛好對口。我姐十分勤奮,而且有很強的自律能力,我姑父有心栽培她,若日後能加入科研隊伍,功成名就可謂輕鬆了不少。可惜我姐拒絕了,她要靠自己的努力奮鬥,於是我姑父再也不理她了。四年下來,她365天,有360天在做實驗或者在考托福雅思GRE。結果呢?收穫甚小。沒有突出的科研成果,沒有突出的團隊經驗,在殘酷的競爭環境中就沒有一個國外大學的offer。 我姑父對我說,如果當初我姐有我一半肯聽話,現在應該在歐美深造讀博了吧。

生活上,我姐也是一個盡量不花家裡錢的人。儘管家境還算不錯,儘管她大學四年讀書的花費是她同學的數倍,但我姐做到了只有三四套平價衣服的地步…她剛工作的時候,一個月只有兩千五,在那個城市溫飽都成問題,但她除了考試和讀書,真的不開口問我爸媽要錢,我表姐說她每天騎著一輛破單車,月底喝稀粥榨菜,雄赳赳氣昂昂地奔向實驗室,她連貧困申請都不用寫班主任就給了她貧困補助,因為覺得她太可憐了……春節回家的時候,姑父問我爸媽是不是我姐和家裡鬧翻了?為什麼我父母對我姐那麼苛刻?我爸媽一臉蒙逼…一臉委屈…

而我就是妥妥的另一個畫風…我大學的時候也會做點小生意——包車。班級活動,學校活動等等難免會用到大客車,我無意間當了某學生部長的包車中介,抖機靈請了幾個學生主席和管事老師吃飯,於是生意源源不斷,不大不小撈了一筆。而我能做這筆生意的原因是靠我姨夫,靠我媽認識的那些客運站的叔叔阿姨。我的任務就是打打電話。我缺錢的時候毫不吝嗇地給我爸一個諂媚的眼神,我在需要人力關係的時候毫不吝嗇地拍我媽馬屁。在我當木材加工翻譯的時候,第一反應是打電話給我辦傢具廠的姑姑,了解專業知識,做工程翻譯的時候,打電話給我大舅。總之,能抱的大腿一個都不會少⊙▽⊙

當了不少次翻譯,其實我的私房錢不少,但我除了拿去旅遊,生活費和醫藥費永遠恬不知恥地問我媽,告訴她我好窮~

父輩總是毫不吝嗇地把他們的資源給我們,有捷徑一定不會讓我們吃苦。其實大多數父母都是這樣子,他們拼了大半輩子所積累的資源都會毫不吝嗇的給予子女,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更好。我真是不懂一個花季少女好端端的幹嘛不打扮自己,為什麼不去開拓視野、增長見識,為什麼不好好學習…為什麼要和家裡過不去…

在最適合學習和成長的時候,不去好好利用環境和資源努力長成大樹,非要衝出去撞個頭破血流,除了別人一句「有骨氣」或者「傻逼」,還能得到什麼呢?如果不是家境所迫,如果不是天才,那就好好利用資源。

每一代人的起跑線都是父輩的肩膀,這沒什麼,社會本來就是不公平的。


這種傲慢可能是無產階級的特色。爸媽自己就沒有從上輩人那裡繼承任何東西,對自己的白手起家感到自豪,他們可能也希望子女能這樣自立。但又一次從零開始,子女將來取得的成就可能比父母高不出多少,甚至更差。而資本主義重視的是積累,財產繼承製度根深蒂固,每一代踩著上一代築好的台階往上爬。父母在乎的是這個家族的不斷上升,看的是長遠利益。而不會因為自己吃過苦,孩子卻生來就有好條件、高起點而感覺酸溜溜的。這種吃孩子醋的事看似可笑,但在中國這種父母並不少見。哪怕家裡不缺錢,也會把孩子省錢甚至早早賺錢誇作是懂事。而人家資本主義父母在幹什麼?他們會拿出錢來對孩子說,爸媽沒有條件上學,賺了這些錢,夠你讀十年書,你拿去學你想學的東西吧,將來光宗耀祖。去國外看看就能發現那種靠世代累積形成的物質與精神的富有,而中國則是沒有積累的淺薄。


三觀沒有正不正,只有和自己合不合


孩子成長到成家一路上都在用家長的經濟或和社會資源。為傲可能是指在父母經濟和社會地位不足時,孩子在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績後那種嚷嚷著要被社會認可的渴望。


謝邀。

這種事說不上正確與否。經濟獨立是應該的,畢竟我們不能一直靠父母花錢養著。經濟獨立,一是減輕父母的負擔,二是自己獨立生活和被社會認可的標誌,三是自己獨立生活的物質基礎。但是,經濟獨立後不代表就要和父母在經濟上一刀兩斷。要花大錢了、父母出於各種理由給的、真的急需的,花了再還。平時孝敬的、出於各種理由給父母的、父母急需的,給了也是應該的。

父母子女之間能分那麼清楚嗎?


推薦閱讀:

能將人從絕望和沮喪中拯救出來的藝術作品有什麼共性?
年輕的心本無悲苦 ① 我為什麼會陷入進食障礙
被同學說minecraft是自閉症玩的遊戲,心裡很難受?
怎樣區分確有實力卻鬱郁不得志的人和實力不足卻自以為自己牛氣衝天只是缺機會的眼高手低的人?

TAG:經濟 | 心理 | 獨立 | 父母 | 優越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