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知乎上很多人認為基督教比其他宗教世俗化?
明明就是回歸傳統的宗教復古運動,
怎麼到了知乎這裡變成世俗化了!是什麼給他們基督徒比其他宗教世俗化的錯覺?
不明白你所說的「世俗化」的概念。
基督徒表面上看沒有特定衣著,不需要佩戴特定宗教飾品(雖然很多基督徒都喜歡帶十字架),平時沒有什麼宗教儀式(除了飯前禱告和周日的禮拜),這些表面的東西也沒有。
聖誕節 我們會一起去唱詩班,慶祝耶穌誕生在世上,會舉辦音樂會,也會有很棒的基督徒音樂人,組成搖滾樂隊,唱福音搖滾樂(有沒有很酷)
為什麼基督教堂大多都很樸素(與天主教相比)?因為基督徒相信三人聚集,神的靈就運行,這導致我們無論在地鐵、茅草屋或是野外聚會禱告,此時此地就是我們的教堂。這個教堂並非物質的。
聖經里說不允許我們跪拜偶像,不崇拜符號(十字),因為人手所造的物,無論貼了幾層金子也無法與神比肩。我們不燒香燒紙,因為上帝無需被世俗之物供奉,免去這種虛無的供奉,一心一意信仰。這應了那句「心裡相信,口中承認」你就是神的兒女。(天主教堂里的雕塑和畫也不是被供奉的神像,僅僅是裝飾藝術品 )
成為基督徒的儀式也不會太強,我在泳池受洗,我先生在豆腐缸里受洗,我的朋友們是點水受洗、浴缸受洗或在河裡受洗。地上的物質不是這個儀式的重點,重要的是借著水這一小小的儀式感,讓你借著神靈獲得重生(心靈的重生)
成為基督徒會有什麼不方便的地方嗎?好像沒有誒,戒掉情慾,嗯,沒有誒,聖經要我們「婚後多享受夫妻生活」,而且要我們「時常喜樂」,當然是要「一夫一妻」,而且「丈夫當要愛你的妻子,妻子尊重丈夫。」
不能吃什麼???什麼都可以吃,除了帶血的生肉。(無血的日本刺身和5分熟的牛是可以吃噠)基督教是快樂的宗教,要我們彼此相愛,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那你是合格的基督徒嗎?」 神對他的兒女寬容,我們遵守人類的基本道德「十誡」行事做人,但是我們不完美也不完全,成為基督徒之後的人生,需要經常反思,沒有人,可以稱為完美的基督徒。
基督徒的日常:
教會的牧師常常教導我們要遠離世俗,這裡的世俗不是說與世隔絕,不是切斷凡塵,不是清心寡欲,不是跟非基督徒者絕交。也不是給自己貼個標籤,擺出一副基督徒高人一等的姿態,這是錯誤的。
遠離世俗是放下追逐名利的心,放下為金錢煩擾的心。
我當然遠遠不足,我喜歡享受生活,喜歡買買買,是女權主義,也是愛發脾氣的女孩子,但是我也不停地在學習。學習如何與人溫和相處。希望最終做到離合格的基督徒差那麼一點點的距離。但信仰將會伴隨我一生,不會改變。
我也有很多非基督徒的好朋友,我也不會強求,讓大家相信我所信,因為這一切並不是我們人能決定的,人與上帝的關係,是早已安排,我們能做到的是順從、不阻撓,不做一些自以為是的事情。當然朋友傷心難過時,我會用聖經的方式去開解她。我也時常贈送聖經,也知道它往往會被塵封,但是只希望有一天你需要的時候,它的某一句話可以給人帶來溫暖和希望。
這算不算是基督徒的「世俗化」呢。多圖!
當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或一個虔誠的伊斯蘭教徒,甚至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轉而皈依基督教(指新教,下同)後,在無神論者看來,他們也會認為這個人世俗化了。首先,他們會發現,這個人的服飾沒有宗教特點了。不戴佛珠(念珠)、白帽了,女性不穿黑袍了,和普通人一樣,沒有「奇裝異服」。
其次,家裡不設佛堂佛龕,不供奉佛像了
除了書架上的聖經和一些十字架裝飾,看不出家裡有特別宗教氛圍。總之,宗教氣氛變弱了。
再次,沒有專門遵守什麼顯眼的宗教節日和奇怪得讓人刮目相看的宗教行為禮儀,如食素,不殺生,不結婚,不吃豬肉,齋月,開齋節,朝覲,走在路上忽然就跪地禮拜,等等。
總而言之,這個以前虔誠的宗教徒,自從信了基督教,就變得和普通無神論者一樣了!
為什麼?
想必題主是基督徒,你也知道為什麼。基督教是一個嚴重不看重行為的宗教,嚴重不重視禮儀,節期,飲食,習俗等外在形式的宗教,宗教學裡,基督教常常被稱為一個入世的宗教。所以,在外人看來,基督徒和普通人幾乎沒兩樣。
如果這就是無神論者所說的世俗化,那基督徒就真是世俗化。
基督徒在乎的是心裡的意念,不是任何外在的行為。基督徒和其他人做著同樣的事,但基督徒是為榮耀神而做。一個基督徒清道夫是為神清掃街道,他深知自己在做給神看,天使在為他的敬業歌唱。非基督徒清道夫可能只是為了糊口。
無論做什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 (歌羅西書 3:23 和合本)
基督徒的生活就是在地如在天。外在看來在地,屬靈上在天。所以外人看來就只見表面的「世俗」。
耶穌強烈批判那種只注重外在宗教感的做法:他教導門徒說:「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里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馬太福音 6:5-6 和合本)
耶穌甚至具體舉例說:「你們禁食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臉上帶著愁容;因為他們把臉弄得難看,故意叫人看出他們是禁食。(馬太福音 6:16 和合本)
他又直接斥責:「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洗凈杯盤的外面(外在的宗教行為),裡面卻盛滿了勒索和放蕩(內心污濁)。
「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裡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
所以,基督徒的神聖都在心裡,在內室,不在表面,不在人群中。基督徒甚至懼怕在人群中表現得很宗教,很神聖,很脫俗,怕自己成為耶穌口中那假冒偽善的人。基督徒禁食時,裝也要裝得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禁食,總之不想讓別人從外在禮儀裝飾上看出自己很虔誠。
因此,宗教改革明明是革除不符合聖經教導之處,歸正到基督教本源,高舉五個唯獨:唯獨聖經,唯獨基督,唯獨恩典,唯獨信心,唯獨神的榮耀,去掉了那些「假裝很宗教」的東西,但卻被普遍誤解為世俗化,知乎里甚至有人腦補想像出他們被世俗政權馴化而世俗的場景,也是醉了。
神的國不在乎吃喝(指吃喝的戒律,可以理解為外在行為的宗教化),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 (羅馬書 14:17 和合本)
————分割線————
從評論看,基督徒基本都看懂了,但非基督徒可能有疑惑,我做一下說明:第一,我這個回答不是要和其他宗教比賽世俗化哈,世俗化在基督教看來是一個貶義詞。
但是:
第二,世俗化分兩種,一是表面行為的世俗化,二是內心信仰的世俗化。部分認為基督教世俗化的人其實是說前一種,即包括服飾、生活戒律、宗教禮儀、宗教節期等和無信仰的世俗社會雷同。我這個回答就是說明,這種雷同(所謂世俗化)是基督教的內在要求,是主動進行這種雷同的,其神學理論支持如此。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基督徒在生活中要在服飾、禮儀、節期上熱衷於表現得和普通人不同(要表現出宗教感很強的樣子),恐怕會引來其他基督徒的側目,會認為他的做法「不正統」,甚至會拿聖經經文和教義來勸勉這位基督徒不要熱衷這些東西。
但後一種世俗化是基督教所認為的真正世俗化,主要發生在19世紀自由神學興起後,是基督教反對的。
所以,如果有人認為基督教從宗教改革開始,就是對天主教的一種世俗化運動,那他的意思多半就是指的是前一種世俗化。先說結論:基督教在西方的所謂「世俗化」確實在進行。而這種「世俗化」與我們想像中的也許很不一樣。而且我們中國人對西方的信仰大多都缺乏最起碼的了解。
我先定義一下我所討論的「世俗化」。所謂世俗化,就是「人本化」,即,把宗教關心的對象由神拉回到人。這個過程從宗教改革運動以來就一直不斷的在進行。如果考慮的猶太教的歷史,那麼基督教本身就是對猶太教的一種「人本化」。基督教的上帝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可以化身成為一個人,親自到人間來拯救人類的耶穌。這個人本化的過程包括破除戒律(破除猶太教律法),破除教會權威(宗教改革)等等一系列活動。而當代所謂的「世俗化」本質上就是「人本化」的繼續。
從精神層面來講,按照康德的觀點,基督教是一種所謂「純精神性的宗教」。康德所說的應該是指基督新教。後文中全部以「新教」代稱。為什麼康德會這樣認為?簡單來說,新教是宗教改革的產物,是破除教會權威的結果。所以一個人是不是新教徒,不以他做什麼說什麼為標準,而是以想什麼為標準。換言之,覺得一個人是否是信徒的關鍵在於內心的信仰,而不是外在的東西。這就和其他宗教有了很大不同。對於其他「歷史性宗教」,康德認為,不僅取決於一個人信什麼,也取決於一個人做什麼。而對於一個新教徒,光做是沒有用的,信心是關鍵。(這裡並不是說,信心是新教的全部,而是新教的核心)。這位新教的「世俗化」提供了理論基礎。在康德之後的很多哲學家都有類似的觀點。
另一方面,說說我個人的經歷。我在加拿大生活,認識很多信徒朋友。其中有一些高度「自由化」的信徒。他們自稱為「non-denominational christian」,也就是無宗派信徒。我把它們成為「後現代基督教(信徒)」。他們認為,一切宗派,甚至宗教本身,都是對真理(信仰)的曲解和異化,即,對耶穌(上帝)的異化。因此他們力求避開宗教這個軀殼,避開早期教父引入的外來思想(如斯多戈主義),直指上帝(真理)本身。這與禪宗的「直指人心」有幾分相似。而在西方富足的物質條件與開放的文化環境下,這是一種非常有生命力的觀點。很多西方人跟我說,西方世界處於「後基督教時代」。在我看來,這個「後基督教時代」的到來,是對宗教改革運動的拓展,也可以說是一場「新宗教改革運動」。
有一位「後現代」牧師跟我這樣說:上帝是什麼?上帝就是一個完美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升天是什麼?升天就是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天堂是什麼?天堂就是人間。個人救贖是什麼?個人救贖就是努力把人家建設的更美好,讓人間回歸天堂,讓人類回歸亞當夏娃被趕出伊甸園之前的美好狀態。還有一位朋友也是一位「後現代」信徒。他離開了一個大教會,去了一個只有幾十人的鄉間小教會。他跟解釋道:「我離開大教會,是因為大教會不那麼需要我的幫助,有本事有錢的人多啊。而我想真正的去為人們做點事情,所以我來了這個小教會。而我一直都在反思,我是內心中真正的追隨耶穌,還是只想要宗教這個形式?成為一個形式上的信徒很容易,但是成為一個真正追隨耶穌的人卻很困難。」從他的思想里可以看出,他們對形式化的宗教很反感。而更加強調內在的信仰。這種觀點其實對於基督教這個實體宗教是一種隱患。因為他正在把宗教的基礎架空。宗教失去了外在的東西,也就不再是宗教了。這樣發展下去,上帝與耶穌也可以被架空(與自然神論類似)。然後就可以不需要上帝了。這樣的事情似乎已經開始在北歐發生。
綜上所述,基督教在當代西方社會的開放與包容程度正在不斷增長,而且這種趨不會停止,宗教「人本化」的進程還將繼續」。這應該就是題主所謂的「世俗化」宗教。
最後還有說明一點,很多國人呆著有色眼鏡,把宗教信仰的問題簡單化、粗暴化。只看到西方基督教的衰落,卻很少學習反思西方從宗教信仰中汲取的精神成果。甚至有這樣一種心態:「我們孔夫子幾千年前就不語怪力亂神了,你們這些愚蠢的西方人還要信教。折騰了幾千年才明白了一個我們中國人明白了幾千年的道理。而我們現在已經信仰更高級的馬列了。」這是一種非常愚昧粗淺的觀點。當代西方基督教的瓦解(後文以「信仰無神論」代稱),是經歷了對宗教的批判(哲學意義的批判,不是噴子們的批判)以後發生的。這種無神論是比原始的無神思想層次更高,更加豐富與堅定。而這是我們中國人所缺乏的。況且中國古代從來都不是無神論社會,孔夫子本人也只是一個不可知論者,而不是無神論者。中國傳統的無神論思想,包括當代的這種「泛無神論」思想,都不是建立在對宗教的系統理性的批判之上的。而仍然是停留在「迷信」無神論的階段。換言之,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就是不相信有神。至於為什麼沒有神?我管他呢…反正就是沒有神。這和「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就是信有神」沒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我覺得,這用「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例子很容易類比。西方對於宗教的拋棄,是經過了漫長而發展之後的拋棄。而我們中國在哪個階段?看看每年除夕晚上,有多少所謂的「無神論者」,甚至是**,都要去廟裡燒上一炷香。就連佛教這種無神論哲學也被神話。而又有多少人,裝修買房子要請人看風水?曾經某個時候,很多人把廟裡的山神土地換成***。你讓它們信進化論,他們就換上達爾文的畫像整體膜拜。你讓它們信相對論,他們就把換上愛因斯坦的畫像膜拜。而微信朋友圈裡,各種地攤軟文,只要加上「科學家」「專家」幾個字,就可以瘋狂的傳播。從本質上沒有跳出愚昧的圈子。而西方基督教的摔落,是思想進步的成果。西方的無神論,是有思想深度的無神論。而前文所說的「後現代基督教」也是一種「不迷信」的基督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精神信仰。我們所謂的無神論,還停留在「迷信無神」的階段。中國的思想發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很多人對信仰意義上的世俗化並不了解。其他宗教分等級,要慧根,有血統要求等等門檻限制,基督信仰沒有這些。這不叫世俗化,這叫普世性。其他宗教需要死守教宗教義,比如不吃豬肉什麼的。這叫靠律法稱義,而基督信仰是因信稱義。基督信仰的世俗化是指什麼呢? 就是除了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還添加了些別的東西。比如成功神學,恩典神學,讓你信耶穌升官發財啊,不需要悔改啊什麼的,這就叫世俗化。
世俗化首先是指政教分離,宗教不應干預政治,然後才是儀式,服飾,生活方式之類的問題,這裡的回答大都撿芝麻丟西瓜。
推薦閱讀:
※孤獨的藝術家 & 有死的上帝|鄧曉芒讀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
※基督教是怎樣傳入歐洲的?
※東方玄學,與西方神秘學,包括世界各地的神秘學,本質是否相通?
※要看懂《第二十二條軍規》(Catch 22)需要了解哪些東西?
※漢代的儒學是怎樣的?經學和緯學在儒學發展史中起到怎樣的脈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