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爛片為什麼也能撈到錢?觀眾邊罵邊期待,從爛片里撈好片!

導讀

觀眾一邊罵爛片,一邊卻表現出了「寧可錯看一百爛片,不可放過一部優秀國產片」的態度。最明顯的結果就是:嘩眾取寵的爛片拿到了高票房。

當2017年到來的時候,剛剛過去的2016年似乎已經被遠遠拋到了腦後。票房457億,銀幕40000塊,《美人魚》33.9億榮獲票房第一……現在看起來都遙遠得不得了,因為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眼光早已經被影院里最新賀歲片的海報吸引過去,被卷福的《神探夏洛克》什麼時候播吸引過去,被《紙牌屋》第五季該怎麼拍吸引過去……

票房比不過辣條

2016年,全國電影總票房以457.12億交賬,看起來比2015年多出十幾億,但算一算增速卻只有不到4%——要知道2015年的增速可是49%!

春節檔雖然創造了大年初一總票房近8億元的單日票房紀錄、《西遊伏妖篇》首映日3.54億元創單日單片票房紀錄、春節檔總票房33.8億元創歷史新高,但春節檔上映的電影中,《乘風破浪》以6.9分的成績排在榜首,《熊出沒》以6.1分位列第二;一度票房領跑的《西遊伏妖篇》僅為5.6分,《功夫瑜伽》是5.7分,最低的《大鬧天竺》只有3.9分。

春節檔電影越拍越爛,但票房卻越來越高!

影視熱帶動了資本的大量進入,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全國電影總票房還比不過一個省的辣條生意。

辣條可是實實在在的,票房還可能有水分。

的確,從眾所周知的《葉問3》幽靈場,到《我不是潘金蓮》的零點滿座,這一年裡我們見過了太多票房注水。你以為票房過億的電影就不用注水了?錯!越是票房高的越是要衝量,各種電商票補早就是業內盛行的營銷套路之一,要不然,你怎麼解釋在物價上漲的時代,2016年的全國平均電影票價(33元)反而比2015年跌了2塊錢呢?正是因為有太多影片做了不要49、不要39,只要19.9、只要9.9的特價場。

而有些投資較高、或是與發行方有著對賭協議的影片,就更是需要在首映日或公映首周,儘可能地多刷票房,從而延長公映期,從對賭協議中贏得更多的利潤。記者遇到過最不計成本的票補,並非自家院線的幽靈場排片,也不是貼錢賺吆喝的特價場——畢竟用這些做法,付出10塊20塊就能換來賬面上的30塊40塊——而是直接給所有關係網上的親朋好友發紅包,讓他們買票,至於看不看,悉聽尊便。發出去的紅包雖然能換來賬面上幾乎等額的票房,但考慮到還有票房分成,出品方最多只能換回其中的43%,這樣的做法算得上相當土豪。這家公司在2016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不知與此是否相干呢?

有關辣條,我看到的另一則消息是:河南省為規範市場,銷毀了70多噸、價值100萬元的劣質辣條。如果劣質電影也能這樣銷毀,是不是會大快人心呢?

你可能看了假電影

其實,注水的又哪裡只是票房呢?截至2016年末,中國內地的銀幕總數已經超過了40000塊。這個數字,在5年前的2011年末,還只有不到9000塊;而40000塊已經超過了美國的大銀幕數字。

伴隨著大銀幕而來的,是3D、4K、IMAX——現在似乎一年裡沒有幾部電影不跟著「3D+IMAX」的後綴。但是套用一句年底的流行詞:你可能看了假電影。你以為你看的3D就是真3D?IMAX就是真IMAX?許多好萊塢進口片「2D轉制3D特供中國市場」已經不是新聞,而你可能沒有想到的是,走進一個銀幕超大的IMAX廳,看到的也可能是假IMAX……

據圈內老司機向記者透露,目前國內的IMAX影廳,既有IMAX,還有中國巨幕、東方巨幕以及DMAX,每一家都在挑戰美國引進的IMAX技術知識產權,試圖建立不同的行業標準。但其中有一部分,卻是魚目混珠,只是單純將銀幕放大,就敢對外宣稱自己是IMAX。而事實上,IMAX技術卻涉及到方方面面,遠不止是銀幕放大那麼簡單,而是從拍攝伊始,就要使用特定的IMAX攝影機。

10億俱樂部的套路

現在再說起星爺的賀歲片《美人魚》,感覺似乎已經是非常久遠的事。但它確實是2016年初誕生、迄今為止依然佔據中國電影票房冠軍的一部影片,33.9億這個數字,領先第二部《捉妖記》都有將近10億——相當於一部高票房電影的距離。倘若2017年同出星爺的賀歲片《西遊伏妖篇》未能突破這個數字,就只有待2018年的《捉妖記2》才有可能競逐一二。

不過,33億遙不可及,10億卻取代了當年的「億元票房俱樂部」,成為電影大牛俱樂部的最新入場券。這主要是因為,票房過億的影片實在太多了,僅2016年就有84部影片(其中43部國產片)票房過億。

而截至現在,華語電影進入10億票房俱樂部的是這麼15部影片——《美人魚》《捉妖記》《尋龍訣》《泰囧》《港囧》《心花路放》《煎餅俠》《夏洛特煩惱》《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西遊記之大鬧天宮》《澳門風雲3》《湄公河行動》《長城》《盜墓筆記》《功夫熊貓3》《西遊伏妖篇》。

其中10部誕生於賀歲檔,4部誕生於國慶檔,2部誕生於暑期檔,無一例外全都產自熱門檔期。15部之中,也有9部屬於有前作打底、擁有群眾基礎的IP電影,而另外幾部,不是國師挂帥,就是星爺、寧浩統領,這些導演本人就是最大的IP。

常言道「自古深情留不住,總是套路得人心」,電影界自然也有自己的套路。所謂套路者,並不是一個貶義詞,換一種說法,它可能就代表了一個行業的遊戲規則——比如找專業導演比半路出家的強,賀歲國慶暑期檔依然會是兵家必爭之地。

放炮可以,您別下跪

可能因為國慶檔的競爭實在太過激烈,2016年的馮小剛也和往年一樣,繼續放了炮,先是退出國慶檔與諸多進口片的廝殺,接著又開始懟人。這一次懟的目標,還是「先定一個小目標」的王健林。

電影名叫《我不是潘金蓮》,小鋼炮卻化身「小女子金蓮」,書信一封,陰陽怪氣地控訴萬達院線給自己的電影排片太少。

所謂跪地為奴,起身為友。放炮沒關係,但求別下跪。2016年,方勵下跪,為吳天明導演遺作《百鳥朝鳳》贏得了8000萬票房。真的是男兒膝下有黃金啊!

不過,下跪只可能成功一時,不可能改變文藝片的命運,一次下跪可以,次次下跪試試?票房是靠自己掙出來的,不是跪出來的。

別把電影當理財產品

不過,比下跪的更可怕的,是躺著就想把錢掙了。

2016年3月,作為大IP的續集,《葉問3》的公映預熱引得萬眾矚目。但是很快,樓就歪到了電影背後的金融遊戲。故事背景說起來複雜又複雜,早已有財經媒體分析了十幾萬字,寫成劇本的話,倒是一部現成的中國影視圈版《大空頭》;說簡單呢也非常簡單,整體思路來自上世紀90年代港片鼎盛時期的黑道勢力,左不過是圈錢、洗錢。

當相似的故事發生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結果就是施建祥博士依然逃亡海外中,而《葉問3》也徹底從一部質量還算穩定的續集電影,被釘在了電影金融詐騙的恥辱柱上。它將作為一則社會新聞,而不是經典系列電影,被載入史冊。

對於電影行業來說,《葉問3》是一種災難,它的出現意味著電影可以走捷徑,策劃、拍攝、宣傳、票房,全都可以成為金融遊戲中的傀儡棋子,全都不重要。當電影變成金融附屬品,對於行業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打擊。但《葉問3》的最終被識破,又是一種幸運,它的倒台意味著遊戲規則、契約精神仍然被行業內的大多數人所認可。

這屆觀眾行不行?

《中國電影產業促進法》第一章第十一條特別提到了「電影評論」,稱:「國家支持建立電影評價體系,鼓勵開展電影評論。對優秀電影以及為促進電影產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2017年初,中國電影評論學會還成立了「網路影視評論委員會」,公布了「網路影評人七大公約」,「堅持說真話」,相信「真理越辯越明」。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2016年歲末,輿論將600億年度總票房落空轉嫁給影評人、觀眾動不動就給國產電影打低分的故事。不錯,《長城》和《擺渡人》的失利讓賀歲檔顯得有點冷,但是仔細看看票房,其實並不算低——且不說《長城》已經躋身10億票房俱樂部的十五分之一,就算是《擺渡人》吧,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它已經是王家衛的澤東電影公司歷年來票房最高的電影了——《一代宗師》口碑這麼好,當年也只是以2億票房破了澤東紀錄,而《擺渡人》現在已經不止2億了。

要說這屆觀眾行吧?也有可詬病之處,比如像《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這樣的爛片——比《擺渡人》更爛上N倍,都能賺夠8億票房。

但是要說觀眾不行吧?倒還真得相信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國產片這方面,觀眾一邊罵爛片,一邊卻表現出了「寧可錯看一百爛片,不可放過一部優秀國產片」的態度。最明顯的結果就是:嘩眾取寵的爛片拿到了高票房,但對於真正的用心之作、誠意之作,票房也從來沒有辜負過主創們的努力。

以2016年幾部不錯的類型片為例——《湄公河行動》票房不俗,是IP遍地的影視圈殺出的一匹黑馬;涉案題材整體突破,完善了警匪片類型化的空缺,類如《追兇者也》《火鍋英雄》《唐人街探案》,都以相對小的成本收穫了不錯的票房和口碑;即使是以往看來在電影市場「必死無疑」的文藝片,也有《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驢得水》《七月與安生》《羅曼蒂克消亡史》,質量都數上乘。《驢得水》是兩位導演的處女作,票房就過億;《不二情書》更是破了10億,位列中國女導演最賣座第一名。

再舉一個明顯的例子:2012年國產電影票房首次超越進口片,之後持續多年佔據大頭,2016年仍以58.33%的比例勝過了進口片。

所以你說,這屆觀眾到底行不行?每一個抵制國產爛片的觀眾,都有一顆希望看到國產好片勝於進口大片的赤誠之心吶。

來源:新民周刊

推薦閱讀:

女人對男人的五種心理期待
我期待花開的聲音
輸卵管妊娠期待治療與藥物治療
2017年,最值得期待的25部好電影
粵港澳大灣區:誰是中心,誰最受益,哪些項目最值得期待?

TAG:觀眾 | 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