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乳治療後惡性腫瘤的長期風險
來源:SIBCS
乳腺導管原位癌或早期浸潤癌患者的預後良好,乳腺癌複發率較低,但是再發其他惡性腫瘤(第二惡性腫瘤)的風險尚不明確。
2018年2月27日,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乳腺癌研究與治療》在線發表賓夕法尼亞大學、愛因斯坦醫療集團的大樣本隊列研究報告,對乳房保留(保乳)治療後長期隨訪期間第二惡性腫瘤進行了分析。
該大樣本人群隊列研究從賓夕法尼亞大學醫院入組1992~2001年接受保乳手術隨後全乳放療(60~68Gy)0~II期女性755例,年齡25~89歲(中位55歲),其中導管原位癌135例、I~II期乳腺浸潤癌620例。根據臨床特徵,接受其他治療,包括激素療法±化療。根據第二惡性腫瘤所在器官系統或解剖部位進行分組,包括婦科癌、頭頸癌、胃腸癌、泌尿生殖癌、黑色素瘤、肺癌、白血病、淋巴瘤、軟組織肉瘤,不包括原發性乳腺癌、皮膚基底細胞或鱗狀細胞癌。根據生存曲線確定第二惡性腫瘤隨著時間推移的發生率。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全國癌症登記數據中心的監測流行病學最終結果(SEER)55歲女性數據,對所有和不同器官或部位第二惡性腫瘤的發生率進行比較。
放療後隨訪0.1~23.6年(平均12.7年,中位13.8年)。根據不同年齡,對第二惡性腫瘤發生率進行校正。
結果發現:
15年第二惡性腫瘤發生率為12.0%,接近SEER非乳腺惡性腫瘤發生率12.1%。
全身療法和高強度放療(>63Gy)與第二惡性腫瘤風險顯著增加無關。
該研究與SEER對照組相比,婦科癌和黑色素瘤的風險顯著增加。
因此,大多數第二惡性腫瘤與治療無關,並且15年第二惡性腫瘤發生率與SEER對照組非乳腺惡性腫瘤發生率相似,這些結果應該可使患者放心。婦科預防手術有望進一步減少第二惡性腫瘤風險。有必要進一步調查與黑色素瘤的基因遺傳關係。
推薦閱讀:
※國家外匯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就銀行間債券市場境外機構投資者外匯風險管理有關問題答記者問
※體重過輕者死亡風險高
※帶你漲姿勢——『黑天鵝事件』是什麼意思?
※還是嫁給愛情風險最低
※女人出軌風險更大 女人應該如何控制出軌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