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的五大特點
陳氏太極拳的五大特點
縱觀陳王廷創造的太極拳,有以下五個特點: 1.把拳術和導引、吐納相結合。 我國古代的導引和吐納,源遠流長,在公元前幾百年前的《老子》《孟子》《莊子》等著作中已出現,漢初淮南子劉安又編成「六禽戲」,後漢著名醫學家華佗則改為「五禽戲」,是後世氣功、內功的先導,也是道家養生學的基礎。陳王廷把拳術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協調動作,與導引、吐納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就使太極拳成為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這對增強人們的體質,提高拳術技巧,的確是一種創造性的發展。 2.螺旋纏絲式的纏繞運動,動作呈弧形,連貫而圓活,極符合經絡學說的原則。 經絡是指布滿人體內的氣血通路。經絡發源於臟腑,布流於肢體,臟腑經絡氣血失和,則神機反常而疾病作,和則氣血流暢而強身延年。太極拳結合經絡學說,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氣宜鼓盪」,「氣遍身軀」;內氣發源於丹田,以腰為軸,微微旋轉使兩腎左右抽換,通過旋腰轉脊,纏繞運動,佈於周身,通任、督(任脈、督脈),練帶、沖(帶脈、沖脈),達於四梢,歸於丹田。陳、王、武、李四家太極拳論,先後發其幽微。這些正是以經絡學說為基礎,而使太極拳成為「內功拳」的一種流派。 3.創造了雙人推手的競技運動 推手,舊稱打手,是我國武術中一種綜合性的實習技擊方法。自古以來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種分部練習法,但它們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長拳短打」之稱,就說明這種分歧。同時,由於踢、打、拿、跌四法,在實踐中有較大的傷害性,因此歷來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徵性的練習,這就為花假手法打開了方便之門,而前人苦心積累的點滴經驗,也由於實踐不足,很難提高技擊水平。 陳王廷創造的推手方法,以纏繞粘隨為中心內容,綜合了擒、拿、跌、擲、打等競技技巧,並且還有所發展。譬如拿法,它不限於專拿人的骨節,而是著重拿人的勁路,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 推手方法的出現,解決了實習技擊時的場地、護具和特製服裝等問題,成為隨時隨地兩人可以搭手練習的競技運動,並在我國的武術技擊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個新的內容——推。 4.創造了粘隨不脫,蓄髮相變的刺槍術基本練法。 根據推手時的「聽勁」方法,繼而創造了雙人粘槍法,這也是陳王廷獨創的成就之一。 這種器械對練法,解決了不用護具也可以練習實刺的問題。練習太極拳粘槍時,採用沾連粘隨的原則,纏繞進退,疾若風雲,封逼擲放,往複循環,為刺槍術開闢了一條簡便易行,提高技術的途徑。 5.發展了以太極精義為依據的拳法理論 陳王廷的《拳經總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極拳的原始理論,是總結古代技擊術的一篇拳論,它闡述了攻擊與防禦的戰略和戰術,所以稱得上是太極拳七個拳套的概括性拳論。把《拳經總歌》和戚繼光的《拳經三十二式》圖訣相對照,就不難看出陳王廷在拳論方面怎樣吸取了前輩所歸納總結的精華。但是陳王廷並不滿足於吸取當時名家的拳法理論,而是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做了一系列創造性地發揮。
陳王廷在拳法理論上的獨創性成就,表現在《拳經總歌》的開頭兩句:「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兩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貼纏繞,以練習懂勁和放勁的技巧,通過嚴格和正確的鍛煉,反覆練習,不斷提高技術水平,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高級推手技術水平。這種推手的方法和懂勁的理論,是在傳統武術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從外形的技擊術提高到「勁由內換」、「內氣潛轉」和「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高級技巧,在我國武術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同時,它還為後來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陳鑫等太極拳名家奠定了鍛煉方法和進一步發揮技擊理論的基礎。 由於太極拳採取全身放鬆,用意不用力的鍛煉原則,所以要由松入柔,運柔成剛,剛復歸柔,達到有柔有剛,剛柔相濟。拳套的練法要求先慢後快,快後變慢,慢要慢到別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後發先至。也就是說,練太極拳要求達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剛。這種既重外形,更重內蓄的觀點,還為提高武術技擊水平提供了極有價值的鍛煉方法。
推薦閱讀:
※入目三分見太極:張世慶講陳清平太極拳小架:七大規則之不流水
※太極拳之推手問答
※傳授太極拳 志當存高遠
※太極拳之「開合」解
※武當太極拳28式手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