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白話注釋(5)--學佛網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時臨末法,眾生福薄。

明師難遇,正法難求。

  我等末世行人,當遵佛遺教,以戒為師,實行實做,自覺覺他,荷佛家業,住持正法。

佛法為慈舟,正見為導航。正知正見,乃修學佛法之前提,藉此因緣我等發心每日彙集大德開示、佛陀經典淺釋,願與見聞者共同學習進步,樹立正知正見,趣入佛法正道,如法修學,早證菩提,同歸凈土。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共修經文講義資料: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白話注釋(5)

時,長老①須菩提②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③,右膝著地④,合掌恭敬而白⑤佛言:

「希有⑥世尊,如來⑦善護念⑧諸菩薩⑨,善付囑⑩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⑾發阿諾多羅三藐三菩提心⑿,云何應住⒀,云何降伏其心⒁?」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⒂,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⒃!世尊,願樂欲聞。」

[譯文]

這時,須菩提長老在大眾中,從座位上站起,偏袒出右肩,右膝跪地,雙手合掌,恭敬地向佛請求道:

「希有難遇的世尊啊!如來您具有善巧方便,能夠護持攝受一切菩薩;又有善巧方便,能夠教化引導一切菩薩。世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起了求證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行菩薩道,他們的心應該如何安住,又應該如何降伏妄想之心呢?」

佛說道:「很好!很好!須菩提,正如你所說的,如來具有善巧方便,能夠護持攝受一切菩薩,以及教化引導一切菩薩。你現在認真地聽,並且如理思維,我為你講說。善男子、善女人如果發了求證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應該這樣安住,這樣降伏妄心。」

「好的!世尊,我們很樂意聽您講說。」

[注釋]

① 長老:對於修行好、智慧廣或者年長者的尊稱。

② 須菩提: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須菩提為梵語,漢語譯為善業、善吉、善現、善實、善見、空生。他是佛陀弟子中最善長解空理者,被譽為「解空第一」。

須菩提尊者不只善解空義,而且能將空義應用在日常修行生活之中。有一次,須菩提尊者在耆闍崛山中縫衣服,當時他聽說佛陀將到該地,本來想立刻動身出門去迎接佛,但在他即將動身時,想到不該以色身形相去衡量佛陀,因為一切法的本性「悉皆空寂,無造無作」,而且佛陀也曾說過:「若欲禮佛者,當觀於空法;若欲禮佛者,當計於無我。」(《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八)因此,他立刻悟到真正的禮佛,不應住在佛陀的色身,而是要明了諸法性空,徹見如來法身,所謂「能禮所禮性空寂」。這件事例,說明了他之所以能獲得「解空第一」美譽的緣由。

由於須菩提尊者善解空義,因此對一切現象都能透徹地體悟其實相,而不致被差別相所轉,對外境的或逆或順,皆能夠不起執著,不起諍訟,所以他在佛弟子中,也擁有「無諍三昧,最為第一」的美譽。依《大毗婆沙論》記載,由於他常常沉浸在「無諍三昧」的境界中,有一次,有人問他是誰,他曾回答說:「我是被世間人假立名稱為『須菩提』的那個人。」

③ 偏袒右肩:脫去衣袖為袒,偏袒右肩即將右肩的衣袖脫去,袒露出右肩。為古印度禮節,表示恭敬。

④ 右膝著地:右膝跪在地上。古印度禮節,表示恭敬。

⑤ 白:下對上為「白」,上對下為「告」。如下文的「佛告須菩提……」

⑥ 希有:珍稀罕有。據《金剛經纂要刊定記》卷三,佛陀有四種希有,即:⑴時希有,謂佛陀出世罕有。⑵處希有,三千世界中,佛陀不出現於他處,唯降生於迦毗羅城。⑶德希有,佛陀乃是具無量福德之智慧者,以其最尊,無人能比,故謂德希有。⑷事希有,佛陀所作,悉以佛法普利眾生,故為希有殊勝之事。

⑦ 如來:佛的十號之一。乘如實之理而來,為度化眾生而來,由真如顯現而來,雖來而無來,所以名為如來。

⑧ 善護念:善即善長、善巧的意思。護念,是護持、攝受、憶念的意思。

⑨ 菩薩:全稱為菩提薩埵,菩提是覺、覺悟之義,薩埵是有情之義。菩薩即自己覺悟,並發心令他人也覺悟的有情。

⑩ 付囑:吩咐,囑託,教導。

11 善男子、善女人:指皈依佛、法、僧三寶,發心學佛的男女。

12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漢譯「阿」即「無」,「耨多羅」即 「上」,「三」即「正」,「藐」即「等」,「菩提」即「覺」,合在一起即為「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舊譯為「無上正遍覺」、「無上正遍知」、「無上正等道」等,唯佛證得。

13 云何應住:應該如何安住,應安住在何處之義。

14 降伏其心:降住、制伏無始以來的妄想之心。

15 諦聽:諦實思維而聽。

16 唯然:恭應之詞,連聲應諾而不表異議的意思。

[解說]

如來以智慧故,不住輪迴,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佛以無量的方便教化眾生,對於未發菩提心者,令發菩提心;對於已發菩提心者,令其菩提心不退;對於已經不退轉者,令其成熟解脫,此即經中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善護念」,是對菩提心已經成熟的菩薩而說,佛能夠在這些菩薩身中給予智慧之力,使其成就佛法,同時,這些菩薩又可以教化無量的眾生。

「善付囑」,是對菩提心尚未成熟的菩薩而說,對於他們尚未的得到的功德,令其得到,已經得到的功德,令其不失;對已得不退轉的菩薩,令其不舍眾生,未得不退轉的菩薩,令其勝進不退等,如此種種的方便引導,都可稱為 「善付囑」。因為佛有無量的智慧與方便,所以能夠教化引導眾生最終達到究竟的佛地。

若要成就佛果,第一步便是要發菩提心。菩提心,在經中全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無上正等正覺之心。那如何才是發了此心?答案就是發起要度盡一切眾生之心。眾生髮了菩提心,即稱為菩薩,入大乘位。大乘的階位依唯識宗可分為五位:即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

資糧位是指含攝有漏善法以達佛果之位,含十住、十行、十迴向位的諸菩薩。因為他們是以福德智慧為助道成熟的資糧,所以稱為資糧位。此十住、十行、十迴向的菩薩,又稱三賢位。

加行位指四加行(暖、忍、頂、世第一)位的菩薩,由於已有福慧資糧,再加功用行即可入見道位(即菩薩初地歡喜地),所以稱為加行位。加行位是於資糧位所積集的善法,更進一步為得無漏智而加力修行之位。

見道位又稱通達位,指歡喜地的菩薩能夠親身體會的空性,證得初無漏智,入菩薩初地而見聖道,所以稱為見道位。

修習位又稱修道位,指二地至十地菩薩,在見道以後,為了斷一切障而修習根本智(即佛智),故稱修習位。

究竟位即妙覺佛位,最極清凈,更無有上,故稱究竟位。發菩提心而稱為菩薩,是指資糧位的菩薩,不是指見道位(初地)以上的菩薩。

推薦閱讀:

大智度論 白話譯(82)
陳益峰:《天玉經》上篇白話註解
《壽康寶鑒》白話文連載(四十四)——求子 禮念觀世音菩薩求子疏
易傳全文白話解

TAG:學佛 | 白話 | 注釋 | 波羅蜜 | 金剛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