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佛經講記(第七集)
觀無量壽佛經講記(第七集)
1988/2 台灣大專講座 檔名:
前面講的這是大乘經裡面佛與魔的辨別,是用這樣的一個標準。現在我們這個世間魔事特別多,現在我們一般講著魔不是指此地的魔事,那是等而下之。這個地方的魔,權教菩薩都是魔,那是講的很高的標準,現在這個魔是妖魔鬼怪,跟這個不能相比的,這是我們要明了的。底下說:
【大乘經以實相為印。】
『印』就是印證,凡是與『實相』相應的經就是大乘經典,與實相不相應的就不是大乘經典。什麼是實相?實相就是真如本性的別名。佛說的一切大乘經是從自性真心裏面流露出來的,拿凈土宗的標準來說,就是從理一心不亂裡頭流出來的言語、文字、見解,這就叫實相,所以佛經跟世間一切的書籍不一樣。世間人心不清凈,他用的不是真心,他用的是心意識,換句話說,分別執著妄想,他這些理論、見解、言語、文字統統是從分別執著妄想裡頭流出來的,當然跟佛經不能相比。佛經是從清凈心裡頭建立的,所以稱之為實相。
【為經正體。】
是一切大乘經理論的依據,所以決定靠得住,決定可以相信。
【無量功德,共莊嚴之。種種眾行,而歸趣之。】
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清凈身、清凈心,莊嚴一乘實相。種種行,行是講修行,菩薩六度萬行統統以一乘實相為歸宿,都是想證得一乘實相。
【言說問答,而詮辨之。】
釋迦牟尼佛在法會當中跟弟子一問一答都是顯示一乘實相。下面是比喻:
【譬眾星之環北辰。】
『北辰』就是北極星,所有的星繞著北極星來旋轉。
【如萬流之宗東海。】
這是在中國,中國江河都是往東流,都是流入大海,取這個比喻。
【故以實相為經體也。】
底下還有三段解釋,這個解釋多半是從《禮記》上來的。如果諸位讀《禮記》,讀孔穎達的註疏,你就曉得這裡面所說的意思。
【書家解。禮者,訓體也。體有尊卑長幼。君父之體尊,臣子之體賤。當知體禮之釋,是貴極之法也。】
這是以中國儒家的思想見解來說明法身。在一切萬象裡面,能生能變的是最尊最貴,所變所生的當然比不上。能變能生是清凈法身,是我們的本體。儒家講禮,禮非常重要,禮就是體的意思,所以講『尊卑長幼』建立社會的秩序,才能夠達到天下太平的目標。所以家齊、國治、天下太平要從哪裡做?要從禮做。中國幾千年來不是法治,也不是人治。打開中國的歷史,中國歷代的君王、皇帝,專制的人很少,只有幾個,多半的皇帝都非常開明,都讀書明理,所以中國是以禮治天下。這從外表,表面是以禮,每個人都講禮,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講禮,對內講是以孝治天下。內是孝,外是禮,所以中國這個制度在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找不到的,它真好。因為法裡頭沒有情,禮裡頭有情,比法好。法太嚴酷,禮裡頭還有人情,可以說情理法融合成一體,這就是禮。合情、合法、合理,這才是禮。所以中國自古以來是以禮治天下。佛法也是最講這個禮,你看十大願王第一個「禮敬諸佛」,菩薩修行從哪裡修起?要從禮上修起,禮敬諸佛,一切恭敬使我們的性德能夠流露出來。
所以它講究社會的秩序,尊卑長幼,『君父之體尊,臣子之體賤』。這樣社會才有秩序,才能有安和樂利,否則的話,如果禮失去了之後,不得了,天下大亂。中國古人講五個標準,道德仁義禮,道沒有了,還有德;德沒有了,有仁;仁沒有了,還有義;義也沒有了,還有禮;禮沒有了,就不得了,就天下大亂,那眾生就苦不堪言。所以禮是最後的一個標準,最後的一道防線。
中國的三皇五帝,「三皇行道,五帝行德,三王行仁,五霸行義」,以後歷代君王都是用禮治天下,為什麼?禮就有回報,禮尚往來,就有往來。義沒有,義只是盡義務,不求人家回報。禮是有報答的,禮尚往來。禮沒有了,天下就亂了。現在這個世間不講禮,所講的是利害。利害那個變化就太大了,今天我們兩個有利是好朋友,明天我跟你沒有利益,馬上就斷交,甚至於就變成冤家對頭,這天下怎麼能不亂?所以要曉得禮是『貴極之法』,最尊最貴,這就是比喻法身,體就是指法身,就是指真如本性,批註裡面說得很清楚。
【複次。體,是底也。窮源極底,理盡淵府。究暢實際,乃名為底。】
『底』就是根源。我們現在講好像研究,也追究一個理論,所謂是打破砂鍋問到底,要把這個理論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含糊都沒有,這就是底的意思,這是到底了,窮究到底。
【釋論雲。智度大海,唯佛窮底。故以底釋體也。】
宇宙的根源,宇宙人生的本源,誰能知道得究竟徹底?佛知道,佛是一點障礙都沒有,所以徹法底源。這是我們要記住,只要我們自己把心性上的障礙去得乾乾淨淨,徹法底源是我們自己本能的事情,不是從外頭求得的,本來就如此,是我們現在自己有障礙,使我們的智慧能力不能現前。第三段:
【複次。體,是達義。】
『達』就是通達,就是明了。
【得此體意,通達無壅。】
『無壅』,沒有障礙了。
【如風行空中,自在無障礙。一切異名別說,皆與實相不相違背。釋論雲。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故以體達釋經體也。】
這是經體的另一個意思,就叫我們從這些名相上要體會到它這個道理。每一法的道理都是通達到自性,通達到本體,為什麼?因為一切法是從一個體生的,這就是真心本性。一切法統統是真心本性變現出來的,所以隨便拈一法都能見性,見性就成佛。禪家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就叫做成佛。所以法法都是成佛的方法,都是成佛的門路,所以說無量無邊的法門平等平等、無二無別。因此我們對於任何一個法門的態度都要恭敬,決定不能傲慢,決定不能輕視,更不可以毀謗,為什麼?法門平等。雖然無量無邊的法門,你要想入進去那只有選擇一個門,一個門才能進去。譬如我們一個講堂四面有很多門,每個門都到講堂,你說我要從兩個門進去,我從三個門進去,你永遠進不來,你只要從一個門你就可以很順利的進來。隨便你從哪個門都可以進得來,不一定說只有我這個門可以進去,別的門都不行,你們拐彎抹角一定要拐到我這個門來,沒有這個必要。所以門門都能見性,佛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
我們之所以要選擇法門就是法門的確有難易,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根性利鈍就不一樣了。根利的人,很難的法門他看起來不難,容易,鈍根的人看起來很難。所以容易入的門,愈是容易的法門,度眾生就愈廣,為什麼?程度高的從容易的門進去更容易。像學禪、學密,他們如果回過頭來從凈土這個門進,那太容易了,品位一定很高,他根利。適合修凈土的人走禪與密的門不一定能進得去,他們要走凈土是決定進去。所以法門有難易不同,諸佛菩薩特別提倡凈土法門,特別提倡念佛法門,這很有道理,就是這一門容易成就。解釋體就到此地。
下面這是第三段,玄義第三段明宗,宗是講修行的宗旨,就是修行的方法。理論明白了,如果沒有方法,理怎麼能證得?怎麼能入得進去?一定要有方法。
【次明經宗。初簡宗體,次正明宗。】
【有人言。宗即是體,體即是宗。】
這是有人這樣說法,所以必須要把它做個簡單的辨別。
【今所不用。何者。宗既是二,體即不二。】
這是諸位要知道的,經體是一不是二,一切大乘經都是以實相為體。但是『宗』就不相同了,宗要是相同,佛何必說那麼多法門?所以宗不相同。『體』,就好比我們這一個講堂,一個,宗好比是門,可以開很多門,所以門不是一個,就是方法不止一個,但是你所達到的目標決定是相同的。所以體是一,宗就多了,每部經有每部經的宗旨,部部經不一樣,但是體是一樣的,所有一切大乘經體統統是相同,但是宗就不相同。
【體若是二,體即非體。】
『體』要是有兩個,體就不能成立。
【宗若不二,宗即非宗。】
『宗』一定是多,決定不是一個。
【如樑柱,是屋之綱維。屋空,是樑柱所取。不應以樑柱是屋空。屋空是樑柱。宗體若一,其過如是。】
這是舉一個比喻說出它的過失。房屋的作用是空間,如果沒有空間,這房屋就得不到用處。造房屋,『樑柱』是主要的材料,就是把建築材料比作宗,空間比喻體,不管用什麼材料,建的房子我們都得這個房屋空間的受用。如果你說材料,樑柱就是房屋,房屋就是樑柱,這是體用混雜不清楚,這就有這個過失存在。這是揀別宗體要是一就有這個過失。
【宗體異者。則二物孤調。宗非顯體之宗。體非宗家之體。宗非顯體之宗。宗則邪倒無印。體非宗家之體,則體挾不周。離法性外,別有諸法。宗體若異,其過如是。】
這就是『宗』跟『體』有不能分割的關係,不能說它是一,也不能說它是不一,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它這個比喻麻煩,我們簡單舉個比喻,就像這個房子一樣,我們把房子比作體,把門戶比作宗。門,在從前開兩扇的叫門,一扇的叫戶。你看我們中國寫的那個字,門是兩扇的,兩扇的叫門,一扇的叫戶,像我們現在這個門,這叫門,那一邊的就叫戶,就不能叫門,因為它只有一扇,它不是兩扇,所以門戶。門戶可以開得很多,門戶就好比是宗,他是從這個法門能夠入進來,你能夠得到房屋的受用,這個意思好懂,這個地方講的也是這個意思,講得比較繁瑣一點。
【今言不異而異。故有宗。不一而一。故有體也。】
批註裡面說「大乘因者,諸法實相是。大乘果者,諸法實相是。實相因果,不異而異。非倒有印,此為妙宗。因果實相,不一而一。非事外理,此為妙體」。這是說明宗與體的關係非常密切,所以是不一不異,我們才把這個事實的真相看清楚、觀察清楚,這上面都是辨別宗與體的定義。下面把這部經的宗,正式給我們說出來,所以這句非常的重要。
【今此經宗。】
『今』是現在。這部經的宗旨是什麼?
【以心觀凈,則佛土凈,為經宗致。】
這就是把這部經修行的最高指導原則給我們說出來了。『以心觀凈』,這是心凈則佛土凈。如何達到心清凈?要修十六種妙觀。這十六種妙觀可以幫助我們心清凈,心凈佛土就清凈,這是本經的宗旨。
【四種凈土。】
前面講了,觀凈就佛土凈。觀凈,凈裡頭有淺深的差別,觀凈是因,佛土凈就是果報,就是將來的受用。觀清凈的程度不一樣,因此將來所得的受用的佛土有差別。底下給我們講『四種凈土』:
【謂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也。】
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四種凈土。這四種凈土:
【各有凈穢。】
『凈穢』,就是你觀的功夫不一樣。凈穢是比較顯得凈穢,如果拿娑婆世界來對比,它是真正的凈土,四種都是凈土。
【五濁輕重,同居凈穢。】
因為四種凈土裡面各有三輩九品,品位高的跟品位低的顯出它就有『凈穢』不相同,譬如上品上生的就清凈,上品比中品,中品的就是穢土,可是中品比下品,中品就是凈土,下品就是穢土,所以它是比較性的,這就是『五濁』有『輕重』,所以才分出同居土裡面的凈穢。如果用兩個世界來比較,我們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西方同居土是五清,五種清凈,它不濁,所以那就是真正的凈土,所以是五清的凈土。
【析體巧拙,方便凈穢。】
這是講的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裡面,在小乘有兩種修法,一種是析空觀,一種是體空觀。析空觀是分析,像現在科學家用分析,把物質分析,分析到最後,沒有了,這才發現一切法是空的、是假的,這種方法在佛陀在世就有,讓我們了解空的真相,所以用分析的方法才知道一切法緣聚緣散,是空的。這個方法笨,要用很久的時間去分析、去觀察才發現,那它就是穢土。當體即空這個聰明,他一說,他馬上就領悟到了,不用再去分析,不用去試驗搞這套了,他立刻就明了,就入這個境界,那他就比較凈,他比較聰明。這是方便有餘土的凈穢之說,是從這麼來的。實報土裡面就是:
【次第一心,實報凈穢。】
前面講三止三觀,次第觀的人當然就比較笨一點,一心三觀這是聰明,所以一心三觀就是凈,次第三觀就是穢,因為這樣的差別才顯示出三輩九品。
【分證究竟,寂光凈穢。】
『分證究竟』,寂光土跟實報莊嚴土是相通的,沒有辦法分的,所謂是證一分實報也就同時證一分寂光。寂光是理,實報是在事相上講的,所以理事不二,理事無礙。分證就是穢,究竟就是凈,所以講到究竟,唯佛一人究竟土,因為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比起佛,他住的是穢土,他是常寂光的穢土,唯有如來才真正是住常寂光凈土。這是把四土凈穢的相給我們顯示出來。再看兩個世界:
【娑婆雜惡。荊棘瓦石,不凈充滿,同居穢也。】
我們現在住這個世界是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我們念佛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凡聖同居土,還是去凡聖同居土,雖然都是凡聖同居土,這個凈穢不一樣,這四句是形容我們現前的世界。
【贍養清凈。】
『贍養』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他們那邊清凈,不是像我們這裡雜惡。
【池流八德。】
『池』是七寶池,七寶池的水是八功德水,不像我們這個地方的水是染污的。我在美國曾經聽到一個很有權威的,一個看風水的,他到過台灣,他說台灣的風水不錯,是個好地方,但是現在他說如果台北市能夠把這些河流加以整治,使這個水能夠由濁水變成清水,台灣的國運就能夠興隆,這個地方決定沒有暴亂。他說的我聽聽覺得也滿有道理,為什麼?我們現在是凡夫,受環境的影響。所以我們直覺感觀來講,台灣有三種現象是嚴重的染污,第一個就是污染;第二是交通,交通太亂了,沒有秩序;第三是暴亂。如果沒有這三樣,台灣是現在地球上的極樂世界。諸位要到全世界去看看,實在講沒有一個地方能比得上台灣,台灣的缺點就這三樣。這個三樣講起來,真的那個染污就是風水,與風水有關係,所以我們大家真能夠愛護環境,把環境的染污治理到最低的限度,確實對於人心、社會、國運都有莫大的關係。西方極樂世界的水就好了,實在講是依報隨著正報轉,都人心變的。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心都清凈,都沒有雜念,就是念阿彌陀佛去的,所以環境就顯得特別好。
【樹列七珍。】
我們這個地方的樹是草本、木本的,人家是七寶的。
【次於泥洹。】
『泥洹』就是大般涅盤,比大般涅盤差一點,『次』,次於涅盤,比那個差一點。
【皆正定聚。】
他人心安定,心裡頭沒有妄想、雜念、煩惱,這就是真的。
【凡聖同居,上品凈土也。】
在十方諸佛國土裡頭的凡聖同居土,要算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是上上品。十方諸佛世界都有四土,但是就凡聖同居土來比較,統統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
【方便有餘土者。修方便道,斷四住惑,故曰方便。無明未盡,故言有餘。】
這個迷惑一共是五住地迷惑,前面四住地破盡了,還有無明沒有破,這是講小乘阿羅漢與辟支佛沒有破無明,所以他們沒有見法身,法身般若都沒有,所以才說『有餘』。余什麼?余無明沒破。
【釋論雲。出三界外有凈土。】
這不在三界六道裡面了,這個地方是:
【聲聞辟支佛出生其中。】
『聲聞』就是阿羅漢,小乘的阿羅漢與『辟支佛』住的地方。
【受法性身,非分段生。】
三界分段生死他沒有了,他有的就叫變易生死。
【法華雲。若我滅後。實得阿羅漢,不信此法。若遇余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
這個批註裡頭有,就是講通教小乘。雖然說他入了法性身,他得到法性身了,可是他有一個很大的毛病,毛病是什麼?他法執,他執著法性身,病就病在這裡。小乘人我執破了,他沒有我執了,所以他就沒有六道生死輪迴,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到,為什麼?對我們修行有很大的關係。只要你執著有個我,與我對立的還有人、還有他,就是四相具足,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壽者就是有時間的觀念。你還有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還有人我是非,你只要還有這些執著,換句話說,你就出不了三界。我們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出三界,執著不是沒有,是暫時不起作用,這叫伏煩惱,我們用一句佛號把這些執著伏住,叫它不起作用,這樣才能往生。
如果這些分別執著斷掉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是生凡聖同居土,就生方便有餘土,這個地位就高了。所以小乘人,聲聞緣覺,他要一回小向大,求生凈土,他到西方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他不是凡聖同居土。所以這是我們要曉得,他有法執未破,法執存在。所以他在佛的這個會,他還沒有到這個程度,他再繼續不斷的修行,將來再遇到別的佛,他會開悟。所以阿羅漢實在講,經上雖然講定性羅漢,那個不是真的定性,他還是有期限。佛說阿羅漢要兩萬大劫才能回小向大,辟支佛要一萬大劫才能回小向大,他也是有時間的,時間相當之長,不是短時間,這是我們要知道。像佛講這個大劫,我們現在這個大劫叫賢劫,這一劫當中有一千尊佛出世,如果說阿羅漢、辟支佛是定性的話,這一千尊佛過去了,他都沒有機會遇到,為什麼?他在定中不出來,這很可惜,他遇不到佛,所以機會錯過了,是這個意思。
【就中復有利鈍。指上為凈,指下為穢也。】
他們的根性也有利根,也有鈍根。前面講了體空觀、析空觀,析空觀的就是下根,體空觀的就是上根,凈穢從這樣分,所以方便有餘土裡頭也是有三輩九品。
【實報無障礙者。行真實法,感得勝報。】
『勝』是殊勝。
【色心不相妨,故言無障礙。】
『色心不相妨』是變化自在。
【純菩薩居,無有二乘。】
這是實報莊嚴土,統統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像《金剛經》那個標準就是的,離了四相、離了四見,不但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連四見都沒有,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統統都破盡了,這是真正的菩薩,明心見性的大菩薩,《華嚴經》上稱為法身大士。他們住凈土是住實報莊嚴土,此地講實報無障礙土就是實報莊嚴土。『行真實法』,他們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真是決定不是虛妄的,用的是真心,所做的一切事業也都是真實的,決定沒有一點虛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完全是《華嚴經》的境界。《華嚴經》講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們入這個境界。
【仁王經雲。三賢十聖住果報。即是其義。】
這是真正的『果報』,前面方便土、同居土可以說都不是真正的果報,好像我們居家一樣,那是旅館、是客棧,暫時居留的。實報土才是真正自己的家鄉,這是真實的。『三賢十聖』都是法身大士,因為此地講的是圓教,三賢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三十個位次,十聖就是十地菩薩,再加上等覺,一共是十一地,合起來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所居的凈土。
【釋論雲。菩薩勝妙五欲。】
『菩薩』享不享受?享受,不是不享受,菩薩莊嚴。我們此地學佛的人可不可以化妝?可不可以戴一點金銀珠寶首飾?可以的,大乘法里可以的。佛菩薩瓔珞莊嚴是無價之寶,我們都沒有那麼樣的富貴。所以你看看,我們雖然沒有到過敦煌,但是敦煌有很多畫流傳在此地,我們能看到的。所以古人講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那是真正離苦得樂,種種享受可以說至高無上,在物質上,人間帝王比不上。但是不相同的,人間帝王有煩惱,他著相,諸佛菩薩那個享受不著相,我們這個人間享受是你經營而來的,佛菩薩享受是自然變現的,不是人工造的。譬如,不要說是很高的,我們講天上,天人的福報比我們就大。我們今天要做一件衣服,還得去選料子,還要找好的裁縫做成這個式樣。天衣無縫,天人想穿衣服,想什麼料子、想什麼樣子,衣服就在身上,你看這個福報比我們就大,我們哪能比得上?天人都有這麼大的福報,何況佛菩薩?所以佛菩薩種種受用是自然變現的,不是經營的,不是花上錢、花上多少精神、勞力去賺來的享受,不像人間這麼辛苦。
像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裡面講得非常清楚,你想吃什麼東西,這個東西就在面前,不必要人工去做。吃完之後,不想要了,這東西馬上就沒有了,痕迹都找不到,不要去洗碗、洗筷子,那很麻煩,這麼好的地方。可不可能?現在科學家懂得是可能的,但是我們不會,科學家的理論講能與質的互相轉變。我們想要的享受是物質,物質是能量變現出來的,能量變成物質,我們就享受,享受完了,不要了,物質再變成能量,沒有了,所以變化所作。今天科學懂得這個原理,不曉得怎麼變法,這個戲法不會變,西方極樂世界是人人都會變,所以他那裡的享受就自在了,受用就無窮無盡,隨心變化。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想住什麼樣的房子,你就馬上住在那個房子裡面,想穿什麼衣服,想吃什麼東西,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一點都不要操心。不想要了,馬上就沒有了,也不要貯藏室,也不要貯藏,用不著,用不著收拾。這麼好的地方我們要不去,你想到哪裡去?這是說佛菩薩的受用比我們好得太多,我們不能跟他相比。『勝妙五欲』,我們也有五欲,但是不殊勝、不妙,沒有他那樣殊勝微妙的五欲。
【能令迦葉起舞。】
『迦葉』的定功最深,迦葉聽了都手舞足蹈起來,這講到佛菩薩的受用。
【華嚴雲。無量香雲台。即其土凈妙五塵。】
我們在《華嚴經》上可以看到。
【就中更論次第頓悟,上下凈穢等也。】
實報土裡面,就是前面所講的一心三觀、次第三觀,他修行的功夫不一樣,所以成就、果報上比較起來也不相同,因此也有三輩九品。這是實報土大致上的情形,將來入到經文,我們還能看到許許多多。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佛經集錦(三)
※抄寫佛經,消諸惡業
※海濤法師選輯 佛經篇
※傳說中的能明目健齒的佛經
※佛經故事:懶惰的難陀
TAG: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