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傳國玉璽,是歷代帝王最想擁有的神秘傳承!

春秋時,楚人卞和在荊山(今湖北南漳縣)鳳凰棲落的青石板上發現一塊玉璞。

卞和相信這是塊寶物,便將他進獻給楚厲王。

而玉工認為這是塊普通石頭,厲王很惱怒,下令砍斷卞和左腳,逐出國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將璞玉獻上,玉工依然認為是石頭,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楚文王即位,卞和懷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兩眼溢血。

文王很奇怪,派人問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為什麼只有你如此悲傷?」

卞和哭道:「我不是因為被削足傷心,是因為寶玉被看作石頭,忠貞之士被當作欺君之臣,是非顛倒而悲傷啊!」

文王命玉工剖璞,果然得到了一塊無瑕的美玉。

這就是和氏璧。

楚王十分喜愛這塊玉,捨不得雕琢成器,當寶物珍藏起來。

過了400餘年,楚威王將和氏璧賜予相國昭陽。

昭陽拿出玉璧讓賓客觀賞,眾人散去後,和氏璧不翼而飛。

50餘年後,趙國人在集市上購得一塊玉。經過鑒別,竟然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

趙惠文王聽說和氏璧在趙國,遂據為己有。

秦昭王寫信給趙王,說秦國願以十五座城池換取玉璧。

趙王懾於秦國實力,派藺相如帶和氏璧出使秦國。

智勇雙全的藺相如不辱使命,安然無恙的帶回趙國。

秦滅趙,和氏璧落入秦國。

秦統一六國後,始皇命李斯將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自此,歷代帝王得之象徵「受命於天」,失之表現「氣數已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

(前207)秦滅,子嬰跪捧玉璽獻於咸陽道,歸得劉漢。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太后怒擲璽於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修補。

王莽兵敗被殺,傳國璽被獻於劉玄。

(公元25)赤眉軍殺劉玄,國璽又傳到劉盆子。

劉盆子兵敗後,將傳國璽獻給漢光武帝劉秀。

東漢末年,袁紹入宮誅殺宦官,玉璽就此失蹤。

董卓作亂,孫堅攻入洛陽,於井中發現傳國玉璽,藏於妻子吳氏。

後來,袁術抓住吳氏,奪走玉璽。

袁術死後,荊州刺史攜璽重歸漢室。

(公元220)曹丕建魏,在傳國璽加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想證明沒有篡漢。

(公元265)司馬炎稱晉,曹魏的傳國璽也歸於晉。

(公元311)晉敗於前趙,璽歸前趙劉聰。

十九年後,後趙石勒滅前趙,更別出心裁的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傳到冉魏。

後晉將領從冉魏手中騙走玉璽,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建康(南京),傳國璽重歸晉朝。

南朝時,傳國璽歷經宋、齊、梁、陳四代更迭。

隋一統華夏,將傳國璽收入隋宮。

(公元618)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江都(揚州),蕭後攜楊政道及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時,因無傳國玉璽,只得自刻「受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

(公元630)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傳國璽重歸於李唐。

唐末群雄四起,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

十六年後,李存勗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

十三年後,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抱傳國璽於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失蹤。

後周太祖郭威,找不到傳國璽,也只能自刻「皇帝神寶」等印璽,一直傳用至北宋。

北宋哲宗時,有農夫耕田時發現傳國璽,送至朝廷。經十三位大學士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傳國璽。

宋(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與傳國璽被掠走,又銷聲匿跡。

元(公元1294),忽必烈駕崩。「傳國玉璽」忽現於大都,伯顏命人購得。

伯顏將蒙元收繳各國之歷代印璽統統磨平,分給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傳國玉璽可能也在其中已遭不測。

(公元1368),朱元璋遣徐達入漠北,窮追猛打殘元勢力,主要目的便是索取傳國玉璽,最終卻無功而返。

明清兩代,時有「傳國玉璽」現身之鼓噪,然皆附會、仿造之贗品。

皇太極滅蒙古,其後裔獻出所謂元朝「傳國璽」。

乾隆時,欽定其為贗品。但權且以假當真,聊以充數罷了。

後來清末,此玉璽存放瀋陽故宮,後不知所蹤。

民國(公元1924),馮玉祥驅逐溥儀出宮,此「傳國玉璽」不見蹤影。馮派鹿鍾麟等人曾追索此鑲金玉璽,至今仍無下文。

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2000餘年,見證無數朝代的興亡更替。


推薦閱讀:

玉璽失蹤之謎
乾隆皇帝的二十五枚傳國玉璽【25P】
和氏璧與傳國玉璽 充滿神秘的色彩
終極解密:傳國玉璽來龍去脈

TAG:傳承 | 秦始皇 | 神秘 | 玉璽 | 擁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