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一直做孩子的差評師,註定成為人生輸家
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不僅會將原生自卑根植在孩子心中形成惡性循環,自己的生活、婚姻、事業也彷彿諸事不順,註定要成為人生輸家。
作者:韓老白(爸媽內參主筆)
同事李姐的女兒可可,已經過了幼兒園入學年齡卻遲遲未去上學,我們問起來,她說出來的一番話,語驚四座。
她說孩子一歲多的時候,由於總愛獨自玩耍、吞食玩具、原地轉圈等行為被診斷為自閉症傾向,醫生建議多帶她出去與同齡孩子接觸,父母更要多陪伴,建立親密關係。
「印象中,可可很乖巧懂事,那後來呢?」我們追問。
李姐說,她和老公都是普通工薪階層,孩子丟給公婆,但是他們隱瞞了「病情」,老人又對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偶然幾次發現可可並不喜歡與同齡孩子玩耍,便覺得面子掛不住。
忍不住當眾大聲斥責女兒不合群、不尊重人,一些小朋友總是嘲笑可可膽小怕事。
起初可可懵懂無知,完全不在意其他人的看法,幾次三番下來,別人的風言風語傳到我耳邊令我十分傷心,可可就越來越不愛出去玩兒,也不跟人說話。
我們都憐憫地看著李姐,其中有一個同事卻誠懇地說:
「其實,真的不必這麼早給孩子貼上自閉症、不合群的標籤,可可才三歲,我相信她會很快適應新的生活。」
這件事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有一個男孩小時候頑劣搗蛋,老師年年給了他差評:「不遵守紀律,帶頭起鬨,目無師長。」
同學的家長常說:「小地痞一個,不要帶壞我家好孩子。」
鄰居也總是嘮叨:「這孩子可真煩,不是今天砸破窗戶就是明天推倒了花盆,到處惹是生非。」
後來他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卻更加出格,大二就休學去創業,第一次失敗了,欠了一屁股債,仍然不安分,四處借債眾籌了第二次創業。
可男孩的媽媽面對所有對她兒子的看法,一點兒也不介意,因為她覺得孩子調皮搗蛋是天性,根本與「又差又壞」扯不上邊。
當年那個收到一堆差評的男孩,如今早已站在了人生的巔峰,甚至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男孩常常對別人說:「我有一個好母親,當所有人都認為我不好時,她從來也不介意,更不曾打擊放棄過我。」
這個男孩就是喬布斯。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會生活在他人的評價之中。評價有好評和差評之分,有的父母一聽到好評就眉開眼笑,甘之如飴;可一聽到差評就失望難過,接著對自己的孩子撒氣,橫挑鼻子豎挑眼。
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並氣惱孩子沒為自己爭光,這對孩子心靈上的傷害,比皮肉之苦更嚴重,因為心靈的創傷,更難癒合。
這個世界上最不開心的人,是那些太在意別人看法的人。
而身為父母的我們,卻把這種不開心傳遞給了孩子,屢次與別人的長處比較,漸漸地讓自卑情緒也開始在孩子心裡瘋長。
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就是在心裡飼養自卑的毒瘤,一旦發展成為了「自卑情結」,就會吞噬掉自己的幸福。
心理學家將自卑分為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一定程度的自卑感,是每個人都會體驗過,也是正常且健康的,而「自卑情結」卻往往會是不健康的,它更持續,讓人難以逃脫的惡性循環,最終使得個體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或否定。
這裡的原生自卑,就產生於兒童時期。
當父母不斷強調孩子的缺點、所犯的錯誤,甚至恐嚇孩子說:
別人都能把書念的這麼好,你為什麼不行?
今天張阿姨的兒子鋼琴過了十級,你怎麼就不能學一下他,整天遊手好閒一無是處。
如果長期處於這樣的家庭教養之中,會讓孩子始終認為自己就是比不上其他人,從而產生最初的、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那麼,什麼是次生自卑?
當孩子成年後發現,自己並沒有能力實現自己童年時期的目標或內心的標準時,就會感到自卑。
次生自卑會迫使人們回到原生自卑找尋原因。
成年後發生的事,彷彿是對幼年時自卑的佐證,他們很難相信自己的失敗是一時的,這樣,原生自卑與次生自卑的糾葛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如果從小到大,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困難、挫折、失敗不斷打擊著自我價值感,與此同時,又遭受到了來自父母、同伴、老師、同事的嘲諷和指責,就是這個看似矛盾的循環把很多人困在了自卑的情結里。
正因為從小就有這種原生自卑,於是我們往往會發現,這些孩子即使再努力再優秀,也會選擇與一個讓旁人跌破眼鏡看似根本配不上的伴侶結婚,找工作不敢去大公司投簡歷,或者工作中不能勇於挑戰困難。
一輩子都困在自卑的枷鎖里戰戰兢兢患得患失。
太在意別人的看法,這是原生家庭的桎梏,亦是人格不成熟的表現。
馬克·鮑爾萊因說過: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對於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
誠然,根據馬斯洛需求層級,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有被人關注被人尊重的需要,但每個人對於關注的承受力是不一樣的,於是就會出現「聚光燈效應」。
就像假設自己處於「聚光燈下」一樣被人關注,這種效應對每個人都有影響,但其實只存在於你的頭腦中,而非真實情況的反應。
我們總是會不經意把自己的問題放大,過分焦慮別人的評價,其實沒有人像你自己那樣關注自己,也沒有人始終處於被關注的中心。
所以,凡事放輕鬆一點,對於一些無心的或者不懷好意的非議,不去理會,否則就是庸人自擾。
英國作家毛姆以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為人物原型創作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中,男主角斯特里克蘭德是一位為追求藝術夢想而拋妻棄子的中年男子。
他突然發瘋似的捨棄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與土著人一起生活,獲得靈感,創作出許多藝術傑作。
這樣的人一定承受了世俗之人的謾罵和詛咒,然而他卻做到了一直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他的畫從不給同儕評判,死前還銷毀了很多畫作。
而另一位表現主義的先驅文森特.梵高從小敏感、慎慮、偏執,一次因為接受不了朋友高更對自己某副作品的批判而發生激烈爭執,回家便割掉了自己的一隻耳朵並導致精神失常,一輩子窮困潦倒,鬱鬱而終,死前只賣出過一副油畫。
人格不成熟者如梵高一般親手毀了自己的一生。
《明朝那些事兒》中所說:這世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用你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如果什麼事情都按照別人的評價去改變自己的人生,那又有什麼意思?你還要繼續用這樣的方式去安排你孩子的人生嗎?
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因為只有自己對自己的肯定才是生命的重心。
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自己身上,時刻保持積極狀態,去體驗,去創造,去給予,去接受新鮮的思想和變化,好好地活在當下。
薩特說,他人即地獄。
彼之蜜糖,吾之砒霜。
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不僅會將原生自卑根植在孩子心中形成惡性循環,自己的生活、婚姻、事業也彷彿諸事不順,註定要成為人生輸家。
眾人皆知,觀棋不語真君子,落子無悔大丈夫。歷史中,卻有人因為聽信旁人的妄議,輸了棋局,丟了官職。
北宋政治家和文學家王安石業餘時間喜歡下棋,他做宰相之前,家裡養著幾個會下棋的門客。
有一天,王安石想考驗一下門客們的棋品,便去市井茶樓中擺了一盤棋。路人不知下棋人身份,便開始品頭論足,其中有兩個人便是王安石私下安排的探子。
激戰正酣時,兩個探子故意爭執,放風給下棋人,告訴他王安石的棋局漏洞百出,而且朝廷中很多人都在排擠王安石。
於是,有一位門客便故意輸給王安石,當晚就收拾包袱告老還鄉,王安石欲挽留,那人還十分憤慨,說王安石明明知道自己仕途黯淡,差點兒毀了他的大好前程。
過了幾日,王安石稱相的聖旨傳遍汴京,那個輕信非議、不識時務的門客悔之晚矣。
人生的起起落落就像一盤棋局,如果內心不夠篤定,一味輕信別人的看法,失去的不僅僅只是領導的信任、親人的依賴、朋友的投靠,輸掉的可能是人生。
所以,請你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給自己背負上沉重的心理負擔,甚至為了能夠得到別人對自己的肯定去討好別人,還把這樣有違內心的人生哲學傳授給了孩子。
現在,我也是一名母親,偶爾會聽到別人對自己孩子的看法,最初的反應也是自責、埋怨孩子不夠完美。
但埋怨到一半時,我忽然覺得自己太傻,家長太在意別人對孩子的看法,是一種悲哀。
我要摒棄這種悲哀,敝帚自珍,不要受他人的目光所裹挾,不管別人怎麼看,我的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阿甘正傳》里父親問阿甘:「你以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什麼意思,難道我以後就不能成為我自己了嗎?」
對啊,獅子從來都不會在乎羚羊的想法,正如彪悍的人生從來都不需要解釋。
作者簡介:獅子座正能量辣媽,富書籤約作者,複雜人生解局人,非典型文藝設計師,讀研時擔任校報主編,畢業後工作五年從設計院裸辭。懂點心理學,專註塑造女性職場、婚姻幸福力,願我的文字,陪伴萬千女性共同成長。
推薦閱讀:
※你如果給差評,就是被姜文算計了。。。 (一步之遙 影評)
※人們對最佳影星的差評是怎樣的?
※多少夫妻,在耗盡一生地做彼此的差評師
※十條笑話:昨天發了個說說:如果可以,我給我未來的丈母娘給差評
※婚姻里的差評,究竟拜誰所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