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肝硬化腹水證治心得

作者:

鶴壁市鶴煤集團公司第二職工醫院(458010) 郝現軍王冠民

洛陽市交通醫院(471000)郭亞平

偃師市佃庄醫院(471900)郭俊波

1、病因病機:

肝硬化腹水屬中醫「臌脹病」範疇。其成因多系嗜酒過度,飲食不節,七情內郁,勞欲損傷,感染濕熱蟲毒及黃疸等病失治誤治,導致氣滯、血瘀、水停,蓄積於腹中所致。病機特點為肝脾腎功能失調,氣血水代謝失常。初期肝脾失調,肝胃不和,氣血受損,胸中大氣不振,氣血鼓動無力,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或肝膽濕熱,疏泄不利,鬱火內生;或腎虛不能化精,肝體失榮,進而由氣入血,血瘀阻絡,或郁而化火,而結為腫塊,或血熱妄行,終至氣滯、血瘀、水停、毒生,症瘕臌脹成矣。本病病位在肝,旁及胃、脾、腎、膽,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虛者氣虛、陽虛、陰虛、血虛;實者氣滯、血瘀、濕阻、水困、毒生。其中氣虛、氣滯、血瘀貫穿于于本病的始終。臨床觀察發現,由乙肝導致的肝硬化腹水佔十之七八,其它原因所致者佔十之二三。從病機看,氣虛、陽虛、毒盛者居多,陰虛者少,且陰虛者病情重,最易化火生風動血而發生出血、黃疸、昏迷等變症,預後較差。

2、肝硬化腹水常見臨床癥狀及分析:

肚腹脹大:這是肝硬化腹水共症。早輕暮重為氣血虧虛。伴腹壁靜曲張提示腹水間長,陰虛者多,且易出血。腹壁無靜脈曲張,說明熱不重,陽虛者多,少見出血。陽虛者腹水較重。食後腹脹陰虛者多,陽虛者少。腹部有壓痛多為陰虛或熱毒盛,無壓痛多為陽虛水盛。

氣短乏力:各證皆有,是為由虛所致。氣虛者往往氣短,尤其是肺脾氣虛。肺氣虛,大氣下陷,肺失宣發,鼓動無力。

胸水:右側多見。肺氣虛,宣發肅降無權。

脾臟腫大:陽虛者多見,且程度重。陰虛者少見。

黃疸:陰虛毒盛、肝膽濕熱者多見,脾腎陽虛者少見。

大便:大便少而不利為肝腎陰虛;大便溏瀉或五更瀉是為脾腎陽虛。

小便:小便赤者多為抽腹水陰傷熱盛,或食少所致。小便澀痛是為腎虛膀胱濕熱,小便短少是腎功能受損。

食慾:不饑飽脹是濕盛濁氣填塞;消谷善飢陰虛胃熱多見;飢而欲食,食後腹脹,說明脾不運化。

口苦、口臭、肝臭味:每多見於肝膽濕熱。

肝音:自創肝病肝音觸診法。方法是以右手食指和中指併攏彎曲輕輕叩擊肝區,發出的聲音稱肝音。肝音濁者多見於水濕壅盛、痰濁瘀血阻滯,鼓者多見於火熱毒邪熾盛或津液大傷。急性肝壞死多見鼓音。

低熱:形瘦舌質紅而下午低熱者多為陰虛;形胖舌質淡而低熱者多為氣虛。

煩熱:肝腎陰虛,火毒盛所致。

下肢涼、下肢水腫:多為脾腎陽虛。

出血:肝膽濕熱、肝腎陰虛者多見,脾腎陽虛者少。長期大便泄瀉可導致氣虛脾不統血而便血。靜脈曲張、黃疸、肝功能損害嚴重者可出現嘔血。

舌象:舌質紅、舌苔乾燥乏津、苔黃者多見於陰虛火毒,舌體胖大有齒印、舌質淡苔滑潤者多見於陽虛。舌紫有瘀斑表示血瘀重。陽虛者舌體胖大者有瘀斑;陰虛者舌體瘦小並有瘀斑。

經帶不調:月經量多,月經提前多為血熱。帶下增多,色黃者為濕熱,色白者為脾虛,色赤者為火毒熾盛,色黑者為腎虛,色青者為肝失疏泄。

遺精:多為腎陰虛,相火妄動所致。

蜘蛛痣、肝掌:多為陰虛、血瘀挾熱毒所致。

昏迷:見於肝病後期,氣陰大傷,臟腑功能衰竭,陰陽將脫。

臨床觀察發現肝硬化腹水患者中,年老者虛寒證多,年青者陰虛熱毒證多;初期實證多,久病虛證多。

3、治療原則

治療肝硬化腹水一定要從整體觀念出發,辨證施治,採取辨證和辨病相結合的方法。辨證的目的是為了指導用藥,辨病的目的一方面對肝硬化腹水全過程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另一方面可適當結合現代醫學的診治手段。需要指出的是,單純的一法一方是不可能治癒所有肝硬化腹水患者。中醫治療肝硬化腹水重在調整人體臟腑功能,特別是肝脾腎的功能,這也正是中醫藥治療肝硬化腹水的優勢所在。總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根據具體病情,正邪盛衰,或先攻後補,或先補後攻,或攻補兼施,靈活變化,知犯何逆,隨證治之。認為治療肝病必須經過五個重要的環節,簡稱「五關」,一曰開胃進食關,二曰健脾止瀉關,三曰舒肝解郁關,四曰益固精關,五曰排出毒邪(外觸之毒,內生之毒)關。治療肝硬化腹水必須以增加收入(飲食正常、精神愉快、環境優良),減少支出(體力及腦力支出,精、氣、血等物質流失),扶助正氣,排除毒邪,清散結塊,去除腹水為標準。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出血是肝硬化腹水過程中常見的危急之症,必須首先解決。長期的出血引起氣血虧虛,正氣大傷,導致肝病逐漸加重、惡化以至不治。

肝硬化腹水是一種慢性病,是長期積損的結果,其去除也非一朝一夕所能收功。必須做長久計,如果治療得法,有望治癒。病重者經過治療,腹水消退,肝脾回縮,肝功能正常,體質恢復。腹水消退後仍應長期鞏固治療,以免複發。

治療肝腹水應避免抽放腹水。抽放腹水易傷氣耗津而致出血昏迷。因腹水中含有大量蛋白等營養物質,反覆抽放,氣血大耗,正氣大虧,終歸不治。

4.用藥法則

治療肝硬化腹水常用藥物如下:

補氣:黃芪60~100g(氣能統血,氣行則血行,氣能化水,用量少則鼓動無力)、土白朮30~50g(升脾氣,宣發氣機,使清升濁降)、人蔘10g(或党參30g)(補中氣,久用生熱,宜配合健脾滲濕葯避免生熱)、西洋參10g(性平,益氣養陰)等。其中黃芪最為常用。黃芪(耆),耆者長也,是為補氣葯之長。黃芪功能補氣昇陽,宣發上焦氣機,走錶行水,配軟堅葯可促使結塊消散。鼓脹病乃氣虛之甚,氣虛過極,不能行血化水,可致血瘀癥結水停,非大量黃芪不足以補之、升之、行之、化之、散之。只要認證準確,凡舌質淡有齒印,或舌體胖大濕潤者,放膽使用黃芪,很快便可達到氣足水退的目的,正所謂「大氣一轉,其氣乃散」。而決不能一味破氣,攻伐太過,重傷正氣。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黃芪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保護肝細胞,增加人體總蛋白和白蛋白。但陰虛火毒盛、出血者忌用。

育陰:杞子30g(並能補血,夢遺不用)、麥冬20g、沙參30g(二味養肺陰)、旱蓮草30g、女貞子30g(補肝腎而不膩)、制首烏30g(並補血)、生熟地各30g(脾胃功能好時用,多配砂仁使補而不膩)、山萸肉20g(兼收斂固脫,對遺精、滑精、虛脫帶下、崩漏效好)、白芍30g(柔肝止痛)等。補陰葯多滋膩礙胃,注意配合健胃益氣葯,益氣並能生津。

溫陽(脾陽、腎陽):黑附子20g(水濕盛、腰酸痛、下肢腫、四肢涼者用佳)、肉桂10g(配黃連交通心腎)、仙靈脾30g、巴戟天20g(此二味溫而不燥)、菟絲子30g(治帶下、腰痛,水濕盛時用)、補骨脂30g(對泄瀉、五更瀉效果好)、胎盤10g(並能補精血,對先天不足者效好)、鹿茸10g、鹿角霜30g等。注意用溫陽葯時可少佐清熱之品使熱而不燥,慎防出血。

升清:黃芪100g(100g以上才具有升清作用)、升麻15~20g(升提肝脾)、柴胡20~30g(30g以上收肝效佳)、桔梗20~30g(具有升提肺氣作用,肺主宣發肅降,為水之上源,濕盛時用),生香附30g(並具有散氣舒肝作用)。在飲食基本正常,肝脾質地變軟時才考慮使用升清葯。

去濕:芳香化濕用藿香20g、佩蘭20g、草果仁20g、砂仁10g、白蔻仁15g,燥濕健脾用蒼朮20~30g、炒白朮30~50g、芡實30g、白扁豆30g、炒玉米30g、山藥30g;淡滲利濕用雲苓30g、澤瀉30g(兼補腎)、豬苓30g(兼清熱養陰)、車前子30g(兼益腎明目)、冬瓜皮30g(以皮走表)、防已30g(對下肢腫好)、赤小豆30g(兼補益);瀉肺利水(治胸水)用葶藶子20g、桑白皮30g、椒目10g、細辛10g等。

逐水:炒二丑30g、大白20g、甘遂10g、芫花10g(治胸水有效,但易傷胃引起嘔吐,不常用)、大戟10g、郁李仁30g、巴豆2~3粒(加大棗一枚、砂仁2 個,共研細未,一次沖服)、螻蛄7個(研沖)、蠐螬3個(研沖)等。此類葯只能暫於一時,並注意逐水之前先行瀉火,否則水下而火熱更盛,易致出血。出血、黃疸者禁用。

解毒:公英30g(兼育陰、明目、升肝)、二花30g、連翹30g、黃連6-10g(清心除煩)、黃柏15g(清下焦濕熱及相火,止遺精,並堅陰)、蜂房10g(並軟堅散結、抗癌、消癰腫)、菊花20g(並明目、退黃疸、清頭目)、蚤休15g(並抗腫瘤)、板蘭根30(兼養陰、消斑)、大青葉30g等。

利膽退黃:茵陳50g、炒桅子15g(並清熱除煩)、敗醬草3g(並清熱解毒,治膿瘍)、龍膽草15g(清肝膽火、通便)、金錢草30g(並利膽排石)、鬱金20g(兼行氣舒肝、軟堅散結)、炒大黃15g(少量健胃、酒炒活血化瘀)、青黛 10g(並瀉肝膽火、止血、消斑)、豬膽汁0.1g(並能清熱解毒、可代熊膽)、雞骨草30g、虎杖20g(兼清熱解毒)、薑黃20g(並散氣治肝區濁音、肝痛)、枳殼20g、烏葯30g(並能溫中散寒)、佛手20g(不傷陰)、川朴20g、九香蟲10g(止肝痛效好並溫陽)、炒卜子30g等。

活血化瘀:當歸20g(並補血潤燥)、川芎15g(兼走氣分,活血力大),桃仁15g(並軟堅散結、活血力大)、三棱20g、文術20g、五靈脂20g、赤芍30g、(活血柔肝、兼補血潤燥)、丹參30g(性涼兼血)、丹皮30g 、(清熱涼血、清虛熱、止血、消斑)、三七6g(兼軟堅散結、回縮肝脾)、山楂30g(並降脂酶、回縮肝脾)、水蛭10g(破血逐瘀而不傷氣分)、元胡20g等。

軟堅散結:制鱉甲10g(併兼養陰)、炮山甲 10g(性走竄,活血通絡作用強)、雞內金10g(並養陰、消積清熱)(上三味宜沖服)、夏枯草30g(兼清熱,平肝潛陽)、蜂房10g(並抗癌)、生龍牡各30g(並具收斂作用,能回縮肝脾,平肝潛陽)、阿魏1g(並抗腫瘤,外用亦可),血竭3g、海藻20g(兼利水)等。

5、辨證選方

根據肝硬化腹水的臨床癥狀,常分為以下幾型進行辨證施治:

氣滯濕阻,肝脾失調型:見於肝硬化腹水的初期。症見面色虛浮,發青,腹脹,脅下脹痛,有食慾,但食後脹甚,腸鳴,噯氣,矢氣不暢,脈沉細弱。治以疏肝理氣,行氣散滿。方用逍遙散加減最好。藥用:柴胡、白芍、當歸、雲苓、豬苓、澤瀉、枳殼、旋復花、丁香、炒卜子、鬱金、佛手、川朴、白蔻仁、藿香、半夏、車前子、焦三仙等。氣鬱化火者加丹皮梔子、黃芩、龍膽草、敗醬草、金錢草。邪熱傷陰用一貫煎加百合。氣滯血瘀者加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

寒濕困脾:諸濕腫滿,皆屬於脾。面色恍白,腹大脹滿,下肢水腫,脘腹痞脹,神倦乏力,大便溏薄,小便量少,舌苔白膩,脈緩濡。治以溫中健脾,行氣利水。方用土白朮、蒼朮、黑附子、乾薑(或炮姜)、木瓜、大腹皮、川朴、木香、草果仁、豬苓、澤瀉、車前子、肉桂、椒目、烏葯、小茴香、防己、生薏苡米。氣虛甚加黃芪、淫羊霍,脅痛加柴胡、佛手、烏葯。

濕熱蘊結型:腹脹大,面目皮膚黃染,口乾口苦,或見發熱,煩躁,小便短赤,大便乾結或瀉痢不爽,舌質紅,舌苔黃厚膩,脈弦滑數。治以清熱利濕,軟堅利水。方用:敗醬草、金錢草、龍膽草、黃芩、茵陳、雞骨草、川朴、大黃、黃連、大腹皮、木香、佛手、豬苓、澤瀉、二丑、大白、梔子、鬱金、冬瓜皮、薏苡仁。小便赤澀不利者加瞿麥、扁蓄、車前子、石葦、琥珀等。熱迫血液吐血者,病情危急,可配合西醫輸血止血等急救措施,中藥以犀角地黃湯加黃連、黃芩、大黃、金銀花、蒲公英、三七、蒲黃、仙鶴草、地榆以清熱瀉下止血為務。芳香葯如藿香、白蔻容易助熱,故不予選用。熱毒痰濁蒙蔽心包出現肝昏迷者,可用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丸以清熱涼開透竅。黃連、大黃、石菖蒲、蓮子芯、犀角等酌情可選用。

肝脾血瘀:腹脹大,腹部靜脈曲張,脅肋刺痛,面色灰暗,蜘蛛痣、肝掌、口渴不欲飲水,大便色黑,舌質紫暗有瘀斑,脈細澀。治以活血化瘀,通氣利水。方用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三棱、莪術、酒大黃、桑白皮、五靈脂、水蛭、木香、炮山甲、雞內金、制鱉甲、土元、豬苓、車前子、澤瀉、葶藶子、雞骨草、金錢草、敗醬草、紫草、青黛、大青葉、板蘭根、香附、丁香、佛手。補時用黃芪加木香、柴胡,瀉時加瀉藥。

脾腎陽虛:腹脹大,面色恍白,納呆食少,畏寒肢冷,乏力,雙下肢水腫,舌質淡暗,舌體胖大有齒痕,水滑苔,舌苔薄白,脈沉澀遲無力。治以溫補脾腎,化氣行水。方用黃芪、黑附子、升麻、山藥、當歸、補骨脂、吳茱萸、茯苓、豬、苓五味子、土白朮、澤瀉、木香、肉桂、烏葯。陰黃加茵陳、金錢草。

肝腎陰虛:腹脹大,青筋暴露,唇紫,口乾,心煩失眠,鼻衄齒衄,小便短赤,舌質紅降少苔乏津,脈弦細數。治以滋養肝腎,活血化瘀。方用何首烏、山萸肉、旱蓮草、麥冬、沙參、川楝子、元胡、桃仁、紅花、酸棗仁、蒲公英、牡丹皮、知母、牛膝、元參、萊菔子、澤瀉、豬苓、白茅根、車前子。

肝病治療始終貫穿一個血瘀及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胃腸功能不好氣血循環不良。不主張一味峻下逐水。因瀉藥只可取效於一時,不能持久。現代人多正氣虛弱,瀉藥易傷正氣,對肝病的恢復不利。

肝硬化腹水屬熱毒火者變化多,屬虛寒者變

6.病案

張某,男,37歲。患乙肝十餘年。兩年前出現腹脹大,在洛陽105醫院診斷為肝硬化腹水。診見:肚腹脹大,面色萎黃,輕度黃疸,有鼻衄、遺精病史。氣短乏力、食少納呆、口苦、雙下肢水腫,大便溏瀉日三次,舌質淡有齒印,舌面有裂紋,苔黃厚膩,左脈弦澀,右脈滑數。檢查ALT 96u,總膽紅素30 umol/L,HBsAg(+),HBeAg(+),脾厚45mm。

辨證:脾虛水盛,肝鬱化火,腎精虧虛。

治法:健脾利水,疏肝解郁,益腎固精,佐以清熱解毒。

處方:當歸20g、白芍30g、炮山甲、內金、制鱉甲各8g、丹皮30g、車前子30g、澤瀉30g、公英30g、炒大黃15g、炒二丑30g、豬苓30g、白蔻仁15g、炒卜子30g、焦三仙各30g。

二診:進9劑,腹脹減,飲食增加、黃疸減輕,舌苔退,精神好轉,脈沉弱無力。轉以益氣行水,疏肝解郁益腎。處方:黃芪100g、防已30g,山藥30g、白扁豆30g、炒白朮30g、制鱉甲 8g、內金8g、柴胡20g、茵陳40g、豬苓30g、澤瀉30g、車前子30g、焦三仙30g、芡實30g、煅龍牡各30克。

三診:又進15劑,小便量增多,腹脹明顯減輕,腹圍縮小,鼻衄一次,舌質紅苔薄黃乏津,口唇淡,上方去白朮,加當歸、三七、黑蒲黃、炒黃芩,繼進5劑。

四診:鼻衄未作,間有夢遺,失眠,此利水傷陰之故。擬上方利水葯減量,並加補腎之品。處方:黃芪80g、防已15g、山藥30g、赤小豆30g、白扁豆30g、制鱉甲8g、內金8g、柴胡20g、茵陳30g、豬苓30g、澤瀉15g、車前子15g、焦三仙30g、芡實30g、煅龍牡各30g、制首烏30g、當歸20g、萸肉20g。

五診:進15劑,呃氣矢氣暢通,腹水消退,精神明顯好轉,並能從事一般活動。給予調理方:西洋參30g、土白朮30g、炮山甲 20g、內金20g、制鱉甲 20g、遼五味30g、芡實30g、白蔻仁30g、紫河車20g、三七20g、丹皮30g。共研細未,每次10g,一天三次,沖服。另用黃芪80g、茵陳30g、豬苓30g、澤瀉30g、車前子30g、炒黃芩15g,一劑葯煎服三天。

前後調理3個月,自覺癥狀消失,複查肝功能正常,脾厚縮小為40mm。2001年1 月隨訪,病未複發。

[按語]本案脾虛為本,初診時水濕壅盛,腹水較重,故先予疏肝健脾利水,所謂「急則治其標」。待腹水消退,納食增加,乃轉以益氣行水,佐以益腎固精。期間出現鼻衄乃棉芪、白朮益氣燥濕助火所致,夢遺失眠系利水傷陰之故,只需調整糾偏即可。治療自始至終以棉芪為主葯,且用量較大,用量少則鼓動無力。棉芪功能補氣昇陽,宣發上焦氣機,走錶行水,配軟堅葯可促使結塊消散。本案乃氣虛之甚,氣虛過極,不能行血化水,而致血瘀、癥結、水停,故非大量黃芪不足以補之、升之、行之、化之、散之。只要認證準確,凡舌質淡有齒印,或舌體胖大濕潤者,放膽使用黃芪,很快便可達到氣足水退的目的。

本文轉載自http://user.qzone.qq.com/1105936536

推薦閱讀:

《十善》心得分享之五十/永離貪慾/三種布施/大無畏施
高效課堂心得
做個有觀點的安靜者
幼兒托班教育心得體會
【高手心得】股神當年一招滾雪球 逃離買高賣低魔咒

TAG:心得 | 肝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