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現實關懷與終極關懷

現實關懷與終極關懷

  

  中國文化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只關心現實,不關心來世,只關心生,不關心死。說得學術一些,就是只強調現實關懷,不注重終極關懷。

  所謂「現實關懷」,是指對人生現世和世俗事務的思考及解答。所謂「終極關懷」,是人指對死亡及其死後事務的思考及回答。我們對人類命運與歸宿、痛苦與解脫、幸福與完善的思索,這些就屬於終極關懷,因為這些顯示了人的終極價值。

  中國文化的主幹是儒學,儒家哲學具有明顯的重實用輕精神的明顯傾向。儒家一開始就繞開宇宙本源問題,直接進入現實世界討論倫理和道德規範。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也就是只管眼前,不必對彼岸世界負責。還說 「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子不語怪力亂神」。 (《論語》)儒學是一個「現實關懷」優位的理論體系,對人世和俗世充分肯定,主要討論的是怎樣處世為人,怎樣處理人際關係等。黑格爾評論道:「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 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牟宗三先生認為儒學,「生死這種抽象問題俱不必知,便只好去注目日常生活之可見可聞了。這是具體感的表示。推之,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了。夫子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這也是平居撇開抽象問題不談,只談經世文章,所以門人也只好只聞經世文章,不聞玄妙大道了。夫子……所以只能授文章,不能授天道。」 斯塔夫理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評論中國文明時說,這個唯一在任何時候都未產生過祭司階級的偉大文明,具有獨特的現世主義。……存在於歐亞其他文明中的教士與俗人之間、教會與國家之間的巨大分裂,在中國是不存在的。中國也沒有與印度史詩相當的東西,因為印度史詩飽含玄學,其內容多與個人的靈魂得救有關。中國人的經典都強調人在社會中的生活,尤其是強調家庭成員之間、國王與臣屬之間的關係。

  中國文化缺乏終極關懷,不等於說,中國文化沒有終極關懷。佛家和道家還是比較關懷終極問題的,佛家要跳出因果報應和業報輪迴,就是要覺悟,覺悟「空」,道家要「守靜致篤煉神以還虛」,兩家加起來是空虛。儒家實際上也有終極目的,終極目的就是成聖。關於成聖的途徑,中國大儒們提出了很多,周敦頣主張主「靜」,「靜」就是「無欲」;程朱主張主「敬」,就是「敬」天地間的「理」,歸結起來,就是「天人合一」,超越於人世間,與宇宙合為一體,與自然規律合為一體,與天空融為一體。

  毋庸諱言,儒學肯定俗世的積極人生觀不僅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生命形態,而且也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便是這一積極人生觀的完美表達。在這一語境下,中華民族有無數的古聖先賢和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然而,儒學作為一種哲學其對人生過分肯定的弊病也很顯明,此即是容易眼光盡落現世,缺乏絕對命令意義上的自律。或者說,對於現實和世俗的過分肯定,使儒學開理想之門、從而使儒學缺乏了「終極關懷」意識。美籍華裔歷史學家孫隆基在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中指出,中國人沒有世俗生活之外的「超越意識」,缺乏「終極關懷」,一切以「身」的安頓為依歸,造成「有一口飯吃就行」的極端世俗化的人生態度。以前,「你吃了嗎?」是中國人見面經常用的客套話,現在在中國農村這句客套話仍使用得很普遍。這簡單的一句話,實際上反映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世俗的人文主義。因為缺乏終極關懷對精神的提升,加之長期處於食不果腹甚至朝不保夕的處境中,中國人最大的願望就是魯迅所說的「但求做穩奴才」。 沒有信仰燭照的現實生活,顯得黑暗而曖昧。

  唯有超越的信仰和絕對的信仰,才能履現人的終極關懷。而基督教提供了這種信仰。基督教的信仰主要不是對今世的了解和認識,而主要是指向「永生」。關於人的命運與歸宿、痛苦與解脫、幸福與完善,基督教一一作了回答,上帝也給了應許。人從哪裡來?人是上帝所造的。人往哪裡去?信的人得永生,不信的人去死亡,不義的人受審判。苦難的源頭是什麼?是原罪,是撒旦的誘感。信徒在世間的意義是什麼?是榮耀上帝,是踐行大使命。對於人類最大的關懷—死亡,基督教也提供了超越的力量。保羅說「『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裡?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裡?』死的毒鉤就是罪,罪的權勢就是律法。感謝神,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林前15:55-58)沒有耶穌基督,死亡是可怕的幽禁,有了耶穌基督,就勝了死亡。福音就是對人的終極關懷,從根本上解決人的問題,是上帝對人的拯救。基督教終極關懷中也寓有現實的關懷。一些神學家認為,基督教信仰有一個終極的目的,就是要讓活著的人有一個重生,舊人死去,活出新人,在現實中有一個徹底的改變。基督教還對基督徒有一個文化使命的要求,就是要「治理這地」和「修理看守」。

  目前,中國商業化越來越發展,財富、情慾、股票、基金、學問、地位、升遷、加薪,猶如馬賽克,色彩斑斕,眼花燎亂。從小我們也被教育,時間無始無終,空間無邊無際,人只是時空中的偶然,宇宙中的過客何不瀟洒走一回。當社會的政治架構為贏得人們的支持而順以「現實關懷」的理念時,會促使社會更加註重現實利益。現實利益的膨脹已經悄悄地把時代推向了危險的邊緣,對利益的過度追求成了這個時代最危險的聲音。現實關懷和終極關懷是人生的兩個支點。人生就如旅途,我們既要走好腳下的路,又要知道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如果沒有終極價值對世界對現代化起著平衡的張力,現代化本身也將演變為對人類的一次大浩劫,這已經為愈來愈多的思想家所認識。適應現代化又超越現代化,這是現代社會終極關懷不可或缺的兩大特質。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一再讚譽的美國基督教,就是這樣一種經過現代價值轉換的終極意義系統,它不僅維繫了現代化早期美國社會的整合,而且也為現代化的發展提供了價值資源。文化是社會的靈魂,沒有靈魂的更新,崛起的結局也只能是聖經上記載的巴別塔的命運。


推薦閱讀:

男人也需要關懷
個男人關懷的貨色 決議了他的檔次
暖心 Street Furniture | 城市,也可以不冰冷
生命的終極關懷(第三章~往生助念)
崔以泰 臨終關懷,讓死亡如秋葉靜美

TAG:現實 | 關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