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調查|七成孩子每天跟爸爸談話不超過半小時,專家:父愛缺位會為孩子埋下「性格炸彈」
然而,不少爸爸也表達了自己的難處。「每天晚上加班到九、十點鐘,周末還被老闆喊去加班,公司事務、客戶應酬,一個也少不了。我圖什麼?還不是為老婆孩子生活得更好一點?」不少網友調侃,周杰倫應該給爸爸們寫首《爸爸很忙》,他們忙著工作忙著賺錢,在親子教育中缺位。
記者選取三所學校的三個班級進行抽查發現,缺位的「隱形爸爸」現象並非少數,五成孩子跟爸爸每天相處的時間不超過一小時,而接近七成的孩子每天跟爸爸談話不超過半小時。採訪一些爸爸也發現,爸爸們總是想當然地把媽媽排到養育孩子的第一順位,一些人甚至樂得以「隱形爸爸」自居。錫城兒童心理專家表示,「其實,孩子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爸爸口袋裡鈔票換來的禮物,還有爸爸對孩子的精神影響。」父親所承載的特殊教育元素缺位,不僅造成親子關係淡漠,孩童性格可能產生扭曲。
半數爸爸每天和孩子相處不足一小時
近日,記者對小學和中學的三個班的孩子進行了調查,調查內容為「爸爸每天都會陪你嗎?」通過調查發現,能夠每天和爸爸相處超過一小時的孩子僅僅一半。然而,即便爸爸在家,真正的親子陪伴時間也很少。調查顯示,接近70%的孩子每天跟爸爸談話不超過半小時。
在隨機採訪的30位爸爸中,多數人都意識到自己陪孩子的時間太少了,而且,多數爸爸不清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真正需要什麼,所以,能主動改變者不多。
然而,40%的爸爸們回家以後做得最多的事,就是看電視和上網。對於他們來說在家看電視、上網玩遊戲等娛樂活動更有助於釋放壓力,調節情緒。此外,還有一些爸爸會把工作帶回家完成。
對於兒子已經上初中的劉先生來說,家中經常出現的情景是自己上網、兒子複習功課。有時兒子學習結束後,希望能跟自己切磋一下棋藝,或是聊聊天,但時常會被劉先生不耐煩地拒絕。「總覺得自己在單位工作一天了,回家希望上網來放鬆一下,雖然過後也覺得該多陪陪孩子。」
有感於中國爸爸在親子角色上的缺位,台灣作家陳安儀創造了「假性單親媽媽」這一概念,卻無意中給「隱形爸爸」下了形象定義。「老公工作很忙、很晚回家、一天跟孩子說不到兩句話,或是根本早出晚歸、見不到孩子的面。運氣好一點的,老公還有個星期天會待在家裡,但所做的事情也只限於吃飯、睡覺、看電視、玩電腦,通常兩隻眼睛都不會擺在孩子或孩子的媽身上。運氣差一點的,連假日也要去加班、應酬。一年工作360天,跟同事相處、聊天的時間,都遠遠超過家裡的老婆、小孩。」
「隱形爸爸」為孩子埋下「性格炸彈」
「從中國社會的傳統上看,包括日本、韓國,形成了一套『男主外女主內』的固化思維————男人應該在外拼搏,女性因生理、心理特性自然而然地承擔起孕育、哺乳及對孩子生活細節關注指導的責任。」兒童心理專家楊勇指出,受傳統思維的影響,爸爸們自覺不自覺地將工作、賺錢當成逃避親子教育的借口,尤其是那些富裕階層,對社會資源的佔有更多,更容易將其看成於己有利的推搪理由。
生理價值感的缺失也是造成爸爸們愛「隱形」的原因之一,「女性生理上孕育後代,因此具有母親的意識。男性則沒有這一體驗,他們體驗不到生理上的價值感,親子的慾望也就沒有那麼強烈。」楊勇說:父親在生育過程中的「旁觀」位置決定了他們存在從親子教育中抽身的生理乃至心理基礎。他們可以選擇負責,也可以選擇不太負責。而母親,因為親自生育,割捨的難度遠大於父親。
「照顧孩子太多瑣碎細緻的要求,女人這方面最擅長,也符合人盡其才、優化組合的道理,你讓我來做說不定越幫越忙。」對親子教育缺位的指責,錫城的爸爸們滿腹委屈、振振有詞。
雖然爸爸們都有各種理由「隱形」,但不少專家都共認一點:爸爸在家庭生活中不可缺位。
「爸爸可以給男孩陽剛之氣,給女孩帶來安全感。」小學班主任李志萍老師觀察發現,父親一旦在這種「互動」中缺席,無疑將孩子推到了一個只有母親的世界裡。「由媽媽主導教育的男孩子往往很粘人、嬌氣、膽子小。」她認為,媽媽們管得過細,孩子的創新和自理能力往往不足。
父親在親子教育中的缺位造成男孩女性化傾向的理論和案例已不鮮見,但另一類的問題往往被忽視,「父親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個男性形象,父親跟女兒的關係決定了女孩在今後生活中與異性處理關係的方式。」李志萍說:「爸爸應該是孩子的靠山、勇士,爸爸缺位直接造成孩子安全感的流失。」
兒童心理專家提醒「隱形爸爸」,如果爸爸顧不上照顧家庭,他與孩子、媽媽的關係越行越遠,無疑為孩子埋下「性格炸彈」。
每個爸爸都沒有「隱形」的必然理由
幼兒心理學家格塞爾曾指出:「失去父愛是人類感情發展的一種缺陷和不平衡。」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研究成果也表明,「平均每天能與父親共處兩個小時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的孩子智商高,男孩更像小男子漢,女孩兒長大後更懂得與異性交往」。
親子教育中父親角色的存在,注入了母親不具備的特殊元素,兒童心理專家任芳從三個角度剖析父親的影響力:「他為孩子提供有擔當的精神氣質;他比母親更會扮演社會角色;他還是與孩子手牽手的大孩子,母親更喜歡抱著孩子成長,而父親則牽著孩子成長,教孩子探索、凝視前方。」
「一個好父親勝過100個校長。」無論爸爸們有著什麼樣的理由,都不能成為忽略孩子的借口,「在家庭教育中『隱形』,等同於工作上的瀆職。」楊勇說。 「沒有什麼工作能讓人把24個小時都賠進去,只有重視與不重視。」重視教育的爸爸一定會做好時間管理和分配,妥善地處理好工作和家庭的關係,如果你把陪伴孩子當成最重要的會議,再忙都能抽出時間。」所以問題的關鍵在於「重視與否」。
兒童心理專家建議,爸爸們每周應該固定時間甚至每天只抽一個小時陪孩子都可以,關鍵在於長久堅持,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盡量避免其他事務擠占跟孩子的歡樂時間。「就我所見,大多數父親的親子直覺很正確,媽媽往往看了太多育兒書把自己給看亂了,反倒是爸爸對孩子學興趣課或考試分數持寬容態度。如果爸爸願意下功夫看些育兒書、接受育兒培訓當然好,如果不行,至少划出時間陪孩子唱歌玩遊戲。」
「社會風氣也需要往鼓勵爸爸親子的方向上轉。你看奧巴馬,時不時秀一下家庭和睦氣氛,既愛孩子又愛老婆還愛狗,好萊塢的男星都喜歡抱個孩子在身上,美國人把父親帶孩子當成時尚來模仿。」小學教師楊帆指出,與美國街頭抱孩子的人中男性佔80%的比例相反,中國街頭則是80%的女人抱著孩子,「這個社會還需要從上至下的觀念指引。」
別讓等待,成為遺憾——爸爸,你可以這樣做
爸爸們,從此刻起,您可以適當地放下手中的工作,這樣做:
一、首先必須做到,愛媽媽
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爸爸愛媽媽!爸媽恩愛、夫妻關係和睦的家庭,能給孩子良好的家庭環境。
二、和孩子一起玩兒、一起運動
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放下父親的架子,丟下其他煩心事,專心陪伴孩子玩樂,不僅能建立親密的父子關係,更能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同時還能有益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三、尊重孩子,說的話要做到,不能失信於孩子
孩子的心靈世界是需要我們大人慢慢去融入進去的,孩子也渴望得到尊重,所以,只有做到尊重孩子,你才能走入孩子的心靈去和孩子溝通交流,並且一定切記答應孩子的事說到要做到,在孩子面前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四、在孩子面前放下那幾乎不離手的手機
陪伴孩子不是所謂的陪坐在孩子身邊,而眼睛卻死死地盯著手機的屏幕在看,這樣會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覺得自己都不如那個手機。放下手機,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你會發現,孩子的笑臉遠比手機來得精彩。
五、做個「不缺席」的父親
家庭聚餐、孩子的生日、學校的運動會、家長會,爸爸們盡量都別缺席,即使默默地當一個觀眾,孩子也會覺得自己備受關注和重視,對孩子來說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因為爸爸的出席讓孩子有很多的安全感。
來源:無錫日報推薦閱讀:
※的士拒載拖行記者數米 喊救命也不能叫停(圖) - 大洋新聞
※又是一年記者節,范長江新聞獎得主劉暢談融媒時代的記者生存:記者,永遠有「夢想」!
※俄白烏三國"美女成災"是錯覺----新華社記者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