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往聖絕學 得幸福人生
江蘇大學儒學社演講團
親愛的同學,你們好!我們來自江蘇大學儒學社。
在每周一次的儒學社活動中,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深深地為我們祖先的開闊胸襟和超凡的智慧所折服。今天特來將我們的學習體會與大家分享。
親愛的同學,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昌明、資訊發達、物質財富日益增長的時代。然而你可曾反觀過自己:我們的生活是否真的幸福?我們的心情是否愉快?我們是否常常感到競爭的壓力?我們是否常有莫名的擔憂和焦慮?我們是否因缺少理想的支柱而感到人生沒有目標?要知道,煩悶、焦慮、恐慌、迷惘,這些都是當今社會的文明病呀。
我,作為社會中的一員,也曾在忙忙碌碌中感到精神的荒蕪。但是,我有幸接觸到祖國的傳統文化,古聖先賢的諄諄教誨,如一汪清澈的山泉流淌著我的心間,煩惱日漸減輕,心境日漸坦蕩,智慧日漸增長,心中常常升起清涼的喜悅。為了能讓更多的人分享這樣的快樂,我們儒學社成員願意把我們的所學、所感報告給大家。
眾所周知,世界上的文明古國的有四家,我們中國是其中之一;而四大文明古國中,文化延續幾千年一直不中斷的,我們中國是其中的唯一。上下五千年,多少王朝進入了歷史,多少城邦化作了塵埃,多少帝王將相、英雄豪傑,如江水的東去,如雲煙的過往,只給後人留下了依稀的追憶。然而我們祖國的文化卻能夠歷經滄桑,穿越歷史的隧洞,不斷地綿延、充實、豐富和發展。雖然經歷了歷朝的興衰和戰亂,它的血脈未曾中斷;雖然經歷了元代、清代的少數民族統治,它的地位從未動搖。這是歷史的奇蹟,舉世無雙。
親愛的同學,你可曾想過,以儒家文化為主軸、儒釋道互補的中國傳統文化為什麼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呢?它的價值究竟在哪裡呢?我們身為中國人,對祖國文化的遺產到底了解多少呢?當然,也許有人會說,近代以來,我們不是落後了嗎?五四以來,我們不正是在批判傳統、學習西方的過程中前進的嗎?西方的民主和科學的精神已經成了普世認同的價值觀了,難道我們還要把過去老舊了傳統拿來指導我們的社會,實踐我們的人生嗎?的確,現在持這種觀點的人很多很多。
在這裡我要告訴各位同學,上述的想法都是源於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當我們真正接觸了中國傳統文化,學習了其中最為精髓的部分——聖賢教育,我們終於明白了,我們的祖先具有多麼博大的胸襟、多麼仁義的情懷、多麼通達的智慧。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一個「和」字,強調和諧,即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人自我身心的和諧。而人的身心和諧是一切和諧的根本,心平方能氣和,和氣方能致祥。現代人煩惱焦慮的心緒不改善,就無法實現種種的和諧。和諧社會、和諧世界,要從心靈開始啊。
從歷史上看,凡是太平盛世,聖賢教育都落實得較好,統治者能夠以民為本,施行仁政;老百姓能夠敦倫盡分,禮讓謙和。「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昇平景象,在中國確實出現過啊。「禮儀之邦」的美名是我們中國人落實聖賢教育,以實際行動換來的。
不錯,明清以後我們落後了。許多人認為,我們的傳統文化落伍了,無法適應工業化的時代了,必須淘汰。其實,明清以後我們的落伍,並不能都歸咎於傳統文化,更不能歸咎於傳承幾千年的聖賢教育。明清以後,我們恰恰是嚴重地偏離了古聖先賢的教誨。海禁政策、閉關自守、八旗制度、文字獄、八股文等等,哪一樣是聖賢教導的?孟子說:「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歷代聖賢並沒有教導我們故步自封、夜郎自大,而恰恰是教導我們要革故鼎新、自強不息啊!
聖賢教育是教人自律的,是用來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的。當這種教育被用來作為壓迫人、奴役人的工具的時候,它已經被扭曲了,它的合理性也就不復存在。五四時期,人們反抗封建禮教,沒有反錯。但可惜的是,人們在反封建的時候,把中國文化最精髓的東西也給拋棄了,許多人從此喪失了民族的自信心。的確,現代的中國人對我們祖先的文化遺產已經越來越陌生,這是民族的悲哀。
我們學習西方,的確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物質財富急劇增加,但是人的精神世界卻日漸荒蕪:理想缺失、人慾橫流、心理畸形、道德滑坡……人們享受了物質的利益,卻遠離了心靈的充實。2006年6月,衛生部發布了一項調查結果,北京大學生中有患有憂鬱症的不低於10萬人,這是多麼驚人的數據啊!
當然,這是當今世界性的問題。近一二百年來,人類過分地向自然索取,獲得了相當的物質利益,卻幾乎耗盡了地球幾十億年積存的老本,提前支取了子孫後代的財富,環境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如此大的代價卻並沒有換來社會的祥和、人生的幸福:離婚率居高不下,犯罪率居高不下,自殺率居高不下,危機感、恐慌感、焦慮感,更是充斥在社會的各類人群。
所幸的是,一些有識之士看到了西方文明主導世界的弊端,他們發現,僅靠物質的豐富和科技的發達,不能確保人類的利益。他們把目光轉向了東方古老的文化,尤其是中國的聖賢文化。早在上世紀70年代,英國著名的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先生就指出:「解決21世紀的社會問題,惟有靠孔孟之道與大乘佛法。」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雲集巴黎,發表宣言說:「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在中國,近些年來也有一些人致力於學習和傳播聖賢文化。在安徽廬江湯池鎮,有一個民辦的文化教育中心,這裡的教師和員工個個虛心學習聖賢教育,努力地實踐聖賢教育,注重言傳,更注重身教。他們把聖賢教育送到了湯池鎮的每一戶人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湯池鎮的民風就淳樸了,很少見到人與人的衝突,人們和顏悅色,彬彬有禮,孝親尊師已經蔚然成風,感人的事迹不勝枚舉。這裡已經成了和諧社會的示範鎮,引來了全國各地人士的參觀學習。
2006年10月9日,聯合國紀念衛賽節活動的第三天,廬江文化教育中心的釋凈空老教授和蔡禮旭老師等,應邀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展示了湯池鎮建設和諧社會的成果,並和與會者進行了兩天的交流。聯合國192個國家將組團參觀湯池這一和諧社會的示範鎮。
在我們鎮江夢溪廣場西側正東路有一個聚雅軒裝飾店,店主劉威男女士每天義務教孩子《論語》和《弟子規》,在她的教導下,孩子們變得謙恭禮讓、孝順父母。《京江晚報》稱劉威男女士為「鎮江于丹」。我們江蘇大學人文學院也於2006年底成立了儒學社。由卞新國老師做輔導員,左新平同學任社長。我們儒學社以古代蒙學經典《弟子規》為課本,每周活動一次,主要是讀誦《弟子規》和觀看蔡禮旭老師《幸福人生講座》的錄像。另外,也有同學暢談自己的學習體會,還有社會熱心人士參與活動,有問題隨時向輔導員卞新國老師請教。
儒學社的成員目前是以人文學院同學為主,但我們也吸收其他學院的同學。儒學社不設門檻,凡是願意過來參加活動的,我們都會熱情接待;凡是願意正式加入的,我們更是竭誠歡迎!
說起聖賢教育,有人會用兩個字評價:「迂腐」。也有人比較寬容,說流傳幾千年的東西,總有它存在的價值;還有人說孔孟之道起碼是勸人向善的,在今天也還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殊不知,這樣的寬容貌似是對聖賢教育的尊重,其實還是隱藏著對古聖先賢智慧的輕視。真正接觸了經典,了解了經典,我們才會恍然大悟,原來聖賢教育完全沒有陳舊、迂腐、僵化和保守,相反,它是那樣的清新活潑,那樣的貼近生活,那樣的經世致用,那樣的深邃博大,那樣的機智圓融。我們民族的強大生命力之所以舉世無雙,是因為有數千年聖賢教育的傳承;我們華人的智商之所以世界領先,是因為有數千年聖賢教育的熏陶。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怎能不感恩我們祖先的恩德呢?我們怎能不倍加珍惜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呢?
世人難免會有這麼一重顧慮,認為聖賢人教我們向善,而向善就意味著吃虧,所以許多人儘管尊重聖賢教育,仰慕君子之風,崇敬凜然正氣,卻又往往敬而遠之。實在講,這種顧慮和敬畏完全是多餘的。聖賢教育中充滿了人生的智慧。智慧的教育難道是讓人吃虧的嗎?其實聖賢教育說穿了,就是幫助我們認識生活,把握命運,從而獲得幸福的人生。
翻開《論語》,我們會發現,喜悅的「悅(說)」和快樂的「樂」字有數十處之多。「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各位同學,聖賢人是在教我們人生的快樂之道、幸福之道啊!只要我們認真地學習聖賢之道,切實地履行聖賢之道,我們的身體會健康,煩惱會減少,家庭會和睦,人際會和諧,事業會成功。聖賢教育不是讓人吃虧的,恰恰相反,它是讓人快樂,讓人受益,讓人獲得幸福人生的;聖賢教育不是高高在上的哲學、文化學,它實實在在是我們人生的經濟學、運籌學啊!
那麼,古聖先賢究竟有著怎樣高深的智慧呢?既然它那麼博大又精深,我們普通人又如何能了解、能領悟呢?諸位同學,要知道,大道至簡,道不遠人哪!真理是裸露的,它就在我們身邊。聖人只是給我們指點一下而已。
我們老祖宗的智慧,說起來很簡單,就是「正本清源」,就是考慮問題、解決問題總是從源頭上著手,從原因上著手。宇宙間的規律就是因果法則,沒有無因的果,也沒有無果的因,做事當然應當從因上下手,因為從因上下手是最簡單的。老子告誡我們,做難事,應當從容易處下手;做大事,應當從細小處下手。因為天下難事都起於容易,天下大事都起於細微,所以聖人始終不做大事,卻能夠成就大事。比方說,大壩決口了,我們組織搶險,這算是大事,甚至可以說是可歌可泣的壯舉,其間可能會湧現出一批令人景仰的英雄人物。然而,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如果當初把蟻穴堵上,可以說是不費吹灰之力,但卻成就了無災無難的大事業,哪用什麼抗洪搶險呢?這就是聖人「無為而治」道理啊。
智慧的東西就是這樣的簡單,可是那樣的奇妙。也許你會說,這個道理人人都懂啊,有什麼奇妙的呢?是的,道理非常簡單,這就是「道不遠人」,智慧是是每個人心中本有的。但是當人們面對實際生活的時候,簡單的道理、本有的智慧往往就迷失了。現在我問大家,是病來了去治療好,還是做好預防不讓病來好呢?我想所有人的回答都會是後者。我再問大家,養生是防病而醫療是治病,哪一個更簡單、更容易呢?我想所有人的回答都會是養生。傳統養生要求順四時而適寒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做到它並不難,真正做到了,就絕少有生病的時候,即便生病也不會是大病。可是有幾個人真去做呢?
人有病相,社會有亂相。兩千多年前,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就指出,聖人不是治已經形成的病,而是治尚未到來的病,不是治已經形成的亂,而是治尚未到來亂。如果病來了,亂生了再去治,那就好比臨渴了才去掘井,臨陣了才去打造兵器。在我們老祖宗看來,治國和養生的道理完全一樣。現代人大都強調法制管理而輕視德育教化,這是違背治國之道的呀。法制相當於醫療,是在社會問題產生以後的應對措施,而道德教化則是防患於未然。這是一項投資小而效益高事業,卻往往被世人所忽略。許多人想不明白,他們以為道德教育是柔弱的、是務虛的,不如法制來的強有力和成效顯著。我們常聽到有人這樣說,教育有什麼用啊,你看那些腐敗分子,跟他講道理,有用嗎?你再看看那些制假販毒的人,跟他們講道理有用嗎?還不是要靠繩之以法嗎?其實,這還是說了病來了如何治的問題。病來了,當然要靠治療,儘管是葯三分毒,還是要用;洪水已經來了,當然要嚴防死守,那怕付出慘重的代價也在所不惜;同樣的道理,人已經犯罪了,當然要繩之以法,別無選擇。但是,平時我們為什麼不做防患於未然的工作呢?
教育真的如有些人說的那麼軟弱無用嗎?那些腐敗分子、制假販毒分子之所以不肯接受教育,一是因為他們沒有受到純正的聖賢教育,二是因為又錯失了最佳的教育時機。教育是要從娃娃抓起的,抓娃娃的教育是教做人,教做人首先自己要有正確的觀念,同時還必須落實在自己的言行舉止上,所謂正人先正己,言傳不如身教啊!如此的抓住時機、方法得當的教育,怎麼會是軟弱無用的呢?中國古代的太平盛世、禮儀之邦的確是跟聖賢教育分不開的,那是一條真正的教育興國的道路啊!
離開了聖賢教育,便很難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比如說,現代人崇尚競爭,從小就要培養所謂的競爭意識。殊不知,競爭的動力來源於私慾,為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競爭的結果,個人壓力沉重,社會難以和諧。競爭升級了,就是鬥爭;鬥爭升級了,就是戰爭;戰爭升級了,後果就不堪設想。可見,這是一條死路啊。但修身就不同了,修身升級了就齊家,齊家升級了就治國,治國升級了就平天下,這才是一條光明大道啊。和諧社會靠的是修身而不是競爭。
我們智慧的祖先從來不教人競爭。孔子教導說,君子無所爭;老子教導說,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那麼不爭之德是不是消極退讓呢?會不會無法適應當前競爭激烈的社會形勢呢?學習了聖賢就會知道,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不爭不等於不作為。孔子教我們「自強不息」,老子教我們「為而不爭」。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拿我們做學生的來說,只要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就行了,不要想去打敗別人。我們好好學習了,學業自然優良;好好工作了,能力自然增長;好好做人了,人際關係自然和諧。這幾點做到了,我們自然會成為社會難得的人才,還用為找工作犯愁嗎?別人比我強,他自然會勝;別人不如我,他自然就敗。爭什麼呢?爭來爭去,爭得自己煩惱,爭得關係緊張,何苦來?我比別人強,老闆錄用我,順理成章;別人比我強,老闆錄用他,順理成章;我比別人強,老闆不錄用我而錄用他,是老闆犯傻,於我何干?「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這樣的老闆不跟也罷。我們堅信老祖宗的教誨,「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我是個好人,自有好人器重我;我是個能人,自有能人器重我。不用擔心懷才不遇,就怕自己無德無才。做自己該做的事,這就夠了。
有人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做人千萬不要太善良。但我們堅信聖賢人的教誨:「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人在任何時候不可失去正念。世人常常把善良和愚蠢聯在一起,而聖賢人始終把善良與智慧聯在一起。孔子說:「擇不處仁,焉得知(智)?」心地不善的人,根本不可能有真實的智慧,他至多只有聰明而已。離開善良的聰明不可能獲得幸福的人生。《紅樓夢》里的王熙鳳夠聰明了吧,她成天憑著她的聰明討便宜,但是討到便宜了嗎?絲毫都沒有。她巧取豪奪,發了昧心財,但吃不香,睡不香,成天殫精竭慮,憂心忡忡,她的幸福指數還趕不上劉姥姥。從中醫角度看,她最後的「血山崩」病正是思慮太過所造成的。真正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君子自然跟君子為伍,小人自然與小人為伍,做好人怎麼會吃虧呢?當然,好人有時會暫時受到排擠打壓,吃一些眼前虧,這是難免的,這也是考驗一個人是不是真君子的時候。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嘛。君子有落泊的時候,小人有得意的時候,但「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因果律是不會改變的。正所謂「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人的種種不善,歸根結底是不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定律,總是被有些好人落難,壞人得志的現象困惑住了。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聖賢教育就是教我們「知命」。認清人生的因果定律,從而種善因,得善果。因果定律是一門大學問,絕不是我們想當然的那樣簡單,不學聖教,難以明了。
孟子曰:「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我們冷眼觀察就知道,許多人就是為了眼前那麼一點利益,競爭啊競爭,時而情緒亢進,時而心力交瘁,自己還以為是要求進步。許多人爭不過別人,於是就頹廢啊頹廢,時而哀嘆,時而憤慨,極度的鬱悶,極度的無奈。也有人,為了競爭獲勝,不擇手段,機巧用盡,不惜違法亂紀,最終導致身敗名裂。這些可憐的人哪,老祖宗用四個字便概括了,叫做「利令智昏」。
從理論上說,競爭意識的學理依據無非是社會達爾文主義。達爾文是研究生物的,他發現了動物界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規律,這本沒有錯,叢林法則、野獸邏輯本來就是這樣的。但有人偏偏用這種叢林法則和野獸邏輯來指導社會人生,這種社會達爾文主義理論致使許多人理直氣壯地為一己私利去競爭。實在講,這是在向動物學習啊!
人向動物學習會產生怎樣的後果呢?先祖告訴我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既然人是向動物學習,那麼生活的狀況也就跟動物相近。現代西方人普遍的生活狀況怎樣呢?概括地說就是兒童的樂園,成人的戰場,老人的地獄。這難道不是動物世界的生動寫照嗎?你看,動物的童年,都是在父母的呵護之下,無憂無慮,十分快樂;到了成年,便自己謀生,捲入了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競爭;年老了,孤苦無依,自生自滅,動物哪能見到一個孝子呢?
當然,西方社會因為經濟的發達,養老福利事業做得比較好,老人院的生活條件是不錯的。但是,有關調查顯示,養老院的老人生活得並不幸福。在那裡,人的姓名往往被床位號取代,今天聽到29號住院了,明天又聽說38號去世了。他們自己雖然衣食無憂,但他們知道自己是在坐吃等死,哪有什麼夕陽紅呢?相比之下,東方的人倫親情是多麼的溫馨,多麼的值得珍惜。天倫之樂是任何物質條件無法取代的呀!
也許有人會說,聖賢教育好是好,但是要想做到可就太難了,世上有幾個人不為自己的利益在奔忙呢?常言道,難者不會,會者不難。人的私心不斷,總不外乎沒有學懂聖教。學做君子,學做聖賢真的很難嗎?先賢教導我們,世上的事沒有一幢比成聖成賢更容易的,因為它是求自己的。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義道德,只要我想要,它就來了,真正是心想事成,哪有什麼困難呢?問題是很少有人想要,障礙不在外邊,而在我們自己智慧不開。
親愛的同學,我們不能再麻木不仁了,不要再苦思冥想了。孔子當年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以此來思考,還是沒有得到益處,然而一學就什麼都明白了。荀子也說:「吾嘗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聖賢的教育是現成的,沒有專利,沒有版權,不需要我們花一分錢,想學就能學到。我們的祖先為了能讓聖賢之道代代相傳,還特意發明了文言文,讓口語和書面語分開,以保持書面語的相對穩定,這樣,我們後代子孫只要具備文言的常識,就可以向孔子老子學習了,這是何等的智慧,又是何等的慈悲啊!
當然,由於我們長期以來不用文言了,直接學習經典確有困難,但是我們可以跟老師學嘛!社會上有志於弘揚傳統文化,堪稱師表的人還是有的。我們儒學社的同學,常常跟著老師學,所以心結就容易解開。諸位同學,如果你一時找不到學習聖賢的路子,不妨到我們儒學社看看吧,或許你能從這裡獲得人生的轉機。我們儒學社全體成員竭誠歡迎您!
同學們如果有問題,我們可以交流。
提示問題:
1.我們的社會不正是在競爭不斷發展的嗎?
2.傳統文化難道沒有糟粕嗎?我們應該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3.中國之所以落後,就是因為注重道德而不注重科學。
4.民主是世界的大潮,西方的制度文明,你不能不承認。
5.儒家思想中有重農抑商的傾向,這是中國落後於西方的原因。
6.儒家宣傳「存天理,滅人慾」,這是違反人性的。
7.道家主張退隱,佛家強調四大皆空,這些都過於消極。
8.古人一味強調大一統,限制了思想的多元化。
9.古代的忠孝節義,其實是對人權的踐踏。
10.一味地強調忠孝節義,會讓人迷失自我。
推薦閱讀:
※體味內心幸福
※幸福靠自己創造
※秘皇家公主難得幸福:婚前嬌生慣養 婚後受「使喚」
※家長該立志把孩子培養成「人生贏家」嗎?
※幸福在與不在,在於心態。 當年明月在,曾照彩雲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