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肝吸蟲病,生食魚蝦的風險!

肝吸蟲病

又稱華支睾吸蟲病

是由華支睾吸蟲寄生於人體的肝膽管內引起的一種食源性寄生蟲病,人主要通過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魚或蝦而感染。1975年在我國湖北江陵戰國楚墓古屍中查見該蟲蟲卵,表明華支睾吸蟲病在我國流行至少已有2300年以上歷史,是我國目前重點防治的食源性寄生蟲病之一。

華支睾吸蟲的形態

成蟲:

成蟲背腹扁平,半透明,前段稍窄,後端鈍圓,形似葵花子,蟲體大小一般為(10~25)mm×(3~5)mm。

蟲卵:

(蟲卵光學顯微鏡圖片)

(蟲卵電鏡掃描圖片)

蟲卵形似芝麻,淡黃褐色,一端較窄且有蓋,卵蓋周圍的卵殼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瘤。卵甚小,大小為(27~35)μm×(12~20)μm。

生活史

華支睾吸蟲的生活史複雜,需要2個中間宿主和1個終宿主才能完成整個生活史,且對中間宿主及終宿主的選擇性不強,有為數眾多的中間宿主和終宿主。

成蟲主要寄生在人、犬、貓、豬等哺乳動物的肝膽管內,蟲體發育成熟後產卵,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蟲卵落入水中被第一中間宿主淡水螺吞食後在螺體內發育為尾蚴,尾蚴在適宜的溫度下逸出螺體,尾蚴在水中遇見到適宜的第二中間宿主淡水魚或蝦,則侵入其肌肉組織內發育為囊蚴。

囊蚴是華支睾吸蟲的感染階段。人(貓、狗等)吞食囊蚴後就會感染肝吸蟲。囊蚴進入人體內後大約1個月左右可發育為成蟲並在糞中查到蟲卵。人體感染後成蟲數量差別較大,曾有多達21,000條成蟲的報道。成蟲壽命約為20~30年。

感染途徑和方式

肝吸蟲病的感染途徑是經口感染,人與動物因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魚(草魚、青魚、鰱魚、鱅魚、鯪魚、鯉魚、鯿魚、鯽魚等)、蝦而感染。流行的關鍵因素是當地人群是否有生吃或半生吃魚肉的習慣。實驗證明,在厚度約1mm的魚肉片內的囊蚴,在90℃的熱水中,1秒鐘即能死亡,75℃時3秒內死亡,60℃時則要15秒鐘才能殺死囊蚴。囊蚴在醋(含醋酸濃度3.36%)中可活2個小時,在醬油中(含NaCI 19.3%)可活5小時。在燒、烤、燙或蒸全魚時,可因溫度不夠、時間不足或魚肉過厚等原因,囊蚴不能被全部殺死。

人體感染華支睾吸蟲的方式多種多樣。成人感染方式以食魚生為多見,如在廣東珠江三角洲、香港、台灣等地居民主要通過吃「魚生」、「魚生粥」或「燙魚片」而感染;東北朝鮮族居民主要是用生魚佐酒吃而感染。

小孩的感染則與他們在野外進食未燒烤熟透的魚蝦有關,野生小型魚類如麥穗魚、棒花魚的感染率很高,有的「熊孩子」就喜歡河邊抓來直接烤了吃,卻不知道有感染肝吸蟲的風險!

此外,抓魚後不洗手或用口叼魚、使用切過生魚的刀及砧板切熟食、用盛過生魚的器皿盛熟食等也有使人感染的可能。

危害有哪些?

肝吸蟲病的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臟受損。病變主要發生於肝臟的次級膽管。人體主要以消化系統的癥狀為主,疲乏、上腹不適、食欲不振、厭油膩、消化不良、腹痛、腹瀉、肝區隱痛、頭暈等較為常見。常見的體征有肝腫大,多在左葉,質軟,有輕度壓痛,脾腫大較少見。嚴重感染者伴有頭暈、消瘦、浮腫和貧血等,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化、腹水,甚至死亡。兒童和青少年感染華支睾吸蟲後,臨床表現往往較重,死亡率較高。除消化道癥狀外,常有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症、浮腫、肝腫大和發育障礙,以至出現侏儒症。

如何治療?

1.驅蟲治療:目前應用最多的藥物是吡喹酮和阿苯達唑。

2.對症治療:對重度感染並有較重營養不良或肝硬化者,應加強營養,糾正貧血,保護肝臟,以改善全身狀況。並發膽囊炎、膽管炎者,除驅蟲外並加用抗菌藥物。對急性膽囊炎、膽石症、膽總管梗阻時應予手術治療。合併病毒性肝炎時,除積極保護肝臟外,應在病情改善的基礎上儘早進行驅蟲治療。

如何預防?

1.把住入口關,防止「病從口入」,自覺不吃魚生及未煮熟的魚肉或蝦。

2.生熟廚刀具、砧板分開。

(劉劍峰 供稿)


推薦閱讀:

大蒜能降低癌症風險嗎
投資有風險,不投資就沒風險嗎?
研究顯示超重增加罹患十種癌症風險
為什麼女人出軌比男人偷腥的風險大?
活路-互聯網金融未來存活之道

TAG: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