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早期民窯青花瓷的特徵
清代早期景德鎮窯的瓷器生產,也像明代推行「官搭民燒」的制度,這不僅充分釋放了民窯的生產潛力,調動了工匠的積極性,提高了民窯作坊的規模及燒造精細瓷器的技術,而且由於當時官窯民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無形中也刺激了民窯青花瓷器業的進一步發展,這也是清初青花瓷器生產以民窯居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青花瓷
這裡介紹的幾件清代初期景德鎮民窯燒造的青花瓷器,現分述如下:
圖一:八仙人物瓷盤。高5厘米,口徑21厘米,敞口,弧壁,淺圈足,口沿施醬色釉,盤內繪有八仙人物圖,他們在山坡上各人手托寶物仰望,似乎在迎接壽星老人,另空白處有幾行題詩,外壁施青白釉,刻有折枝花果紋,繪畫與刻劃相結合,裝飾手法清新別緻,青花發色沉穩艷麗。
圖二:松鶴山石紋瓶。高46厘米,口徑19.5厘米,底徑13.5厘米,撇口沿,長頸,鼓腹,足向外撇,口沿繪有一周雲紋,主題紋飾繪有松,鶴,鹿,山石圖寓意堅貞和長壽,青花色彩層次豐富,立體感強,色料提練精純,呈色鮮籃青翠,明凈艷麗,清而不渾,艷而不俗,有青花五彩之譽。使青花更接近國畫的表現手法。
圖三:麒麟焦葉紋盤。高6.5厘米,口徑30厘米,敞口,弧壁,圈足,口沿施醬釉,通體白釉閃青,胎體厚重,盤內以青花繪有一隻碩大的麒麟,身後繪有蕉葉紋,四周繪有花草紋,麒麟為傳說中的仁獸,即四靈之一,故喻仁厚賢徳,是一種吉祥物,為清初十分常見的繪畫題材。
圖四:金雞牡丹紋蓋罐。高49厘米,口徑25厘米,底徑20厘米,短直頸,溜肩,肩以下漸收,平底,無釉露胎,蓋隆起,上有寶珠形圓鈕,屬清初將軍罐式樣,造型富有氣魄,胎厚重,釉面白中閃青,青花發色藍中泛灰。蓋面繪折枝牡丹紋,頸部繪下垂變形蕉葉紋,腹部主題圖案一面繪一長尾金雞,立於山石上昂首鳴叫,四周襯以雙牡丹和花草紋,畫得栩栩如生。
通過以上這幾件青花瓷器,可以看出它們仍帶有較濃厚的明末遺風,屬清初景德鎮民窯燒造的產品。這時的特徵與明末不同,開始逐漸向輕靈、典雅、秀美的方向發展,與莊重規整的官窯有異,更多地崇尚自然隨意,豪放樸實的藝術風格。
至於清初景德鎮民窯青花瓷的具體特徵,有如下幾點:
(1)胎釉:清初青花瓷器胎體厚重呈灰白或灰黃色,瓷化程度較好,胎釉結合緊密,多數釉面呈鴨蛋青,透明度較差,光澤度不強,個別釉面有縮釉,大部分有醬口,同時許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規整,盤碗底部厚重,口沿逐漸扁薄,圈足稍微向內收,有的器物足沿經過工匠仔細修琢後,還出現有泥鰍背現象,較光滑,底邊還帶有窯紅即火石紅。
(2)青料: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使用國產浙料繪製,大致有青翠淡雅與灰籃等種,總體呈色穩定,少數趨於灰暗,也有一些青花暈散和紋飾模糊現象。
(3)造型: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生活用器為主,陳設器為輔,造型側重於實用性,基本是延續明代的傳統式樣,形制上還多具有明代古樸渾厚之遺風。
(4)紋飾:清初青花瓷器的青花紋飾質樸自然,繪畫一反已往單線平塗的方法,而是釆用多線平塗的技法,講究勻稱,疏密有致,相互輝映,粗獷豪放,同時紋飾題材豐富,常見有動物紋、植物紋、山水圖、博古圖等,龍紋高大雄壯,矯健有力,有騰雲駕霧之勢,麒麟紋常和挺撥的巴蕉葉畫在一起,相映成趣,而且蕉葉紋中常留白。
總之,對清初民窯青花瓷器的鑒定,必須廣泛地接觸清初青花瓷器物,才能培奍和提髙鑒賞水平,也就是說只有這樣,才能得出正確和中肯的鑒定結論,正如古人所說:「操千曲而後曉,觀千劍而後識器」。這話說得很有道理,鑒定青花瓷又何嘗不是如此。因此我們應遵循這一原則,就要多看,多對比,多分析以識別真偽。清代龔軾在《陶韻》中曾這樣說過青花瓷:「白瓷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見透明,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由來無極生。」充分說明青花瓷的藝術魅力。你看,明明筆劃簡潔,卻有一種由內而外的華貴,明明色調單純,卻有一種無法比擬的絢麗,明明恣肆風流,卻有一種漫不經心的從容,明明清盈飄逸,卻有一種溫柔可融的意境……所以說與青花瓷相遇則是一種緣分,當你見到它時,定會立刻被它所震撼、所吸引、所痴迷!
(2010年1月20日5版)
分享到:
推薦閱讀:
※范冰冰的龍袍神馬的都弱爆了,他竟然把青花瓷穿身上,做成了現代版的「金縷玉衣」,全世界僅此一家
※明代青花瓷片上的「魁星點斗」紋
※古董青花瓷器
※日本伊萬里青花瓷質量是否超過當時中國的青花瓷?
※愛情是一件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