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中的經典語錄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如何安住菩提心,如何降伏虛妄的心呢?

《金剛經》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人生的大問題:「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滾滾紅塵中的芸芸眾生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亂七八糟的想法?如何才能使得自己身心清靜?這其實是所有的科學想要解決的人類的終極問題,是需要每一個人都好好想一想的。

我們之所以感到痛苦煩惱,是因為我們心中有太多的慾望。一旦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感到煩惱,自卑,痛苦。既使慾望暫時實現了,又生怕會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慾望。因此,我們的身心永遠在苦海中沉浮,永無出頭之日。

在現實生活中,人是不可能達到完全沒有慾望的,因此怎樣駕馭自己的慾望,是一種大智慧,是提高自身生存質量的大智慧。

俗話說:心病還需心藥醫。要實現自己的心靈寧靜,還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其實佛學是人學,是心學,是關於人生智慧的哲學。人生在世,有許多疑問和困惑,會給人帶來許多痛苦和煩惱,如何活得更快樂、更充實、更安心,在人自身能力感到無所企及的時候,往往會想要藉助於神的啟迪和保佑。但是佛教說人人心中都有一個佛,不需要求神拜佛,要求就求你自己——就是通過參悟,智啟發慧,感悟生命不斷尋找更高層次的生存智慧和力量,開發、實現自己心中的潛能。這其實和心理學中的第三勢力——人本主義的主張是不謀而合的。

沒有什麼可以天長地久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認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如夢、如幻、如朝露、如鏡花、如水月、如閃電、如水泡般虛無縹緲,瞬息即逝。平時我們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形象,實際上都不是它們真正的形象,事物的真正形象是「無相」。也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變動不居的,都是不斷的生滅變化的。因此,對於世界上的一切都應該坦然面對,都不應該執著,這就是所謂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否則就是「著相」,即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具體的講,就是個人過多的考慮自己,從自己的需要出發,想得到文憑、知識,想得到親情、友情、愛情,想得到財富、金錢、美人,想得到名譽、地位,想得到家庭、事業,想得到健康、長壽……。

其實靜下心來仔細想想,世間的一切有什麼是永遠的呢?雲捲雲舒,花開花謝,世事變幻如白雲蒼狗,沒有什麼可以是天長地久的。

不要執著於表相的布施。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無所執著,無所布施。也就是說布施而離開布施相,不要執著於聲音、香氣、味道、觸摸、意識的布施。

提到布施,有人說我自己還不夠用,或者說自己一無所有,沒有什麼好布施的。其實一句溫暖的問候,一片誠摯的愛心,一個美麗的微笑,任何自己覺得可以利益他人的東西都可以用來布施,勿以善小而不為,當布施成為習慣,你會從別人的快樂中得到更大的快樂。

世界上懂得布施{奉獻)的人是最富有的人,人們往往貪圖別人給予自己,這其實是最貧窮的想法。一個人自呱呱落地,到小學、中學、大學,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別人的給予,究竟又有幾個人想到自己給予了別人多少呢?日常生活中我們給予別人的一個微笑,一句悉心的問候,一句善意的勸告,一點力所及的幫助,都是可以給人以啟迪和幫助的,有時甚至是讓人終生難忘的。

《金剛經》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如來沒有從哪個地方來,也沒有到哪裡去,所以名為如來。

《金剛經》是從「體」這個角度來說的,佛已經徹證宇宙人生的真相,證得了圓滿的法身,而法身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這兩個假象,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從萬物的本體這個角度來說,時間和空間都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是不存在的。既然沒有空間,當然無所謂從此到彼;既然沒有時間,當然也無所謂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

用現在的觀念說,佛永遠在你這裡,永遠在你的前面,只要有人一念虔信,佛就在這裡。所以後世我們中國有一首詩,描寫得非常好:

 佛在心中莫浪求 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只向靈山塔下修

不必到靈鷲山求佛,不要跑那麼遠了,因為靈山只在你的心頭。每一個人自己的本身,就有一個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就行了。也有人另外一種說法:「不向靈山塔下求」。總之,這只是說明佛、道都在每一個人自己的心中,個個心中有佛,照後世禪宗所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金剛經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以說佛法就是非佛法。

佛法即是非佛法,佛法也就是世間法。六祖慧能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兔子是沒有角的,又不是牛,兔子只有耳朵,所以六祖大師這句話是說要出世間求菩提是不可能求到的。

佛法不離開世間法,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是一不是二,好比水和波浪,平靜的時候是水,風吹成了波浪,可是波浪還是水,本質還是水,只不過你看到的形狀有點改變,不是本質變了。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將修行和現實生活相結合,法法是心,塵塵是道。隨緣修行,隨機參禪證悟,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行住坐卧乃至吃飯穿衣、生活工作、遊山玩水,無不是參禪悟道。如果離開現實生活而尋道覓法,反而會離道更遠。

《金剛經》說「心無所住」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過去之心,現在之心,未來之心,無非皆由六塵緣影而生,念念相續,事過則滅,這種種無常虛妄之心是不可得的。應該心無所住,令清凈的自心顯露。

傳說禪宗六祖慧能一聞此言,當下即便開悟。《金剛經》的「無住」精神,可以緩解現代人的壓力感,使其保持澄明心性。當今時代是一個物慾涌動,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的時代,有些人不再談論人生、理想、國家、社會,而是更多地談論電影、股票、服飾、美食、足球、明星等等。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世界,享受現代物質文明是現代人應有的權利。但是,人切不可成為物質的奴隸,陷溺於拜金主義的狂潮,從而導致精神家園的失落。面對洶湧澎湃的物慾大潮,必須咬定青山不放鬆,《金剛經》經名的含義就是以金剛般無堅不摧的大智慧斬斷人生的種種煩惱,到達清凈的彼岸。


推薦閱讀:

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
金剛經如是解----(明.張坦翁)
【重磅觀察】佛護法師: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 (二七) —— 「七寶布施」與...
耕雲先生開示《金剛經》
《金剛經》的初期大乘之特色

TAG:經典 | 語錄 | 金剛經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