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二十首名曲介紹,你都了解嗎?

點擊古箏

  一鍵關注  最專業的古箏顧問  最忠實的古箏夥伴  專註古箏一站式服務  古箏演奏、古箏教學、古箏考級  古箏名曲欣賞、古箏曲譜分享  你想了解的古箏,這裡應有盡有  一、漁舟唱晚  二、慶豐年  三、戰颱風  四、瑤族舞曲  五、漢江韻  六、雪山春曉  七、草原英雄小姐妹  八、小河淌水  九、搵英雄淚  十、秦桑曲  十一、黔中賦  十二、清江放排  十三、童趣  十四、洪湖人民心向黨  十五、阿拉木。古麗巴拉  十六、井岡山上太陽紅  十七、幻想曲  十八、東海漁歌  十九、湘舞  二十、臨安遺恨

  一、漁舟唱晚  此曲是婁樹華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古曲《歸去來》為素材發展而成。又一說系金灼南根據山東傳統箏曲《雙板》等改編。現廣為流傳的婁本前半部分與金本相同,後半部分為婁本所獨有。  樂曲的開始部分,以舒緩的節奏、優美典雅的旋律,描繪出一幅夕陽映照萬頃碧波的畫面。演奏時應以自然、舒展的動作去表現這段音樂;對左手作韻技法的運用、也要以原譜為依據,不能隨意添加按、顫、滑音,以保持曲調的質樸美。當音樂進行到以ⅰⅰ655為種子材料作逐層遞降,音樂活潑而富有情趣。當它再次變化反覆時,採用五聲音階的迴旋層層下落,這個旋律不但風格性很強,而且優美動聽,確有「唱晚」之趣。樂曲後半部分以三次反覆將先遞升後遞降的旋律結合成一個循環圈,速度在反覆中逐次加快,表現了心情喜悅的漁人悠然自得,片片白帆隨波逐流,漁舟滿載而歸的情景。  二、慶豐年  此曲創作於1955年。樂曲主題旋律取材於流行在山東地區的傳統箏曲《小溪流水》,並吸取了北方民間鑼鼓節奏,表現了農民喜慶豐收的歡樂場面。這首樂曲在當時開創性地使用了一些新的左手演奏技法,除運用左手在琴碼左側顫、按、滑等傳統技法外,還移至琴碼右側彈弦,既可彈奏和弦,又為旋律伴奏,還可與右手交替彈奏構成快速的旋律,豐富和發展了古箏的演奏技巧。同時,此曲還運用了大指小關節密搖、大幅度的花指彈奏、借鑒琵琶的掃弦技法和模仿鑼鼓節奏的「點柱啞音」技法--左手中指按於琴碼上端,右手彈弦,使其發出餘音短促的沙啞音響等,都獲得了良好的效果。這首樂曲是建國初期具有代表性的創作箏曲之一,對後來的箏曲創作和演奏上繼續開發「雙手彈箏」技法產生過積極的影響。  三、戰颱風  這首樂曲創作於1965年。為曲作者在上海港碼頭體驗生活時,有感於工人與颱風頑強搏鬥的精神而作。  樂曲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以歡快熱烈的節奏,表現碼頭上生機勃勃、熱烈歡騰的勞動場景。演奏時要著重強調樂句中的重音,以此突出節奏的鮮明和律動;也要注意相同樂句之間的對比,達到呼應的效果。第二部分是颱風來臨,採用左右手在琴碼兩側反向刮奏、掃後搖、扣搖等技法,模擬颱風來臨時狂風呼嘯、天混地暗的景象。這一段的演奏可以在樂譜的基礎上,對刮奏的多少、音區變化和扣搖的長度、力度等做一些即興發揮,以充分地表現音樂形象。第三部分通過旋律節奏由疏到密,左手伴奏由簡到煩以及音區變化等變奏手法,造成逐漸緊張強烈的音響效果,展現了碼頭工人們與颱風激烈奮戰的場面。這一部分的演奏技法重點是雙抹、勾托劈組合、掃搖、勾抹等,應在憐惜過程中首先分別掌握好各自的演奏方法。第四部分以寬廣抒情的旋律,抒發了碼頭工人們經過與颱風頑強搏鬥後勝利的豪情。此段是以大指搖為主線貫穿始終的,要特彆強調大指搖在音色(指甲觸弦的點和角度)變化和力度(發音時與前面音的自然連接和每個音本身的強弱)變化等。第五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變化再現,除旋律上有變化外,速度、力度等方面也較前面更加熱烈,更加氣勢磅礴,在高潮中結束。  四、瑤族舞曲  此曲改編於1957年。  樂麴生動地描繪了瑤族人民歡慶節日時載歌載舞的場面。夜幕降臨了,人們身著盛裝,打著長鼓,走出村寨,在月光映照下聚集在一起。第一段是悠靜委婉的主題,猶如一位窈窕少女在翩翩起舞,婀娜多姿。姑娘們紛紛加入舞蹈行列,音樂情緒逐漸高漲。第二段開始在低音區奏出根據主題衍變的粗獷熱烈的旋律,並多次在中、高音區進行反覆,力度層次呈遞進式加強。表現了一群小夥子情不自禁地闖入姑娘們的舞列歡跳起來,盡情地抒發了興奮的情緒。第三段由前面的羽調式轉為宮調式,音樂性格更加明朗,拍子也變為3/4拍,旋律時而富於歌唱性,時而出現跳躍、歡快的節奏音型,恰似一對戀人邊歌邊舞,互致愛慕之意,共同憧憬著美好的未來。最後是主題再現,大家又紛紛加入舞蹈的行列,歡跳著,旋轉著,歌唱著,氣氛越跳越熱烈,感情越唱越奔放,在情緒的最高潮結束全曲。  五、漢江韻  這首樂曲是喬金文於1962年春為河南箏派演奏家任清芝而創作的。表現了人們歡歡樂樂忙春耕,意氣風發奪豐收的愉快心情。  此曲的旋律素材取自河南曲劇中《漢江》和《書韻》兩個曲牌,曲作者通過對素材加工、提煉,並運用作曲手法使之成為一首獨立、完整的古箏曲。樂曲第一段是熱烈歡快的快板,J=152的速度貫穿全段,一氣呵成。從明快的旋律中,我們彷彿聽到勞動的人們朗朗的笑聲,看到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第二段是婉轉如歌的慢板,表現了人們在勞動間隙親切對話、互致問候的親情與鄉情,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願望。演奏此段時,開始速度是J=46,之後稍有加快,左手運用按、顫、滑等技巧充分潤飾旋律,抒發內心情感。緊接著有一個過渡小樂段,這一段在速度的處理上比較獨特,近乎戲曲中的「跑圓場」。開始由J=26為起點,經過由上下句構成的四十小節反覆和變化逐次加快,當彈到此段的結束時,速度已達J=160,力度也由前面的逐漸積累,在此時達到最強,把樂曲推向高潮。第三段是第一段的變化再現,速度隨著過渡小樂段持續下去,略快於第一段,情緒更加高漲。樂曲具有濃烈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地方風格,並運用一些特殊的演奏方法如勾雙托、游搖、點音、超音域按音等,渲染了豪放、明快的藝術效果(參考梁毅夫、杜娟《「漢江韻」演奏心得》一文)。  在演奏中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⒈ 樂曲中樂句反覆和同音反覆出現得較為頻繁,在音樂處理上要表現出反覆時力度和音色的變化,起到對比的效果。⒉ 按、滑音的處理在快板段和慢板段中是截然不同的。快板段中的按、滑音很直爽,從起始音到預定音的過程非常迅速;慢板段的按、滑音則要求在按、滑過程中充分體現出起始音到預定音之間的韻味,並通過它將音與音之間連接起來,使音樂更加抒情、舒展。⒊ 慢板段開頭第一小節和最後幾小節中出現的倍高音3,如在D調上按不到音高,可降低八度彈奏。  六、雪山春曉  這是曲作者1981年在藏族民間音樂基礎上創作的古箏獨奏曲。樂曲的引子段,採用了西藏地區「拉嚕」(山歌)的形式,音域寬廣,節奏自由,旋律在連續的上行或下行中跌宕起伏,音樂情緒高亢、嘹亮,氣息悠長。描繪了雪峰層疊的青藏高原,在春天到來時冰雪融化、萬物復甦,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第二段是有著濃郁藏族音樂風格的「長袖舞曲」。一群藏族婦女踏著悠揚的節奏,翩翩起舞,潔白的長袖隨著音樂旋律飄動,優美的歌聲表達了人們對大自然的讚美和春天帶來的愉悅情緒。經過左右手多次的交替刮奏,將音樂逐漸向上推進,伴著一聲熱情的呼喊,一群男子加入了舞蹈的隊列,引出小快板--第三段「踢踏舞曲」。這一段開始是慢起漸快,隨著皮靴踢踏在地上的節奏逐漸加快、加強,人們的情緒益發高漲。這裡「四點」技法的運用,對渲染歡樂的氣氛有著畫龍點睛之功。貫穿此段的節奏型XOX│OX XO│,與右手旋律配合時有音色、力度上的多種變化,表現了舞者豐富多彩的舞姿。最後,通過左右手各種技法的合作,音樂逐漸上揚,達到全曲最高潮,並以一個果斷、強有力的結束音將情緒定格。  七、草原英雄小姐妹  這首樂曲寫於1974年。音樂內容取材於蒙古族小姐妹龍梅和玉榮為集體放牧,途中突遇暴風雪,她們以弱小的身體與風雪搏鬥、保護羊群的英雄事迹,表現了兩個小姐妹熱愛集體、勇於與自然災害作鬥爭的動人形象。  全曲共有四段:引子段描繪了一望無際的大草原的美麗景色。值得一提的是,此段中幾處模仿馬頭琴音響效果的地方,在演奏時右手搖指觸弦點與左手滑音頻率的協調、變化要把握好。【一】段表現了小姐妹倆在草原上放牧的情景。活潑的旋律刻畫了小姐妹樂觀向上的性格,輕快的節奏表達了她們喜悅的心情;寬廣的歌聲抒發了小姐妹對大草原自然風光的讚美。【二】段表現的是天氣突變,狂風暴雪吹散了羊群,小姐妹倆為了自身和羊群的生命安全,與暴風雪頑強拼搏的場面。此段開始的情緒要與前面形成強烈對比,並通過移碼預置的變化音的反覆出現,左手在琴碼左側無固定音高區域上下刮奏等,造成一種激烈的、不協和的音響效果。曲作者為了充分地表現小姐妹頂風冒雪與暴風雪搏鬥的情景,在演奏的力度變化上做了許多安排,包括了從pp到fff的幾乎所有力度層次,變化幅度非常大,這些在演奏時需給予重視。【三】段是激動、寬廣而富於深情的歌唱性旋律,表達了人們對小姐妹動人事迹的讚頌之情。  八、小河淌水  樂曲在同名雲南彌渡山歌(當地稱「調子」)的基礎上編創而成。原歌詞質樸自然,富於想像。主題分五個樂句,以從容舒展、比較自由的節奏和迴環起伏、清新優美且具雲南地方風格的旋律,描繪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深遠意境;銀色的月光下,周圍一片寧靜,只有山下的小河不時發出潺潺的流水聲。美麗聰慧的阿妹,見景生情,望月抒懷,把對阿哥的一片深情,化作動人的歌聲。深厚的情意隨著小河的流水,飄向阿哥居住的地方。  古箏在定弦時將F調的高音3音生高為高音4音,這個高音區與下面幾個音區形成兩個調性的對置,演奏前請注意這種非常規定弦。演奏慢板段(第一主題)時,著重掌握好音色的變化和力度的控制,通過左右手協調運用,充分地將悠揚、抒情的曲調和委婉、柔美的情感表達出來。小快板(第二主題)要強調節奏的律動,旋律中的重音應突出。反覆出現的對答式樂句,好像阿妹與阿哥在對歌,隨著力度的不斷加強,情緒逐漸高漲,繼而引出主題再現,寬廣、激情的旋律將音樂推向高潮。  九、搵英雄淚  此曲是作者於1985年創作的。曲名取自宋代詞人辛棄疾《水龍吟》中尾句。原詞寫道:「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樂曲意在抒寫英雄一腔抱負無從實現的失意和感慨。演奏第一部分的慢速旋律時,應注意音樂中的內在張力。音樂汲取河南豫劇中的一些素材,並運用作曲手法進行了提煉。流暢的旋律猶如戲曲中的行腔貫穿其中,多次出現的七度下行跳進則表現了英雄的失落感。在快速的第二部分中,旋律多處在較低的音區,密集的音符、切分音和連續附點組成的飄忽不定的節奏律動,不時在高音區奏出的模仿戲曲中打擊樂的音響,以及左手壓弦發出的不和諧效果,形象地表現了英雄胸懷鴻鵠之志卻又報國無門的焦慮和感觸。  十、秦桑曲  唐代詩人李白寫有五言詩《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這首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描寫了一位女子深深眷戀著丈夫的心緒。  《秦桑曲》是曲作者借用詩中「秦桑」一詞,運用流行在陝西關中一帶的戲曲音樂「碗碗腔」素材,加工提煉後創作而成的。樂曲通過委婉、纏綿、激情的旋律變化,描述了深情的女子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盼望早日與家人團聚的迫切心情。  該曲的創作手法簡潔精鍊,曲式結構嚴密緊湊,它繼承和沿用了戲曲板腔體的各種板式轉換,全曲有「蘇板」(引子部分)、「慢板」、「緊板」(快板部分)、「閃板」及「散板」等多種板式的變化。引子部分運用了多變的節奏轉換,藉以表現激越的思緒,猶如潮水拍打著心弦。漸漸地音樂由激動轉為平靜,慢板部分以委婉、柔和的音調,深情地傾訴了思念遠方親人的悲切心情,如泣如訴,扣人心弦;在轉到快板部分之前,運用了碗碗腔音樂中常見的七度音程大跳,作為承前啟後的連接和感情由悲轉激的紐帶,使音樂急驟轉化,情緒激昂,節奏變緊,使思念的急切情感進入高潮。樂曲的尾聲與快板部分是一氣呵成的,在節奏上比較自由,具有散板性質,但散而不松,激動的情緒給人以渴望急切之感(見邵吉民《秦桑曲與陝西秦箏流派》)。  古箏發源於秦地,也稱為秦箏,我個人認為,此處所講的「秦」是對地望的稱謂,其地域覆蓋面是很廣的,並非只是指古代秦國的某地,因而在發展過程中與西北各地區的民間音樂有著血肉聯繫。《秦桑曲》借鑒了陝西民間音樂,尤其是地方戲曲的音階音律特點,形成了以下兩個主要風格特徵:  一、在音律上表現為徵調式七聲音階中的兩個特性音(也稱偏音)4與7的音高帶有微差,4音略偏高(接近於升4),7音略偏低(接近於降7),而且根據旋律的進行,這兩個音還具有游移性和不穩定性。它們的游移走向通常是4向3音的方向游移,7向6音的方向游移。這種由不穩定到穩定的傾向,形成了樂曲獨特的韻味。  二、在旋律進行上的特點是:在一般情況下,上行跳進,下行級進。這種曲調旋法,具有鮮明的對比性,上行跳進可產生激動、活躍的情緒;下行級進則產生委婉、哀怨的效果。音樂通過旋律進行中級進與跳進的交互運用,委婉中有哀怨、激動中有抒情,使人在跌宕錯落、莫辯宮商的離迷之際,充分領略了陝西音樂中的神韻,感受到樂曲所表現的「熱耳酸心」的藝術效果。  十一、黔中賦  曲作者是一位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就致力於民族器樂特別是箏樂創作的專業作曲家。她創作的多首箏曲,大多是反映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歷史、文化和生活的。此曲創作於1987年。「黔中」即貴州地區的古稱。  樂曲由三個標題段落組成:一、「琵琶詠」:以具有獨特韻味的貴州地區民間音調「琵琶歌」為旋律素材,在旋律結構、和弦色彩以及力度層次跌宕起伏的安排上,著力於表達現代人對傳統的感受。二、「木葉舞」:是對樸實、粗獷的民間舞蹈場面的描繪,具有奔放的山野之風。此段開始用左手輕壓規定音域的琴碼右側弦,右手同時向上、向下掃弦,所產生的模仿少數民族打擊樂音響效果的特殊技法,使人耳目一新。三、「黔水唱」:歌唱性的旋律具有苗族「飛歌」的音調特點,與之呼應的是左手快速奏出的三連音音型構成的伴奏織體,模擬流水的各種形態,並使之與旋律有機結合,產生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通過對景物的描繪,也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摯愛,以及對少數民族群眾美好未來的嚮往。  十二、清江放排  此曲創作於1975年。樂曲以奔騰的清江流水和放排工的豪邁氣概為主題,在氣勢浩大、波瀾壯闊的引子之後,第一段主題採用鄂西民歌為素材反覆變奏,旋律抒情悠揚,抒發了放排工沿江順流而下時幸福、自豪的愉悅心情;第二段曲調深沉傷感,是放排工對昔日勞作在清江上放排的父兄苦難生活的回憶;最後一段是主題的再現和變奏,描繪了他們歡樂的勞動場面和在驚濤駭浪中闖險灘戰激流的情景。  樂曲的曲譜在2001年之前出版的多個版本中,定調均記為1=C,中間轉為1=G再轉回1=C,這是曲作者在創作時根據當時轉調箏的基本調高而定的。在絕大多數演奏者使用基本調高為D調的古箏來演奏此曲時,原來的定調就造成了需轉換調高的不便,並給一些學習者帶來了困惑。2001年初,古箏教育家許守誠先生整理了此前的曲譜,使之更加準確、詳盡,並將整理後的曲譜提供給本書使用。  樂曲第二段由D調轉到A調時,只需把D調的中音do移低半音變成A調的中音mi即可,不必將每個音區都轉調。  十三、童趣  這首樂曲是作者於1993年以童聲合唱《山童》的旋律為素材編創的。表現了少年兒童多姿多彩的性格和天真無邪的稚趣。  樂曲共有三個段落,曲式結構為ABC。印子很短小,童聲的召喚傳來山谷迴響,也將小夥伴們引到一塊兒。接下來第一段是活潑的小快板,大家在一起唱歌、跳舞、做遊戲,盡興地玩耍,盡情地歡笑,展現了山裡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率直的性格。演奏時要依據音樂內容的需要,表現出演奏動作的多姿,彈奏出音色的多彩。樂譜上標記的「重音」、「頓音」、「重點」等符號,應準確地發出音響效果。第二段是適中的慢板,表現了這些孩子們在嬉戲的間歇,看到家鄉巍峨的山峰、潺潺的流水、茂密的林海,大自然景色構成的美麗圖畫使他們發出由衷地讚美之情。在一個慢起漸快、漸強的過渡樂句之後,第三段開始以小快板的速度將主題的部分旋律變化再現出來,並很快轉到舒暢、悠揚、富於特色的曲調。孩子們的歌聲與山鳴谷應交織在一起,孩子們的心靈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此情此景是多麼的美妙啊!  十四、洪湖人民心向黨  樂曲旋律素材選自歌劇《洪湖赤衛隊》中的幾個主要唱段。該劇音樂主要從湖北天沔花鼓戲和天沔一帶的民間音樂素材中,汲取富於特色的樂匯創作而成,不僅有強烈的時代感和濃郁的鄉土氣息,而且有鮮明的性格化音樂形象。  這首樂曲選自《洪湖水浪打浪》的旋律作為第一主題段,寬廣的節奏、婉轉悠揚的曲調,抒發了劇中女主人公熱愛家鄉和人民,以及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崇高情感。演奏時左手的各種作韻技法要處理得富於變化,與右手的彈奏相得益彰,充分體現優美抒情的音樂風格。第二主題段是堅定激昂的快板,急促的節奏,跳動的旋律,刻畫出赤衛隊員們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性格和形象。演奏技法上應注意的是:⒈ 雙抹應堅實而又流暢,連續彈奏時給人一往無前的感覺;⒉ 旋律重音,強調一種堅定的行進節奏;⒊ 四點和勾托的交替使用應轉換自然,不露痕迹;⒋ 連續三連音,各個手指的力度要均勻,換音區時要連貫。  十五、阿拉木。古麗巴拉  樂曲根據同名器樂曲改編而成。共有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富有歌唱性的行板,表現了勤勞勇敢的維吾爾族小夥子面對傾心的姑娘,唱出內心的愛戀和讚美之情。第二部分是流暢的小快板,描繪出美麗的姑娘在琴聲和手鼓伴奏下,為心上人跳起了熱情歡快的舞蹈的場面。  此曲採用六聲音階定弦,不同於五聲音階定弦的弦位,彈奏時注意弦位改變後造成的手指觸弦規律的變化。旋律在高低音區轉換時要準確到位。輪指應彈出清晰的顆粒性以及靈巧、輕快的音色。小快板中有兩處在右手彈奏旋律同時,左手移動琴碼來改變音高,基本的要求是要快和准,不影響旋律的進行。分指彈奏指序要準確,各指發力要均勻。  十六、井岡山上太陽紅  樂曲是作者於1975年據同名歌曲改編的。歌曲的原型為廣泛流傳於江西地區的《採茶謠》。每年穀雨季節,採茶姑娘上山採茶時,總要唱起柔婉抒情的《採茶謠》,來抒發內心對收穫的喜悅和對自然景色的讚美。曲調為五聲羽調式,旋律進行以級進為主,只在幾處出現了四度跳進,給人以柔美流暢之感。  這首樂曲的主題由起承轉合四個勻稱的樂句組成,層次清楚,形象生動。第一、二、四句句尾呈逐漸下行模進,在起轉接作用的第三句末,反覆出現了向上的回返性音型,具有積極、樂觀的情緒。全曲除主題外,共有五次變奏與再現。曲作者通過不同的演奏手法的運用,賦於各段變奏以迥異的性格特徵。第一變奏在主題段基礎上,加進了左手的多種作韻技法,旋律委婉細膩,韻味濃郁。第二變奏是在嚴格變奏思維指導下的自由變奏,樂思以散板的山歌風形式展開。第三變奏是3/4拍子,右手長搖奏出歌唱性的旋律,優美、明朗,猶如在訴說家鄉的美景,內心充滿無限的自豪感。在一段主題再現之後,音樂進入了最後的變奏,左手用八度音在低音區奏出主題的骨幹音,堅定有力,果斷而有精神,右手在保持原有結構完整的基礎上,採用民間器樂曲中常有的「主題加花」手法在高音區進行變奏,加上快板的速度,有一種「無窮動」的音響效果。  十七、幻想曲  這首樂曲以「幻想」標題,為演奏者提供了更加自由的想像空間。例如「如歌的慢板」段,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場景:在靜謐的清晨,山寨中飄來少女的歌聲,它是那麼的悠揚柔美、富有韻味,使人禁不住駐足聆聽;伴隨著歌聲的彷彿是西南少數民族特有的銅鑼聲,它低沉而富有律動的音響,襯託了優美動聽的旋律。此處右手的搖指宜採用距岳山稍遠的位置,發出較柔和的音色,似有朦朧感;左手不宜用假甲觸弦,建議用手指直接觸弦彈出渾厚的、近似銅鑼的音響效果,與右手飄逸的旋律形成對比。  這一段中接下去的幾個部分在音樂進行上是遞進式的。歌聲由遠及近,由柔和轉為明朗,力度變化由弱漸強,左手的伴奏音型由簡單變得繁複,情緒由平靜逐漸高漲。演奏這幾個部分時,右手各種技法的觸弦位置宜*近岳山,奏出較明亮的音色,與前面的柔和音色有對比。還要注意大量的搖指與其他指法頻繁交替使用時,容易出現轉換中在力度、音色的連接上不自然、生硬,影響音樂的流暢性。  樂曲的第二大段是「活潑的快板」,它從不同的側面描繪了少數民族群眾載歌載舞的歡樂場面。從中我們可以聽到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樂器小三弦鏗鏘有力的音響、蘆笙委婉動聽的旋律以及各種擊奏樂器的組合節奏;也能感受到三五成群的舞蹈場景和一人領眾人和的宏大場面。這就要求演奏者在表現此段音樂時,要運用不同的演奏技法,使用多種觸弦方法,模擬音樂中出現的不同樂器的音響效果,把它的特點之一--音色的多樣和節奏的鮮明充分展示開來。這一大段的另一特點是調性的變化,D宮--D羽--B宮--D宮的調性布局使得音樂豐富多彩。它通過改變傳統定弦而預設出來,在此並不需移動琴碼來調整音高,這是古箏音樂創作中在調性變化上的一個範例。演奏此處時應對幾次轉調時弦位的變化而造成的弦距改變有準確的了解,並進行調整。  最後一段「激動的廣板」是在前面音樂多次的醞釀、疊加後爆發出的全曲最高潮,是一曲對少數民族美好生活的頌歌。演奏時要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中去,用雙手,更要用全身的動作去展現音樂所要表達的情緒,應感到你的演奏就像是大樂隊全奏時的音響效果。我個人認為,如果在此處只是彈奏得準確,卻沒有氣勢,充其量只能打60分;如果能夠調動全身的動作表現出音樂應有的宏大氣勢,儘管出現了個別的錯音,最低也要給85分。不知您是否認同?  十八、東海漁歌  這首樂曲是曲作者於1975年以東海之濱的漁民勞動生活為題材而編創的。  樂曲開始,以連續左手上、下行刮奏襯托右手搖指奏出的號召性音調,展現了一幅大海洶湧澎湃的畫面。在引子之後,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右手運用長搖技法奏出多以四度進行構成的開闊優美、富於歌唱性的主題旋律,左手則先用琶音與按滑來潤飾歌唱性的主題,使之更具有韻味;再以琶音和刮奏的交替出現烘托音樂,將漁歌伴著海浪傳向遠方的場面真切地展現在聽眾面前。此後由主題派生出歡快跳躍的對比性曲調,經多次反覆演奏後,主題旋律用左手移低八度再現,右手用歷音技法奏出顛簸激蕩的音型作陪襯,表現了漁民愉快出海的情景。第二部分採用號子的音調,以鮮明的節奏,一領眾和的對答式樂句,表現漁民的勞作場面。演奏時要準確把握好譜中的節奏重音,穩定節奏的律動。這裡多次出現的漸強、漸弱力度變化,是漁民們在勞作時協調一致、齊心協力的體現,彈奏時應明確地表達出來。第三部分是主題再現,音樂寬廣而富於激情。隨著主題旋律在反覆中力度層次逐漸減弱,我們彷彿看到船隊在夕陽映照下,伴著歌聲滿載而歸,漸漸遠去的優美歌聲表達了漁民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十九、湘舞  此曲作於1996年。作者通過預置的特殊定弦改變了古箏常規的五聲音階弦序,拓展了音樂的表現力,也使音樂的風格和色彩變化更加豐富。  樂曲以湖南花鼓戲音調作為素材,由E--B--E的調性變化和快--慢--快的速度變化將全曲分為三段。第一段開始以湘西土風舞的節奏律動從最低音區逐次至高音區反覆快速奏出,引出第一主題旋律,這是一段明快、活潑的曲調,其中最具特色的特性音#5音的頻繁出現並與#2音形成的呼應對比,構成了獨特的調式風格。第二段是慢板,第二主題的調性轉到下方四度關係調,音樂情緒抒情、開朗,流暢的旋律進行中不時地能夠感受到俏皮和詼諧,這一段中較多地使用了鄰弦同音的按音技法,同音變化的色彩對比以及特性音在音高上細微的游移使得旋律的韻味更加濃郁。第三段是第一段主題的變化再現,情緒較前更加熱情奔放,旋律逐漸趨向密集,通過左手模仿打擊樂節奏來烘托氣氛,並使用以往古箏曲中較少出現的左手帶動右手交替演奏旋律的手法將音樂逐漸推向最高潮,然後突慢之後以一句濃郁的、極具花鼓戲風格的音樂結束全曲,使聽者回味無窮。  二十、臨安遺恨  作曲家何占豪於1990年曾創作了中阮協奏曲《臨安遺恨》,1992年,作者又將此曲改編成古箏協奏曲。  這首古箏協奏曲取材於傳統樂曲《滿江紅》的旋律素材,表現了南宋民族英雄岳飛被*臣陷害,囚禁在臨安(今杭州)獄中.在赴刑場的前夕.他對社稷面臨危難的焦慮.對家人處境的挂念,對*臣當道的憤恨.以及對自己精忠報國卻無門可投的無奈而引發的感慨。  為了能夠更好地理解此曲所表現的內涵,我們先來讀一讀岳飛的詞《滿江紅》:「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闋。」  樂曲共分為七段。在鋼琴悲壯的前奏之後.古箏一進入即採用強有力的和弦與左手大幅度刮奏相結合,繼續渲染悲憤的情緒,確定了音樂內容表現的基調。第十六至十九小節.用長搖技法奏出的哀傷的旋律,可以處理得稍自由些,用力度、音色、節奏的變化來形成對比。第二十五小節起,連續十幾小節相同節奏型的旋律,由慢逐次漸快,由弱逐漸加強,使我們彷彿看到身處牢獄之中的岳飛肩扛枷鎖、腳戴鐵鐐.仍然憂國優民、坐卧不安的焦慮之態。樂曲主題段是以傳統樂曲《滿江紅》為旋律贏材發展、變化而成.並在全曲中貫穿。淳厚的曲調,既展現了英雄豪放的性格特徵;揭示了主人公此時內心複雜的情感。結束句好似一聲長嘆.那是由無奈引發出的感慨。接下來音樂情緒一轉.古箏奏出的戰馬賓士的節奏型好像把我們帶到了古代疆場,快速、激昂的音樂描繪了岳飛大元帥率領三軍將士,為保衛江山社稷浴血奮戰、奮勇殺敵的壯烈場面。當情緒達到高潮時.音樂嘎然而止,鋼琴以極弱的音響引出古箏的一段柔板,這段音樂表現了英雄另一面的情感。如訴的旋律寄託了岳飛對家人的思念.對勉勵自己「精忠報國」的慈母的眷戀;轉而輕快的曲調錶現了主人公對昔時與家人歡聚情景的回憶。突然,刑場一陣擂鼓的巨響,將主人公從美好的思緒中拉回現實。曲作者在這一段採用協奏曲常用的華彩段演奏方式,給誠實者以更廣闊的想像空間、更多的表現手法.更充分地表達了主人公就義前對自己不能精忠報國的傷感以及對好臣當道的憤恨之情。最後一段是主題再現,旋律在轉換的調性上奏出,哀婉平緩的曲調寄託著我們對英雄的追思。  ——文章均源自互聯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微信號mingrenyizhuo  關注後,可進入以下論壇,結交愛好者!  長按下方二維碼  點」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  點擊下方 進入【古箏論壇】和大家互動交流吧  ↓↓↓
推薦閱讀:

多圖全面回顧第八屆中國古箏藝術學術交流會
天青色等煙雨|青花瓷古箏彈奏
揚州市琴箏協會展團成樂展亮點,副市長余珽等領導蒞臨參觀指導
古箏演奏 說散就散(前任3主題曲)
古箏左手彈奏|初學者必看

TAG:介紹 | 古箏 | 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