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創作靈感之源
奇幻文學之父、英國著名作家C·S·劉易斯「空間三部曲」的中文版日前上市,這是繼推出七卷本奇幻巨著《納尼亞王國》後,譯林出版社再次將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引入國內。「空間三部曲」創作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值二戰期間,共分為《沉寂的星球》、《皮爾蘭德拉星》和《黑暗之劫》三部,被譽為史上「最佳奇幻三部曲之一」《沉寂的星球》講述了劍橋大學語文學家蘭塞姆博士在旅行途中,被綁架上宇宙飛船飛往馬拉坎德拉星球。他要被獻祭給生活在那裡的生物,以滿足綁架者密謀掠奪寶藏的需要。在那裡,蘭塞姆經歷了一連串神奇的遭遇。在這個劉易斯想像出來的星球上,樹木都細高挺拔,下細上粗,水域是耀眼的藍色;而星球上的生命也是瘦得出奇,兩腿超長,高度有人的兩三倍,腦袋窄窄的,呈圓錐形,這些形象你是否覺得非常熟悉?事實上,「空間三部曲」正是曾火爆全球的3D大片《阿凡達》的靈感來源之一。自小就是狂熱科幻迷的卡梅隆曾向媒體透露過,潘多拉星球上的人物和場景設計吸收雜糅了許多他摯愛的科幻小說,其中就包括C·S·劉易斯的作品。
說到空間三部曲的誕生就不能不說到劉易斯的好友、以《魔戒》聞名於世的著名作家托爾金。兩人曾約定各寫一部神話小說,但托爾金並未完成,而劉易斯則寫完了「空間三部曲」。和《納尼亞王國傳奇》,「空間三部曲」更像是寫給成年人看的小說,夢幻般的故事充滿著思辨分量,帶有明顯的憂慮色彩,正如那些地球上並不存在的景觀實際上處處蘊含了對人類生存現實的觀照和映射。
在《沉寂的星球》一書譯者、曾經翻譯過《哈利·波特》系列等多部外國文學作品的馬愛農看來,劉易斯的三部曲正是給地球敲響了警鐘。「人類如今貪婪地霸佔資源,這樣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像書中那些野心勃勃的科學家一樣,把手伸向浩瀚宇宙中的其他星球。人類必須克制自己的貪慾,讓宇宙保持它的平靜和平衡。」
劉易斯1898年2月生於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的一個清教徒家庭,從小就喜歡躲在小閣樓上耽讀、幻想。他26歲就登上牛津大學教席,是20世紀最具領導地位的作家兼思想家。劉易斯也是因創作《哈利·波特》而廣為人知的J·K·羅琳最喜愛的作家。在寫出《哈利·波特》之前,羅琳每天晚上都要讀上幾段《納尼亞傳奇》。
為了更好傳達出「空間三部曲」的奇幻氛圍,此次中文版封面繪圖邀請了網路上頗具人氣的CG插畫師李濤擔當。他曾給《科幻世界》等國內一線幻想類雜誌畫過插圖,而最近市場上人氣和口碑俱佳的科幻小說——劉慈欣《三體》系列的封面繪圖也正出自於李濤之手。
卡梅隆將創作《阿凡達》前傳小說 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0年02月21日10:14 北京青年報 羅皓菱
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日前向《華爾街日報》證實其將寫一本關於《阿凡達》前傳的小說,並有望於年末上市。「有些東西你不能在電影中表達,只能在書中述說。」卡梅隆說,「我告訴自己,如果寫書也能掙錢,我會去寫一本書。」
這一消息最初是由《阿凡達》的製片人喬恩·蘭道透露的,他說:「詹姆斯正打算親自寫一本《阿凡達》的小說,但是並不是把電影小說化。這是不同的,『小說化』只是把電影里的故事重新再講一遍,而詹姆斯想要寫的這部小說是一部宏大的史詩故事,包含大量的內容。」
據悉,這部作品將是卡梅隆作為小說家的處女作,故事將涉及到電影中很多人物此前的生活,「這將會帶領觀眾更好地理解電影的故事,但是不僅僅這樣,書中還將涉及到我們在電影中很難去處理的細節故事。比如潘多拉的學校,格蕾絲博士是怎麼為納美人創辦學校的;傑克在地球時以及他的背景故事,他如何來到潘多拉;傑克的哥哥之死;還有上校誇里奇,他是如何去那裡的,等等。」
這一消息後來得到了卡梅隆的證實。對於該書的前景,蘭道很有信心,「我認為詹姆斯以前還從未寫過小說,但是他寫的初始劇本經常是以小說的文體來創作的。所以,這只是相對於之前的一個擴展,而且我認為這會是他非常擅長的工作。」他說希望在今年年底前,影迷就可以看到這部小說。
《世界電影之窗》:看《阿凡達》的十大理由http://www.sina.com.cn2010年02月19日08:08《世界電影之窗》《阿凡達》不得不看
1、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
對許多觀眾來說,這是一個如雷貫耳的導演名字;對更多的觀眾來說,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很難馬上反應過來。但假如羅列出他的作品,那麼除非是不愛看電影的人,否則哪怕沒有看過,至少也是聽說過。
詹姆斯-卡梅隆,是一位真正可以用「地球人都知道」這句話來形容的電影導演,冠在他身上的名字大多不那麼好聽:「暴君」、「燒錢機器」、「技術狂人」……但也正因為有了他這樣的人,電影才得以一直充滿創新與激情,激發人們觀影的渴望。而儘管他難以合作的名聲遠播,但他的作品卻屢屢創造輝煌,在當今四位能多次製造數億票房的頂級導演(喬治-盧卡斯、史提芬-斯皮爾伯格、彼得-傑克遜及詹姆斯-卡梅隆)中,他是單片產出最高的一位。在全球票房榜上排名第二的《指環王3》(The Lord of Ring:Return of The King)和《變形金剛》(The Transformers)兩者的票房相加,才能比得上其締造影史紀錄的《泰坦尼克號》(Titanic)所攫取的票房。
而從現在開始,卡梅隆又為世人帶來了一部重量級的電影《阿凡達》(Avatar)!
2、3D
無論是卡梅隆本人,還是好萊塢業界,都將《阿凡達》視為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一部3D電影。《Screen International》就說:「20年後,所有的電影都會像《阿凡達》一樣!」
這句話也許有點言過其實,但確實反映出影片在整個業界中的地位。不僅是從技術還是市場來說,《阿凡達》所涵括的技術含量,以及即將呈現的效果,還有市場的反響,都對整個好萊塢乃至世界電影製片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和啟示作用。
考慮到市場因素,《阿凡達》在全球範圍內採取了2D+3D+IMAX-3D的多版本上映方式。但卡梅隆本人一直強調,看《阿凡達》,至少應該看普通3D版本,在全球第一款公布的預告片開頭,卡梅隆更是親自拿著3D眼鏡現身說法,問全世界的觀眾:「準備好你的眼鏡了嗎?」
3、15年
1994年,卡梅隆完成了電影的初步劇本,在這一版本里,《阿凡達》講述的是一個外星人控制地球人類,入侵地球的故事。
1996年,卡梅隆正式向世人宣布了拍攝《阿凡達》的這一計劃,並稱影片中的六位主演,將以「物理上不存在的方式,出現在影片之中」
1997年,卡梅隆坦承:「相較於現實而言,《阿凡達》的野心太大了,現今的電影技術根本無法完成它」。並正式宣布這一影片計劃擱淺。
也是在這一年,卡梅隆為世人帶來了《泰坦尼克號》。在此後的幾年間,他似乎是退隱了一般,埋頭于海底紀錄片的拍攝,並推出過一部《終結者:3D》。實際上,他是在為拍攝《阿凡達》所需要的技術進行開發與積累。
2005年,電影《阿凡達》重新啟動拍攝及製作。
2009年12月18日,電影《阿凡達》在全球範圍內公映。
儘管卡梅隆本人一再堅持,電影《阿凡達》耗費的時間是四年半。但這個其實是從影片開展製作到完成這一期間所使用的時間。如果要從著手籌備開始計算,影片真正耗費的時間,是15年。
4、X億?
拍攝及製作《阿凡達》,到底花了多少錢?影片的出品方二十世紀福克斯對外公布的數字是3.5億美金。但有另外一種說法則是:當年拍攝《泰坦尼克號》時,擅長「燒錢」的卡梅隆就曾創下了超過3億美金影片製作費用的天文數字,這一舉動曾經讓二十世紀福克斯的老闆們暴跳如雷。而3 億是好萊塢對於一部影片製作所需費用的心理承受臨界點,此次也許是為了顧及顏面,也許是因為別的原因,出品方並不太願意公布自己到底為《阿凡達》掏了多少錢,但如果把宣傳費用都算上的話,《阿凡達》至少花了5億美金。
在看過電影之後,考慮到影片中令人咋舌的先進位作技術,那麼5億美金應該是更令人信服的一種說法。
5、維塔工作室及工業光魔(Weta & ILM)
前者是《指環王》導演彼得-傑克遜創立的特效工作室,後者則是《星球大戰》導演喬治-盧卡斯創立的特效工作室。同為業界頂級的特效工作室,卻齊聚電影《阿凡達》。影片的技術含量,以及卡梅隆的「燒錢」能力,由此可見一斑。
實際上,在這兩家特效「班霸」之外, 《阿凡達》總共有十幾家大大小小的特效公司參與,共同打造影片的方方面面,代表了當今數字電影製作技術的最尖端水準。誠如卡梅隆所言,《阿凡達》包含的野心確實太大了,他不僅要創造一部巨制, 更是要帶來一場技術革命,建立新的技術標準。盧卡斯本人也感嘆到:「卡梅隆在挑戰我們這些前輩的成果!」
影片《阿凡達》總共使用的特技鏡頭數量是3000個,如果要找一個參照作為對比,那麼成為2009年中國內地票房冠軍的《2012》,總共採用的特技鏡頭數量是1500個。
6、Fusion-3D
這是卡梅隆和他的團隊,為了拍攝《阿凡達》所開發的一項新技術,並沒有正式的官方譯名。如果從原理及效果來考慮,可以理解為「虛擬攝像實時監察技術」。
在《阿凡達》之前,雖然綠幕拍攝早已成為業界普遍採用的方式,但以往都只能是演員表演完後,配上後期的CG,導演才能在電腦前,看到最後生成的鏡頭及效果。不僅效率不高,最重要的是無法最好地將表演及特效融合起來。而卡梅隆使用的這一新技術,讓導演得以在攝像機中,實時地看到演員的表演配上特效畫面之後的場景,無疑是一種革命性的電影製作技術。
也正是這一技術,讓好萊塢眾多的「巨頭」們趨之若鶩,紛紛前往片場探班,以求一睹其實際效果。撇開原本就有合作的盧卡斯和傑克遜不說,斯皮爾伯格、大衛-芬奇等一眾你能想得到的大導演,都曾數次拜訪卡梅隆的片場,並在此後毫不掩蓋自己對《阿凡達》的期待之情。一部電影能有如此的待遇,也算是前無古人了。
7、The Volume
這同樣是卡梅隆團隊為拍攝《阿凡達》開發的新技術,是一種新的面部表情捕捉技術。拜人類豐富而微妙的表情所賜,在已得到廣泛使用的動作捕捉(Motion-Capture)技術中,面部表情的捕捉是相對而言最難的一環。維塔工作室是當今最擅長使用動作捕捉的特效公司,他們與卡梅隆共同打造了」The Volume」 這一全新的面部表情捕捉系統,精度是之前技術的六倍。
也正是在探班之後,親身感受到」Fu sio n -3 D」與」T h e Volume」的實力,斯皮爾伯格決定,將自己與彼得-傑克遜合作的巨制《丁丁歷險記》,改為由真人進行動作捕捉的3D動畫電影。
8、潘多拉星球(Pandora)
影片中故事的發生地,其實是一個名為波里菲密斯(Polyphemis)的巨型氣體行星的衛星,位於半人馬座的阿爾法星系,這個星系是離地球最近的恆星系統,距離為4.4光年。
波里菲密斯行星的個頭是木星的兩倍,因為其上空有一個風暴雲構成的大紅斑,就像一隻眼睛怒視著它的衛星潘多拉,因此用希臘神話里的獨眼巨人為其命名。
潘多拉繞著波里菲密斯運轉,它和地球差不多大,由於波里菲密斯不止潘多拉一個衛星,所以在潘多拉上可以看到有兩個甚至三個月亮掛在天上的奇景。
潘多拉的空氣充滿氨氣、甲烷、氯氣,人類必須依靠呼吸過濾系統才能在星球上生存。在影片中,潘多拉星球是一個美輪美奐如夢境一般的所在,但同時也有著各種各樣奇怪與危險的生物。
在不遠的未來,因為對資源的過度使用,地球的生存環境已經惡劣到了難以生存的地步,能源危機也空前緊迫。與此同時,人類在潘多拉星球上發現了一種高能礦產,為了攫取這一新能源,人類開始了對潘多拉星球的以侵略為目的的探索。
9、納美人(Na』Vi)
潘多拉星球上的原住民(其實從發音來聽,應該是「納維人」),以部落的方式群居。身高3米,皮膚為藍色,潘多拉星球上的空氣對納美人不會產生致毒的作用。納美人是潘多拉星球上的高級智慧生物,文明相當於人類原始社會。
納美人熱愛大自然的生命,堅信與星球上的一切應該和平共處,其普遍的宗教信仰是代表著大自然聲音的女神,除了由領袖進行日常的統治之外,還通過高級祭司與自然對話。影片的女主角, 由佐伊-索爾達納飾演的涅蒂妮(Neytiri),便是潘多拉星球中一個部族領袖與高級祭司的女兒。
10、阿凡達(Avatar)
這一名詞來自於梵語,意即「化身」。為了適應潘多拉星球上相對險惡的環境,更為了上演因為侵略所需要的「無間道」,人類開發出一種技術,製造一個生理結構與納美人完全一致的「化身」,通過人類自身的基因與之融合,在沉睡狀態中,控制其行為與意識。
每具阿凡達只有與相應的人類DNA融合,並藉助相關機器的輔助,才能被正常操控(如果看過《新世紀福音戰士》的讀者會很容易理解這一概念),否則只會永遠保持睡眠狀態。影片的男主角,由薩姆-沃辛頓(Sam-Worthinton)飾演的的傑克(Jake),哥哥是阿凡達的DNA捐獻者,在哥哥犧牲之後,被找來頂替操控原本屬於其哥哥的阿凡達。
《阿凡達》: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史詩巨作(圖)http://www.sina.com.cn2010年02月19日08:00《世界電影之窗》《阿凡達》海報
文/陳錚 美術/孟秀
導語:1998年,在奧斯卡頒獎台上,面對全球數億觀眾,卡梅隆手握小金人,振臂高呼:「我就是世界之王!」一時引來無數爭議,人們笑他太過狂妄,不知天高地厚。然而一轉眼12年就要過去,現實讓我們不得不承認,能有資格,有底氣這麼做的,還真的只有他一個人。
只有「嘆服」二字
很難簡單說清楚《阿凡達》到底是部怎樣的電影,因為它早已不只是「一部電影」這麼簡單。它的身上集中了觀眾、媒體乃至整個業界的關注。至少在進入21世紀之後,還沒有任何其他一個導演,如同卡梅隆般,以這樣一種王者之勢,帶著新作來到世人面前。
自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以《泰坦尼克號》為分水嶺,《星戰前傳》系列、《黑客帝國》系列、《指環王》系列以及《變形金剛》系列,還有《極地特快》、《金剛》等眾多大製作輪番登場,它們都各自代表著一項核心電影特技的升級與更新。但其中每一階段的跨度,都遠遠不能與《阿凡達》和它的前者之間的距離相比。準確地說,《阿凡達》其實是融匯了各家之長,再加上自主開發的技術升級,從而將電影技術的現在與未來,描繪成一幅前所未見的瑰麗畫卷,展現在我們面前。
在《阿凡達》之前,從來不曾看到,也無法想像得到,原來電腦動畫能夠達到如斯恐怖的精度和表現力。在《阿凡達》中,一向被視為技術難點的表情捕捉與描繪,水、毛髮以及色彩的表現,都極致地貫徹了
卡梅隆要求的「照相寫實主義(Photorealism)」,僅是場景截圖就足夠成為精彩絕倫的攝影作品。
不但如此,影片中場景描繪的層次之豐富,也是前所未見。卡梅隆就像是個瘋子般地一再放大自己團隊的技術實力,哪怕是早已被好萊塢製片商以及日美遊戲廠商用CG轟炸至疲勞的我們,面對《阿凡達》,也只能寫下「嘆服」兩字,繼而沉醉於如夢如幻的潘多拉星球之中。若不是影片中與現實相差極大的世界觀不斷產生提醒的作用,很容易讓人忘記這其實是一部100%非實景拍攝的電影。
3D還有些許遺憾
但《阿凡達》並非在技術方面十全十美,之前無論是卡梅隆本人,還是媒體和業界的期待,都強調本片不但是一部電影,更重要的是一部3D電影。但從實際效果看來,《阿凡達》固然是一部迄今為止最好的3D大片,但卻代表不了3D電影的未來。
和這兩年眾多的3D電影一樣,《阿凡達》在3D化這一方面,僅僅是做到了渲染的程度,影片中甚至沒有一處場景,能製作出整體延伸出銀幕的效果,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並非現在的技術無法達到,早在幾年前的《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其中魔法部的水晶球櫃倒塌一幕,就曾實現過這一點。相信更多還是因為資金的限制,而這,恐怕也是卡梅隆本人的遺憾。當然,話說回來,這不意味著本片的3D和2D版本之間沒有區別,前者依然是觀影時應該優先考慮的選擇。
讓人看得揪心的大片
影片的故事被一致認為俗套,但請別忘記卡梅隆從來就不是以新穎的故事或精妙的敘事取勝,相反其恰是一直選擇俗套的故事,來闡述愛情、責任以及人性的話題,但往往能取得出色的效果,打動觀眾。
在這一點上,《阿凡達》可謂是卡梅隆本人最好的作品,卡梅隆先通過精湛的技術讓人愛上潘多拉星球與納美人,繼而直面人類自身的貪婪與殘忍,在這個看似簡單的愛情和英雄的故事背後,涵括了宗教、信仰、種族、政治乃至生命的命題,讓觀眾不由地反思人類對地球的破壞和對其他物種的侵害。難得的是,影片並沒有絲毫的說教意味,反而是繼《金剛》之後,第一部讓人看得真正揪心的大片。
這是一部代表了數字電影最頂尖製作水準的電影,可貴的是又有著精彩的故事和偉大的情懷,更有著空前的觀賞性。毫不誇張地說, 只要是一個電影觀眾,只要是一個和電影行業有關的工作者,都一定要去看《阿凡達》,而且必須得看自己能看到的最好版本。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了解到,現在的電影是怎樣的。
推薦閱讀:
※《觀世音菩薩靈感錄》6
※【佛學 - 《白衣觀音大士靈感神咒》 消除一切災殃魔難】
※流年河岸,所沉澱的一些心靈感悟
※心靈感悟:會「裝傻」的女人才是最幸福!
※讀汪曾祺談寫作技巧:抓住生活中的小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