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的修辭(一)
一、比喻
比喻可謂名門正宗、源遠流長,眾所周知的《詩經》裡面的詩歌採用的賦、比、興三大創作手法之「比」就是比喻。比喻即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將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使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將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在格律詩中採用比喻手法目的在於通過提煉出事物之間的某種共同特性(相似點),然後用一種事物去說明另一種事物,用一種事物的特徵去突出另一種事物的相應特徵,藉此將陌生的東西變得熟悉,將深奧的寓意淺顯化,將抽象的事理具體化、形象化。其作用具體表現為:
一、 用比喻來對事物的特徵進行描繪和渲染,能使其生動、形象、具體而被感知,進而引發讀者聯想和想像,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
如宋朝王嬌(女)《寄別申生二首》之一:
如此鍾情古所稀,吁嗟好事到頭非。
汪汪兩眼西風淚,猶向陽台作雨飛。
其中「汪汪兩眼西風淚,猶向陽台作雨飛」一句,通過比喻手法將女主人公與情郎別離時眼淚汪汪、依依不捨的場面刻畫得淋漓盡致,使人為之動容。
二、 對道理進行比喻,用淺顯易見的事物對深奧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為具體,化繁雜為簡潔,能使道理通俗易懂,有助於讀者進行深入淺出的理解。
如明代有位叫景翩翩的女子寫了一首《怨詞》詩:
妾作溪中水,水流不離石。
君心楊柳花,隨風無定跡。
其中「妾作溪中水,水流不離石」一句就是用溪流中「水石不相離」的道理來表達對情人的拳拳深情。
唐朝詩人李賀留下的詠馬詩比較多,也很有特色,
如:龍脊貼連錢,銀蹄白踏煙。
無人織錦韂,誰為鑄金鞭。
前兩句對良駒的形狀、動作進行描繪,表現出慷慨激昂、積極向上的風貌;後兩句則托物詠懷,抒發壯志無酬、報國無門的慨嘆。作者借馬喻人將自己懷才不遇、無人賞識的感傷表達得含蓄、深沉而又淋漓盡致,風格凝重、哀婉而發人深思,並再次證明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道理。
三、比喻可使語言文采斐然,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如文天祥《過零丁洋》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裡「丹心」和「汗青」既表現了詩人遣詞造句的精湛功底,又進一步渲染了詩人視死如歸的愛國主義大無畏氣概。
格律詩中經常採用的比喻手法可細分為明喻、暗喻、借喻等。
明喻如李白《秋登宣稱北樓》之「江城如畫里」;
暗喻如宋·王嬌《寄別申生二首》之「汪汪兩眼西風淚,猶向陽台作雨飛」;
借喻如龔自珍《雜詩》之「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再如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之「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探摸總相宜。」
比喻運用成功,作品則形象、生動而頗具感染力,大家請看:
《文天祥·揚子江》
幾日隨風北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磁心石在這裡比喻了什麼,我想大家都知道。比喻手法的運用為該詩篇增色不少,藉助「磁心石」這個喻體鏗鏘有力地表現了作者「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情懷和堅貞不屈的忠誠精神,「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這是典型的硬骨頭詩風。
還有孟郊《遊子吟》也是千古流傳之典範: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詩人孟郊一生潦倒,直到五十歲才謀了一個卑微之職,這時候他立刻想到迎回老母略進贍養之情,這便是該詩的創作背景。詩人藉助「寸草心」和「三春暉」這樣巨大的反襯比喻,唱出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母愛頌歌。全詩沒有絲毫刻意雕飾,處處清新流暢、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每能撥動無數讀者的心弦,引發萬千遊子的共鳴。蘇軾為之曾有評論說「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
二、白描
白描脫胎於中國畫技法名。原意是指用墨線勾描物象,不著顏色的畫法,其中也有略施淡墨渲染的。後來被廣泛引申為文學創作上的一種修辭手法,即使用簡練的筆墨,不假修飾地、樸素地描寫景物,以刻畫出鮮明生動的外在形象,藉此表達作者的某種思想感情。通過「簡練的筆墨,不假修飾地、樸素地描寫」就能讓讀者體味到作者心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就能體會到作者要表達的主旨,這叫「不著一字,盡顯風流」。
如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作者以簡練的筆觸抓住夏日急雨的特點,用樸素、不假辭藻的語言進行白描,一句話描繪一景觀,形象地刻畫了夏日西湖風雲驟變的奇景。
再如:聶夷中·田家
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
該詩運用白描手法,寥寥數語勾勒了佃戶父子倆在田上、山下辛勤勞作而官家坐等倉粒的畫面,透過表象深層次地展示了封建統治階級殘酷剝削、壓榨老百姓這一深刻主題。
從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出:白描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尚華麗、務求樸實;不求細緻、只求傳神。該手法大多用于山水詩作,使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要緊緊抓住對象的特徵和情態落筆,力求重點突出,主體鮮明。 二是要用準確、簡潔的敘述進行描寫,不要刻意堆砌辭彙。 三是語言要省儉、概括、傳神,不拖沓。
三、雙關(隱語)
雙關就是在特定的語境中,利用語音和語義,使所用的詞語具有雙重的意義。
比如毛澤東的「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其中瘟君既指當時的血吸蟲,又指社會上一切殘害人民的人和物。這種屬於語義雙關。比如于謙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其中的青白,一是指石灰的青白顏色,二是指詩人清白的品質。這種屬於諧音雙關。
常用的諧音雙關字有:蓮雙關憐,絲雙關思,藕雙關偶,晴雙關情等。
雙關就是利用詞語的多義和同音這兩個特點,有意使語句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具有表裡不同的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雙關的使用在於加深寓意,使詩歌語言顯得含蓄、幽默。
雙關在格律詩中並不多見,只是在表達情愛色彩的詩句中相對突出,而且多採用的是諧音雙關。
為什麼古人在表達這類題材時使用雙關手法?我想處於封建時代的古人沒有我們現代人開放,觀念保守是難免的,所以不會開口閉口就冒出「我愛你」三個字,倘若古人也學著我們今天的現代口吻,這樣的言語在當時會被當作登徒子、孟浪兒之流對待,因此古人在表達情愛的時候往往運用「雙關」手法,表現為羞答答的「猶抱琵琶半遮面」模樣,這樣的詩篇看起來別有一番朦朧美、情趣美。
大家請看例詩:
劉禹錫·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首詩語言平易、詩意清新,吐露婉轉,千百年來尤其為青年男女們所喜愛,特別是其中「道是無晴卻有晴」一句,詩人用諧音雙關的手法,使天「晴」與愛「情」這兩件不相關的事物通過諧音巧妙地聯繫起來,將懷春少女忐忑不安的欲說還羞情感刻畫得惟妙惟肖。
再如《玉台新詠·西洲曲》: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
作者在詩句中巧妙藉助「蓮子」與「憐子」的諧音關係(子在古文中是對青年男子的尊稱),將採蓮女對意中人苦苦相思之情娓娓述說在字裡行間,將一段男女純潔愛情表露得聲情搖曳、意趣無窮,通篇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情感色彩。明朝袁宏道在《序山修詩》云:「情至之語,自能感人」,難怪歷史上有人將《西洲曲》稱為中國詩歌史上「言情之絕唱」。
當然,除了愛情以外別的方面也有雙關存在,比如明朝于謙的《石灰吟》,其中「清白」二字,既指石灰的顏色清白,也寓意作者人格清白。大家也請記住,雙關往往也和比喻、借代等相關聯。
雙關:雙關者,一字、一詞或一句而兼攝二意,使讀者領會其弦外之音,而感心裁巧妙之法。其法有三:
一:字音之雙關:就本字借為另一同音字,作成雙關之意。如劉禹錫【漏室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借「鴻」為「紅」,以對下句「白」字。又如孟浩然之【裴司士見尋】詩:「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借「楊」為「羊」以對上句之「雞」字。
二:字形之雙關:以字形之分合,作為語意之雙關。如王維【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詩:「到門不敢題凡鳥、看竹何須問主人」。「題凡鳥」之典出自【世說新語】簡傲篇:「嵇康與呂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駕,安後來,值康不在,喜(康弟)出戶延之,不入,題『鳳』字於門上而去。喜不覺,猶以為欣。康返,解之曰:『此凡鳥也』」按:呂安所書『鳳』字,字面雖稱讚,而實乃譏之也,此為字形之雙關。
三:詞義之雙關:就一字或一詞之本意,而引出所欲表達之另一意。如賈島之【客喜】詩:「鬢邊雖有絲,不堪織寒衣」。由「鬢邊絲」引作「蠶絲」解。又李義山之【天涯】詩:「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將「啼」字引為「啼哭」之義,而衍出淚濕之情狀。又如張九齡之【詠竹】詩:「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高節」與「虛心」,表面上雖是詠竹,其真意卻為歌詠「高人、雅士」之節操與襟懷。又如杜甫【古柏行】:「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才大難為用」。「才大」二字,表面上關顧題目「古柏」,實際乃用以喻人也。
四、設問
作者明知故問,或自問自答,或問而不答,這種修辭手法叫設問。設問在詩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三點:一是引起讀者注意,並啟發讀者去思考和體會;二是渲染氣氛,使詩文波瀾起伏而不呆板;三是強調重點,突出主題。
設問就是為了引起別人注意,故意提出問題,說白了就是吊胃口。在格律詩中設問手法常見方式表現為自問自答與問了不答兩種,其作用是:自問自答為了先引起讀者興趣,然後再引出下文;問了不答是為了引起讀者去思考,從而留下問題,以讓讀者去求解;其共同作用表現在從側面突出詩句中的主要內容。
如:駱賓王·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深思。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駱賓王在最後一句的設問,有兩層含義:首先為了讓讀者對其不幸引起思考,以求得同情,進而引發讀者對武則天無端迫害詩人之行為進行譴責;另外從側面闡釋了其品格的潔白無暇,他在獄中的遭遇就是其清白的最有力證明,不需要誰相信不相信。
王灣·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王灣在尾聯第一句的設問,目的是引出下文——歸雁洛陽邊。本來在民間傳說中鴻雁便是傳書使者,這裡由天上歸雁想起托書致家人,愈發地使詩句籠罩上淡淡的思鄉愁緒。
五、誇張
誇張是指在格律詩創作中運用豐富的想像力,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有意識地誇大(極少數時候體現為縮小)事物的某些形象特徵,以增強表達效果的修辭手法。誇張的作用體現在:能深刻、形象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從而引發讀者豐富的想像並與作品產生強烈共鳴。
誇張可以往前追溯到《詩經》,如《邶風·燕燕》之「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泣涕像雨點一樣落下,這是比喻的運用,但同樣也是誇張的描寫。在《楚辭》中,誇張也為屈原大詩人所廣泛採用,其大膽幻想和誇張描寫的藝術手法對我國後來的浪漫主義詩歌風格的形成和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樂府詩中也能找到它的痕迹,如《木蘭辭》中的「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一句,非常誇張地描寫了木蘭騎著戰馬萬里迢迢奔往疆場,飛越一道道關口、一座座高山的情形,其實征途不可能有一萬里,「飛」也是通過形容速度快來表現花木蘭想儘快投入戰場殺敵的焦渴心情。「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百戰」也是一種誇張,主要是進一步說明戰爭曠日持久,戰鬥次數頻繁,通過誇張來渲染其激烈悲壯的氣氛。
到了唐朝,詩人李白更是喜歡使用誇張手法。據《本事詩·高逸》記載:李白初到長安,賀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其為文。白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嘆者數四,號為謫仙。」稱嘆的原因就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樣的誇張詩句。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詩歌極盡鋪演,天地古今無所不及,人間仙界無奇不有,而其中尤以雄奇闊大的物象為主,這表明李白非常善於運用大膽的誇張以製造離奇的意象,造成神怪陸離、瑰麗動人的意境。據有人統計,在李白現存的近千首詩歌中,誇張修辭手法的出現有一千餘處。因此,誇張就成了李白浪漫主義詩風最顯著的特點。如:《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夢遊天姥吟留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夜宿山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北風行》:燕山雪花大如席。
除開李白,在唐朝其他詩人中,誇張手法也被廣為採用,如: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夜半行軍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牧《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唐朝安邑坊女《幽恨詩》:巴陵一夜雨,腸斷木蘭舟。孟郊《秋懷》:黃河怒浪連天來,大響哄哄如殷雷。崔郊《贈婢》: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王昌齡《塞下曲》: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崔顥《題潼關樓》:向晚登臨處,風煙萬里愁。
使用誇張手法也要注意,誇張儘管有「增強表達效果」之功,但是也不要誇張得太過火,否則會讓人有「水分太重」之感,如「白髮三千丈」這樣的句子就給人這樣的感覺。
六、比擬
比擬是把甲事物當作乙事物來描寫方的法,比擬可分為擬人和擬物兩類。比擬,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1、擬人,顧名思義,就是把物人格化,賦予物人的言行和思想感情。這種修辭格,在格律詩中用得極為普遍。2、擬物,可以把人寫作物,也可以把甲物寫作乙物。運用比擬,能寓情於物,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感情。比擬使敘述生動形象,加強文章的藝術感染力,比擬把無形的抽象事物描寫得有聲有色,栩栩如生。
如:唐朝賀知章《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首詩一反前人寫法,不以楊柳的細柔形象來形容美人身材苗條,而是用擬人的手法,讓楊柳化身為美人「碧玉」出現,栩栩如生地刻畫出楊柳的婀娜多姿。
再如:韓愈的《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詩人用擬人手法描繪了一幅生機無限的晚春圖。「草木」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還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艷爭芳,似乎要將春留住。連本來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莢也不甘寂寞,來湊熱鬧,因風起舞,化作雪飛。
七、互文
互文也叫「互言」、「互見」、「互文見義」等,其特點是上下文互相呼應、互相補充,其修辭作用是言簡意賅,語意含蓄,節省文字而又擴大了詩文的容量。互文是詩文中關於一種特殊語言結構的修辭手法,就是上文中省了下文中出現的詞,下文中省了上文中出現的詞,解讀時需要參互成文,合而見義。在古代分為以下幾種: 1、單句互文,指在同一句子中前後兩個詞語在意義上交錯滲透、相互補充。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馬客在船」,實際是說:「主人下馬在船,客人也下馬在船」。王昌齡《出塞》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從字面理解,這句詩是秦時明月照耀漢時的關塞之意。實際上,應該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和秦漢時的關口。 2、對句互文,指下句含有上句已經出現的詞,上句含有下句將要出現的詞,對句與出句的意義相互補充。依據上下兩句的關係,對句互文又可分為近義式和反義式。近義式對句互文如:如:《木蘭詩》中的「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這兩句詩應理解為「向著窗戶,對著鏡子、梳理雲彩一樣的秀髮,把黃花帖在臉上。」反義式對句互文如:杜甫《客至》中「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從字面上看,前後兩句對舉,但在意義上兩句都話外有音,而且是正反結合。即「花徑不曾緣客掃,今始為君掃;蓬門今始為君開,不曾緣客開。」這種互文句用詞更為簡約而含義更為豐富。 3、隔句互文,指兩句互文之間,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如:王勃《滕王閣序》中「十日休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這裡的「十日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勝友如雲」和「高朋滿座」是互文。「勝友」、「高朋」、「如雲」、「滿座」相互交錯,補充說明。應理解為:勝友如雲,勝友滿座;高朋滿座,高朋如雲。
八、通感
通感就是把多種感覺溝通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也稱移覺。通感,即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這種修辭手法不僅表現為具體事物之間相互比擬時的感覺挪用,還表現為將抽象事物形象化時的心靈溝通。
比如杜甫的「雨洗娟娟靜,風吹細細香」,就是視覺與嗅覺的通感,從修竹聯想到娟娟美人,因此細細風來,彷彿嗅到了美女的體香。
通感是一種很神奇的修辭手法,往往用於那些難狀之景,難言之情。
如:郎士元《聽鄰家吹笙 》
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牆外是誰家。
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
這首詩歌中的「鳳吹聲如隔彩霞」說笙曲似從天降,極言其超凡入神。作者將聽覺感受轉化為視覺印象,給讀者的感覺更生動具體,間接烘托出笙樂的明麗新鮮。
再如:林逋《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此詩傳神地描繪了黃昏月光下,山園小池邊的梅花的神態意象:山園清澈的池水映照出梅枝的疏秀清瘦,黃昏的朦朧月色烘托出梅香的清幽淡遠。在「暗香浮動月黃昏」中作者用視覺「暗」寫嗅覺「香」,突出梅香的特點,既鮮明又微妙地表現出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閑靜的氣質風韻。
九、對比(映襯)
對比就是將兩種對立的或相反的事物進行對比,有時也拿同類事物進行比較。
對比,即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能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也能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
如:李白的《越中覽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詩人給我們展示了兩幅畫面:一幅是越王大敗吳國,凱旋而歸,戰士們個個脫下戰袍,換上「錦衣」向國人炫耀他們的戰功,宮女們個個打扮得花枝招展,在宮殿里恣情歡樂。另一幅則是「只今惟有鷓鴣飛」,如今,只有幾隻鷓鴣鳥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昔日的勝利、熱鬧早已煙消雲散。詩篇將昔日繁盛和今日凄涼,通過具體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抒發了盛衰無常之感。突出了主題,發人深思。再如:高適《燕歌行》中的「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以戰士死在沙場與將帥縱情聲色進行對比,形象鮮明,揭露深刻。
這樣,事物的特徵就分明地表現出來,省卻諸多筆墨。
映襯:(林正三)以兩種相反之事物,互為引用,作成強烈之對比,而加深讀者之印象,稱之為映襯。
再如:
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知長。(李益:同崔邠登鸛雀樓)
「千年」與「一日」,已經成為鮮明之對比,而「速」與「長」,更加深其層次。又如: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吳偉業:圓圓曲)
「白骨」與「紅妝」以顏色作映襯,色彩鮮明。
記取僧樓聽雪夜,萬山如墨一燈紅。(清:易順鼎詩)
「黑」與「紅」構成強烈對比,董季棠評曰:「末句以數字及顏色作對襯,意境之美,令人神往」。
勸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唐:曹松:己亥感事)
以數字作為映襯,「一」代表極少,而「萬」代表極多,對比強烈。
百里驪山一炬焦,劫灰何處認前朝;
詩書焚後今猶在,到底阿房不耐燒。(丁堯臣:阿房宮)
詩書易壞之物,而能經火不絕。反觀高大堅固之阿房宮,卻灰飛煙滅,形成對比。間亦闡出「仁義不滅,暴政必亡」之道理。
十、反覆
同一詞語或描寫的事物在詩中反覆出現,叫反覆,是民歌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法。反覆,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特意重複某個詞語或句子的修辭手法。運用反覆可以使詩歌一唱三嘆,迴環婉轉,增強抒情效果。
如:李清照《如夢令》
常記溪亭曰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通過「爭渡,爭渡」的反覆,表現了主人公快速划槳的急切神態,寫出了少女們的熱情活潑,無拘無束,頑皮好勝的天然情態。
比如:網友的《南山牧場即景》:
碧草藍天一色看,藍成碧綠碧成藍。
牛羊信步藍天上,雲靄飄忽碧草間。
詩中反覆出現碧草和藍天兩種事物,以及藍和碧兩種顏色,突出表現了南山牧場的特徵。
十一、排比
排比,即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構成。其作用能使內容集中,增強氣勢,達到條理清晰,闡發透徹,結構整齊,節奏鮮明的目的。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詩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就用純名詞性的組合,構成了典型的環境。 十二、反問
反問,即是無疑而問,但答案就在問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強化語氣、強化情感、引人思考以求共鳴的作用。如:王安石《疊題烏江亭》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在末兩句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發展之必然。
十三、襯托
襯托,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寫與之有關的事物,作為陪襯烘托的修辭方法。這種修辭方法按主要事物和襯託事物之間所呈現出來的關係不同,分為正襯和反襯兩種。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另一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另一事物,稱反襯。如: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是以動襯靜的反襯,寫出了山林無比的幽靜。
再如:蘇舜欽《夏意》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以黃鶯婉轉的啼鳴反襯深院正午時的寂靜、清幽。 十四、頂真
「頂真」也叫「頂針」、「聯珠」,就是用前文的結尾(一個詞或一個句子)做下文的開頭,使語句互相銜接,緊湊流暢,生動活潑。如:《漢宮秋》第三折【梅花酒】:「呀!俺向著這迥野悲涼,草已添黃,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蒼,人搠起纓槍,馬負著行裝,車運著餱糧,打獵起圍場。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牆;過宮牆,繞迴廊;繞迴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螿;泣寒螿,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中的「返咸陽,過宮牆;過宮牆,繞迴廊……」。
不僅讓此曲具有迴環跌宕的韻律美,表現了漢元帝離恨未已、相思又繼、千結百轉的愁緒。
十五、移情
為了突出某種強烈的感情,寫說者有意識地賦予客觀事物一些與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特性,這樣的修辭手法叫做移情。
運用移情修辭手法,首先將主觀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襯托主觀情緒,使物人一體,能夠更好地表達人的強烈感情,發揮修辭效果。
例如:
①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無情極,愁時獨向東。 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
④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白居易《長恨歌》
⑤轉朱閣, 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蘇軾《水調歌頭》
⑥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牛希濟《生查子》
上面例①兩句詩的意思是:露從今夜起才特別慘白,月是故鄉的才格外明亮。為什麼是這樣的呢?因為詩人杜甫親歷了安史之亂的大動蕩,在國家前途、個人命運不斷遭到打擊的情況下,不得不於公元前759 年秋天棄官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客居。在這凄冷荒漠的邊塞小城裡,詩人將思念故鄉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月光襯托詩人思念故鄉的情緒,使事人一體,從而更好的表達了詩人思鄉的強烈感情。例②中兩句詩 的意思是:感嘆國家遭逢喪亂,花朵濺滴悲傷的淚;痛恨一家流離分散,鳥兒叫喚驚動憂愁的心。花開鳥叫是自然界的現象,是沒有人的情感的,詩人運用移情修辭手法,才能寫出這樣感人的詩句。例③ 說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時候才「獨向東」。例④說月亮發出的是一種叫人看了「傷心」的光,鈴子搖響的是一種叫人聽了「斷腸」的聲。例⑤說月亮常常在人離別時變圓。例⑥說紅豆不是紅豆,而是一顆顆「相思淚」。以上各例都是運用移情修辭手法,將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這樣人情和事物融為一體,能夠更好的表達人的強烈感情。
移情和擬人的區別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後者是「將物當作人來寫」。
醉月詩苑
推薦閱讀:
※詩詞大會背後的「升級」
※夢吟詩詞專輯
※學習古詩詞有什麼用?
※十二星座的另類詮釋——李商隱詩詞
※【詩詞雅集】丁酉二月龍門山莊賞杏花逢雨---陵山老翁七絕一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