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小科普人體大數據之微生物篇:人體內有多少微生物
大數據文摘原創,如要轉載,務必後台留言申請。
人體內約有50萬億細胞, 如果這個數字讓你吃驚的話, 那麼寄生在人體的微生物總量會讓你下巴大跌: 據不完全估計, 這個數量應該是人體細胞數量的10倍以上,至少有500萬億以上。這些微生物的基因總和約是人體基因量的200倍之多 - 而人體基因組的基因數量約2萬多。微生物細胞(不包括病毒)通常較小, 僅是人體細胞大小的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但由於數量巨大, 其總重量可占成年體重的5磅之多。
這些微生物不僅數量巨大,而且種類巨多,從病毒、細菌,一直到真菌和真核生物(如導致瘧疾的瘧原蟲)。所有這些微生物組合在一起,構成人體微生物群系(Human Microbiome),是現代生物醫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很多人談菌色變,總認為細菌總給人體帶來災難,是不好的東西。其實99%的微生物是無害甚至有益的,只有不到1%是有害的,而有害的細菌中能夠真正致病的又是極少數。多數寄生在我們身體表面和體內的微生物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必需品,和人體是共生的關係。這些細菌可以幫助我們消化食物,產生某些人體必需的維生素,幫助調節我們的免疫系統,使我們保持健康免受致病細菌的侵害。
儘管只有極少數病原微生物對人體有害,但在抗生素誕生以前,人類的發展史卻是一部跟病原菌對抗的血淚史:天花,鼠疫,瘧疾,這些對現代人來說略感遙遠的名字,卻無不在人類的發展史上留下悲慘的一頁。抗生素的發現,應該是人類抗擊傳染病的首次勝利,是人類醫療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使人體平均壽命大幅提高 - 人類的平均壽命一下子提高了三分之一。有趣的是,發現青黴素的弗萊明爵士,曾作為戰地醫生服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正是受到大量受傷感染而死亡的士兵的激勵,才在戰後繼續專心關注抗生素的研究。這也算是戰爭推動人類文明的一個例證吧。
說到人類病毒,就不能不提一下艾滋病毒(HIV)。這個至今令世人聞之色變的小小病毒, 只有10個基因,卻威力無比,專門攻擊人類免疫系統,最終導致病人免疫力徹底喪失,感染各種疾病而死。雖然每年全球各地無數的科學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研究該病毒,開發藥物及疫苗,但由於該病毒變異很快,隱藏很深,至今很難治療。由台裔美籍科學家何大一發明的雞尾酒療法,是目前公認的療效最佳的艾滋病治療方法。但該方法成本太高,推廣起來有一定難度。
HIV病毒結構示意圖
雖然與人體共生的微生物種類巨大,由於傳統微生物學研究方法的局限,我們對生活在自己體內的95%以上的微生物沒有任何研究數據。2007年底,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宣布投入1億1500萬美元正式啟動了為期五年的「人類微生物組計劃( Human Microbiome Project, 簡稱HMP )」。 該項目由美國主導,有歐盟及日本和中國等十幾個國家參加,使用新一代DNA測序儀進行人類微生物組DNA的測序工作,是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之後的一項規模更大的DNA測序計劃,目標是通過繪製人體不同器官中不同微生物的基因組圖譜,解析微生物菌群結構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截止2012年6月該項目結束,它從242個健康志願者中共收集了5000多份樣本,包括了大約30幾個不同器官,如眼睛,鼻子,嘴,皮膚,消化道,陰道等。不同部位的微生物基因組被提取,測定,分類,比較,建立了一個相對完整的人類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供全球各地的科學家研究參考,為進一步研究這些微生物與人類健康與疾病的關係,打下了堅定的基礎。源源不斷的新發現會從這座大數據金山中被挖掘出來。其中一個有趣的發現是,當女人懷孕時,其陰道內共生的細菌種類會大幅下降,這可能是為嬰兒的出生做準備。相信更多的發現會幫助提高臨床的診斷和治療。
HMP計劃所揭示的人體各部位的細菌的不同種類
有趣的是,這些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會隨時間、地點、環境及人體生理的變化而相應改變,有些變化可以用於臨床診斷
該計劃共建立了約3000種人類微生物的參考基因組,先後生成各種基因組數據達5TB。所有數據都可以到 http://www.hmpdacc.org/ 查找下載。該項目是我們繼人類基因組計劃後又一大數據創舉。
【醫療大數據欄目介紹】
2015年2月7日「醫療大數據專欄」正式成立。隨著基因晶元及DNA測序技術的發展,生物醫療大數據迅猛發展,既是大數據技術發展的原動力,也是大數據技術的受益者。大數據文摘2013年7月成立,我們專註數據,每日堅持分享優質內容,從未間斷,我們努力為讀者和志願者打造一個分享和交流平台。作為大數據文摘的志願者群,我們中有不少人從事醫療大數據相關工作,關心醫療大數據的發展,願意通過這個專欄,和大家一起分享醫療大數據的點點滴滴。
如果您是專業人員,願意與大家分享,請加入我們,我們把這個平台和專欄做得更好。精準醫療的革命時代到來了,讓我們一起關注醫療大數據技術的發展。
【主編介紹】
有意聯繫譯者的朋友,請給「大數據文摘」後台留言,附自我介紹及微信ID,謝謝。
孫強,資深生物信息專家,現在服務於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從事癌症基因組資料庫管理工作。熱愛大數據,加入大數據文摘志願者行列一年有餘,願以文會友,廣結大數據善緣。旅居美國多年,現在定居於大華府地區。
讀過的學校:山東大學,中科院植物所,加大洛杉磯分校( UCLA )
生活過的城市:淄博,濟南,北京,洛杉磯,華盛頓
其他愛好:足球,釣魚,打牌
大數據格言:big data is better data
推薦閱讀:
※如何手工製作一本精美的書籍?
※很傻很天真的達爾文狐
※鯈魚出遊
※知乎道德(2):提問與回答的基礎經濟學
※得了乳腺癌就等於被判「死刑」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