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哲學大師——海德格爾

初次接觸海德格爾,是在中學做語文閱讀理解時了解到其在生存哲學和生存論詩學中提出的「詩意棲居」的生存理想,這一理想產生於20世紀以來西方社會的工業文明對人類精神的擠壓與對環境生態的破壞。而這種「走向自然」的價值取向又與中國的「寫意人生」的精神追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更難得的是,「寫意人生」是中國士大夫追求的一種人生的審美境界,也是普通人嚮往的愜意生存方式,「詩意棲居」則上升到了人類生存的高度,重視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生存價值。我覺得這樣的相似性與進步性是非常有趣的事情,但中學裡並沒有更多的去了解海德格爾。

借著這次機會,簡單了解了一下海德格爾其人,並再次品味了那一句「人應該詩意地棲居著」。海德格爾認為,「詩意棲居」首先是讓人類回歸本真的生存,返回自己的精神家園。他站在人類「存在」的高度,從存在的本質和意義出發,來重新理解和審視人類自身的生存處境。

在他那裡,詩與藝術問題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美學問題」或「文藝理論問題」,不再是遊離於生存之外、不關生存痛癢、與存在之真無關的問題。詩與藝術絕不是人類生存的裝飾品,而是人類生存的本真存在的形式。

在此基礎上,海德格爾指出:「人應該詩意地棲居著」,不僅是「居」,而且是「棲居」,更是「詩意地棲居」,短短9個字卻有非常豐富的層次與內涵,不愧為一代存在主義哲學大師。

簡介: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Heidegger1889.09.26-1976.05.26),德國哲學家,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於德國西南巴登邦(Baden)弗賴堡附近的梅斯基爾希(Messkirch)的天主教家庭,逝於德國梅斯基爾希。海德格爾的父親弗里德里希·海德格爾在當地鎮上的天主教教堂任司事,母親也是天主教徒,這或多或少對海德格爾產生了影響。

生平時間軸:

1903年-1906年到梅斯基爾希以南50公里外的康斯坦茲讀中學,為將來的牧師職業作準備

1906年-1909年在弗萊堡的文科學校上學。

1907年,海德格爾暑期回家度假時,從康斯坦茲三一教堂的神父那裡借到F。布倫塔諾的著作—《論亞里士多德以來存在者的多重含義》,對存在意義的問題產生興趣,成為他畢生哲學事業的起點。

1909年進入弗萊堡大學,前兩年主攻神學,輔以哲學

1911年他決定放棄牧師的前程而專攻哲學,跟隨胡塞爾潛心研究現象學

1913年夏在施耐德(ArthurSchneider)的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心理主義的判斷學說》。在弗萊堡期間曾為當時德國著名哲學家獲得博士學位後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1914年8月他應徵入伍,但兩個月後即因健康欠佳退伍。

1915年-1917年在弗萊堡從事軍郵工作,1915年夏他以題為《鄧·司各脫關於範疇的學說和意義的理論》的論文獲講師資格。

1917年海德格爾與艾弗里德(ElfridePetri)結婚。婚後再次應徵入伍,在西線戰場服役。

1918年從戰場回來以後,海德格爾正式成為胡塞爾的助教。

1922年在胡塞爾的幫助下,受聘於馬爾堡大學任哲學教授。。

在馬堡時期,海德格爾開始撰寫他的主要著作《存在與時間》

1927年2月,《存在與時間》正式印行,一是在《現象學年鑒》第八卷上,二是作為單行本。這本書奠定了他一生哲學活動的基礎,被視為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重要著作,他因此而聲譽鵲起。半年後,柏林頒發了正教授職稱。

1928年胡塞爾退休,他被胡塞爾推薦為弗萊堡大學哲學教席的繼承人。後來創立了自己的哲學——存在主義。

1929年海德格爾辭去馬堡的席位,回到弗萊堡大學繼承胡塞爾的哲學講座。

1945年盟軍佔領德國以後,他受到審查並被禁止授課。

1951年恢復授課

1959年退休,以後極少參加社會活動,避居在家鄉黑森林的山間小屋,只和很少一些最親近的朋支一起討論哲學問題

貢獻和影響:

哲學思想

海德格爾是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曾引用柏拉圖的這段話:「當你們用"存在著』這個詞的時候顯然你們早就很熟悉這究竟是什麼意思,不過我們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們現在卻茫然失措了」。他就是來重新提出並解決這個「在」的意義的問題。海德格爾闡述「在」的意義如下:已經具有的性質。也就是說,首先必須「在」,才有「在者」;絕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有了「在者」。

要解決「在」的問題,必須追溯到一種「在者」,這種「在者」在究竟成什麼樣子還不明確時它的「在」已經明確了。

海德格爾認為只有「我」是這種「在者」,只有「我」是在成什麼樣都還不清楚的時候它的「在」已經恬然澄明了。因此,他認為「我」就是「在」,「在」就是「我」。往下,海德格爾就談論「我」的「在」就是世界。

這裡,海德格爾思想的核心是:個體就是世界的存在。在所有的哺乳動物中,只有人類具有意識到其存在的能力。他們不作為與外部世界有關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為與世界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體而存在。人類通過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於人類的存在而存在。海德格爾還認為人類處於矛盾之中,他們預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導致痛苦和恐怖的經驗。

對中國的影響

海德格爾用「Dasein」與「Ereignis」闡釋中國思想,現在學者把中國哲學海德格爾化,用「Dasein(緣在)」與「Ereignis(本成)」闡釋中國思想。例如;張祥龍《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和賴賢宗《道家禪宗與海德格的交涉》。

學者又利用海德格爾的哲學,,進行了中國本體詮釋學的理論建構,目標是建構中國的「第一哲學」(FirstPhilosophy)。在亞里士多德那裡,第一哲學是指神學中對於最高存在者(不動的推動者或神的研究,或指存在論(本體論)中對於作為存在之存在的研究。

存在與時間

在得到布倫塔諾的論文《論「存在」在亞里士多德的多重意義》後,海德格爾說:「我開始了在哲學上第一次笨拙的嘗試。」第一次開啟了海德格爾對存在的追問,萊布尼茨曾感嘆道:「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這是多麼令人震驚啊!」海德格爾顯然也被哲學的發問震撼到了,並堅持著哲學就是對「存在」的追問。

1927年,《存在與時間》的第一部分問世,從此海德格爾名聲大噪,毫無疑問的成為了德國哲學界的第一號人物。這裡集中了海德格爾整個思想過程的許多問題,其中包括「本真狀態與非本真狀態」「邏輯與判斷」「真理構成」「先於理論認識的經驗」「事實性生命」「此在的存在方式」「時間性問題」等

海德格爾開篇便重申對「存在意義」發問的必要性,從「存在」本身便是超越一切種屬關係的,最普遍的概念,它似乎誰都懂得,但其意義確隱藏在晦暗中。

在此基礎上海德格爾提出了Dasein(此在)的基本問題,「此在總是我的存在」Dasein指人的存在,海德格爾為了避免傳統形而上學的主體佔優和人的對象化(笛卡爾式思考)而選用此詞。

之後便馬上提出此在總是「IN-der-welt-sein」(在世界之中存在),並且詳細討論了世界與世界的各個環節。世界並不是物的單純聚集,它並不是可以供我們直接觀察的對象,我們總是屬於世界。並討論了笛卡爾的存在論,提出了用具和世內存在者,詳細了討論了人們對於物的用具性把握。

儘管此在總是非本真的存在,但海德格爾提出了一個「畏」這一情緒,使得本真成為可能,畏沒有具體對象,而是人類有限性的表現,此在的基本存在即為——操心。畏襲來,此在出離自身體,並意識到自己的有限性。畏在畏之中,它是無而且在無何有之鄉,此在害怕沉淪,並有了本真狀態。畏使此在看到了自身的終極——死。海德格爾詳細的討論了死的概念,它是時間的到時並且無法被經驗,他使得此在謀劃自身——向死而生,此時出現了「良知」呼喚此在。此在在這種良知中見到了本真能在的生存結構。

在書中最後一部分則討論時間問題,批判了傳統流俗的計數時間,結合時間性來討論此在的生存狀態,得出讓人迷惑的概念「人即時間」這主要體現在領會。沉淪等時間性的討論,在這裡,也引導出了海德格爾的歷史觀念。

總的來說此書用人的在場來探索存在的種種意義,此後分析的種種結論則導出了存在的「疏明之地」,在這裡存在者正題被把握,這光影縱橫的存在場就是存在本身,使得物與此在的緣在發生,物與此在是其所是的回歸於自身。不過存在本身的探索並沒有就此結束。

此書的第二部分由於種種原因,或許出於思想的觸礁,海德格爾決定不再寫下去。後期的思索基本都是對《存在與時間的》補充,主要見於《形而上學導論》《藝術作品的本源》《時間與存在》《根據的本質》《真理的本質》等

名言

1、哲學不能引起世界現狀的任何直接變化。而且,所有一切只要是人的思想和圖謀都不能做到。

2、人生就是學校。在那裡,與其是幸福,毋寧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師。因為,生存是在深淵的孤獨里。

3、人,詩意的安棲。

4、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存在是該存在者能夠對其它存在者實施影響或相互影響的本源,也是能被其它有意識能力存在者感知、認識、判斷、利用的本源

5、詩人從躍動、喧囂不已的現實中喚出幻境和夢

6、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為思由在發生,屬於在。同時,思是在的,因為思屬於在,聽從在

7、思最恆久之物是道路。

8、良心唯有經常以沉默形式來講話

9、人應該詩意地棲居著

10、人安靜地生活,哪怕是靜靜地聽著風聲,亦能感受到詩意的生活。

11、人活在自己的語言中,語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說話,話在說人


推薦閱讀:

哲學的不堪——「人」與「哲學」
阿爾法狗60連勝,人類能學到什麼教訓?
三色宣言
『建六哲學心理沙龍』2016-08-05【角色與價值】錄音實況節目
哲學與人生

TAG:哲學 | 存在 | 大師 | 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