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補藥分類和應用補藥的注意點
06-15
在中醫常用方葯中,補益類方葯以其特殊的效用而佔據重要地位。目前對於補益方葯的分類,大致可以分為補氣、養血、助陽、滋陰等類別。 一、補氣類方葯 主要適用於脾肺氣虛等病證。氣虛一般表現為疲乏無力、易出虛汗(動輒尤甚)、胃口欠佳、大便溏瀉、容易感冒等等。氣為血帥,補氣可以生血,所以臨床上又常用補氣類方葯治療血虛證。常用的補氣葯主要有人蔘、党參、黃芪、山藥、白朮、扁豆、大棗等。補氣方有治療脾肺氣虛的四君子湯(人蔘、甘草、茯苓、白朮),補氣健脾的參苓白朮散(人蔘、茯苓、白朮、白扁豆、山藥、蓮子肉、米仁、砂仁、桔梗、甘草),補脾昇陽益氣的補中益氣湯(人蔘、黃芪、白朮、甘草、當歸、橘皮、升麻、柴胡),以及用於救急固脫的獨參湯(人蔘一味,加大劑量)等。 二、養血類方葯 主要適用於血虛的病證。這類病證主要表現為面色蒼白、口唇指甲色淡無華、頭暈眼花、心慌失眠、夢寐不已、月經不調等等。常用的養血葯有熟地、何首烏、當歸、白芍藥、阿膠、龍眼肉、桑椹子等。養血方有補血調血的四物湯(熟地、當歸、白芍藥、川芎),健脾養心、益氣補血的歸脾湯(人蔘、黃芪、白朮、茯苓、當歸、遠志、酸棗仁、龍眼肉、木香、甘草),補氣生血的當歸補血湯(黃芪、當歸),益氣滋陰、補血復脈的炙甘草湯(甘草、大棗、阿膠、生薑、人蔘、生地黃、桂枝、麥冬、麻仁),溫中補血、祛寒止痛的當歸生薑羊肉湯(當歸、生薑、羊肉)等。 三、助陽類方葯 主要適用於心、脾、腎等臟陽虛不足的病證。心陽虛則脈微欲絕,面色淡白,冷汗淋漓;脾陽虛則完谷不化,泄瀉便溏,食欲不振;腎陽虛則肢冷畏寒,陽痿遺精,腰膝酸軟。由於「腎為先天之本」,所以助陽類方葯尤以溫補腎陽為其大宗。常用的助陽葯有鹿茸、鹿角、海狗腎、海馬、蛤蚧、冬蟲夏草、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肉蓯蓉、鎖陽、菟絲子、補骨脂、骨碎補、杜仲、胡桃肉、韭菜子、蛇床子、葫蘆巴、陽起石等。助陽方有溫通心陽的桂枝甘草湯(桂枝、甘草),溫中祛寒、補氣健脾的理中丸(乾薑、人蔘、白朮、甘草),溫補腎陽的腎氣丸(乾地黃、山藥、山茱萸、丹皮、澤瀉、茯苓、桂枝、附子)和右歸飲(熟地、山藥、枸杞、山茱萸、甘草、肉桂、杜仲、制附子)等。 四、滋陰類方葯 主要適用於臟腑陰液不足的病證。心陰不足則虛煩心悸,神疲少眠;肺陰不足則乾咳咯血,虛熱煩渴;胃陰不足則津少口渴,舌絳苔剝;肝陰不足則兩眼乾澀昏花,眩暈;腎陰不足則潮熱口乾,腰酸遺精。滋陰葯有西洋參、沙參、麥門冬、天門冬、百合、石斛、玉竹、女貞子、旱蓮草、龜板、鱉甲等。滋陰方有滋養心陰、安神除煩的天王補心丹(人蔘、玄參、丹參、白茯苓、五味子、當歸身、生地、天冬、麥冬、遠志、酸棗仁、柏子仁、桔梗),養陰潤肺的瓊玉膏(新羅人蔘、生地黃、白茯苓、白蜜),甘寒生津、清養肺胃的沙參麥冬飲(沙參、玉竹、生甘草、冬桑葉、麥冬、生扁豆、花粉),滋陰柔肝的一貫煎(北沙參、麥冬、當歸身、生地黃、甘杞子、川楝子),補益腎陰的左歸飲(熟地、山藥、枸杞、茯苓、山茱萸、炙甘草)等。 所要說明的是,中醫方葯常常表現多方面的作用,因此歸類並不十分容易。比如同樣一味枸杞子,既有把它歸入補血類藥物的,也有把它歸入滋陰類藥物的;沙參麥冬飲,既可把它看作滋養肺胃陰液的滋陰劑,同時又可把它看作潤燥之劑。因此,只能就其主要的作用而言,至於具體運用之妙,則又「存乎一心」了。 那麼,補益類方葯既然適用範圍這麼廣,對人體又有滋補強壯之功,是不是就可以隨意服用而無所顧忌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就以補益葯的翹楚人蔘來說,雖然它有著「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神農本草經》)的卓越效用,可是對於肝陽亢盛以及濕阻熱盛等病證來說,卻不僅很不相宜,甚至反能加重病情。再如熟地補血滋陰的作用有口皆碑,可是對於痰飲濕重者,服用又有泥膈之虞。又如鹿茸助陽生精,偏偏不宜於內熱;天門冬養陰滋燥,「若脾胃虛人久服,必致滑腸」(《本經逢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服用補益類方葯首先要注意實邪尚未去盡的應謹慎使用,以免邪留不去,反而貽誤病情,或出現胸腹脹痛、食慾減退等情況。分而述之,如養血類方藥性黏膩難化,不宜於濕濁中阻、脘腹脹滿、食少便溏;助陽類方藥性多溫燥,故對陰虛火旺者而言,無疑是火上加油;滋陰方藥性多偏於甘寒滋膩,因此脾腎陽虛、痰濕內阻、胸悶食少、腹瀉便溏者不宜服用。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