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心經》新詮(更新版)

何新:《心經》新詮(更新版)?

何新著作:心經新詮

書名:心經新詮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作者:何新

出版日期:2013

一、《心經》釋名

《心經》全名《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拉丁字母梵文paramitahrdayasutra。)

根據佛書:摩訶,大。般若,智慧。摩訶般若——大智慧。波羅蜜——彼岸,多——達也,即上岸,到達。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指完成醒覺。心經——即心證之經。

二、緣起

傳說:釋迦牟尼在靈鷲山中禪定,眾弟子圍繞。

觀自在菩薩(菩薩——醒覺者、大修士,即民間所說觀世音菩薩)修習「三摩地(三昧)禪定,」專註思惟觀修,徹悟五蘊設色,皆自性空。於是發生經中的對話——觀自在修者(菩薩)與舍利弗修者(菩薩),有關萬物本性虛空的盤道與問答。

釋迦牟尼出定後,認可觀自在菩薩所說,歡喜讚歎。

三、何新譯文(據玄奘本)【上篇】1)觀照自心大修士2)以深刻般若智慧求解脫而完成:[附註:多,達到,完成。時,古義通是。是,確定。]?3)徹悟一切現象、感知、意志、做為、慾念(五蘊)都是空幻[附註:五蘊,拉丁文梵語pan~ca-skandha,又作五陰、五眾、五聚。蘊,音譯作塞健陀,乃積聚、類別之意。即類聚總一切有為法之五大類別,包括:色、受,想,行,識。]4)於是而超越一切苦厄——5)舍利子(說):6)明白現象與空幻無不同7)空幻與現象無不同8)現象就是空幻9)空幻就是現象10)一切感受、意想、行為、意識11)無不如此(附註:以上舍利子說)12)舍利子!13)存在本體也是空幻表象14)本體不產生也不消滅15)不污染也不幹凈16)不增加也不減少17)所以本原真空無現象(附註:以上觀自在說)【中篇】18)不存在感受、念想、行為、意識19) 不存在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身所感、意所念20)不存在現象、聲音、味道、感觸、本體21)不存在眼睛所見世界22)也不存在心靈意想世界23)無見黑暗(無明)也無見光明(無明盡),24) 無見衰老、死滅也不見不衰老、死滅者25)出離痛苦、聚散、死滅、修行(四諦)26)無知智也無愚呆[附註:智,知智,個人私智,非般若。無得,即不可得,梵語an-upalambha,謂思求無得,空(空空如也)之異名,佛哲學稱為「不可得(之)空」。故我意釋為呆。呆,愚痴也,知智之反面。]27)由於知智求不得28)所以修行者啊!29)只能依照般若智慧渡向彼岸30)那麼,內心再無障礙31)內心無障礙——32)那麼,即沒有恐怖的事情33)就遠離真幻顛倒的夢想34)而達到終極解脫圓滿之境界!35)擺脫過去、現在與未來(三世諸佛)36)以般若智慧渡向彼岸37)得到超越無上之大智慧(以上觀自在說)【下篇】38)所以,以般若智慧而渡向彼岸——39)就是廣大神通的祝願!40)就是廣大光明的祝願!41)就是至高無上的祝願!42)就是普遍無限的祝願!43)消除一切苦難44)達到真實不妄之境(以上佛說)45)所以念誦,般若智慧而渡向彼岸的祝詞46)誦讀祝詞——47)「歸去!歸去!48)超越,歸去!49)尋找智慧,寧靜,超越一切!50)渡向彼岸,醒覺生命」(以上佛領眾人說)?四、《心經》唐玄奘譯本一1觀自在菩薩,2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3照見五蘊皆空,4度一切苦厄5舍利子:6色不異空,7空不異色,8色即是空,9空即是色,10受想行識,11亦復如是12舍利子!13是諸法空相,14不生不滅,15不垢不凈16、不增不減,17是故空中無色——二18無受想行識,19無眼耳鼻舌身意,20無色聲香味觸法,21無眼界,22乃至無意識界。23無無明,亦無無明盡,24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25無苦集滅道,26無智亦無得。27以無所得,28故,菩提薩埵,29依般若波羅蜜多,30故心無掛礙。31無掛礙,32故無有恐怖,33遠離顛倒夢想,34究竟涅槃,35三世諸佛,36依般若波羅蜜多,37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38故知,般若波羅蜜多,39是大神咒,40是大明咒,41是無上咒,42是無等等咒,43能除一切苦,44真實不虛。45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46即說咒曰:

47「揭諦揭諦,48波羅揭諦!49波羅僧揭諦,50菩提薩婆訶。」五、《心經》的現代考釋

《心經》自古有多種譯本:鳩摩羅什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經》一卷(日本弘法之《心經秘鍵》,即此本之解釋也,但其題號為《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玄奘所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華嚴之賢首釋之,謂為《心經略疏》。慈恩又有《般若心經幽贊》一卷。

其他有唐利言譯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唐法月重譯《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宋施護譯之《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等。

《心經》現代研究者認為,此經文是前1世紀的貴霜帝國(月氏人建立,今日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區)境內的佛學高僧所撰寫。

美國佛學研究者Pine (2004)認為,作者是佛教上座部二十部派之一的說一切有部的僧侶。《心經》最早被翻譯成漢語的記載是在公元200-250年間由月氏和尚支謙所譯。

這部經文宣講空性和般若,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第一經典和核心要義,也是世界上最被人廣知最流行的佛教經典。英國佛學者EdwardConze(2000)認為,這篇經書屬於般若波羅蜜教派發展四階段的第三階段時期著作。作為該教派精要短篇的《般若波羅蜜心經》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對大乘佛教的發展影響深遠。同時《心經》與禪宗的經典有異曲同工之處,而《金剛經》則被禪宗奉為至高無上的經典。

經文中的觀自在菩薩,即中國入所參拜的觀世音菩薩。菩薩,即修行入。舍利子,即舍利弗,亦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稱。舍利子又作舍利弗多、舍利弗羅、舍利弗怛羅、舍利弗多羅、奢利富多羅、奢利弗多羅、奢唎補怛羅、設利弗呾羅。意譯鶖鷺子、秋露子、鴝鵒子、鴝鵒子等。梵漢並譯,則稱舍利子、舍梨子。梵語putra(弗),意謂子息。傳說其母為摩伽陀國王舍城婆羅門論師之女,出生時以眼似舍利鳥,乃命名為舍利;故舍利弗之名,即謂『舍利之子』。又名優波底沙,或作優波提舍、優波帝須等。意譯大光。?

【註:本博此次重發的譯文,作者對原文有最新的證悟及修訂。最新修訂時,老何考慮了心照不宣和圓殊兩位朋友的意見。】


推薦閱讀:

佛說清凈心經講記 w
弘一大師《心經》講錄。
老狐狸心經
佛說清凈心經講記
心經直解

TAG:心經 | 何新 | 新版 | 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