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也有這麼好的火槍?乾隆御用獵槍現身倫敦——中國青年網 觸屏版
中國清代乾隆皇帝的一支御用獵槍將於11月在英國倫敦蘇富比拍賣行拍賣,估價150萬英鎊(約合1243萬元人民幣)。清朝軍隊也有大量使用火器,當時的火槍技術真的差西方那麼多嗎?
清朝皇家生產了大批御用槍,有近60個品種。這些火槍造型精美,不亞於同時期的歐洲火槍,而且有很多是燧發槍,還有來複槍。這些火槍性能優良,槍身外鑲雕各種精緻圖案和貴重飾物,都是皇家精品。
可惜的是,當時中國最精良的火槍全集中在皇家手裡,作用不過是狩獵或收藏。全國各地的綠營兵還在使用沿用明代技術的粗陋火繩槍,各地八旗兵的鳥槍比綠營的好一些,京師八旗的槍械應該更好,不過和皇家御用槍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康熙年間各地火槍裝備比例在不斷提高,數十萬綠營兵也批量裝備鳥槍,擴建鳥槍兵。但是,全國各地對鳥槍的裝備數量、鳥槍兵的人員配額不相統一,出現混亂。針對這一狀況,雍正帝開始對各地鳥槍兵的配置作明確的規定。
雍正五年(1727年)議定:「官兵所用軍需內鳥槍一項, 能沖銳折堅, 最為便利。內陸省份, 地勢平坦, 利用弓矢;沿邊沿海各省份, 山深林密, 利用鳥槍。將內陸省份, 每兵千名, 設鳥槍三百桿; 沿邊沿海省份, 每兵千名,設鳥槍四百桿。」
鳥槍在清軍中的地位已於火炮、弓箭並列,甚至超過弓箭。可以看到在雲貴、河南等地鳥槍的裝備率較高,直隸則較低;此外清軍在關外的鳥槍裝備也並不多,很多鳥槍甚至沒有彎形槍托;各地土司掌管的地界中鳥槍也廣泛使用。
清朝統治者對於火槍的威力還是相當認可的,他們當然也不願意讓此等「軍中利器」流入民間讓「反賊」掌握。之後的乾隆朝一直到道光朝,鳥槍的裝備率在全國範圍大致保持在50%這個比例左右。
清軍的火器就是處於這樣一種狀態:一方面清軍的火器比例逐漸提高,至乾隆年間已有半數裝備火槍;另一方面清軍火器的技術及性能仍長期處於西方十六、十七世紀的水平,兩百多年間沒什麼進步,而工藝和質量甚至有所倒退。
清代的戰爭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要高級一些,參戰雙方有大約半數使用火槍,而且一些對手的火槍裝備甚至優於清軍。雖然清代閉關鎖國,但與大眾所認識的不同是:清軍不止一次地在戰爭中見識洋槍的威力,而不是到了鴉片戰爭才接觸洋槍。
乾隆年間平定準部、反擊廓爾喀入侵,道光年間平定張格爾叛亂,對方都裝備了俄國或英國制.造的燧發槍,但是清軍還是取得了勝利。
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不是偶然的,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雙方武器裝備優劣懸殊,是一個重要原因。清軍使用的鳥槍,槍長2.01米,射程約100米,射速為l—2發/分鐘,且質量低劣,嚴重老化,有的使用了166年尚未更新換代.
而英軍則配備了在當時世界上相當先進的伯克式前裝滑膛燧發槍和布倫士威克式前裝滑膛擊發槍.前者槍長1.16米,射程約200米,射速為2—3發/分鐘;後者槍長1.42米,射程約300米,射速為3—4發/分鐘.這樣的射速、射程都是清軍的鳥槍所無法企及的.
火藥由於科學的發展,英國已掌握了火藥爆炸的化學原理,自然也掌握了火藥的最佳配方,即槍用發射火藥為硝75%、硫10%、炭15%,炮用發射火藥為硝78%、硫8%、炭14%.
並且英國的火藥生產已進入近代工廠的機械化生產階段.相比之下,清軍的火藥配方則是根據經驗來進行的,含硝量高,容易發潮,難以久貯,爆炸效力低,且處於手工業作坊或手工工場生產階段.
查看全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