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詩詞的基本修辭手法——賦、比、興

中國傳統詩詞的基本修辭手法——賦、比、興

李海濤

修辭是加強文辭或言辭效果的藝術手法。修辭學是語言學的一門學科,是研究如何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學問。掌握修辭藝術可以指導人們修飾自己的文章、語言,依據題旨情境,運用各種語文材料和表現手法,更加恰當地表達思想和感情,更加清楚地傳達所欲講述的內容。

我國古代文人將中國傳統詩詞的基本修辭手法概括為三個字:賦、比、興。其實,詩歌的表現手法還有許多種,賦、比、興只是我國最早流行且至今仍在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而已。毛澤東主席在致陳毅同志的一封信中說:「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所以比、興兩法是不能不用的。賦也可以用,如杜甫之《北征》,可謂敷陳其事而直言也,然其中也有比、興。」我國古典詩論《詩大序》中說「詩有六藝」:「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後人發現這種說法不貼切、不科學,因為「風、雅、頌」指的是《詩經》中的詩篇種類,「賦、比、興」指的是詩的表現手法。[南朝·梁]鍾嶸在他的《詩品》中將「風、雅、頌」與「賦、比、興」加以區別並對「賦、比、興」加以解釋說:「故詩有三義焉:一曰興,二曰比,三曰賦。文已盡而義有餘,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北宋]胡寅在《與李淑易書》中用李仲蒙的話進一步解釋「賦、比、興」說:「敘物以言情謂之賦,情盡物者也;索物以托情謂之比,情托物者也;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者也。」現用通俗語言對「賦、比、興」簡要介紹如下:

一、賦——運用「鋪排」的手法淋漓盡致地直接陳述

「賦」的含義多被解釋為「賦陳」、「鋪陳」、「鋪排」。即用鋪陳與排比相結合的手法,將一系列內容相關的景觀物象、事態現象、人物形象等,按照一定的順序組合成結構基本相同、語氣頗為一致的句組,以便淋漓盡致地作細膩鋪寫,一氣貫注地加強語勢,接連不斷地渲染環境、氣氛和情感。「賦」作為一種修辭手法或說表現技法,運用在詩詞創作中常見以下三種情況:

1、陳述景觀的「鋪排」。即以排比句式多側面地描繪景觀物象,以渲染環境、氣氛、情調。如漢代樂府詩《江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是一首描寫江南水鄉漁家兒女與勞動相結合的情歌類的古詩,詩中以「蓮」諧「憐」(愛戀)、「魚」諧「女」寓物寫情,後面四個鋪排句僅置換了一個方位詞,卻生動形象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採蓮勞動中互相嬉戲的情態。

2、敘寫事態的「鋪排」。即以排比句式鋪陳敘事,以渲染環境、氣氛、情調。這在敘事詩中較為多見。如北朝民歌《木蘭詩》中表述這位古代巾幗英雄代父從軍的事迹時,出征前「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出征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歸來時「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通過這些細緻的鋪排抒敘,突現了花木蘭保家衛國、居功不傲的勞動婦女的質樸本色。

3、描繪人物的「鋪排」。即以排比句式描繪人物的服飾裝扮、言談舉止、個性氣質等,以便多角度地塑造完整的立體人物形象。如漢代《陌上桑》中描寫秦羅敷的裝束:「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湘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又如《焦仲卿妻》中描寫劉蘭芝:「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再如元代關漢卿作自我畫像的散曲[南呂]《一枝花·不伏老》的[黃鐘尾]「我是一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綜上所述可見,鋪排是與含蓄截然不同的一種藝術手法,它的主要美學特徵乃是淋漓盡致、暢酣達意。

二、比——運用比喻的手法造就附比聯想的效果

「比」即比喻。比喻的妙處在於深入淺出、生動形象、發人聯想。我國的古書《禮記·學記》中說:「不學博依不能安詩。」鄭眾注曰:「博依,廣譬喻也。」正常情況下,比喻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本體」(主體);二是「喻體」(客體);三是「比喻詞」(像、如、似、若、猶如等)。本體與喻體有本質區別但又有相似之處。本體多是比較抽象、深奧、使人感到生疏的物象;喻體則是比較具體、淺顯、人們比較熟悉的東西。詩中用「比」能使形象鮮明生動,便於創造更優美的境界。詩中用「比」的情況多種多樣,如[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中所說:「比之為義,取類不常。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譬於事。」比喻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直喻。直喻又稱「明喻」。其基本格式為:「A像B」,結構形式為:(本體)+(比喻詞)+(喻體)。如《詩經·有女同車》句:「有女同行,顏如舜英。」說那女人的容顏如同木槿花。又如北朝民歌《敕勒歌》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再如北宋張先《千秋歲》句:「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2、隱喻。隱喻又稱「暗喻」。其特點是不用比喻詞,有時「本體」和「喻體」之間用「是」、「為」等連接,從字面上不說是打比方,使「本體」和「喻體」的關係更加密切。其基本格式為:「A是B」。如唐代李賀《秦王飲酒》句:「洞庭雨角來吹笙」,以洞庭湖上的雨聲(喻體),來形容笙聲(本體)。又如北宋王觀《卜運算元》句:「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用「是」來連接「本體」和「喻體」。再如清代林則徐與老師答對所撰妙聯「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天作岸」、「我為峰」均屬隱喻。

3、借喻。「本體」不出現,以「喻體」代「本體」。其基本格式為:「B代A」(即借B代A)。如唐代李商隱《重有感》句:「豈有蛟龍長失水,更無鷹隼與高秋。」「蛟龍」、「鷹隼」是指像蛟龍、鷹隼一樣銳意改革而不幸失敗的英雄們,在此「本體」和「比喻詞」都被省略了。再如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借「新松」喻新生力量,借「惡竹」喻邪惡勢力,「本體」和「比喻詞」都未出現。

4、博喻。是用多種「喻體」比喻同一個「本體」。其基本格式為:「A像(B+C+D+……)」。如北宋賀鑄《青玉案》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再如北宋蘇軾的《百步洪》句:「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

5、倒喻。是有意顛倒了「本體」和「喻體」的關係。其基本格式為:「B像A」(喻體像本體)。如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句:「芙蓉如面柳如眉。」詩人本來是說面如芙蓉、眉如柳葉,卻有意顛倒過來說。倒喻能給人以新、奇、巧的感覺。

6、強喻。是用比較的方式打比方,藉以增強效果。如唐代李白的《贈汪倫》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在「本體」與「喻體」相似處再加比較,指出「本體」還要勝過「喻體」,使感情抒發更強烈、意味更深長。

7、迂喻。是用否定的形式打比方,迂迴表達情感。如毛澤東的《採桑子·重陽》句:「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迂喻用否定的形式設喻,似而非似,耐人尋味。

8、曲喻。是含蓄曲折地打比方。如唐代牛希濟的《生查子》句:「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通過羅裙之綠與芳草之綠的聯想,以「憐芳草」喻愛戀、思念穿綠羅裙的人。比喻的種類還有類喻、詰喻、對喻、簡喻、詳喻、引喻、虛喻之說,但最基本的形式還是直喻(明喻)和隱喻(暗喻)。

三、興——運用「取譬引類」由彼及此的手法引發所詠之辭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欲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表現技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南宋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興」從特徵上講,有直接起興、興中含比兩種情況;從使用上講,有篇頭起興、興起興結兩種形式。

1、興中含比

興中含比,即在「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的起興句中也兼含有「以彼物比此物」的比喻在內。興中含比,多用在詩篇的開頭。用來起興的物象本來與主題沒有直接的關聯,但與「比」一旦結合,興中含比,那就和本題直接掛上鉤了。興中含比,要比單純地起興或單純地用比好得多,它能使詩句意味倍增。興中含比,是以興為主,比居從位。興中含比之取象類型多種多樣:

①取興象於植物的:如杜甫《新婚別》的開篇:「菟絲(一種蔓生的草本植物)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一開頭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的起興,起興句中又隱含著「嫁女與征夫」的不可靠、不長久的比喻。

②取興象於動物的:如樂府《古艷歌》:「煢煢(孤獨無依貌)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這首古詩以白兔起興,興中含比,前兩句是寫棄婦被迫出走,猶如孤苦的白兔,往東去卻又回頭往西看,人雖走但仍戀故人;後兩句是規勸人們應當念舊。

③取興象於自然的:如北朝《隴頭歌辭》其一:「隴頭(隴山之巔)流水,流離(淋漓)山下。念哥一身,飄然曠野。」其三:「隴頭流水,鳴聲嗚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這兩首詩都是以「隴頭流水」起興,兼以流水的狀態和聲響作比,表述念哥漂泊未歸、鄉愁悲凄之形態與情感。由於興中兼比,使人由此及彼產生聯想,將詩的前半與後半之內容緊密聯繫起來,形成了一個整體。

比與興結合運用,在我國傳統詩詞中較為多見且其妙無窮。[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中說:「比者,附也;興者,起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議。起情故興體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則畜憤以斥言,興則環譬以托諷。蓋隨時之義不一,故詩人之志有二也。」

2、興起興結

詩詞中凡用「觸物以起情」、「感物而動」的興筆開篇或收束者,謂之「興起興結」。它具有觸發聯想、渲染氣氛、調動情緒的功能。古代詩詞中,興起,用得較為普遍;興結,用得較少;而興起興結合用於一首詩中則更少。再以杜甫的《新婚別》為例:「菟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結髮為妻子,席不暖君床。……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交織著不如意),與君永相望!」這是一首代言體的敘事詩,詩中塑造了一位深明大義的新娘子的形象。開篇以植物興起,結尾則以動物興結:「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由比翼烏聯想到別離人。全詩由開頭的「興起」到結尾的「興結」,前呼後應,結構嚴謹,這是興起興結同用於一篇之中的極好例子。

總的來說,「賦、比、興」這三種表現手法,自古流傳至今,常常綜合運用、互為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但是,除了「賦、比、興」之外,詩歌的修辭手法還有很多,如誇張、復沓、重疊、跳躍、象徵、對偶、排比、錘鍊等等,歷代不斷發展創新,運用也靈活多變,在此難以盡述。但是各種技法都離不開想像,豐富的想像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而現代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一是比擬;二是誇張;三是借代(即藉此事物代替彼事物)。比擬和借代的區別在於:比擬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體的、可見的;而借代卻是一方具體、一方較為抽象,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起橋樑,使詩歌的形象更為鮮明突出,以引發讀者的聯想。這也就是現代詩人艾青所說的「給思想以翅膀,給感情以衣裳,給聲音以彩色,使流逝變幻者凝形。」但無論是比擬、誇張或借代,都有賴於詩人對客觀事物進行敏銳的觀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膽的想像(甚至是幻想)。可以這樣說,無論是浪漫派也好,寫實派也好,沒有想像便不成其為詩人,沒有想像便寫不出好詩。此外,學習寫詩重在「練字練意」,「練意」尤為重要。清代詩人、詩論家沈德潛在《說詩碎語》中說:「古人不廢鍊字法,然以意勝不以字勝,故能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朴字見色。」


推薦閱讀:

中國各省極品名茶大全!!
[原創]中國「國情」下的美國大使
笑貧不笑娼 中國核心價值全盤崩解
德國:中國富強了 西方如何才不被動
為什麼中國攜帶毒品定罪那麼重,幾乎都是死刑?

TAG:中國 | 中國傳統 | 詩詞 | 傳統 | 修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