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變局
2011年1月29日,埃及首都開羅,民眾繼續在街頭示威。埃及衛生部發言人當日下午說,過去4天以來的抗議和騷亂已經導致至少51人死亡,1100人受傷。埃及國家電視台報道,在總統穆巴拉克的要求下,以總理納齊夫為首的埃及政府當天已集體辭職。2月11日,穆巴拉克辭去總統職務。
抗議浪潮席捲中東,看起來超穩定的政權一朝崩潰,統治埃及30年的鐵腕人物穆巴拉克被迫交出權杖
法治周末特約記者 劉中民
2010年2月11日,在經歷了18天大規模的民眾抗議示威之後,埃及副總統蘇萊曼在電視講話中宣布,穆巴拉克已辭去總統職務,交由埃及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掌管國家事務。與此同時,媒體傳來穆巴拉克攜家屬已飛往阿聯酋和埃及紅海度假勝地沙姆沙伊赫等多種傳聞。後經沙姆沙伊赫當地官員確認,穆巴拉克已抵達沙姆沙伊赫。
至此,儘管埃及仍處在撲朔迷離的變局之中,但現年八十多歲的穆巴拉克結束近三十年的執政生涯,埃及由此進入後穆巴拉克時代卻已成定局。
2月13日,埃及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宣布解散協商會議和人民議會、即上議院和下議院,中止現行憲法,6個月後舉行議會和總統選舉。首都開羅解放廣場當天恢復通車,絕大部分示威者返回家中,市內秩序逐漸恢復。
埃及作為阿拉伯世界的大國,歷來是中東和非洲的政治和思想文化中心,是舉足輕重的地區大國,在中東事務乃至國際事務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30年前,薩達特總統遇刺,埃及陷入內憂外患。正是穆巴拉克臨危受命,領導埃及對內進行經濟、政治改革,對外推行溫和外交,重返阿拉伯世界,並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譽。
但是,長期以穩健著稱的穆巴拉克政權緣何繼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後,經18天民眾抗議而瓦解?埃及政治變局的前景如何?被美國總統奧巴馬與「柏林牆倒塌」相提並論的埃及變局,對中東政治以及美國的中東戰略又將產生何種衝擊和影響?這一切無疑都是當前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
阿拉伯世界的領頭羊
穆巴拉克在非洲事務、中東和平進程以及國際舞台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1981年10月6日,埃及穆斯林兄弟會的分支「贖罪與遷徙」組織在國慶閱兵典禮上刺殺了埃及總統薩達特。其原因在於,薩達特在內外政策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調整,雖取得了一些積極成果,但也帶來了許多消極後果,造成了嚴重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危機。在經濟上,薩達特的市場經濟改革,導致產業結構失衡尤其是腐敗和兩極分化日趨嚴重;在政治上,薩達特實行民主改革,推行伊斯蘭化政策,為曾遭到納賽爾鎮壓的穆斯林兄弟會等宗教組織重新崛起創造了條件;在外交上,薩達特政府與以色列簽署戴維營協議,直至1980年埃以建交,遭致國內反對派和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強烈反對。因此,作為副總統接替薩達特並在隨後的大選中正式當選總統的穆巴拉克,無疑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壓力與挑戰。在穆巴拉克執政後的20世紀80年代上半期,他吸取了薩達特的教訓,對埃及內政與外交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與調整。
在政治上,他穩健地推進民主化進程,實行保障言論自由、推行多黨制、加強司法機構的獨立性等措施;在外交上,他接近阿拉伯國家,改變因戴維營協議造成的在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不利地位;在經濟上,他針對納賽爾時代的「封閉型經濟」和薩達特時期的「大開放型經濟」的利弊,採取了綜合治理、循序漸進的經濟政策;在對待伊斯蘭勢力方面,他視不同組織的不同情況,有區別地交替使用寬容與分化瓦解、安撫與鎮壓的鬥爭策略,逐步削弱了伊斯蘭激進勢力的影響。因此,穆巴拉克的內外政策較好地處理了薩達特時代的政治危機,穩固了自己的執政地位。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埃及政局再度陷入動蕩。其主要表現有二:第一,此間長達近十年的經濟危機導致埃及多次發生工人罷工事件;第二,在中東地區伊斯蘭復興運動和海灣戰爭的刺激下,埃及伊斯蘭激進組織的政治暴力活動頻繁。但是,無論是工人罷工,還是伊斯蘭激進組織的挑戰,都未能動搖穆巴拉克政權的地位。由於穆巴拉克政府加強經濟改革,強化對伊斯蘭組織控制等措施的實行,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埃及政局總體趨於穩定,尤其是長期困擾埃及政治穩定的伊斯蘭激進勢力,在政府的打壓下因內部分化而遭到嚴重削弱。
在20世紀80至90年代,埃及的活躍外交引人注目。穆巴拉克一貫奉行和平、友好和不結盟政策,積極致力於提升埃及在阿拉伯國家及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並在非洲事務、中東和平進程以及國際舞台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國際事務中,穆巴拉克主張在和平共處、互利合作、相互尊重主權、不干涉內政原則和國際法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發展友好與合作關係,建立國際新秩序;主張建立多極世界,反對少數國家壟斷;各國應在尊重國家主權,無外來干涉的情況下發展民主、尊重人權;發展中國家應加強團結合作,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進入新世紀以來,穆巴拉克儘管繼續執掌埃及政權,但缺乏活力的內政與外交無疑使埃及這個阿拉伯世界的「領頭羊」盡顯暮氣。
僵化政治漸失人心
政治僵化,經濟衰退以及國際地位的持續下降,導致穆巴拉克時代走向終結
埃及政治體制僵化,腐敗盛行等弊端日趨嚴重。儘管埃及在2005年的大選前,通過修憲改變以往「只能有一名被議會推舉的總統候選人有資格參加最終選舉」的嚴格規定,允許通過公民直接投票的方式在多名候選人中選出總統,但由於沒有改變1980年憲法關於總統可以連選連任的關鍵條款,使得穆巴拉克繼1981年、1987年、1993年、1999年之後,於2005年第5次毫無懸念地當選埃及總統,反對黨的候選人幾乎形同虛設。
2005年大選中,在擁有7000萬人的埃及,登記選民總數為3180多萬,但投票率為23%。因此,儘管穆巴拉克獲得了88.57%的選票,但如果以投票率計算,事實上只有640多萬埃及選民支持穆巴拉克。埃及民眾對現政權的厭倦以及人心思變由此可見一斑。此外,加之腐敗之風盛行,政府機構效率低下,底層民眾要求變革的呼聲日趨高漲。
經濟上的乏善可陳是穆巴拉克政權在新世紀面臨的最大問題。在2005年埃及大選前,埃及金融市場持續衰退,國內經濟形勢日趨嚴峻。據埃及中央統計局報告,當時埃及的失業率為9.9%,失業人口為199.7萬,大約1400萬埃及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埃及政府近年來一直推行私有化政策,但由於準備不充分,國有資產嚴重流失,失業率高居不下,社會兩極分化日趨嚴重。
此外,穆巴拉克家族的巨額財富也飽受詬病。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測,埃及201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不到2170億美元,而據西方學者統計,穆巴拉克家族的財富,卻已高達400億美元至700億美元之間。
在外交上,穆巴拉克主政下的埃及雖無大的失誤,但長期以來充當美國盟友、在中東和平等問題影響力下降,乃至地區領導地位和國際地位不斷下滑卻是不爭的事實。
在與美國的關係上,一方面埃及一直充當美國盟友,在反恐等問題上積極配合美國,並接受了美國大批經濟與軍事援助;另一方面由於美國致力於對中東地區進行民主改造,使埃及一直承受著巨大的外部壓力。
在中東和平問題上,由於埃及從上世紀80年代與以色列單獨媾和,基於自身利益淡出阿以衝突,並與以色列保持相對合作,使其飽受伊斯蘭激進組織的仇視,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普通民眾也深表不滿。近年來,埃及數次主持巴勒斯坦內部巴解組織與哈馬斯的談判,但都是無果而終。
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已遠不能與納賽爾時代相比,其國際地位也是江河日下。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成立的20國集團中,中東的兩個席位為沙特和土耳其所佔據,埃及作為傳統的中東地區大國,無緣20國集團,無疑是埃及國際地位嚴重下降的重要標誌之一。
還是在3年前,筆者曾接觸過一位在上海某高校留學的埃及留學生,當談及中國以及其他新興大國的蓬勃發展時,這位埃及小夥子非常沮喪地說,「當其他新興大國紛紛崛起之際,埃及卻在沉睡」。埃及民眾對埃及政治保守,經濟發展乏力,國際地位嚴重下降的強烈不滿由此可見一斑。總之,政治僵化,經濟衰退以及國際地位的持續下降,都構成了此前埃及民眾借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之機向穆巴拉克政權發起衝擊,並最終導致穆巴拉克時代走向終結的重要原因。
埃及政治變數
毫無疑問,在大選來臨前,埃及的政治格局將進行劇烈的分化組合,但目前並無任何力量佔據絕對的優勢近20天來,埃及的政治巨變一直是以小時為計算單位的。未來埃及的政治走向依然撲朔迷離,其地區影響和國際影響更是充滿變數,難以估計。
對於埃及政局的未來,幾天前的德國《圖片報》曾預言,目前埃及有三種可能的未來:一、穆巴拉克進行民主改革,以維持現政權;二、穆巴拉克辭職並出走,反對派巴拉迪上台;三、也是最為危險的可能,穆斯林兄弟會主導埃及,導致中東和平徹底失去根基。但是,事態的發展表明,除穆巴拉克辭職並出走成為現實外,其他預言均屬猜測。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月12日的講話中強調,埃及的變化與「柏林牆倒塌」同等重要,但當論及埃及的未來時,他只是模糊地稱埃及的民主必將實現,埃及人民必將找到問題的答案。
當前,許多西方媒體都自然地將此次埃及變革與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相提並論,並對穆斯林兄弟會藉此主導埃及政治充滿憂慮。但是,就目前的事實來看,穆斯林兄弟會在此次埃及變革中發揮的作用遠不能與當年以霍梅尼為領導的宗教階層相提並論。事實上,此次以埃及青年為主流的抗議示威活動,儘管已實現迫使穆巴拉克下台初衷,但是這場革命是一場缺乏領導核心的革命。無論是國際原子能機構原主席巴拉迪,還是穆斯林兄弟會,都不是獨立的領導者。
穆斯林兄弟會一直保持低調,至今仍稱無意染指政權,足見其舉棋不定的觀望態度,唯恐局勢翻盤使自己成為犧牲品,這充分說明其缺乏主導埃及未來的政治自信和駕馭能力;而巴拉迪由於長期任職國際原子能機構,其政治地盤和人脈關係在國內的影響均不可高估。
另外,素來有「埃及政權穩定之錨」的軍方於2月11日發表聲明,承諾將總統穆巴拉克的權力移交給蘇萊曼,承諾今年將進行自由公正的總統選舉。當前,在穆巴拉克權力移交過程中,軍方究竟是穆巴拉克背後的支持者,還是迫使穆巴拉克辭職的「逼宮者」,國際媒體有多種猜測。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在未來的埃及政治發展中,軍方天平向何方傾斜,至今仍是一個未知數。
毫無疑問,在大選來臨前,埃及的政治格局將進行劇烈的分化組合,但目前並無任何力量佔據絕對的優勢。但是,有以下幾個因素無疑將對埃及的政治發展產生影響。
第一,穆巴拉克勢力能否東山再起。目前,儘管穆巴拉克本身已經辭職,但是軍方承諾向他欽點的副總統蘇萊曼移交權力。因此,蘇萊曼能否領導長期執政的民族民主黨捲土重來,仍值得觀察。
第二,穆斯林兄弟會能否走上政治前台。在此次的埃及變革中,穆斯林兄弟會保持了總體低調,但其社會影響不容低估。作為一個有著83年歷史的老牌宗教反對派組織,其主流組織近年來表現溫和,在2005年的埃及議會選舉中就曾有較優異的表現。近年來,它以清真寺和各種社會救助與慈善機構為主體,建立了遍及全國的基層網路,通過參與解決社會問題建立了深厚的社會基礎。它在大學校園、各種專業團體和知識分子中的滲透,使其具有了強大的政治動員能力。
第三,軍方的作用。在未來,軍方最大的作用在於在埃及世俗力量和宗教力量的角逐中,軍隊將作何選擇。就埃及的歷史經驗而言,從1952年納賽爾發動「自由軍官革命」以來,軍隊一直是埃及世俗化的強力保障。穆斯林兄弟會雖對執掌政權充滿渴望,但仍對躍居前台心存顧忌而「猶抱琵琶半遮面」,之所以保持低調,是由於在與埃及政權的長期較量中多次吃虧,穆斯林兄弟會無疑仍對軍方心存忌憚。
第四,外部因素的影響。美國是影響埃及未來政治走向的最大外部因素。但就美國在此次埃及變革中搖擺不定的態度來看,美國也並無成熟的對埃戰略。基於自身地位的衰落以及伊拉克、阿富汗等問題的牽制,既想坐收「民主」紅利,彰顯美國價值觀的普世性,但又不想捲入過深,避免由此再背上更多的包袱,是美國面臨的兩難選擇。但極力避免穆斯林兄弟會掌權無疑是美國政策的固定選項。沙特和以色列等美國盟友以及為埃及「革命」歡呼的伊朗也將圍繞埃及的政治走向展開激烈爭奪。
「伊斯蘭革命」的陰影
無論是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還是通過自下而上的變革,中東國家體制中的民主因素無疑將大幅增加
從埃及變革的地區影響和國際影響來看,其巨大的影響力無疑仍處在持續發酵的過程之中,但以下三個問題值得高度關註:中東國家的政治變革。由民眾示威遊行導致的埃及變革,無疑將繼續使源於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的民主浪潮擴展。繼埃及穆巴拉克辭職之後,阿爾及利亞、葉門等國的民眾反政府抗議浪潮持續高漲;約旦以及沙特等君主制國家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黎巴嫩真主黨的政治影響持續擴大。西方正在期待和推動突尼西亞、埃及的變革能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因此,在中東,無論是傳統的君主制國家,還是現代的共和制國家,乃至處於政治重建中的伊拉克、阿富汗等國家,政治變革將成為大勢所趨。無論是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還是通過自下而上的變革,中東國家體制中的民主因素無疑將大幅增加,國家政權更迭和國家領導人任職的法律程序將得到加強,尤其是共和制國家領導人事實上的任職終身制將走向末路。
美國中東戰略的調整。在經歷前後的搖擺不定之後,美國選擇了拋棄政治盟友穆巴拉克的策略,這當然有順應埃及局勢變化的大勢所趨的考量,但也有彰顯和推廣美國民主價值觀的長期的戰略考量。埃及變革無疑將促使美國繼續推進「民主改造」中東的戰略,進一步擴大美國價值觀在中東的影響,這是埃及變革對美國中東戰略有利因素的一面。但是,美國無疑也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比如,如何挽回拋棄穆巴拉克對沙特等中東盟友的消極影響;如何安撫嚴重不安的以色列;如何避免穆斯林兄弟會主導埃及以及真主黨主導黎巴嫩;如何遏制伊朗日益擴大的影響,都是美國必須面對的新挑戰。當然更有此前已經非常棘手的伊拉克、阿富汗問題以及巴以和平、伊朗核問題等難題。
中東地區格局的變化。首先是對以色列的衝擊。作為最早與以色列建交的阿拉伯國家,埃及的變革將對以的安全環境產生重要影響。繼土耳其與以色列關係惡化之後,埃以關係再遭破壞乃至美以關係遭到衝擊將使以色列更加孤立。其次是伊朗作用的增強。埃及變革被伊朗視為「伊斯蘭革命」的重演,加之真主黨在黎巴嫩影響的增強,有可能促使伊朗藉機加緊「輸出革命」,並以此平衡美國和西方在核問題上的壓力。再次,中東和平進程將更加邊緣化。埃及作為傳統的中東和平調節者的作用將進一步下降,以色列安全環境的惡化有可能促使其在巴以和平問題上提高要價並以此牽制美國,伊朗將有可能通過真主黨和哈馬斯持續施加影響,美國有可能因將主要精力轉向中東政治變革而忽視巴以和平,所有這些因素都會使本已舉步維艱的巴以和平進程更加艱難。最後,中東的伊斯蘭復興有可能藉此次「民主化」浪潮掀起新的高潮。穆斯林兄弟會、黎巴嫩真主黨影響的擴大,有可能對中東的伊斯蘭組織產生示範效應,並有可能使使伊斯蘭復興在上世紀90年代遭遇挫折後出現新的高潮。推薦閱讀:
※埃及警方清場行動後暫無中國人傷亡報告
※多圖:集滿埃及金字塔,召喚神龍
※從突尼西亞到埃及、約旦和葉門---
※到處留情之埃及篇:(1)我要去埃及
※埃及對示威者清場 現場慘不忍睹
TAG:埃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