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羌族家園》(上)節目文稿 中華民族 CCTV.com

《守望羌族家園》(上)節目文稿

雲朵中的街市在震撼中受傷古羌人的遺都在廢墟中呻吟古老民族在蜀道的艱難中步履沉重

主持人焦建成:在地震中,我們的家園破碎了。當我們在拚命地拯救被擠壓在樓板和瓦礫中的生命,撿拾家園的碎片時,我們還來不及去想,我們的精神家園也面臨著嚴重的威脅。提起阿壩,大家並不陌生,而這次地震發生的中心汶川,就是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一座美麗的縣城,重災區北川又是我國惟一的羌族自治縣。那些經歷了千百年歷史的村寨損毀嚴重,令人擔憂。

解說: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將人們的目光聚焦在中國四川西北部的崇山峻岭中。一個古老的民族——羌族,也在地震的浮塵中露出了身影。這個素有「中華民族活化石之稱」的古老民族,有近三十萬同胞生活在地震的斷層上,他們主要分布在茂縣、理縣、汶川、北川等地,而且,在這次地震中受災最為嚴重,其中最大的蘿蔔羌寨的房屋幾乎全部倒塌,四十多人遇難。在家園遭災的悲痛中,又一個令人驚嘆的消息傳來,桃坪羌寨歷經千年風雨的古碉樓出現了裂縫。這一消息讓許多關心民族文化的人們和專家震驚,面對這一現實,人們不約而同地喊出:這些標誌著人類歷史的文化遺迹該如何拯救?

主持人:當災區的搶險救災工作全面展開時,一個關注災區歷史文化遺迹的工作也開始了。國家民委迅速啟動了羌族文化搶救保護的應急項目。在地震發生後不久,國家民委下屬媒體的三位記者也帶著他們的相機,在地震的搖撼中,進入了蘿蔔羌寨和桃坪羌寨的廢墟中。

解說:民族畫報記者成衛東、中國民族報記者李寅和民族團結雜誌社記者陳鼎波於5月20日乘車繞道七百公里進入汶川,他們在一片片廢墟中尋找那個曾經風情獨特的古老羌寨。那麼,這個民族賴以生存的家園,羌族祖先用生命創造的珍貴歷史遺迹,在這次地震中的命運又如何呢?

成衛東(民族畫報高級記者):當我們終於來到了蘿蔔寨的時候,眼前的景象讓我們真的非常痛心,因為小陳和小李他們倆第一次,或沒有過去的那種對比感,五個月前因為我來過,眼前這種景象可以一句話,蘿蔔寨毀滅了。

陳鼎波(民族團結雜誌社記者):有一些就是殘垣斷壁式的存在著,但是已經不成樣子了。

李寅(中國民族報記者):這些東西都還是一個家族的回憶,一個民族的記憶,全部凝結在它這些文物上面了,然而,這些東西全部被掩埋在下面。

主持人:這次採訪,見到國家民委派到災區的記者成衛東,這位老同志一提起羌寨就眼淚汪汪的。遺憾地搖頭說:「羌族文化太可惜了,那麼美的地方,破碎了」。幾個月前他才駕車去了一次羌寨,拍了一組古羌寨的照片,我們先來看看這裡變成廢墟之前的美麗面容吧。

解說: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據甲骨文記載,在殷商時期,羌族是一支在歷史舞台上十分活躍的民族。羌族不僅以其獨特精湛的建築技藝聞名,而且還以其精美的挑花刺繡著稱。蘿蔔羌寨是世界上迄今發現最大最古老的黃泥羌寨。被譽為「羌族第一寨」。這個沉寂了千百年的山寨,古樸而靜謐地盤卧在天府之地的山巒之間,展示出濃郁的遠古色彩和民族風情。「雲朵上的街市,古羌王的遺都」,是人們賦予它的名字,這深藏在大山中的歷史背影,以她的絕美艷麗,讓山外的游者紛至沓來,流連忘返。

主持人:地震前的羌寨曾經讓許多人嚮往,非常遺憾,我也沒能有機會欣賞那裡的美麗風光,沒有在雲朵上的街市走上一趟。如今,這個美麗受傷了。三位記者到了四川災區後,幾經周折,在汶川縣找到了廢墟中的蘿蔔羌寨,拍下了這張照片。

成衛東:五個月前,為了搞藏彝走廊,我從北京開車曾經都到那去採訪過,那個理縣桃平羌寨和汶川的蘿蔔寨,很多的一些羌族同胞他們都已經認識了我,那麼這次大地震我也非常懷念他們,不知道他們的情況怎麼樣,因為來講,從程度到都江堰,到映秀再往前走,路至今還沒有修通,所以惟一一條通道就是走西部,我們三個是連夜商定,不管遇到什麼情況,想辦法也要走西線,挺進理縣和汶川,去看看我們的羌寨到底怎麼樣了。

李寅:同行的成衛東老師說當時是非常出名的,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一個黃泥羌寨,其實羌族的建築最主要的是碉樓,但是在蘿蔔寨,它沒有碉樓,因為當地的是處在一個大衝擊帶上,有很多那個瘀泥,當地人就信手拈來,就成了今天的那個黃泥羌寨。

成衛東:我們下了車走進了村子,這個村寨,村寨的老百姓,他們呢,都無法在自己的這個民居裡面繼續生存,只能在外面臨時搭的帳篷,好歹有幾個都是我五個月前採訪過的,他們也認出我來了,有的拉著我的手都哭了,我當時我也不知道怎麼搞的。真的,那種感覺就像見了親人一樣的。

解說:成衛東始終惦記著五個月前他曾經採訪過的一位羌族老人。一到蘿蔔寨,他就開始打聽,並在廢墟中四處尋找。

成衛東:這家呢是四世同堂,一個蘿蔔寨最年長者98歲的老人,但是村裡人告訴我說,98歲的老人在這次地震當中遇難了,他的兒媳婦和孫子被埋在了坍塌的這個廢墟下,因為村裡人都知道誰家有幾口人,當地震之後大家都在互相詢問,在尋找,知道誰家的人沒有出來,大家村民在這個時候不顧一切地去挖人,好歹把他的兒媳婦和孫子從廢墟裡面挖出來了。面對眼前的這些父老鄉親,我真的無言可對,我也不知道怎麼安慰他們好,我也不知道我該說什麼好,就是內心非常沉痛,因為幾個月前,多麼溫馨、幸福的四世同堂之家,被大地震都毀了。

地震前蘿蔔寨村民張文泉一家四世同堂,如今畫面中98歲的張福連老人(左二)地震中遇難-成衛東攝影

蘿蔔寨的家族合影,幾乎每個人都懷揣著悲慟的心情,但願夢魘儘早過去

解說:記者們目睹了古羌寨成為一片廢墟的慘痛場面。地震不僅使數以萬計的人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千百年來羌民族在此形成的文化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壞。人類歷史發展變遷的痕迹在一片煙塵中蕩然消失。羌族祖先用黃泥抹起來的身影,那飄浮在雲朵上的美麗街市,都成為鏡頭紀錄的過去,成為記憶中久遠的故事。

主持人:家園,破碎的記憶,它以另一幅畫面凝固了歷史的一個無情瞬間。面對無數鮮活的生命,它似乎顯得無足輕重,對於人類的文化家園來說,卻是一個民族的遺憾。這幾年,羌族文化的傳播和繼承,在羌族後人的努力下曾經大有成績,再讓我們回頭年一眼。

解說:近幾年,蘿蔔寨的羌族群眾利用旅遊業的開發,來宣傳羌族歷史和文化傳統。把古寨建成了一個民族文化生態旅遊區,濃郁的羌族文化成為村民致富的一個重要資源。2007年,蘿蔔寨的人均年收入達到了一千六百元。為了方便旅遊,政府還投入了一千萬元,修築了一條直通蘿蔔寨的公路。

李寅:它因為把民族文化保存的非常好,就打民族文化這一個招牌,所以被當地的村民形象地稱為是賺錢大村,那就證明它的整個村民的收入是很好的。還有在那個桃平羌寨,村主任告訴我,他們桃平羌寨人均年收入是五千元,這是全縣最富的一個村莊,他打的是什麼,他就是因為有這些古老的文化和文明,包括蘿蔔寨。

解說:如今,蘿蔔寨的道路遭到嚴重破壞,西漢時期的古羌王墓已經倒塌,如今被埋沒在地震的廢墟中。

西漢古羌王墓倒塌

解說:地震發生後,為了讓災區的人民儘快擺脫困難,在地面救災無法進行時,地震指揮部迅速派飛機向汶川災區空投食物和水,以保障災民的基本生活所需,與此同時,搶險自救也在這個古老的村寨開始了。

成衛東:當聽說我們是北京的記者,紛紛站起來告訴我們他們那兒的情況,有的我一看來講呢,是幾十個人都在一起,一問,這個時候才知道,是幾家人在一起合搭的帳篷,在一起合吃一個爐灶,因為這是一個特定的時期,他們講只要人活著,不分你我,不分鄰居,不分親屬,大家都在一起。

蘿蔔寨村民的晚餐,右下角戴白色帽子的老哥,熱情讓我心裡很不是滋味

李寅:有一天就看見了兩架直升飛機來了,而且飛得非常非常的低,很多村民就告訴我,他們這一輩子從來沒有見過這麼低的飛機,然後呢,上面的一箱一箱的東西就往下掉了,他們根本不知道,跑去一看,一撿過來一看,裡面有餅乾、礦泉水、速食麵等等這些東西,但是那些村民更可愛,自發的把這些東西撿到村委會去,然後呢由村委會再統一來,按照人口來發。

解說:面對這種毀滅性的打擊,記者們在災區的步履變得沉重。因為那些紀錄人類歷史蹤跡的村寨幾乎全部消失,那個古羌王的最後遺都也被掩埋在廢墟中。羌寨古樸的風貌不在了,綠色山野中,那些踏青尋古的探訪者離去了,無情震撼造成的美麗碎片還能復原嗎?如今,我們在這片廢墟中還能找到什麼?

陳鼎波:但我覺得這個羌民族能夠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在這裡生存上千年,繁衍生息,而且創造了這麼爛悠久的文化,我覺得人是傳承文化的主體。

李寅:我路過那個地方,然後有個村長叫王民傑,他在他妻子的掩護下,正在從廢墟裡面挖出自己的一些生產生活用具,包括自己的一些糧食,然後呢,他挖出了一個鐘錶,他就看見我從那個地方路過,他就問我,你現在是幾點,我鐘錶上的時間是六點二十六,他說我要看我這個鐘錶是不是還在準時走,我一看我的時間,我手機上顯示的時間是四點四十四,然後他馬上就把他那個時間調過來,和我這個一樣,所以在外人看來可能這只是一個小小的一幕,或者是小小的細節,但是在我看來絕不僅僅是這樣的。

解說:一個極普通的鐘錶,被羌寨村民從倒塌的房屋廢墟中冒險搶了出來,時間雖然停留在這個充滿悲痛的時刻,但是,在他們的生命記憶中,這隻鐘錶或許不只是用來記錄時間的。

李寅:可以想像他對那些家裡面遺傳下來的世世代代,祖祖輩輩遺傳下來那些文物是多麼的愛護,而他們那些東西在這一次大地震當中很多已經失去了,你可以想像,這和失去親人一樣的痛苦,失去這些文物的話,因為這些東西可能是母親留下來一個鐲子,也可能是爺爺留下來的一件很珍貴的禮物,這些東西都被掩埋在廢墟裡面,這些東西都還是一個家族的回憶,一個民族的記憶,全部凝結在它這些文物上面了。

陳鼎波:雖然說是蘿蔔寨在這個地震中,被毀於一旦,但是我從這個側面看,即便是幾歲的小孩,跟大人和小孩之間在交流的話,也是用這種羌族的古老的語言,我想這個沒有垮,它的歷史就不會斷代,會得以延續。

黃成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蘿蔔寨吧,蘿蔔寨這次受災是很重的,但蘿蔔寨的話,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一個村子,它在羌族地區是最大的一個村寨,二百多戶人家,一千多人。我們去調查,大部分都會說羌語,還有一個,蘿蔔寨整個是在半山腰,這次地震它的傷亡,在羌族地區的村子來說,也是比較大的一個,就說他們在這方面,蘿蔔寨他們自救,也是對整,因為他們整個村子來說,絕大部分都是會說羌語的。

解說:記者告訴我們,他們在蘿蔔寨目睹了家園受到破壞的慘狀,同時也發現,許多歷史文化其實就在羌民族的每個人身上,滲透在他們生活的每個方面。同時,羌族同胞和睦相處、互相幫助的山寨傳統,也在這場大災面前充分體現出來。房子雖然倒了,可羌族人世代延續的精神沒有倒。

陳鼎波:我覺得即便是房子倒了,碉樓塌了,但是地震並沒有震壞他們的精神心靈,沒有震壞他們的意志,有一個鏡頭叫我記錄下來,是一個羌族的小男孩,大概有六、七歲的樣子,在自己家門前,當我們記者我們經過的時候,他沒有說任何語言,只是微笑著豎起來兩根手指,就是平時我們做的這個手勢,勝利的手勢,我不知道他當時是怎麼想的,但他這個動作,這個舉動給我們很大的觸動。

李寅:然後在進入那個小金的時候,我們車剛剛遠遠地看見有個村寨,我們的車馬上要經過了,齊刷刷地跑出了三個小孩子,上面就舉著三塊大牌子,用藏文和漢文寫著,你們辛苦了,感謝你們的幫助,就這樣齊刷刷地就站在那個地方舉著三塊大牌子,然後一路過去,小孩不斷地,只要一遇見孩子在路上走,他們肯定就會給我們來行一個標準的注目禮,你會非常非常地感動。

主持人:其實,在這些民族地區,有很多人一直在關注著民族文化的傳播和保護。在這次災區採訪中,國家民委的三位記者就在尋找當地一位駐站記者陳康。他曾經在中國民族報等刊物上發表過許多保護開發羌族文化的文章,但是地震之後,一直沒有找到他。

陳鼎波:這個人叫陳康,在電話中我們交流過,但是不知道他的,只知道他在縣委宣傳部工作,不知道他是具體做哪個職位,5月11號,我們的郵箱里收到了他的郵件,地震之後我們就是始終在試圖聯繫,但始終聯繫不上。

解說:地震發生後,國家民委許多媒體的記者都始終牽掛著陳康,因為就在地震前一天,他還給民族團結雜誌社發來了介紹羌族文化的文章。到達地震災區後,他們依然四處打探,想找到這位早已熟知,卻從未謀面的宣傳工作者。

陳鼎波:我又分別打了好多電話,才終於聯繫上他,到了這個為記者開闢的這個臨時的新聞中心,我見到他,我報上我的姓名,報上我是從哪裡來的,我覺得他當時一把就把我的手握住了,我覺得好像就是久違了的老朋友一樣,那種感覺讓我記憶猶新。

主持人:這位基層的普通宣傳幹部,始終如一地為當地民族文化吶喊奔走,如今,他的身影又忙碌在抗震救災的一線。下面我們就連線一下陳康,看看他最近在忙些什麼。

主持人連線陳康:

陳康在餘震中堅持工作-陳鼎波攝影

主持人:是陳康嗎陳康:就是主持人:陳康副部長,你好,你好?主持人:很多記者都在找你,說地震之後,你就沒有音訊了,大家都非常擔心牽掛。當時地震發生的時候,我和我的同事施龍斌正在辦公室趕寫有關羌族方面反映羌族文化的新聞稿件,突然就來了地震,頭一天,我們也在寫蘿蔔羌寨。主持人:關於咱們文化家園的建立和重建你自己作為當地的一位宣傳工作者,又是一個經常寫文章來報導和宣傳羌族文化的人,你有什麼想法嗎?陳康:這個大地震對我們羌族的建築,特別是房屋損壞是非常巨大的,而且對於我們,特別是以我們蘿蔔寨為代表的羌族建築毀壞是非常令人痛心的。現在針對目前這種情況,我們縣上也採取了一些措施,第一部分是把整個蘿蔔羌寨的兩百多戶一千多群眾安全地轉移出來,然後就搭建了帳篷,對下一步民族文化,特別是民族建築的這些恢復呢,我們正在搞一些規劃,請一些專家來論證,就看地質結構有沒有這種許可的條件,如果有這些方面許可的條件,我們要想盡辦法,千方百計地恢復民風民俗和民族建築。

主持人:感謝陳康對民族文化所做的努力。其實,一個民族的優秀文化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偉大歷史,是人類不可多得的遺產。令人高興的是,三位記者在災區採訪時,正好趕上溫家寶總理視察災區,而且,他專門談到了關於保護民族文化的內容,他們用鏡頭記錄了這一瞬間。

解說:地震發生的當天,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就趕到了災區,在地震的廢墟上,在倒塌的樓板旁,溫家寶總理和災區人民在一起,關注每一個被掩埋的生命,也關注著地震中遭到破壞的文化遺存。

成衛東:我們殺到映秀,即將在往前行使的時候,突然看到了直升機在降落,沒想到再往前,沒走幾百米,我們看到了我們的溫總理。

李寅:然後就馬上聽見成衛東老師說溫總理,然後記者的那個本能嘛,然後馬上抓上相機,然後才向北,就一路狂奔過去,溫總理正在一個廢墟上召開新聞發布會。

成衛東:溫總理用沙啞的嗓子,但是非常堅定的告訴大家,就中國政府的態度,中國政府對於地震的態度,對於災民的態度,對於重建的態度,對於衛生防疫的態度。

李寅:他在回答一個外國記者提問的時候就說,我們要保護好全國唯一羌族自治縣的古老文化和文明,我一直都在,因為總理說話特別照顧記者,然後幾乎是每一句在這認認真真的把總理這一個,這一段話全部記錄下來。

解說:李寅當即寫了一篇日記「經歷廢墟上的記者招待會」,並在報紙上發表。他們又把連日來在災區採訪的圖文資料迅速發往北京。一時間,這場特殊的招待會成為全國人民談論的話題。

成衛東:親耳聆聽了溫總理面對面講的對我們羌族的古老文明和文化的保護,這點讓我們確實非常受感動,也增強了我們對地震之後如何保護我們藏民族,尤其是羌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信心。

主持人:(拿兩張地震前後的村寨照片)地震之後,黃泥羌寨,這個羌族第一寨倒了,「雲朵上的街市」已面目全非。更重要的是,留在這個羌寨的那些民族記憶,也隨著地震走了……拿著這兩張地震前後的蘿蔔寨照片,我在想,未來,這裡將會重建一個新的羌族家園,但是,那個歷經千年風雨的羅卜寨去哪兒了?那個雲朵上的街市,還會向我們講述那個歷史的故事嗎?

解說:當國家民委的三位記者離開蘿蔔羌寨前,村民們摘了許多熟透的紅櫻桃,為他們送行,和村民的一段對話讓他們記憶猶新。

半山腰的羌族同胞為我們摘下甜美的紅櫻桃

李寅:他叫袁恩熊,他正在摘樹上的,看望他樹上的那些櫻桃,他告訴我在往年的話,這些櫻桃一斤是能賣到二、三十塊錢,因為大家都知道櫻桃和花椒是蘿蔔寨除了旅遊生路之外的兩大產業支柱。

成衛東:他們的櫻桃的品質非常好,據說在震前採摘的櫻桃運到城裡面都賣幾十塊錢,個兒非常大,非常紅,口感也非常好。老百姓就是這樣摘點兒櫻桃,端著盆送到我們面前。

李寅:我就和他在那兒聊天兒,他就非常心痛。他說,你看我這些櫻桃都爛在樹上了。然後我就問他一句,我說大哥樹還在吧?不知道他突然就告訴我微微一笑了,那個時候他可能真的是感悟出什麼樣的道理,他就說,樹還在,有樹來年還會有結果,非常純樸的一個思想,是蘊含了很多很大的哲學道理在裡面。

主持人:有樹來年就會有結果。這句話中的道理簡單而深刻。在這次地震中,全國人民緊密團結,奮力救災,不就是為了那個美好的結果嗎?我們有一個物質的家園,還有一個精神的家園。雖然,物質的家園倒塌了,但精神的家園不能倒。因為,只要有人在,物質的家園還可以再建,但是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那個精神家園一旦倒塌,一個民族的魂魄便消失了。

奧運精神和羌族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交相輝映-陳鼎波攝影

推薦閱讀: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其實有四句比它還霸氣的古代名言
中華軍情
中華五千年-中國國學經典-儀禮--燕禮第六
中華詩詞學院基礎二年級講義 (2)
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

TAG:民族 | 節目 | 中華 | 中華民族 | CCTV | 羌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