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醫生坐堂(中醫門診病案系列之麻黃附子細辛湯例一例二) [[劉醫生坐堂(中醫門診病案系列之
06-15
劉醫生坐堂(中醫門診病案系列之麻黃附子細辛湯例一) [[劉醫生坐堂(中醫門診病案系列之...]]從屬主題:醫生病案門診中醫附子湯例坐堂系列診病麻黃細辛劉醫生坐堂(中醫門診病案系列之麻黃附子細辛湯例一)2009。11.10男,55歲,感冒一月,經服西藥,打針無數,一老中醫看兩次,開中藥四付(中藥只是略有效果,但不明顯).來診時訴:惡寒明顯,無發熱,無汗出,頭痛明顯,體稍疲乏,神稍差,舌淡,苔薄白,脈並不是微細。(不好說,說實話我的脈診不太好,但肯定不是微細)。體質偏寒偏陽虛。起因是因為明顯的受風寒引起的。處方:生麻黃20附片50(先煎一小時)北細辛15炙甘草10白人蔘30桂枝20一付葯吃兩天,一天三次。病人服藥一次即得微汗出,病即減。二付後病減60-70%,四付後痊癒。這個病人看似簡單,但為何病一月還惡寒,為何老中醫看兩次都沒有什麼效果?這也給我的辯證提供了依據。傷寒論云: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辯證依據: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一、體質辯證(這個看似簡單,但同樣的病人有的人會認為是陽虛,有的會認為是陽盛,這就要靠悟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二、少陰病一定要是脈微細嗎?我的一位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辯證是辯癥狀,不是辯舌,不是辯脈」(因為我擅長舌診,一陽虛病人出現明顯的舌紅赤時,他對我說的。這句話只能是僅供參考,不能寫在書上的。所以我現在看病即使不用看舌和號脈常見病也能十愈七八。至於原因以後再專門講臨床辯證思路時再講。)劉醫生坐堂(中醫門診病案系列之麻黃附子細辛湯例二) [[劉醫生坐堂(中醫門診病案系列之...]]從屬主題:醫生病案門診中醫附子湯例坐堂系列診病麻黃細辛劉醫生坐堂(中醫門診病案系列之麻黃附子細辛湯例二)2009.2.15麻黃附子細辛湯:男,35,體胖,平素陽虛,此次感冒後經注射十五天無效,畏寒,神疲乏力明顯,面紅,唇紅赤,口中和,大便前兩天稀,白天有太陽時則病稍輕,太陽下山時則病加重,舌紅苔白膩,脈洪。經一老中醫認為是濕熱,開了三仁湯類的一付,我叫病人不能吃。開方:麻黃18附片50(先煎1小時)北細辛15白人蔘30蒼朮20葛根50杏仁20苡仁40炙甘草10一付葯吃兩天。開完方病人問:「我面紅,唇紅,附片,人蔘能吃否?」答日:「放心,我有十成把握」第三日病人來診,訴:服藥一次後汗出少許,當夜遺精一次(因獨身一人在外打工),晨病即減約80%,兩付痊癒。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附子細...]]從屬主題:細辛臨床應用新解麻黃附子 麻黃附子細辛湯來源於仲景《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篇,原文「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方劑組成,麻黃二兩(去節),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為少陰病兼太陽表寒證的主方。自古以來被用於陽虛感冒,特別是高齡患者感冒的治療,後世加減變化擴大了應用範圍,現舉例如下。 1 痹證 痹證是人體機表感受風寒濕邪,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筋骨、肌肉、關節等外疼痛,酸楚、重著、麻木、關節腫大,屈伸不利的病證。其寒邪重者,疼痛劇烈,甚則痛如錐刺為痹痛,臨床上用本方合當歸四逆湯加減,溫經散寒止痛,祛風除濕,合而用之,則寒濕得除,氣血通暢,通則不痛。 2 少陰咽痛始因受寒起病,惡寒、咽痛不適,誤服苦寒清熱養陰之劑後轉成危證。兼頭痛如劈,惡寒發熱、體痛、咽痛、水漿不能下咽,痰誕涌甚。咽部紅腫起白泡而破爛,舌苔白滑,脈沉細而兼緊,不渴飲。此系寒入少陰,誤用苦寒清熱,致便陰邪夾寒水上逼,虛火上浮,少陰虛寒,經絡凝滯不通所致。取扶陽祛寒,引陽歸舍之法,加味麻黃附子細辛湯治之。方中附子扶陽驅寒,麻黃開腠理,散表寒,得細辛之辛溫,直入少陰以濕散經脈寒邪,並能協同附子納陽歸腎,邪去正安,少陰咽痛自愈。 3 少陰頭痛 起初因受寒而起病,又誤服辛涼之劑未效,病經十餘日,頭痛如劈,熱不可忍,午後則惡寒體痛,脈沉弱無力,舌苔白滑而不渴飲。此乃寒人少陰,阻礙清陽不升,復以辛涼耗散真陽,正虛陽弱,邪正相爭,而成少陰頭痛,加味麻黃附子細辛湯治之,以輔正除邪,溫經散寒。組成:附片、乾薑、甘草、麻黃、細辛、羌活。治之頭痛自愈。 4 過敏性鼻炎 屬中醫「鼻鼽」範疇。多見於季節性鼻塞,鼻癢,流清涕。噴嚏連作,受寒則加重,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此為肺氣不足,衛外不固,日久可傷及陽氣,加之風寒外侵,鼻竅失司而發,治宜辛散寒邪,益氣固表,本方中麻黃,細辛發散風寒,宣通肺竅,附子溫腎助陽,加防風,蟬衣祛風止癢,辛荑辛溫而善通肺竅,黃芪益氣固表,則衛表固,風寒祛,鼻竅自通。姜春華臨床經驗:「溫陽益氣葯有興奮中樞神經和調整內分泌的功能,保護和促進免疫機能的作用,能提高機體的應激能力。」 5 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 具有病情頑固,反覆發作加重的特點。患者有慢性支氣管炎病史,冬春發作頻繁,症見咳喘氣急,動則加劇,甚則不能平卧,痰多稀白,胸悶如窒,倦怠乏力,手足不溫,鼻流清涕,惡寒頭痛,舌淡苔白,脈沉細。治擬溫陽宣肺,化痰平喘,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反覆發作,因陽虛正衰,正不勝邪,故喘咳而不愈,復感風寒束肺,宣肅失司,且寒邪傷陽,陽氣益虧,攝納無權,以致出現內外合病,虛實夾雜之證,表邪不解則陽氣難復,故用本方加味以達溫陽解表,宣肺平喘。 6 心血管系 如心動過緩屬於心悸範疇 表現為心悸,胸悶乏力,頭昏,心率在50次/分以下,脈沉細緩,舌質淡紅,苔薄白或白滑,舌底脈絡遷曲,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丹參、淫羊藿溫經散寒,活血通絡,心動過緩總因陽虛瘀阻而致,而本方意在補火助陽散寒,淫羊藿助附子補腎壯陽,同補心腎之陽,活血祛瘀通絡。本方加減還可治療冠心病、肺心病的功能不全,心律失常,風心病、過敏性休克等。 討論 綜上所述,麻黃附子細辛湯在心血管系統等方面應用廣泛,且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在藥理研究表明,麻黃的有效成分是麻黃鹼,可興奮腎上腺素神經而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縮力增強;附子強心,增強冠脈血流量,從而使心率加快;細辛含甲基丁香酚揮髮油,辛香走竄,有升浮之性,內可上行,橫走通行全身之氣,又輔附子溫腎扶陽;外可溫散風寒,又入腎納氣,為治喘咳之要葯,共同溫經達表,扶正祛邪。 此一方多用,是仲景觀其脈症,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指導思想的延伸。經方依證而立,方證相對應,方與證之間的契合點的病機。同一病理機制下可見到不同的臨床癥候的體現,即《傷寒論》精闢之一。麻黃附子細辛湯》 一、咳嗽 醫案:男性,30餘。患感冒咳嗽,遷延未愈。曾服西藥和中藥,咳嗽不能止。肺部透視無異常。經服藥一月,咳嗽仍不好,來我處就醫。體溫3 7.5℃,喉癢咳嗽,痰白而稀量少,神形憔悴,聲微嘶,睏倦嗜卧,舌淡有薄潤白苔,脈沉弦而尺部獨浮。據脈證分析,當是風寒入於少陰。雖然不是「少陰病始得之』』的證候,但它是少陰病的見證則無疑義。於是乎,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方,給服二劑,微熱退清,咳止聲揚。原方出入,兼予調理,體力康復。 按語:風寒侵入少陰,肺氣上逆而咳嗽,此屬太少兩感證。《張氏醫通》說:「暴啞聲不出,咽痛異常,卒然而起,或欲咳不能咳,或無痰,或清痰上溢,脈多沉緊,或數疾無倫,此大寒犯腎也,麻黃附子細辛湯溫之,並以蜜制附子噙之,慎不可輕用寒涼之劑。」 二、嗜睡 江克明醫案:施某某,男,21歲,1978年3月18日初診。神倦嗜睡十月余,頭暈頭脹,精神不振,常有消沉感。每日早晨昏睡不起,呼之不易醒,昨日睡到中午才醒,曾遺尿於床上。先後服用過養心、安神、開竅、活血等方葯,效用不顯。查血壓110/80mmhg,脈象小緩,舌胖,苔薄。從陽虛不振論治,擬麻黃附子細辛湯。處方:麻黃3克,附子3克,細辛2克,炙甘草3克,仙鶴草30克,5劑。3月23日二診:近幾天早晨就醒,自覺頭腦比以前清爽,中午精神振作。治已中的,原方續服4劑,顯效。 按語:《靈樞?寒熱病篇》云:「陽氣盛則慎目;陰氣盛則瞑目。」說明嗜睡多由陽氣不振所致。邪傳少陰經,陰寒過盛,陽常不足,故少陰病有「但欲寐"一證。本案舌脈之象,顯露少陰陽虛,用麻辛附子湯以振陽醒神也。 三、寒痹(坐骨神經痛) 陳明光醫案:游某某,男,53歲。專程來城治病,經某醫院診斷為坐骨神經痛,經理療、針灸、中西藥治療已三月余均未見好轉,遂由某醫生介紹來診。患者素稟體弱,常居寒濕地帶,腰髀連及腿足掣疫痛難忍,遇冷加重,入夜尤甚,不能步履,脈沉細澀,舌質淡、邊緣呈瘀點,此乃一派陰寒之癥候。擬溫經散寒、化瘀通絡之法,投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治之。生麻黃12克,黃附片1o克,細辛9克,雞血藤膏9克,紅花4克,水煎服。患者服藥7劑,自覺疼痛減輕,能外出散步。余守上方加別蟲6克,取其瘀寒並祛。連進5劑以資鞏固。 按語:腰屬少陰腎府,脾屬太陽膀胱。本案腰髀痛,遇冷加重,入夜尤甚,舌淡,脈沉細澀,系陽虛不能衛外,寒濕乘虛侵襲腎與膀胱,經脈閉阻不通而致。本方以麻黃開太陽之寒,附子、細辛以溫少陰之陽。又慮「初痛在經,久痛在絡」,故加紅花、雞血藤膏化瘀通絡,別蟲走竄直達病所,以搜邪氣。 四、哮喘 傅國光醫案:鍾某某,女,46歲,1948年6月3日診。患哮喘十年,每因寒冷或氣候驟變而發病,此次因勞動後汗出著涼而起。診見:惡寒,無汗,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鳴音,胸悶,咳痰清稀。舌苔白滑,脈象沉遲。辨為冷哮。由素體陽虛,氣不化津,冷痰壅聚,內伏於肺,遇感而發,方用麻黃細辛附子湯:麻黃1o克,細辛6克,附子1o克(先煎30分鐘)。二劑。每日一劑,水煎二次,分早晚二次溫服。6月5日複診:葯後哮喘見平,諸證亦退,後以金匱腎氣丸加味調治而愈。 按語:惡寒、有汗,太陽有寒也;苔白滑、脈沉遲,少陰陽虛也。寒邪外襲,肺腎虛寒,氣冷津凝成飲,上干肺嬌,而發哮喘。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解表溫里,宣肺平喘。 五、水腫(慢性腎炎急性發作) 劉景祺醫案:鞠某某,女,55歲,1982年2月16日初診。患「慢性腎炎」已十餘年,時輕時重,反覆發作。十年前患感冒,咽喉痛,後全身浮腫,腰痛,當時診斷為「急性腎炎"。近來浮腫較劇,胸腹膨起憋脹,氣短,手背、眼瞼及小腿均有凹陷性浮腫,納呆,全身無力,腰痛,怕冷以背部為甚,下午低燒3 7.5℃,尿常規化驗:蛋白(+++),白細胞(+),紅細胞(+)。舌淡,苔薄白,脈沉浮。此太少兩感之證,治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處方:麻黃9克,炮附子3克,細辛3克。服3劑,全身浮腫及胸腹膨脹消退,氣短大減。尿常規:蛋白(+),白細胞(一),紅細胞(一)。又服6劑,尿常規化驗正常,追訪半年無複發。 按語:本案既有惡寒發熱等太陽表證,又見水腫、腰痛等少陰里證。故用麻黃解外以「開鬼門」;附子溫腎陽以復膀胱氣化而「潔凈府」;細辛辛溫,專走少陰,能行水氣而潤腎燥。三者合用,溫散兼施,表裡同治。 六、失音 王琦醫案:李某某,男,56歲。夜班一旬,寒邪外襲,初見寒熱咽痛,繼則聲嘶乃至失音,視其咽部微紅不腫,舌質淡,苔薄白,脈象沉細,證屬暴痦。蓋足少陰之脈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乃寒邪直犯少陰使然。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而散之。麻黃9克(先煎去沫),制附片9克(先煎),細辛2克。服藥2劑,咽痛已愈,聲音亦揚。 按語:《靈樞?憂恚無言》云:「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至,故無音。」治宜溫散之麻辛附子湯,正如《張氏醫通》所說:「暴啞聲不出,咽痛異常,卒然而起,……此大寒犯腎也,麻黃附子細辛湯溫之。」 七、痘疹內陷 方輿鞔醫案:男孩,年甫五歲,病痘,初發,與葛根加大黃湯。自第三日放點,至第四日痘皆沒,但欲寢,絕飲食,脈沉,熱如除,宛然有少陰病狀,因勸轉他醫,病家不聽,強請治,於是潛心細診,覺沉脈中神氣猶存,乃作麻黃附子細辛湯服之。翌日,痘再透發,脈復,氣力稍振,起脹灌膿,皆順利,結痂而愈。因思此兒本無熱毒,不過尋常之痘,以多用葛根加大黃湯,發汗過多,大便微溏,致有此變化,此皆余初年未熟之咎也。 按語:患兒痘初發,因誤用葛根加大黃湯誤汗誤下,虛其陽氣,以致邪毒內陷少陰而見欲睡、脈沉之象,且痘旋隱沒,所好沉脈中神氣猶存,陽虛未甚可知,故改投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透邪,病獲轉機。仲景未言此方能治痘,然施於此等見證,其效如斯,所謂「有是證即用是葯」是也。##split## 謝 鳴 北京中醫藥大學組成:麻黃6克,炮附子6克, 細辛3克。 用法:水煎,分2~3次,溫服。 功效:助陽解表,溫經散寒。 主治:陽虛外感證。發熱,惡寒重,雖得厚衣重被仍惡寒不減,神疲,脈沉弱。 制方要義:本方原為素體陽虛,外感風寒,所謂太少兩感證而設。陽氣素弱,多有內寒相兼;復感風寒,病位也較深,且陽弱而無力鼓邪外出。治宜助陽扶正與解表散寒兼顧,以祛邪不傷正。方中麻黃辛溫,開泄皮毛,發散風寒;附子辛熱,補腎助陽,溫經逐寒;此君臣相伍,內外兼顧。佐以細辛,既外助麻黃解表,又內助附子溫里,通徹表裡。三味相合,有溫里助陽、發汗解表之功。 效用特點:從本方的原主病證來看,本方以溫腎助陽、解表散寒為其功用特點。但從藥味性能及配伍來看,麻黃宣肺氣能止咳平喘,暢皮毛能散邪退熱,開上焦能利水道;附子溫命暖腎而扶陽,溫經逐寒而通脈,化氣行水而消腫;細辛辛溫而歸肺、腎,其辛香祛風通關竅,溫肺化飲治咳喘,溫經通絡止痹痛。全方合之,宣上溫下,通徹表裡,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化飲止咳、溫經定痛、通陽復脈、開竅利咽等多種作用,其中以「溫散宣通」四字為要。 臨床應用:本方現代較多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急性腎炎早期、慢性腎炎水腫、血管神經性水腫、風濕性關節炎、三叉神經痛、過敏性鼻炎、蕁麻疹、喉炎等病,其中有些病證已不限於中醫陽虛外感證。 用方原理:本方所主臟腑為太陰、少陰二臟。足少陰腎位於下焦,司氣化,主骨與作強,與足太陽膀胱相表裡;其經脈上行,入肺中,循喉嚨,夾舌根;其支脈出肺絡心,注胸中。手少陰屬心,上夾咽喉,入目連腦系。手太陰肺位於上焦,上連咽喉,外通皮毛;司宣降,為水上之源。若少陰陽衰,內不能溫臟腑而易生內寒,外不能御表而易感外寒。寒客於心則心陽痹阻、脈道澀滯而見胸悶或痹痛;阻於腎則寒水不化,聚津成飲而見咳嗽痰涎;滯於肺則肺失宣降,水道不行而見腫脹尿少;寒客所屬經脈,則可見陽痿、陰縮、胸痛、舌強、喉痹、齒痛、暴盲、頭痛等。本方既能溫助陽氣,又能通脈宣痹、化飲行水、逐寒止痛,故除用陽虛表寒證外,還常用於陽弱里寒諸證。現代臨床根據其「溫通」的功用特點,較多用於心血管和關節系統的疾病屬於寒凝痹阻之痛證的治療。 臨證運用經驗: 1.根據原方主證病機中表寒、陽虛、里寒等側重,在調整方中藥量配比的基礎上適當加味,如表寒重見惡寒無汗,選加桂枝、蘇葉、生薑;里寒重見肢冷形寒,加肉桂、乾薑、吳茱萸;陽氣虛甚見神疲脈微,選加人蔘、黃芪、甘草。 2.隨病證加減:①肺系疾病:感冒屬於陽虛感寒見發熱、肢冷神疲,加桂枝、黃芪、炙甘草;支氣管炎屬風寒阻肺見咳喘苔白,加杏仁、紫菀、制百部,寒飲聚肺見咳唾稀痰、背冷加乾薑、半夏、五味子;急慢性風疹屬於風寒郁滯見皮疹色淡、遇冷癢重,加荊芥、防風、川芎。②心系疾病: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或竇性心動過緩屬於少陰陽虛見胸悶心悸、脈遲,加栝樓、制薤白、三七(痰瘀阻滯),或人蔘、桂枝、當歸(氣血不足),或補骨脂、仙靈脾、菟絲子(腎陽虛甚);房室傳導阻滯屬於陰陽兩虛見心悸氣短、脈結代,加人蔘、麥冬、五味子。③腎系疾病:腎炎早期屬於肺腎氣化受阻見咳嗽、水腫尿少,加桑皮、茯苓皮、生薑皮、車前子;慢性腎炎屬於腎陽虛衰見水腫、腰痛畏冷,減麻黃量,加熟地、菟絲子、懷牛膝、澤瀉;陽痿屬腎虛寒滯見小腹不溫、神疲脈弱,加蓯蓉、巴戟天、仙靈脾、炒烏葯。④關節類疾病:風濕性關節炎屬於肝腎虛寒見腰脊冷痛,加熟地、巴戟天、肉桂;胯膝疼痛,加杜仲、牛膝、威靈仙;肩肘疼痛加薑黃、當歸、羌活;腫瘤骨轉移屬寒痰瘀結見骨痛劇烈,或伴麻木,加制南星、露蜂房、威靈仙、白芥子。⑤頭面口齒病:急性咽炎屬於寒客少陰見喉痛失音、舌苔白潤,加射干、制半夏、桔梗;慢性咽炎屬於寒痰內阻見咯痰不爽,舌苔白膩,加半夏、陳皮、蘇葉;過敏性鼻炎屬寒阻肺竅見鼻塞不通、清涕量多,加辛夷、制蒼耳子、魚腦石;血管或神經性頭痛屬寒客經脈見頭痛劇烈,遇冷加重,加白芷、川芎、制地龍;面神經麻痹屬風寒滯絡見局部麻木、畏風怕冷,減麻黃量,加全蟲、烏梢蛇、天麻;牙痛或口腔潰瘍屬於寒凝鬱火加石膏、梔子、肉桂,或黃連、丹皮、木蝴蝶。 總之,本方運用當以「陽虛寒滯」見畏寒形冷、舌淡或胖、苔白潤、脈遲緩為辨證要點。陰虛內熱者本方禁用,亡陽危急之候也不宜使用。使用中注意方中炮附子須先煎半小時,細辛用量3~10克,治療痛證時可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臨床運用及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1.少陰表證:張某某,...]]從屬主題:方法附子思維麻黃運用細辛來源:互聯網 《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乃治療太陽,少陰兩感證的高效方。原書謂,「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湯頭歌訣》曰,「麻黃附子細辛湯,發表溫經兩法彰;苦非表裡相兼治,少陰發熱曷能康?」因太陽、少陰兩感證的基本病機為心腎陽虛,復感寒邪,表裡同病,故用麻黃髮表散寒,附子強心,細心搜剔、溫散深入少陰之寒邪。本方葯僅三味,配伍精當,功專效宏,臨床運用機會頗多,遠遠超出了原書的適應範圍,而可廣泛運用於內、外、婦、兒、五官科等多種病證。目前臨床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的醫者畏懼麻辛附而不敢使用;有的即使遇到適應證,亦不原單獨或稍事加味使用(僅加一二味),而必加減的面目全非,或喧賓奪主。若如此則療效自然降低,甚至無效。適至反思之時,不咎思維方法之誤,反怨經方難用。俗語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茲結合若干病例,談談運用本方的幾種思維方法,以其拋磚引玉。 1.方證對應法 方證對應,又稱方證相應、方劑辨證、湯證辨證等,乃張仲景著作的一大特色。按照方證對應原則,只要臨床特徵性癥候與仲景書中的描述相符合,就可將經方信手拈來,而不必受後世創立的諸種辨證方法的限制。直而言之,這實際上是在重複仲景當年的臨床實踐,堪稱運用經方的一條捷徑。如1992年3月曾治我院某男,62歲。患者周身惡寒,背部尤甚,睏倦欲眠,但卧床又難成寐,已歷3日。其人行瘦色蒼,嗜煙多年,宿患肺氣腫。3年前曾攝胸片發現肺部有一陰影,初懷疑為腫瘤,經抗炎治療後陰影消失。但3年來每年平均發病3―4次,每次癥狀均以惡寒思睡為主,且必須住院15--30天,疊經輸液(藥用抗生素、維生素、肌苷等)、輸血方能漸漸緩解。西醫每次診斷均為「肺氣腫」「重感冒」。這次本應住院,但患者一想起歷次輸液時手背腫脹難忍,便心有餘悸,故欲先服中藥一試,如不效再住院。刻診:體溫36.8度,精神萎靡,睏倦思睡,納尚可,舌淡苔薄白,脈沉細。 《傷寒論》少陰病篇提綱證是「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今患者發病伊始,便周身惡寒,睏倦思睡,脈沉細,顯系寒邪直中少陰,而與提綱證基本符合。故筆者不受本醫歷次同一診斷與治療的任何束縛,而擬使用方證對應法,投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解表。但慮其年老體虛,且發病已3日,恐汗多傷正,故不用生麻黃而用炙麻黃,再加炙甘草以匡扶正氣。處方:炙麻黃10g,熟附片15g(先煎半小時),北細辛6g,炙甘草6g。服1劑,並無汗出,但周身惡寒,睏倦思睡等癥狀漸漸消失,精神轉佳。隨訪1年未複發。可見方證對應法,實為準確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的一條捷徑。 2.病機推求法 《內經》要求醫者「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而「謹守病機」的前提是準確的推求病機,即在儘可能詳盡地審查病症,完整的佔有四診資料的基礎上,通過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歸納概括,分析綜合,最後作出病機診斷,以利於譴選高效方葯。如前所述,在《傷寒論》中,麻黃附子細辛湯證的基本病機是心腎陽虛,復感寒邪,表裡同病。這是就外感時病而言。若系內傷雜病,其基本病機則為陽虛寒凝。實踐證明,臨證時只要細心體察,準確推求出病機並不困難。然而在四診資料不全時(病人函診時經常遇到),就比較麻煩了。如《中國鄉村醫生》1993年第7期刊出拙文《左小腿劇痛25天》之後,於9月初收到江蘇省張家港市化肥廠衛生所范醫生來信稱:其妻右膝關節疼痛多年(有右膝外傷史10餘年),經x光攝片,診斷為「右副韌帶損傷伴脛骨上端輕度骨質增生」。該市一醫院曾動員其手術治療。因經常複發,特函診求服中藥。筆者讀信數遍,茫然無從下手,連擬數方,皆不中意。不得已勉力從俗,寄去慣用治療久痹的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活血通絡藥物;並告以四診資料不全,無法推求病機以明確診斷,希望補充云云。范氏於10月13日來信說:服藥6劑乏效。患者雙下肢酸重,局部腫脹,壓痛明顯,右膝肌肉輕度萎縮,近2天因參加田間勞動,頓覺行走不便……中醫四診:面色少華,舌淡紅,根部有少量白苔,脈濡緩,痛處喜溫怕冷。筆者據此推求其病機可能屬於陽虛寒凝,遂寄去重劑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生麻黃30g,熟附片50g(先煎1小時),北細辛20g,熟地60g。囑服6劑,范氏於12月30日來信說,「您寄給我的處方,我愛人服用後效果很好!共服6劑,右膝疼痛全部消失,同原來一樣。經劇烈的體力勞動亦無任何不適。」又說「經多次病例驗證麻黃附子細辛湯對治療腰腿痛有特效」。所謂「特效」,故為偏激的美譽,但亦足以說明推求病機法對於譴選高效方葯的重要性。而譴方不諳病機,猶如盲子夜行。 3.體質辨證法 人之體質,稟於先天,成於後天。而人稟五行,各有偏重。早在《內經》上就記載著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以及木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水形之人的心理、生理、病理特徵與治療宜忌等內容。《傷寒論》上提到的「酒客」、「淋家」、「瘡家」、亡血家」等,亦屬於體質辨證的範疇。歷代大多重視體質辨證,如近代名醫張錫純關於體質辨證的論說更為確切具體,且經得起臨床驗證。他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寫到,「外感之著人,恆視人體之稟賦為轉移,有如時氣之流行,受病者或同室同時,而其病之偏涼偏熱,或迥有不同。蓋人臟腑素有積熱者,外感觸動之則其熱更甚;其素有積寒者,外感觸動之則其寒益甚也」。而麻黃附子細辛湯證的體質病理就是素體陽虛。故筆者治療風寒外感,常存一「素體陽虛」之念於胸中,使麻黃附子細辛湯大有用武之地。如1991年冬治一男患,47歲。其人反覆感冒1月余,曾用過人蔘敗毒散、小柴胡湯、桂枝湯合玉屏風散等,均無顯效。刻診:眠食尚可,能堅持工作。惟下午及晚上背心發冷,頭面畏風,流清涕,舌淡紅苔薄白,脈稍弱似無明顯陽虛之象,緣何以上方葯無顯效呢?細詢之,方知其人經常腰痛綿綿,脾胃素畏寒涼,夏季也不敢吃生冷之物,屬於陽虛體質無疑。乃投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生麻黃15g,熟附片30g(先煎半小時),北細辛15g。僅此1劑,諸恙霍然。 回憶30年前,筆者在成都讀書時,我校劉教授頗善醫道,惟自身常年失眠一證,遍用諸方,療效平平,深以為苦。因聞城裡一老中醫一年四季治病,無論男女老幼,亦無論所患何病,開手便是麻黃附子細辛湯,竟而門庭若市,門診人次逾百,且經年不衰,於是「火神菩薩」聲明鵲起,便往一試之。既至,老醫令其伸舌,隨口吟曰「麻黃附子細辛湯」。助手立即抄方與之。劉教授悻悻然,又轉思不姑妄從之,遂抓藥2劑。不意服完1劑,當夜竟然安睡!筆者因訝其異,曾訪問過一些病人。據說此老中醫經年累月如此開方,僨事者偶爾有之,但有效率仍然很高。至於其觀舌之「訣竅」則是:凡舌質不現明顯熱象者,便一律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此與明代張介賓治病,凡無熱象者便賞用溫補藥物,豈非如出一轍?筆者附記於此,絕非欣賞這種置四診八綱的簡單化、公式化的所謂「絕招」,只不過是說明麻黃附子細辛湯適應範圍廣,運用機會多而已。若能講究臨證思維方法,其效必彰!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今日門診見聞:糖尿病不是這麼治的
※口腔門診前台接待組接待流程
※為什麼在門診很少見到第四代頭孢?
※你沒聽過的門診語言的藝術
※無知和輕視糖尿病的代價—沉重的經濟負擔和面臨截肢,從今天的門診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