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老子》「長生久視」之道

霍斐然

緒論

《老子道德經》五千言,一氣呵成。早有漢河上公章句,隨其自然段落,分為八十一章,用道家修鍊之旨作注。歷來解者不下數百家,各美其說,見仁見智,趣味不已!是一份中華大地寶貴的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哲理淵深,注家雖眾,尤有未盡之處。今以「論老子長生久視之道」為主題進行研討。限於篇幅,略將拙見寫出,用以就教於高明。

《抱朴子·論仙篇》曰:「若夫仙人,以藥物養生,以數術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其中「苟有其道」的「道」,實即指老子「長生久視之道」的內容,是由「養生」與「攝生」兩個方面構成。「養生」可使內疾不生而健康長壽,「攝生」可使外患不入而保身延年。「攝生」一詞,解者與「養生」之義誤為一談。今據《老子》第五十章原文原意為準,作為「趨吉避凶,數術延命」之內容解之。不敢與人苟同。

擬目如下:

一、養神練形,健身長壽

(一)天元大丹,清靜修鍊。

(二)人元金丹,陰陽修鍊。

(三)地元神丹,鉛砂燒煉。

二、攝生保命,趨吉避凶

(一)用執大象,往而不害。

(二)運用奇門,可無死地。

(三)道立於一,抱一全生。

三、結束

一、養生練形,健身長壽

《抱朴子·釋滯篇》曰:「五千文雖出老子,然皆泛論較略耳!其中了不肯首尾全舉其事,可承按者也。但暗誦此經,而不得要道,直為徒勞耳!」《老子》第七十章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可見五千言不同於一般文史哲著作,另有一番奧秘所在,是屬「玄之又玄」的學問,要弄懂它卻也有些難度。被後世道家尊為丹經祖書,老子被尊為道祖,絕非偶然的事。道家的發展變化,又產生了道家、道教、內丹、外丹、南宮、符籙、避谷、服食、科醮、祈禱等十大派。道家頗重現實,提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和「下手速修猶太遲」的積極口號,並有「一粒金丹吞入腹,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生命探索理想,確是源於老子「長生久視之道」的發揮。「長生久視之道」即是「健身長壽之術」,是前人對生命奧秘探索的結果(由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時謂之得道),並創造發明了「三元丹法」,理同法異,皆源出於《老子道德經》。天元大丹,清靜修鍊;人元金丹,陰陽修鍊;地元神丹,鉛砂燒煉。《大成捷要》曰:「道德經,陰符經,是兼三元而言也。」今按「三元丹法」對生命奧秘探索在《老子道德經》中的依據,分元簡述如下。

(一)天元大丹,清靜修鍊

《老子》第十六章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此章是天元丹法,清靜修鍊原理依據。全真派盛傳其說,有《邱祖小周天歌訣》「靜極而動兮!一陽來複」,與《老子》「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是一致的。重點在一個「復」字上,即《易》之「復」卦之義。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此實為倒插筆,申述觀「復」證得其「復」的必經過程。從雜亂紛繁的事物之中解放出來,回到本來之處,才可以說入靜。在清靜之後,才可能回到生命的本源,叫做「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能夠「復命」,算是已知道正常的修鍊方法了,如果不知道正常的修鍊方法,而去「盲修瞎煉」,就是「妄作」,難免失誤,以致入魔之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知常容者,知道正常修鍊的法度內容。如《邱祖小周天歌訣》「微陽初生兮,嫩而勿采;藥物堅實兮,十五光盈;時當急采兮,莫教錯過;久而望遠兮,采之無成」。此即正常修鍊法度內容。「公」者,為陽,為均布,二陽升之象。「王」者,同旺,為三陽升,為乾卦,旺而有力,即「藥物堅實兮,十五光盈」之象,「時當急采兮,莫教錯過」。「天」者,為「乾」為「首」,「透三關,上泥丸」之事。「道」者,任督通,闔閉之機立,呼降吸升,周天通,百病消除,可以健身長壽。故曰道乃久。「歿身不殆」者,謂終身不遭病苦,可致無疾而終,盡其天年。並非不死,故曰「長生久視」,而不曰「長生不死」。

《老子》第四十章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此章是老子功理功法的高度概括。「反」字頗具深義,貫串於內外丹法之中。「反」與「順」對。「反」即是「逆」與「還」。順是自然規律,水性下降,火性上升。「反」是逆行,修鍊者則反其順而為逆,使水上而火降,「順則生人,逆則成仙」之說,即此「反者道之動」,為修鍊之關鍵原則也。

「弱者道之用」。「弱」即氣功家所謂「放鬆」。「放鬆」即是不用力,是無為。所謂「為無為則無不治」,其「無為」是「為」出來的。避免形神緊張,全體放下,靜候陽生的體證原則之一。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即有種子,萬物皆有種,無種不能生。《周易參同契》曰「物無陰陽,違天背原,牝雞自卵,其雛不全」,乃「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得配相交而後有生。洞賓曰「腹內若無真種子,猶將熱火煮空鐺」是也。

「有生於無」者,一陽來複,自虛無中陰陽得配相交而來。一陽來複自虛無中來人皆易知,一陽來複自虛無中陰陽相交而來人易忽略,所以《老子》以「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示之,而不作「無生有,有生萬物」者以此。

《老子》第六章曰:「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此章是講「神息相依」的妙理。《胎息經》曰:「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涵養神氣,神行則氣行,神住則氣住,若欲長生,神氣相注」,和《玉皇心印經》「存無守有,頃刻而成,迴風混合,百日功靈」的「有無相生」神息相依法都源於此。蓋因「有無」二字樸實靈活,既簡明又具體。黃元吉注《老子》首章有曰:「道家謂之玄關妙竅,只在一呼一吸之間,其吸而入也則為陰為靜為無,其呼而出也則為陽為動為有,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竅,人慾修之正覺,惟此一覺而動之時,有個實實在在,的的確確,無念慮,無渣滓,一個本來人在。」可知有為呼,無為吸,玄關妙竅只在一呼一吸之間(陳櫻寧先生也尊黃元吉為師,許為私淑弟子)。真是要言不繁,見解精闢之至也。

(二)人元金丹,陰陽修鍊

人元金丹,陰陽修鍊,或稱雙修,或叫栽接法,最為隱秘,亦最易招誤解。陳櫻寧先生在《抇善半月刊》中說:「言不雅訓,事多隱曲,未便公開討論也」。然又多與房中養生混為一談。《抱朴子·釋滯篇》曰:「房中之法十餘家,或以補救傷損,或以攻治眾病,或以采陰益陽,或以增陽益壽,其大要在於還精補腦之一事耳。此法真人口口相傳,本不書也,雖服名葯,而復不知此要,亦不得長生也。」《千斤要方·房中補益》、《雲笈七籤》、《王屋真人陰丹秘訣靈篇》等有「夫妻雙仙」之說。陶弘景《御女損益篇》亦然。一九七三年底,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文物中有屬於古代房中醫學著作幾種,以及現代房中養生之書亦復不少,或有可資參考者並不多。

道家南宗,頗重人元丹法,但人元丹法與房中采戰有別,不可混為一談。乃「不寬衣,不解帶,靜坐合陰陽」之說,千金易得,道侶難求。雙仙更不易得了。

《老子》第五十九章曰:「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根深蒂固長生久視之道。」

此章老子系統概述下手在人了手於天的功法基礎,也是功法關鍵在一個「嗇」字上。這個「嗇」字,《韓非子·解老》「少費謂之嗇」。河上公解「愛精氣,不放逸」。嗇同澀,為收澀,不外泄。是「煉己築基」之事。能做到「不漏」,即叫「早服」。高亨曰:「早服,儘早地服從」。即是先一步治服叫早服。也即是第一步要做到服從意念指導,把握得了陰陽。築基已固,做到了不漏精氣,方可能積累精氣,才說得上重積德,精氣充溢,能量強,則能克服一切眾病,不斷積累,不可限量,做到能用意念調節自身氣脈,可以達到長生久視的理想。這一章即是講的長生久視的功理功法,謂之「長生久視之道」。

道家每以身喻國。《抱朴子·地真篇》曰:「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胸腹之位,猶宮室也;四肢之列,猶郊境也;骨筋之分,猶五官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故知治身則能治國也。」在《易》以坤為國,為母,為土,在人脾屬土,脾藏意,土生萬物,母者資生之源。「有國之母」,即得到生命力之源泉,自可達到「長生久視」,可以做到「我命由我不由天」了。

此章條理清楚,層次井然。「治人事天」的目的是「長生久視」。可知「人」「天」二字是人身中「還精補腦」功夫的代名詞。取坎填離,與治人事天相一致。

《老子》第三十三章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此章八句四偶,依次撰述,步步落實,最後全盤顯露,不致使人有雜湊之嫌,確系「言有宗,事有君」之詞。

前四句,人我對舉,可知屬彼我之事。後四句,言我而未言人,而人隱其中。唯末兩句「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全盤顯露,誠為此章的窗口,可以洞見室內,而非空洞雜文。「不失其所者久」,明系「治人事天莫若嗇」的「閉固」效驗。「失」為走失,即不泄精氣,即能持久。「所」為處所,指丹田。

「死而不亡者壽」,解者每以人死其學說事業存在為「壽」解之。其實,「壽」是指活著的人稱「壽」,絕不能以死後稱「壽」的。其學說事業的存在,只能代表其學說事業的存在,絕不能代表其人的存在。「亡」為走失,即不泄精氣。「死」為陽物萎縮,如馬陰藏相而又不泄精氣,即為長壽之證。故曰:「死而不亡者壽」。《黃庭外景經》曰:「閉子精路可長活」。《玄女經》有:「死往生還,勢壯且強」。其生與死指陽物之勃起與萎軟而言。可見「死而不亡者壽」之「死」,即謂此。

陶弘景《御女損益篇》曰:「老子曰,還精補腦,可得不老矣。」

劉向《列仙傳》寫老子「好養精氣,貴接而不施」,亦即「死而不亡」之事也。皆為長生久視之道在「人元」中的體現。

(三)地元神丹,鉛砂燒煉

地元神丹,通稱外丹。燒煉服食以求長生,為道家的本旨。《抱朴子·金丹篇》曰:「金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鍊不消,埋之,畢天不朽,服此兩物,煉人身體,故能令人不老不死」。《周易參同契》曰:「巨勝尚延年,還丹可入口,金性不敗朽,故為萬物寶,術士服之,壽命得長久」。又《抱朴子·金丹篇》曰:「凡草木,燒之即燼,而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不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遠矣,故能令人長生。」又說:

「一轉之丹,服之三年得仙。

二轉之丹,服之二年得仙。

三轉之丹,服之一年得仙。

四轉之丹,服之半年得仙。

五轉之丹,服之百日得仙。

六轉之丹,服之四十日得仙。

七轉之丹,服之三十日得仙。

八轉之丹,服之十日得仙。

九轉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可見「轉」數愈多,效果愈快,若服十轉之丹,豈不立地得仙了嗎。何以抱朴子只言九轉而止,而不及十轉之全數呢?

又說:「神丹既成,不但長生,又可作黃金」。可見道家煉丹術不但可致「長生」,而且還能使人富有,脫貧。何其誘人貪求!原來「煉丹」與「黃白」有不同的內容。《抱朴子》一書,有「仙藥」「金丹」「黃白」三篇。前兩篇都是講服食求長生的內容,黃白朮即是講人選黃金之說。

《老子道德經》中有煉外丹的內容嗎?

《大成捷要》說:「道德經,陰符經,是兼三元而言也」。《周易參同契》提到黃帝、太乙、八公、淮南,在論旁門小術時說:「諸術甚眾多,千條有萬餘,前卻違黃老,曲折戾九都」中提到「黃老」二字,「老子」自是煉丹術正宗典範了。《漁庄錄》說:「太上老君分明說,煉鉛如粉又如塵」。張覺人著《中國煉丹術與丹藥》一書「中國煉丹記事年表」將老子列在該表的第一位,張先生是認為老子是煉丹術的創始人,遺憾的是未見到他對《老子》與外丹關係的說明。有名的神話小說《西遊記》中有老君八卦爐煉丹之說,也不知吳承恩取材的根據。

余也不敏,今從《道德經》中提出有地元外丹論述的具體內容如下。

《老子》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反覆細讀全章,確系地元丹法概述。

「有物混成」,此言地元丹藥是用物質混合煉成的。既是「混成」,就不會是一物,所謂「混成」,必然包括「混合」與「化合」而成的內容。

「先天地生」,並說明地元丹藥的原料,是先在天地之中生長的,若說「先於天地」產生來解,這是誤解,傳統思維,莫大於《易》,《易》曰:「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故以「先在天地中生長」解之為符原意。

「寂兮寥兮」,是說煉丹原料鉛汞硃砂等物,先在天地中生長著,無聲啊!又稀少啊!自然顯得這些藥物寂寞而少知音似的!

「獨立而不改」,即如抱朴子所說:「埋之畢天而不朽」。魏伯陽所謂「金性不敗朽,故為萬物寶」的永遠存在而不改變的「長生」狀態。

「周行而不殆」,即如抱朴子所說:「燒之愈久,變化愈妙,百鍊不消」的九轉金丹過程一致。「周行」即循環運動,即「九轉金丹」之「轉」也。「殆」通怠,不停地運動,為「九轉丹成」的描述。

「可以為天下母」者,「母」為生命之源,謂外丹煉成,服之可以增加生命力。老子有「我獨異於人,而貴服母。」或者老子服其煉成的丹而自稱「貴食母」。若解著向大地食物為貴,就說不上「我獨異於人」處。有人將這個「母」字解著「道」字,義雖通,但覺不如解作「丹」字更為鮮明有趣。「可以為天下母」,是說九轉丹成,其長生久視之效力很大,天下人服之皆可增加生命力,皆能得到生命的源泉。所以說「可以為天下母」。從「可以為」三字味之,並非「肯定」之詞,亦非「否定」之詞。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者,可見當時尚無金丹神丹等名稱,老子命名曰道,後世得丹為得道,研究這門學問稱為「丹道」。這個「道」字,各教通用,很難作具體解釋了。

「強名之曰大」。「強」多作「勉強」的強。我認為應作「加強」的「強」解。老子既已字之曰道,再加強曰大,自然應稱「大道」了。何以要加強曰大呢?是因外丹效力大,作用大,故加強名之曰大,而有「大丹」之名。《大成捷要》曰:「其三元丹經,分而言之,天元曰大丹,地元曰神丹,人元曰金丹。合而言之,初成曰金丹,中成曰神丹,上成曰大丹。是三元皆有大丹、神丹、金丹之名也。」由此思之,後世「大丹」用「大」和「大道」,用「大」皆是「加強」其名義之意,而非「勉強」之屬也。

「大曰逝」者,是申述強名曰大的原因,之所以強名曰大,是因外丹物質變化大,逝,即消逝,變化性大。

「逝曰遠」者,是說外丹物質變化,可以變成不同的形態,脫離本來的面目,其差距顯得很遠,例如礦石變成金屬,金屬變液體,液體變氣體,變固體,變粉末等等。

「遠曰反」者,《金丹要訣·金丹大旨》曰:「外丹者,七返九還,自無而有,結成一點純陽之氣。」其中「七返九還」即此「遠曰反」中的「反」字內容。又曰:「煉金液神丹,識得天地間有硃砂焉,外砂赤象火,內汞青象木,外陽內陰,故象離卦,木火同宮,亦猶天之傾西北,且木火之性易於動搖,百鍊不沉,象天形之清輕也。有礦石焉,外鉛黑,象水,內銀白象金,外陰內陽,象坎卦,金水同宮,亦猶地之缺東南,且金水之性至靜至澄,百煎不浮,象地形之重濁也。是鉛也,有金水而無木火矣。汞也,有木火而無金水矣。倘孤鉛寡汞相配合,何以成丹哉?必也鉛汞合體,水火既濟,金木交並,使四象具而五行全,鉛施精而汞受胎,互相既濟,復還太極之體,方得丹成。」最後「復還太極之體」一句統述外丹原理歸結在一個「反」字上。

李保乾《了易先資》抱元子注曰:「離乃東南木火之鄉,坎乃西北金水之地,返木於西北,還金於東南,已去而復來者謂之返,已失而復回者謂之還,七返火,九還金,故云七返九還之功,可以結聖胎而成鼎器。」

張紫陽《金丹四百字序》曰:「七返九還金液大丹者,七乃火數,九乃金數,以火煉金,返本還原,謂之金丹。」說得更易理解,亦皆從老子「反」字理論淵源而來。

陳櫻寧先生《抇善半月刊》中說:「河圖洛書,乃丹經之正宗」。的確河洛數理早稱為道家煉丹理論說理工具了。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字是承前文,申述「逝、遠、反」為「大」之「強名」原因和理由。道之所以大,是因其有逝遠反,天之所以大是因逝遠反,地之所以大是因其逝遠反,人之所以大是因其逝遠反。是因三元丹法,皆以金丹大道之理一以貫之,故為「三元同理,七返九還而已。」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域」字《帛書老子》甲乙本均作「國」。域為疆域,即是說「宇宙」中有四大,即有四種大道,一為老子的大道,貫統三元大丹,一為天元大丹,一為地元大丹,一為人元大丹。也是《大成捷要》三元皆有「大丹」之稱之據。老子簡稱「四大」。同時,是將人元排在第一位,故曰:「而人居其一焉」。即是說學道當先學人元,再學地元。《敲爻歌》云:「內丹成,外丹就」。是說必先內丹成而煉己功熟,方可求外丹就,而無焚身之危。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者,這是老子明確指出學道之次序,先人元,次地元,再天元,然後得道而歸於自然。《抱朴子·助求篇》曰:「老子以長生久視為業」。「業」為職業,必先對各種養生方術有其特別的成就,或單傳秘授,收取學費為生活來源了。不然業是何益呢?且此章專講地元,而最後告之以人元為始,免使耗火亡財,廢時失業,以致中毒與焚身之災。

煉丹術自來不乏研究者,《道藏》中有外丹古笈百餘種,著者是否成功?能「服食三載輕舉遠遊」嗎?能「術士服之,壽命得長久」嗎?

人贊陳櫻寧先生「丹通三元」,撰有《金丹三十論》,煉成紫金色外丹而不想服用(見《抇善半月刊》)。重學術研究,持謹慎態度,可佩!

張覺人先生著《中國煉丹術與丹藥》一書,關於道家「外丹」「黃白」部分全部刪去,只留下醫藥部分,深感可惜!幾十年的研究結果,沒有留下來。人稱他為「多寶道人」,並非虛誇!解放前即打廣告徵求奇書,真是一位難能可貴的學者。

二、攝生保命,趨吉避凶

《老子》第五十章曰:「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由此可證,老子對「攝生」一詞的含意,是指「趨吉避凶」的保身方法,而不是煉身除病的健身長壽方法,人體縱健康,苟遇虎狼與戰爭,難免危於災禍,死於非命。故《抱朴子·登涉篇》曰:「但服草木,及小餌八食,適可令疾除命益耳,不足以禳外來之禍也」。老子所言「攝生」之內容,能不遇兕虎和兵刃,並告之以「無死地」之故,即是「禳外來之禍」的神秘內容,有極濃的神秘色彩,其為「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了。苟不能「攝生」,又焉足以能實現「長生久視」呢?所以「攝生」之說,又不能不進行一番思考。發言如下。

(一)用執大象,往而不害

《老子》第三十五章曰:「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此章講用執大象趨吉避凶的作用。

「大象」二字值得深入研討。執而用之,可以走遍天下而不遇害,安全、平靜、通達。音樂與美食,能誘惑過路客人停止下來欣賞。唯有這個「大象」的道理,說起來是淡而無味的。不足一看,也不足一聽的。但是,用起來也是用不完的。老子贊論「大象」的應用如此,「大象」究竟指的什麼學問呢?

解者多解作「道」,理由有「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的「道」字相應證。但「道」字有多義,此處又未嘗不可作「道」說也解呢?即是將「大象」內容說出來是淡而無味的解,又未嘗不可。

「執大象」,大象可「執」,證明「大象」是具體的東西,而不是抽象的「道」。同時可作趨吉避凶之用。執即是掌握應用之意。顯然屬於《易》學內容。《繫辭傳》曰:「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此也」。「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八卦以象告」等等,皆是以「象」為《易》之用。《左傳》「韓寅子適魯,見易象與春秋」。可知言「象」皆屬《易》之古法。「大象」即六爻卦體,所用皆六爻卦,故稱「執大象」。《易經》六十四卦,是六爻卦,《左傳》占筮之例亦皆是六爻卦。同時,只用卦象,而未涉及後世附入的五行生剋系統。從《繫辭傳》中可以得到證明。另詳拙著《周易繫辭傳正解》。

《繫辭傳》:「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乾坎艮震為陽,陽主升,獨坎主降。

巽離坤兌為陰,陰主降,獨離主升。

兩卦相重,得一個六爻卦體,即謂之為一個「大象」。按上下卦的升降屬性,形成「闔辟往來」四象。

闔者,上卦降,下卦升,形成向心之式。

辟者,上卦升,下卦降,形成離心之式。

往者,上卦升,下卦升,形成外引之式。

來者,上卦降,下卦降,形成內引之式。

闔戶謂之坤者,闔與內引同屬陰。

辟戶謂之乾者,辟與外引同屬陽。

其大體形式既定,再看陰陽得配或失配,向心或離心,以定吉凶。利用出入,以揆其方。往而不害,安平泰即可。老子所述,不害、安、平、泰,共四類情況。即《繫辭》「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主要避去這個「近而不相得」之式。即陰陽失配而向心,如「屯」「蹇」「革」等大象。陰陽得配而向心,則通泰,如「泰」「既濟」,以及陰陽得配為安,內外卦相同,比肩同類為平靜之類也。可選擇時方而用之。

《繫辭傳》曰:「其出入以度,內外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繫辭說明:「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老子曰:「防事於未始,治國於未亂」「其未兆易謀」也。觀夫大象,宜內宜外,有無憂患?苟有不利,可選用陰陽得配之時空平衡以用之,自得安平泰之用也。限於篇幅,不贅。

(二)運用奇門,可無死地

《老子》第五十章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此章內容,明顯為古《遁甲》式。《老子》第五十七章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後世「奇門」之名源於此。《遁甲》為兵而設,以奇用兵之文,焉能巧合如此。蓋《遁甲》者,周秦名陰符,漢魏多稱六甲,晉唐宋名遁甲,元明清則名奇門遁甲了。遁甲為兵而設,傳自玄女,古有其術,《老子》書中有其痕迹。今試解之。

「出生入死」,乃《遁甲》式人盤八門中的生門死門。即「生在生兮死在死」,「出生入死各有其門」。「徒」為徒步,走向。十有三,即十分之三。《遁甲》用九宮式,用十天干排入九宮之中,一宮一個干,依次排去,則癸重合於甲干之上。因之,甲無定位,隱於六儀之中,故稱遁甲。同時,癸干名天藏,可以伏藏。三個十分之三,盡九宮之數,因甲隱於六儀,無定位,故不計也。休開生為三吉門。死驚傷為三凶門,景杜中三門或吉或凶。「生在生兮死在死」,生死應是平衡的,因人之急於求生,厚於求生,反而走向死門了。應該走出死門,走向生門才有利。

老子說:「聽說有善於攝生的人,可以人為改變的。走出死門而進入生門。這樣,陸地行走遇不著兕虎猛獸傷人,進入軍隊也不被刀刃殺傷,兕虎雖猛烈,找不到對象用其爪,兵也無處用刃施殺。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沒有走入」死地「去的原因。」這個「無死地」的內容頗富神秘色彩。唯有用《遁甲》說近乎原意。也明白地表示了「攝生」一詞之內涵,為趨吉避凶、驅災除患之術。老子甚慎重,而以「蓋聞」二字引述之,未言他有此功能。

《抱朴子·微旨篇》對「生地」有妙述:「有急,則入生地而止,無患也。」可知生地即老子「無死地」之說。何處有生地呢?《抱朴子》接著說:「天下有生地,一州有生地,一郡有生地,一縣有生地,一鄉有生地,一里有生地,一宅有生地,一房有生地。或曰:一房有生地,不辦逼乎!抱朴子曰:經曰,大急之極,隱於車軾,如此,一車之中亦有生地,況一房乎?」如此看來,處處皆可有生地,亦處處皆可有死地。此處提出「隱於車軾」,關鍵在於能「隱」即為「生地」了。

《老子》第十三章有曰:「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其中「無身」二字頗有奧義,「無身」即「隱身」。隱身可以避患。如抱朴子之言也。若說:「滅身」是早已遭患,焉得雲無患。若說本來無身,則己之不存,患之無附,猶「我嫂嫂是個女人」,全屬毫無意義之空話。老子之言絕非如此。老子接著在第十四章里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此章承無身而來,全系描述隱身狀態的文章。現、聽、摶三者混而為一,模模糊糊,無形無象,使人產生恍惚的感覺,並非真正沒有。這是掌握的古之道術隱去今之有形。要得到古之傳承,是有道術紀律的。這也是「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之屬吧!

(三)道立於一,抱一全生

《老子》第三十九章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至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此章專論「一」字,贅及一百三十五字。《抱朴子·地真篇》也務玄其說為「人能知一萬事畢」。引《仙經》曰:「子欲長生,守一當明」。「守一存真,乃得神通,少欲約食,一乃留息,白刃臨頸,思一得生,知一不難,難在於終,守一不失,可以無窮,陸辟惡獸,水卻蛟龍,不畏魍魎,挾毒之蟲,鬼不敢近,刃不中,此真一之大略也。」「人能守一,一能守人,所以白刃無所措其銳,百害無所容其凶,居敗能成,在危獨安也」。這些神奇的效驗,守一即可獲得,都是從《老子》「得一」的理論發揮而來。是否真如抱朴子所言,不得而知。我認為《老子》對「一」的應用有統一之一,有始於一之一,有最少數目之一,有精神專一之一。「道立於一,其貴無偶」,「知其相對,守其絕對」。做到神氣合一,神形合一,人天合一,抱一為天下式,死生於我何有哉!養生攝生之要,抱一守中,簡易不繁也。

三、結束

《道德經》中無「火」字,真是「聖人傳葯不傳火,從來火候少人知」了。但《老子》書中不但無「火」字,「葯」字仍然沒有。不但無「葯」字,「醫」字也都沒有。真是老子得證「長生久視之道」,而不用「醫藥」。故筆下無「醫藥」二字在心嗎?誠然可信,得道之人會不生「病」,無病自不需要醫藥之類了。但怎麼會無病呢?「聖人之不病」也是有明文的。是《老子》第七十一章中之文,有人會說我是錯解,自然是與古今中外注家不苟同了。今將全章錄出如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者:

有人解作本來知道而自己認為不知道是上等,不知道而自己認為知道是病。

我認為不對。孔子尚且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之為不知,本是虛偽,焉能定為上等。知之為知之豈不該定為特等嗎?「不知知病」,這個「病」字與上等就不相應了,又何以不雲「不知知下」呢?可見這個上字與病字的解釋與原意不符。

應該怎樣解釋呢?

我認為上就是上,病就是病。第一句知不知上?是問號,因為《老子》是以「長生久視之道為業」,是講的修鍊問題,上即是頭部,也即是問的知不知修鍊頭部這個卻病延年的方法。「不知知病」,如果說不知道修鍊上部的事,就知道還有生病的可能。所以老子說「不知知病」。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者,是以病為病,即特別重視生病的可怕性,注意修鍊預防其病,即可以不生病。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者,第一,聖人是得道之人,故「聖人不病」。第二聖人是覺悟高的人,防病認真,認識疾病也透徹,功夫也不煉自煉,不會生病。主要是重視疾病,把病當成了病,勤修防病,自不生病。也是「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的系列功夫,集中點化出在一個「上」字中。因見《道德經》是鮮明的「長生久視之道」,故緊扣健身長壽方面作如上彙報,切盼專家們不吝指正。


推薦閱讀:

李慶遠 (清雲)與長生不老訣
紫微命宮詳解——長生四馬地
十二長生訣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④
誰在研究長生不老?長生不老是幻想嗎?

TAG:長生 |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