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論正行與助行以及專修、圓修與雜修

印光大師論正行與助行以及專修、圓修與雜修 [複製鏈接] 蕅益大師在《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中指出:"諸經示凈土行,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凈土。"凈土行一般包括正行與助行,那麼什麼是凈土正行與助行?如何處理好二者的關係?凈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對此有全面的開示。一、正行與助行的含義凈土正行就是真信切願,持佛名號。凈土助行就是修行眾善,迴向往生。印祖開示說:"佛愍眾生無力斷惑,難了生死,故特開一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橫超法門。無論斷惑與否,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此是正行)及修行眾善,迴向往生,(此是助行)無一不得生者。"(1)凈土正行包括了信、願、行三法,是往生的正因,體現了凈土宗的宗旨。印祖認為凈土法門可以用信願行一句概括,"一句者,"信願行"也。非信不足以啟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凈土一切經論,皆發明此旨也。"(2)印祖文鈔也都是發明此旨。信願行的內容是:"凈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乃如來普為一切上聖下凡,令其於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於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信,則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願,則願速出離此苦世界,願速往生彼樂世界。行,則至誠懇切,常念南無(音納莫)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朝暮於佛前禮拜持誦,隨自身閑忙,立一課程。此外,則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時當默念,不宜出聲。宜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難念。若衣冠不整齊,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潔凈處,均須默念。默念功德一樣,出聲於儀式不合。無論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有聲,而旁人不聞。)心中默念。均須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如此,則心不外馳,妄想漸息,佛念漸純,功德最大。"(3)凈土助行包括一切世間和出世間善行。印祖開示說:"至於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悉以此功德,迴向往生。如是則一切行門,皆為凈土助行。猶如聚眾塵而成地,聚眾流而成海,廣大淵深,其誰能窮。"(4)按照《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凈業三福概括諸善,印祖開示說:"按《觀無量壽佛經》,凈業正因有三: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此四種屬世善。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此三種屬戒善。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四種屬慧善。前二大小隨人,此則唯屬大乘。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願,迴向凈土,皆得往生。"(5)修行眾善,可以迴向往生,其中關鍵在於迴向往生,眾善若不迴向求生凈土,就不能成為往生資糧。也就是說信願念佛是直接往生凈土之因,修行眾善並不直接成為往生之因,必須通過迴向發願求生才能成為凈土生因。
二、正行與助行的關係正行為主,助行為賓。印祖開示:"念佛之人,各隨己分。專念佛號亦好。兼誦經咒,並廣修萬行,亦好。但不可了無統緒,必須以念佛為主,為正行。余皆為賓,為助行。則善矣。否則如一屋散錢,皆不上串,不得受用。又如入海無指南針,無所適從矣。"(6)印祖在文鈔三編卷四答俞大錫居士問中說:"念佛人宜修一切善行,然須分出主伴正助。倘主伴倒置,則其利甚少。若能令伴助主,如一人垂拱,百辟布政,何妨礙之可雲。"正助合行,利益甚大。印祖復方聖照居士書五說:"修行人外功內功皆當修。汝一向多方幫助各善舉,乃外功。一心念佛,乃內功。外功為助行,內功為正行。正助合行,利益甚大。然人至半百,來日無多,固宜偏重內功,少作外功。庶不至被善舉所轉,終至仍在娑婆也。"又開示說:"凡修行人,必須以念佛為正行。以持咒誦經,及作種種利益事,為助行。正助合行,則如順水揚帆。在此生死苦海,速得入於薩婆若海矣。"(7)"凈土法門,但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正助合行,不但決定往生,而且品位優勝。"(8)不可以助行為正行。印祖以持咒為例,開示說:"至於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為兼帶,以持咒作正行。夫持咒法門,雖亦不可思議。而凡夫往生,全在信願真切,與彌陀宏誓大願,感應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則法法頭頭,皆不思議,隨修何法,皆無不可,便成無禪無凈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矣。若知自是具縛凡夫,通身業力,匪仗如來宏誓願力,決難即生定出輪迴。方知凈土一法,一代時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持咒誦經,以之植福慧,消罪業,則可矣。"(9)專修正行,不破助行。印祖對卓智立居士開示說:"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罄無不盡。修凈業者,有專修圓修種種不同。譬如順水揚帆,則更為易到。亦如吃飯,但吃一飯,亦可充饑。兼具各蔬,亦非不可。能專念佛,不持咒,則可。若專念佛,破持咒,則不可。況往生咒,系凈土法門之助行乎。"(10)三、專修、圓修與雜修印祖認為凈土修有專圓。專修就是專稱名號求生凈土,圓修就是萬善齊修,迴向凈土。印祖在增廣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書二中說:"當雲凈土法門,修有專圓。由眾生根器不一,致諸祖立法不同。善導令人一心持名,莫修雜業者。恐中下人以業雜致心難歸一,故示其專修也。永明令人萬善齊修,迴向凈土者。恐上根人行墮一偏,致福慧不能稱性圓滿,故示其圓修也。"專修和圓修適應不同的根基,中下根人應當專修念佛正行,上根人才可以圓修萬行,迴向凈土。中下根人如果不一心持名,而是泛修萬行的話,就不是圓修,而變成雜修了。因此,印祖在增廣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昆季書中告戒:"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闡凈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實處,教人修持。至於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專修謂身業專禮,(凡圍繞及一切處身不放逸皆是。)口業專稱,(凡誦經咒,能志心迴向,亦可名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迴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二位當以此自利,又當以此普利一切。"四、指導意義 印祖關於正行和助行、專修和雜修的開示為我們處理信願念佛與世善的關係、信願念佛與持咒誦經等其他修行法門的關係建立了一個標準。念佛人,尤其是在家居士,除了念佛外,還有工作和生活。如果一心念佛,諸事不理,不但與世法有礙,亦不與佛法相合。(11)正確的做法是:"然人生世間,不可無所作為。但自盡誼盡分,決不於誼分之外,有所覬覦。士農工商,各務其業,以為養身養家之本。隨分隨力執持佛號,決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種種善事,或出資,或出言,為之贊助。否則發隨喜心,亦屬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如順水揚帆,更加櫓棹,其到岸也,不更快乎。"(12)有居士問:"古德雲,愛不重不生娑婆,愛之宜除,固是理所必然。乃兒孫之間,利害之際,總不能漠然忘情,將何道以御之。"印祖回答說:"愛兒孫,要愛之以道。令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殺護生,信願念佛。則愛便為凈業助行矣。此又御害獲利之大根據。"(13)念佛人應當自量根基,抉擇專修和圓修,沒有圓修的能力就應當專修念佛,否則泛修萬行,就變成雜行雜修,心難歸一。所以祖師開示"末法學人,如其智力充足,不妨圓修萬行,迴向往生。否則固當專修凈業,以期仗佛慈力,橫超三界,直登九蓮也。"(續編卷下無量壽經頌序(民二十五年))

參考文獻1)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三2)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與悟開師書3)文鈔續編上卷一函遍復4)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與徐福賢女士書5)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四陳聖性貞女貞孝凈業記6)文鈔三編卷二復沈授人居士書7)文鈔三編卷二復沈授人居士書8)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復岳仙嶠居士書9)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昆季書10)文鈔三編卷二復卓智立居士書三11)增廣文鈔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書六12)增廣文鈔卷二復寧波某居士書13)文鈔三編卷四答俞大錫居士問

持戒念佛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推薦閱讀:

印光大師講故事之辯異篇
印光大師:凡夫欲度人,不但不能度人,且不能自度
修凈土念佛人必看印光大師答念佛600問 (每日連載 每天15個問答 第34天)
印光大師論文集白話淺譯

TAG:大師 | 印光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