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施芝鴻:警惕告別「三個代表」迎「四個全面」挑撥性言論
全國政協委員施芝鴻 資料圖「『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戰略布局,是引領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布局。」3月2日,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鴻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總結道。施芝鴻曾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參與改革開放史上極具盛名的「皇甫平」系列政治評論文章的寫作。這一系列作品對推進中國上一輪的改革開放、解放思想,產生過重要影響。施芝鴻曾參與十七大、十八大報告的起草工作,也參加了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文件起草。2015年2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式的講話中,首次把這「四個全面」定位於黨中央的戰略布局。施芝鴻做了一個統計,從2014年12月到2015年2月,習近平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先後11次闡述了「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問題。在採訪中,施芝鴻向澎湃新聞闡述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形成過程。施芝鴻認為,從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一個全面」,到2014年12月14日習近平在江蘇考察調研時提出的「四個全面」,其間共經歷了3個階段。「沒有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治國理政上的推進,沒有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的鋪墊,就不會有「四個全面」的面世。」對於這樣的觀點,施芝鴻表示贊同。2015年2月2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內在邏輯做出如下論述:這個戰略布局,既有戰略目標,也有戰略舉措,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施芝鴻認為,這段論述告訴我們:「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實際上就是一個戰略目標和三大戰略舉措的關係。在施芝鴻看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根本上說是發展問題,所以大體上相當於黨的基本路線中的「一個中心」;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作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戰略舉措,大體上相當於黨的基本路線中的「兩個基本點」。施芝鴻認為,「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既是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客觀規律的解釋,也是用來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工作進行科學指導的有力思想武器。在採訪中,施芝鴻更多次向澎湃新聞強調,對於來自國外媒體的所謂「告別『三個代表』、迎來『四個全面』」的挑撥性言論,務必保持警惕。對話施芝鴻澎湃新聞:「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問題將是今年全國兩會關注和熱議的重點。您能向我們介紹一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形成過程嗎?施芝鴻:是的。「四個全面」已經成為國內外輿論高度關注和熱議的新詞、熱詞、高頻詞。大家應當注意到,從2014年12月到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先後11次闡述了「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問題。特別是2015年2月2日,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和形成、「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內在邏輯、怎樣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作了深刻論述。今年2月25日至3月1日,人民日報連續發表5篇評論員文章,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問題作了系統解讀和論述。我本人也在3月2日的《北京日報》上發表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怎樣形成的》學習體會文章。關於「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形成過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逐步提出和形成的。其間,經歷了3個階段。首先,是從「一個全面」到「兩個全面」。在黨的十八大之前,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一個全面」,即「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重申了這「一個全面」的奮鬥目標,並且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改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12年,在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8年之際召開的黨的十八大,在報告中統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這樣,就把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報告提出和重申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個全面」擴展為「兩個全面」。此後,2013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簡化為「全面深化改革」。然後,是從「兩個全面」到「三個全面」。2014年,也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樣,就把「兩個全面」進一步擴展為「三個全面」。接著,是從「三個全面」到「四個全面」。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閉幕不久,2014年1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調研時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台階。」至此,又把「三個全面」擴展為「四個全面」。有文章指出,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報告都提過「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所以,不能說黨的十八大之前只有「一個全面」。雖然從十六大到十八大都提過「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但「全面從嚴治黨」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考察調研江蘇工作時首次提出來的,並且是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組合在一起首次提出來的。對「四個全面」的定位也有一個發展過程。最初,這「四個全面」是作為全面完成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任務、要求以及當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主要矛盾提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2月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式的講話中,首次把這「四個全面」定位於黨中央的戰略布局。我同意這樣的看法:沒有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治國理政上的推進,沒有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的鋪墊,就不會有「四個全面」的面世。習近平總書記說,「四個全面」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逐步提出和形成的,其實也包含了這樣的意思。澎湃新聞:「四個全面」是黨的十八大以後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我們黨的戰略布局,那麼在此之前,我們黨還有過關於戰略布局的其他歸納性表述嗎?施芝鴻: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戰略布局問題,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黨的戰略布局正確,航向、航道明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航船就會乘風破浪前進。反之,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失誤和挫折。改革開放37年來,我們黨對戰略布局問題先後有過三次權威表述。第一次是1986年9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並且使這幾個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進。」第二次是2012年11月,習近平同志就任黨的總書記不久,就在黨的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深刻領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總布局、總任務。黨的十八大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他指出:「強調總布局,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我們要牢牢抓好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協調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設。」他還說:「我們要按照這個總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第三次是2015年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並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他還強調:「要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中來把握,深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同其它3個『全面』的關係,努力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戰略布局,是引領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布局。大家可以去看集納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以後作為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提出的許多新思路新觀點新論斷,並在2014年6月在國內外發行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在這本書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和國家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同時也集中展示了新一屆中共中央領導集體的治國理念和執政方略,其中,已能依稀看出作為治國理政戰略布局的「四個全面」之端倪了。我們來看看這本書的目錄吧:從第一章總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二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第四章「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第六章「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第七章「推進社會事業和社會管理改革發展」、第八章「建設生態文明」到第九章「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等,實際上都闡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第三章「全面深化改革」、第五章「建設法治中國」,實際上闡述的就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第二、第三個「全面」;從第十六章「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聯繫」到第十七章「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實質上闡述的是「全面從嚴治黨」。從第九到第十四章,分別論述了「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做好周邊外交工作」、「加強與發展中國家團結和合作」、「積极參与多邊外交」等問題,也都同「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息息相關。所以,要深刻理解、準確把握「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可以同深入學習研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這本書結合起來,從中可以幫助我們看清楚、弄明白「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是怎樣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的偉大實踐中逐步提出和形成的脈絡和線索。澎湃新聞:您剛才說到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內在邏輯作了深刻論述。請問這「四個全面」的內在邏輯是怎樣的?施芝鴻: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內在邏輯是這樣論述的:這個戰略布局,既有戰略目標,也有戰略舉措,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這段論述告訴我們:「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實際上就是一個戰略目標和三大戰略舉措的關係。為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一個都不能缺。這是因為,如果不全面深化改革,發展就缺少動力,社會就沒有活力;如果不全面依法治國,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就不能有序運行,就難以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如果不全面從嚴治黨,黨就做不到「打鐵還需自身硬」,也就難以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這樣的邏輯關係是明確的、清晰的,也是很容易為人們所把握的。我注意到,有海外媒體把「四個全面」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相比照、相聯繫,認為「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也可以理解為「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也有海外網路評論家認為:「『四個全面』是習近平時代的基本路線。」 這樣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其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根本上說是發展問題,所以大體上相當於黨的基本路線中的「一個中心」;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作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戰略舉措,大體上相當於黨的基本路線中的「兩個基本點」。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把「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表述為「謀小康之基、揚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築執政之基」,是完全正確的。從這個意義上,可以把「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內在邏輯表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動力、保障、保證的有機統一體。澎湃新聞:「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作為一個有機統一體的形成和提出,是不是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在當下又形成了一個新的理論體系?是不是像有些人所說的中國共產黨要「告別『三個代表』、迎來『四個全面』」了?施芝鴻: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講的以下這段話中找到答案:「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並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我們還可以從今年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調研時提出的「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引領各項工作」中找到答案。顯然,提出和形成「四個全面」這一治國理政的戰略布局,是著眼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是為了引領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為什麼提出和形成「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就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呢,就能引領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呢?我認為,這應當從認識規律、把握規律、運用規律這個大邏輯來回答。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說過:「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辯證統一關係來看,可以說,「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既是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客觀規律的解釋,也是用來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工作進行科學指導的有力思想武器。我這樣說,首先是因為,從黨的十六大到十八大以來,經過連續10多年的艱苦奮鬥、不懈奮鬥、接續奮鬥,我們黨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規律已經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認識和把握。比如,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十六大報告最初提出的是「六個更加」,即「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而習近平同志在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後的首次講話中,順應人民群眾願望提出了「十個更」,即「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使「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他還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顯然,這已經把我國社會的全面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都納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實踐中還認識到,全面小康,核心就在全面。這個「全面」,體現在覆蓋的人群是全面的。它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全面小康。這個「全面」,也體現在涉及的領域是全面的。正如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指出的:我們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找到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的全面小康,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的全面小康,是「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全面小康,是「以改革創新精神開拓國防和軍隊建設新局面」「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堅強力量支撐」的全面小康等方方面面。這也就是說,由習近平同志主持起草的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質上就是按照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面小康。我這樣說,其次還因為,我們黨在新時期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的偉大實踐中,更加自覺地認識和把握了如何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規律。這就是,實現「一個戰略目標」離不開「三大戰略舉措」。也就是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由全面深化改革來提供動力、激發活力,必須由全面依法治國來提供引領、規範、保障作用,必須由全面從嚴治黨來提供政治保證、思想保證、組織保證、作風保證。我們黨在把這「三大戰略舉措」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時候,實際上也已自覺認識和把握了這「三大戰略舉措」各自的內在規律。這也是我們說「四個全面」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工作進行科學指導的有力思想武器的重要原因。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也以充分的論據對此作了詳盡論述。比如,梳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根本在「改革」,關鍵在「深化」,重點在「全面」。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下審視,改革既是驅動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徑,也是精神內核。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改革是貫穿始終的不變邏輯,也是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具體歷史實踐。對於全面依法治國,改革是齊頭並進的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國也需要深化改革。對於全面從嚴治黨,改革是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根本途徑,黨的領導則是實現改革發展目標的根本保證。比如,黨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依法治國的一系列重要論述,表明我們黨從法治建設統一性、協調性、系統性等方面,認識和把握了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規律性。其中,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表明我們黨認識和把握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統一性的問題;建設「五大法治體系」、實行「三個共同推進」「三個一體建設」,表明我們黨認識和把握了法治建設協調性的問題;堅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表明我們黨認識和把握了法治建設系統性的問題。特別是強調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表明我們黨既自覺認識和把握了沒有全面依法治國,我們就治不好國、理不好政,我們的戰略布局就會落空;又自覺認識和把握了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我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決不是要虛化、弱化甚至動搖、否定黨的領導,而是為了進一步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改善黨的執政方式、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證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顯然,這些至關重要的規律性認識,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是具有「為子孫後代計、為長遠發展謀」的長遠指導作用的。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提出,「四個全面」是我們黨治國理政方略與時俱進的新創造、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新飛躍,這是完全正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為當代中國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其最鮮明的特徵,就是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為什麼「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一經提出,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都說,這讓全社會都能讀懂;國際輿論也反映,這個戰略布局也能讓關注中國問題的外國人讀懂呢?就是因為「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是以我們黨和人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的,是體現了以上「三個著眼於」的,也是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與以上「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相對應的戰略思想的。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說過:「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偉大事業偉大工程,以中國夢凝聚力量,以全面深化改革激發活力,以全面依法治國規範秩序,以全面從嚴治黨振奮人心,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同時,以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進一步升華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和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規律的認識,為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新的奮鬥目標提供了科學指南和基本遵循。這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以來幾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的繼承和發揚。對於那種來自國外媒體的所謂「告別『三個代表』、迎來『四個全面』」的挑撥性言論,務必保持警惕。澎湃新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努力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請問如何在實踐中統籌協調好「四個全面」的貫徹落實?施芝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全面」這一黨和國家工作的戰略布局,不但要管到2020年全面小康社會建成之日,也即第一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之日,而且對實現第二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也將是長期管用的。因此,我們只有從思想上深刻認識和理解這個戰略布局,才能在實踐中提高貫徹落實好這個戰略布局的自覺性堅定性。首先是要用統籌協調的方法貫徹落實好「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深刻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隨著改革不斷深入,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改革的關聯性、互動性明顯增強,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一項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協同配合。我們要統籌謀劃深化改革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要素,深入研究各領域改革關聯性和各項改革舉措耦合性,使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共振效果,形成改革合力。貫徹落實好「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也是如此,也要深入研究和科學把握其關聯性、耦合性,也要注重統籌謀劃、協同配合,也要做到同頻共振、形成合力。顯然,只有堅持統籌協調推進,才能把「四個全面」貫徹得更加自覺、落實得更加到位。其次是要把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貫徹落實同全面推進偉大事業和偉大工程的兩個「五位一體」總布局結合起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都要靠堅持黨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來實現。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我們黨在實踐中既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又形成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就是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這兩個「五位一體」是相互貫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生態文明建設,體現著對生態環境的凈化能力和凈化水平,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反腐倡廉建設,則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自身肌體的自我凈化能力和凈化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其中最後一個「全面」即全面從嚴治黨,同前三個「全面」所體現的正是偉大事業同偉大工程的辯證統一關係,同時也體現了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政治保證、思想保證、組織保證、作風保證。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進行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努力提高解決我國改革發展基本問題本領的要求,正是同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相聯繫、相契合、相適應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