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壽」——孔子的養生觀
「仁者壽」,是孔子論養生的總綱。什麼樣的人是「仁者」?就是「仁愛」、「仁厚」、「仁義」的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其中心點是指人與人互相親愛。 「仁者壽」出自《論語·雍也》。孔子是這樣說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意思是:聰明人的快樂,像水一樣,永遠是活潑的;仁愛的人的快樂,像山一樣,崇高、偉大、寧靜。聰明人不斷探求知識,思維是活動的;仁愛的人有涵養,看事情是冷靜的。探索知識求得樂趣;寧靜有涵養,不容易生氣,壽命自然會長的。 孔子談人格修養,講了三個重點:「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意思是說:「真正有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真正仁愛的人,不因環境不好而動搖,不患得患失,沒有憂煩;真正勇敢的人,堅持正義,為人民做好事,沒有什麼可怕的。」「仁者不憂」,說起容易做到難,「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人生一世哪有不遇到困難挫折的。近人梁啟超說:「蓋人生歷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順境亦居十三四」(《論毅力》)。雖然每個人的境遇不一樣,但誰都有過逆境。我們歲數大的人,年老力衰,不順心的事可能會多些。怎樣對待?就得做好「仁者不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也是孔子的名言。君子(仁者)襟懷開朗,無論得意或失意的時候,都是樂觀的,不驕不躁,「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小人處世以自己為中心,以求利為半徑,總覺得自己吃虧,所以心理上常是苦悶的。「君子坦蕩蕩」早已深入人心。在孔子身後一千五百年的五代,人們塑造了布袋和尚(欲稱「彌勒佛」),整天笑呵呵地,該是「君子坦蕩蕩」的典型形象。 孔子更對老年人諄諄告誡說:「……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這個「得」字不外逐名逐利,歲數越大,越應警惕,晚清小說《官場現形記》中描寫一個當過官的老人,久病在床,早就「門前冷落車馬稀」了,可是在病危的時候,還要過把官癮。於是兩個僕人站在房門口,拿出舊名片來,一個念道:「某某官長駕到!」另一個人說:「老爺欠安,擋駕。」這樣演習了幾遍,他才合上了眼睛。試想這樣對失去官位耿耿於懷的人,還能長壽嗎? 「仁者」是長壽的。怎樣的人不是「仁者」呢?(《論語·學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陽貨》)又說:「巧言令色鮮矣仁。」這是《論語》中罕見的重複,可見孔子對「巧言令色」的反感了。什麼是「巧言」?就是吹、拍、蓋。什麼是「令色」?就是會使臉色作偽。這樣的人假言偽行,裝腔作勢,煞費心機,就難怪「小人常戚戚」了。 唐代韓愈對孔子所說的「仁」作了高度概括:「博愛之謂仁」(《進學解》)。仁者,就要有一片愛心,胸懷廣闊,淡泊名利,心理平衡。這些都是長壽的根本。「仁者壽」,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推薦閱讀:
※孔子與蘇格拉底二者的思想有哪些異同?
※【第288期】音頻學《論語·子路篇第13章》孔子因何要求為政者「正其身」?
※中國邏輯史的開創者是孔子而不是鄧析(2)
※孔子思想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