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133

編號133-a/133–佛敕文殊揀選 偈頌

第五行。

【若以風性觀,動寂非無對,對非無上覺,云何獲圓通。】

這是文殊菩薩評斷琉璃光尊者他證入圓通的方法。尊者是用七大裡面的風大來修的,他是由風大而悟入。所謂風呢,是指一個動相,不動,則就不叫風了,這個風就是指的動相。前面兩句,動裡面的意思是說明遍觀四大身心,全都是風力在那裡轉動,如果哪個地方要不動了,那個人就生病了。所以我們這個全身的每一個細胞、每一種器官,它都有運動的功能。如果說哪一根血管不通了、堵塞了、不動了,這就有毛病了。心臟要不動了,這個人就死亡了。所以說是每一個部位都在那裡動,我們一般講運動。全身是如此,整個宇宙也是如此。

可是在我們凡夫概念裡面呢,這有動啊,當然就有靜。我們不談動靜一如,動靜一如啊,那就是獲得圓通了。凡夫畢竟他這個功力見不到真實之相,這也是對初心修行人來說。初心修行,他總是執著兩邊,有動就有靜,兩邊是對立的。從相對的這一個觀點,要想證得圓通,不容易,這是我們在許多大乘經典裡面,乃至於祖師語錄裡頭給我們說得很清楚的。可是,在初用功的時候,又沒有辦法離開相對,如何從相對悟入到絕對?我們今天講絕對,絕對的對面,還有一個相對,還是相對。實在講呢,離開相對啊,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所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啊,這才是真正寂照現前的境界。這是意思很深,這個意思是真正的,決定不是虛妄的。

那麼文殊菩薩就這一點來批評琉璃光菩薩,他用的這個方法對初學的人來說,有困難。他是可以用,他本身到了這個程度就行了,初學的人畢竟沒有這種程度。我們曉得,無上正覺,這就是真如理體,它是動靜兩邊都離開的。比如說般若經裡面常講『無念』,這個『無念』,是有念跟無念,通通都無。無念不是跟有念兩個對立的,凡是對立的,都是虛妄的。早晨在《信心銘》裡面我們念過,也是舉的楞嚴經裡面說的,「妄真同二妄」,那就是相對的真啊,還是虛妄的。這個真正的真,是舍了相對之後,真心、實相就現前了。那麼這是這一段經文裡面所講的圓通之法。

底下一位是虛空藏菩薩,他是從空觀而證得的。

【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無覺異菩提,云何獲圓通。】

實際上文殊菩薩的評語,個別的評語,十二個字,每人都十二個字。共同的評語,五個字,「云何獲圓通」。虛空藏菩薩是因空而悟入,那麼要以空大而觀呢,這個修觀,最方便的是從自己本身觀起。虛空藏菩薩他所示現的方法,就是這樣的,觀本身四大,觀到了四大皆空。然後再把這一個觀法推展到外面境界,一一境界無不是四大組合的,那就正是般若經裡面所講的了,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這個因緣所生呢,就是四大組合,因緣所生法。

一切法沒有自性,四大是不是實在的呢?四大也不是實在的。今天這個科學家有許多新的發現,他發現的這個基本的物質,現在所講的粒子,比電子還小,科學家認為它是能量高度濃縮的狀態,這是物質。可見得這個物質是空的,因為物質可以釋放為能量,能量在高度濃縮的時候,就變成物質。這個基本的物質,就是佛經裡面所講的四大。四大說的是基本物質啊,它有四種現象。比如我們今天講的原子、電子、粒子,都有這四個現象。

第一個呢,它是一個物體,我們在顯微鏡之下,能夠看到它,它是一個物體;是物體啊,這就是地大,它有個東西在。同時啊,它有溫度,這個溫度呢,就是火大。它有濕度,濕度就是水大。還有一個現象,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態的,他是動的,動的速度都非常之大。那麼動呢,佛就叫它作風大。換句話說,基本物質有這四種現象啊。

從現象上說,它有;從體性上說,它沒有。它只是能量的濃縮集合的一個狀態,它不是真有,那就符合像金剛經裡面所說的「即非,是名」,四大者,即非四大,是名四大,菩薩從這個地方悟入、圓悟空性啊。文殊菩薩在此地批評他,說這個空性,就像本經第三卷裡面所說的,乃是無明晦昧之空啊。這個空相怎麼來的呢?空相是從無明而來的,「無明不覺生三細」啊,這個業相就是個空相。那麼本身迷了,才起無明,無明就是迷啊。迷是不明,迷就不靈了。真性靈明覺知啊,我們靈跟明都失掉了,那麼換句話說,虛空不是一個靈明覺知,怎麼可以用這個「昏鈍」的修因,能修到靈明覺知的正覺呢?!這個就是因與果不相應。

佛在前面給我們說明,修行,因地心與果地覺,一定要相應。因心果覺不相應,那是不能成就的。文殊菩薩基於這一點,來給虛空中菩薩的修因做了一個評斷,這個評斷就是說明因地心與果地覺不相應。虛空是無覺無知,菩提是靈明覺知,所以說「無覺異菩提」啊。拿一個無覺無知的頑虛空,用這個作為本修因,怎麼能夠證得無上菩提?!

這一段話,對我們初學的人來說,是最嚴重的一個警告。古德常說,「寧可執有如須彌山,不可落空如芥子許」,為什麼呢?怕你墮在惡取空了,那個事情就麻煩大了。諸佛菩薩能夠救那個著有的人,有辦法救他,很容易叫他回頭。這個著空的人啦,很難救,沒辦法救他。著空的人到最後什麼呢?這個因果報應他都不相信,這個事情麻煩大了。必須等到他造業受報,他這個罪業報盡了,哪一天善根再現前,佛菩薩才有這個機會來度他。不像執著有的人,執著有的人啊,隨時佛菩薩都有機會來度他,執空的人那就不簡單了。

所以虛空藏菩薩他這個法門,固然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但是在他行,他可以入門。我們初學的人用他這個方法,很容易把路子走錯了。所以自古以來,特別是在中國佛教,這些祖師大德們,對於這個《般若經》呢,都非常的慎重。講其他的經,都喜歡講;講般若的經啊,都不願意講。原因就是怕聽的人,如果是把意思聽歪了,沒有真正能夠會到意思,錯會了意思,誤會了意思,就會墮在惡取空。

再看底下一段,這一段是彌勒菩薩。

【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存心乃虛妄,云何獲圓通。】

彌勒菩薩是因為識大而悟入的,我們今天講唯識,彌勒菩薩是唯識的專家。這個學唯識啊,必須要轉識成智,才能入門;如果不能夠轉識成智,那就壞了,那就是文殊菩薩講的了,「云何獲圓通」。學唯識的人,很多,自古至今很多,而由唯識證得圓通的,那就不多了。那麼這個我們要曉得原因在哪裡?學唯識很容易墮在教相裡面,滿腦袋都是法相名詞,搞到這個裡面,這是個很麻煩的事情啊。幾時把這些法相名詞看破了,完全都舍掉了,才能夠見到真性。所以唯識要修觀呢,唯識宗裡面修行的方法,叫五重唯識觀。這個五重,就是分作五個層次,把一切分別執著把它舍掉,那是很不簡單的事情。

前面兩句意思是說,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第八識,在唯識裡面講呢, 真妄和合啊。如來藏妙真如性,哪有虛妄呢?!既然講是妙真如性,諸位想想,它怎麼會虛妄?!就是在凡夫位,還叫妙真如性。可惜那些沒悟還在迷位的人,實在講是這個覺與迷啊,覺,就是轉識成智,這就叫覺;迷呢,轉智成識。可是唯識論里講得好啊,「但轉名言不轉體」啊,連六祖大師的壇經裡面都這麼說過。那麼話說回來了,就是迷悟啊。

迷了,妙真如性就叫做阿賴耶,那妙真如性真的就變成阿賴耶啦?哪有這個話啊。悟了,阿賴耶又變成妙真如性呢。在什麼地方變呢?在你的名詞上變,事實上呢,事實上完全沒變。事實上要有變,那還叫什麼妙真如性呢!但是,不能轉識,那你就為識所轉。為識所轉是什麼?我們一般講呢,被業力牽引,自己做不了主了。我們今天很冷靜地去想想,我們是不是自己做得了主?我們很希望自己不起一個妄念,如果自己要做得了主,那就二六時中妄念不生啦,這多自在呢。偏偏妄念不斷,這就證明了你做不了主啊,這就證明了你二六時中被識所轉。

諸位要曉得,這個念頭起、念頭滅,這就是識,就是識心。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感受得有喜怒哀樂,這是被境界所轉,不是被境界,也是被識所轉。境界是中立的,它是無心的。誰有心呢?是自己有心啊。外境無心啊,自己有心,就是這個妄心。所以說「觀識非常住」啊,這個識心,不是常住法,是剎那生滅。那麼我們講用功,這個用功,初學的人用觀照,觀照還是用的第六意識。能觀的這個心,是第六意識心;所觀的境界,是法塵。能觀的心是識心,識心與法塵都不是常住的,都不是真常的,可是初學的人一定要從這個地方用功。

最簡單最方便的功夫,我們常講啊,提起佛號,這就是觀照。我們怎麼個觀照法呢?提起佛號就是觀照。要曉得佛號的意思,你比如說一般人念佛,沒有觀照的功夫在裡頭。他念阿彌陀佛,存的什麼心?他著相。那是迷信,我天天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會保佑我,將來我舍報之後,阿彌陀佛接引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只有這麼一個念頭啊,所以這個佛號裡面沒有觀照的功夫。

聰明利根的人,通達教義,於是乎念這句佛號啊,裡面就有觀照了,哎,它起作用了。這個功德利益,比不了解教義,天天在那裡念佛,那個效果要大得太多太多了,這就是學佛不能不明理啊。提起這一句阿彌陀佛啊,就是覺而不迷。我六根在境界裡面,起心動念了,迷了。哎,自己知道迷了,誰知道了?第六意識知道,不是真心,是第六意識知道。第六意識立刻轉一個念頭,哎呀,我要覺,我不要迷。那個要覺的心,還是第六意識,沒有出第六意識的範圍。所以觀照啊,是用第六意識,但是這是用第六意識接近到真如本性,與真如本性相應的一條道路。

那麼我們念觀世音菩薩,這裡面起的覺照,是大慈大悲,否則的話,有什麼用呢?!你們有很多人都持誦大悲咒的,如果沒有大悲心,你一天誦一萬遍大悲咒,都沒有用處。念大悲咒,要生大悲心啊;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要生慈悲心,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啊,要生這個心啊。這一念呢,這個心就生起來,這就叫觀照。念地藏菩薩,就生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就生這個孝親尊師的心,這是你念地藏菩薩的名號,起了觀照了,這個才有作用啊。所以諸位無論是讀經誦經,這個誦經是背誦,持名,持佛的名號,持菩薩的名號,一定要有觀照的功夫。

那麼在修學裡面,要曉得『一門深入』,不能搞得太多了。太多了,你這個觀照就照不住了,為什麼呢?太複雜了,不是你這個心的力量能夠辦得到的。所以學東西要學一門,學一門,久而久之啊,它就起作用了,決定不能夠學得太多。

你們同學們來商量,我告訴諸位,這個辦佛學院不辦佛學院,沒關係。為什麼呢?我們中國幾千年來,這些祖師大德們,都沒有念過佛學院,他都成就了。中國佛教之有佛學院啊,是民國年間的事情,也沒出一個祖師大德,這不重要啊。重要的是什麼呢?參學,重要的是參學。那麼我們想想,今天的四眾同學當中,把參學這個事情疏忽掉了。我們這一個道場,這一個修學的環境,哪一個人想來學一點東西,我們總是盡心儘力地來幫助你,這個就是參學。一個人來,一個人的成就,兩個人來,兩個人的成就,我們要真正的成就啊。

成就是要實踐,要耐心,要恆心,要毅力。要長時間,不是幾個月就能成功的啊,不是幾年就能成就的啊。首先呢,就是一門深入,用這一門呢,來提起觀照的功夫。觀照功夫深了,到照住了,所謂照住啊,就是三昧成就了,我們一般講得定了。這個三昧成就是什麼?煩惱障斷掉了。最低限度就是,煩惱雖有啊,哎,不起現行了,煩惱種子雖然沒斷,它不起現行。那麼這個功夫,給諸位說,等於小乘的須陀洹果。在念佛法門裡面講呢,功夫成片。這是個初級功夫,還沒有到真正的三昧,就是說你觀照的功夫得力了,有受用了。就在這樣的一個境界,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帶業往生,決定可靠。心凈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妄念了。雖然這個妄想的種子沒有斷,但是你這個覺照的功夫強大,能夠叫妄念不起現行。

功夫再深一點呢,這個煩惱就斷掉了,這個就是所謂講的事一心不亂。這個講照住啊,照住是事一心不亂。那麼這是小乘四果羅漢的境界,大乘圓教七信菩薩的境界。從這個地方更精進,再提升呢,就照見了,像心經講的,「照見五蘊皆空」,這個照見呢,就是獲得圓通了。照住沒有得圓通,照見才得圓通。得圓通,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菩薩,也就是大乘的見道位。我們講用功啊,再往上說的這個地位,不敢講,理論上可以說是一生成佛,到究竟果位,理論上沒有問題,事實上不容易做到。

但是,如果我們真正有好的修學環境,好的增上緣,在一生當中,達到圓初住,這個是很可能的。那就是我們講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做得到,不是做不到,只看你會不會學了。實際上來講,古時候人的福報大,道場眾多,每一個道場它都是用一種功夫,所以在這個道場裡頭熏習的力量強大,容易成就啊。一個道場,比如說吧,我們有十個人,一個人學一樣東西,只有各人做自己的功夫,借不到別人來幫助你。如果還要被別人來動搖,那就影響自己的功夫了。比如說我念佛,他念觀音菩薩,他念藥師如來,我在這念,我就聽到他的,哎呀,觀世音菩薩也不錯啊,這心就動搖了,這是個障礙啊。從前那個門庭是什麼?念觀世音菩薩,這一個寺院都念觀音菩薩,沒有一個不念觀音菩薩的,所以他依眾靠眾,有這麼一個好處。今天,我們到哪裡去找這樣修學的道場呢?!

研究經也是如此,研究《楞嚴經》的這個寺院,它專門研究楞嚴經,講楞嚴經,它不講別的經。講法華的,這個地方專門講法華,它不講別的。所以這個參學的人,自己興趣在哪一方面,入到這一門去,你在這個地方住個十年八年,他怎麼會不成就呢?!他當然成就。就是這個裡頭沒有分心的,一門深入啊。所以我們看看目前,再想想過去,我們想一下這裡頭的道理,人家成就,為什麼會成就?憑什麼成就?

編號133-b/133–佛敕文殊揀選 偈頌

我們今天在這個環境上來說,樣樣都超過古人,無論在哪一方面講,古人所得不到的便利,我們都得到了。古人講堂裡頭,沒有冷氣啊,哪有這麼舒服呢。古人講堂裡頭,沒有桌子啊。你們看看從前古人的那個講堂,你們沒有見過,你可以到故宮博物院去看看唐宋的那些畫,都是坐蒲團呢,盤著腿坐蒲團啊。沒有經本啦,哪有那麼多經本啊。那時的經本都是手抄的、抄寫的,你們想想,哪有那麼多經本供養大家,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經本,這是辦不到的事情。現代印刷術發達,每一個人都有經本。所以從前那個經本啦,只可以看,不能在上面圈,不能在上面寫字。為什麼呢?太寶貴了,你看了之後,還要給別人看,你要是把書上寫得亂七八糟,那後面的人怎麼看法。每一個看的人都在那裡寫一通,那還能成個書嗎!所以書本要珍惜,你自己要有疑問,另外拿紙記下來,你決定不能夠寫在書本上。

我們現在在這些地方上的享受啊,比古人不知道超過了多少倍,遺憾的是什麼呢?沒有古時候那種專一的道場,沒有了。所以我勸你們同修們,圖書館,成就諸位,圖書館做自我的犧牲,成就大家。希望你們自己能夠一門深入,專心學一樣,用一種觀照的功夫,在能夠在境界裡頭照住、照見。而後,你要發大心,你到外面去開道場。譬如說你學楞嚴,你在此地花個十年時間,在楞嚴上奠下基礎。你將來離開圖書館之後,在外面你去建一個楞嚴寺。你這個廟裡頭,看看這個藏經樓啊,只有一本書,就是楞嚴經,除了楞嚴經之外,看不到第二本書。專講楞嚴,照楞嚴的方法來修學,度與楞嚴有緣的眾生。你學法華的,亦復如是,你將來去建一個法華寺。你這個寺廟就一本經書,就是法華經,這樣佛法就興起來啦,不能搞多啊。

學人到你門庭來參訪,我這裡是楞嚴寺,講楞嚴經,他要說,法師,我要學法華經。你就很客氣地跟他說,你的因緣不在我這個地方,你啊,到某處去,那個地方的某法師他是專修法華的,你去跟他學。這樣才能興教啊,才能夠利益眾生,不辜負你學佛一場。無論在家出家,都可以建寺弘法利生。台中李炳南居士,在家人,一樣建道場普度眾生嘛。所以這個事情,我們四眾弟子通通有責任,出家不出家,那是形式,那不重要啊。你看當年龐居士,他的師父問他要不要出家,他說我不要,我就用這個身份就可以了,他的師父點點頭,對。這只是形式而已。

那麼在本省,你們看到這個佛法,衰啊。這個衰,有它的道理在。社會繁榮,經濟富裕了,生活水準提高了,大家眼睛看的是眼前的物質享受,誰肯去認真學佛呢?!尤其在這個社會上,今天社會上所尊重的,哪個人錢多,哪一個人就被大眾尊重,這個社會潮流如此啊。學佛的人要覺悟,不能為環境所迷惑。所以華嚴經,你看看昨天晚上,持地菩薩,以這個諸天天王來表法,你一看那個架勢,你就了解了,教我們要少欲知足啊,要修善根福德,這是修行的基礎,而後才能真正地由照住,到照見。到照見呢,這就是獲得圓通了,大乘見道位。由大乘見道位,再進一步就是修道位,從初住到等覺,都是修道位。如來果地,叫證道位,這是完全講大乘佛法。這是我對同修們的期望。

古大德勸念佛人,念佛人啦,他的佛堂,只有一本彌陀經,只有一尊阿彌陀佛像,連觀音勢至都不供。為什麼呢?看著三個人,分心了。一個,容易專心嘛,容易一心嘛。看到三個,這就分心了。那麼像這些地方,通通要明了啊。

那麼這一段呢,文殊菩薩的批評,他講呢,這個觀照用的是第六意識,沒錯的,你是存心啊,存心去觀照,那麼這的確是虛妄的。要以虛妄入不虛妄,剛才講了,它有三個層次,這是第一個層次。第二個層次的觀照,叫照住,第三個層次叫照見。到照見的時候,就是真實了,不是虛妄了,把這個兩頭都舍掉了。

也正因為如此,這個楞嚴經啊,這部經在我們中國佛教的典籍上來講呢,它有很高的地位,它的名氣太大了,自古至今從楞嚴經上開悟的人也太多了。所以,從宋朝一直到今天,楞嚴經的註疏有一百多種,這一百多種註疏呢,大概可以分為新舊兩派。舊派呢,就是以天台止觀來配本經的奢摩他三摩禪那,換句話說,用天台止觀配合楞嚴教義來說的,完全用第六意識,用識心。新派呢,是明朝交光大師的《楞嚴經正脈》,從他開始,他提倡,他反對用這個天台的止觀來配合楞嚴教義,所以他把天台止觀舍掉了,完全用楞嚴經的經義來作為我們修行指導的原則。為什麼呢?天台的三止三觀是用意識心,楞嚴經裡面所講的奢摩他三摩禪那不是用的意識心,所以,交光大師的這個見地很正確,有經文做依據,不是隨便說的。那麼從交光大師,明朝以後,到這個清朝,三四百年來,如果是連交光大師,這是五百多年。這五百多年的時間,研究楞嚴,給楞嚴做註疏的,幾乎都是遵循交光大師這一個觀點。

不過我們要曉得,天台的三止三觀,雖然說是用意識心,是淺,但是對於初學的人來講,方便,哎,有辦法入門。對於舍識用根呢,我們沒有辦法啊。高是高矣啊,不得其門而入啊,這個是實在話,那麼這是初學的人一定要曉得的。舍識用根,剛才講了,要到照見的時候,這個功夫才用得上。換句話說,你先念佛,老實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了,就舍識用根了,楞嚴經上的方法用上了。你現在一天到晚還在打妄想,奢摩他三摩禪那,你一樣功夫都用不上,這個是千真萬確的話。為什麼呢?你「存心乃虛妄」嘛。你有心,都是妄念,與湛然寂靜的覺性不相應啊,所以怎麼能夠得到圓通呢?!

末後這個一首,這也是楞嚴經的特別法門。這個特別法門啊,也被文殊菩薩批評了,這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我們看看他怎麼說的:

【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

本經是以二十五位菩薩統攝八萬四千行門,也就是說把八萬四千修行的法門,歸納為二十五大類。那麼大勢至菩薩是代表念佛的這一類,你念佛,念菩薩的名號,通通歸於這一類。那麼這一類啊,實在講,在一切法門裡面最為特殊。楞嚴經上的排列順序,有很大的關係。凡是被文殊菩薩挑剔了、不用的了,都先說了,他選擇出來的,放到最後。那麼你看到它排列的次序呢,你就曉得了,哦,哪一個法門被文殊菩薩看中了,是個特別的法門。

如果按順序來排,它是六根、六塵、六識、七大,按照這個順序排。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是在六根裡面,六根的順序,眼根、耳根、鼻、舌、身、意,那應當排在第二,順序排在第二,它拉到最後了,呵呵,特別法門。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呢,也特別,因為按照七大的這個順序,是地水火風空見識,這個見呢, 就是根大,那麼換句話說,它要排在彌勒菩薩的前面,按照順序,彌勒菩薩在最後啊,他是七大最後一個識大啊。現在彌勒排前面去了,把大勢至提出來,也放在最後,那麼換句話說,這也是一個特別法門。所以二十五圓通裡頭,兩個法門是特別法門,諸位要記住。

兩個法門既然是特別法門了,為什麼又把觀音菩薩這個耳根圓通擺在最後,認為是第一特別法門呢?變成啊,大勢至圓通章是第二特別法門。實在講,兩個都是第一,沒有第二,因為念佛這個法門啊,是十方世界的第一法門。換句話說,共同的第一,這是沒話講的。你們不相信,看看華嚴經就曉得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個善知識,吉祥雲比丘,這是《四十華嚴》裡面講的,《八十華嚴》里稱德雲比丘,就是教給他念佛法門,那就是說這是十方世界一切佛法裡面的共同法門當中的第一法門,所以它這個第一是這個意思。

觀音耳根圓通章呢,是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根機裡面的第一法門。這個第一啊,僅限於我們這個地區;離了娑婆世界,不見得是第一。你們念這個維摩經,如果像維摩經裡頭的眾香國,文殊菩薩要到那個地方在楞嚴會上揀選圓通,觀世音菩薩就選不上啦。為什麼呢?因為它那個地方的眾生啊,不是耳根最利,是舌根最利。舌根對味塵,所以那裡的菩薩說法度眾生,都是做些好的飯菜,請大家吃,一吃就開悟了,呵呵。觀世音菩薩就選不上了啊,但是什麼呢?大勢至菩薩還是被選上,因為他是共同的第一,諸位要曉得這個意思,他是共同的第一。後面講了,「娑婆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所以選觀世音菩薩這個第一啊,是在我們這個地區,出了這個地區,他就未必是第一,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

那麼我們看看這段的意思,念佛,當然這個念是特別注重的。念是什麼呢?諸位看看我們中國的文字,中國文字很有學問,它是一種符號,跟佛法一樣,它有表法的作用,外國文字裡頭沒有。念,上面是個『今』,底下是個『心』。什麼叫做念呢?念就是現在的心,不是過去,不是未來,就是現在這個心,這叫念啦。文殊菩薩說,「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這個意思是說,凡是有遷流不住的,都是屬於行陰,五蘊裡面的行蘊。在百法裡面呢,這個行蘊包括的範圍很大,它包括了與心王相應的心所、不相應的心所。五十一個心所裡面,除了受想之外,全都屬於行蘊。所以五十一個相應心所裡面,有四十九個,再加上二十四個不相應,通通屬於行陰的範圍,諸行是無常啊。這許多心所法,通是生滅法,一個念頭起來,一個念頭滅了,都是生滅法,不是常住的。

那麼大勢至菩薩給我們講的這個法門,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這是念佛圓通章裡面兩句很重要的開示,雖然說都攝六根,而主於凈念相繼。這個文殊菩薩的確很厲害,辯才無礙,口齒很伶俐啊,也找大勢至菩薩的麻煩,挑剔他的毛病,那麼我們在這裡聽聽,看他講得是不是有道理。那麼既然說凈念了,他就認定,那當然有念了,那要沒有念,就不必叫凈念了。既然說有相繼,難免還是有生滅,一個念頭一個念頭繼續,那不就是一個生滅相嘛。所以他在這個地方批評的這句話,說「念性元生滅」,嗨,原來你還是生滅法。

底下一句說,「因果今殊感」,以此為因,就是以這個「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為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佛,這就是因果相應,是一種非常殊勝的感應。這個未嘗不可,沒有話說的,這個是對的。但是,「云何獲圓通」呢,這是雞蛋裡挑骨頭啊,找這個麻煩。「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沒問題,「因果今殊感」,文殊菩薩承認。獲圓通,諸位曉得,這是明心見性,這怎麼能做得到呢?!那麼換句話說,文殊菩薩說明的,用念佛法門,帶業往生凡聖同居土,沒問題,他老人家承認。念到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他也承認,沒問題,行。要是上品上生,生實報莊嚴土,他說不行,云何獲圓通。為什麼不行呢?因為你前面用的是生滅心,諸位曉得這個道理。

用生滅心,達到了極處,只能夠做到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不能夠到理一心不亂。由此可知,他這個法門文殊菩薩承認了一半,另外一半呢,他認為有問題,他找毛病,就找到這個地方。因為圓通是不生不滅啊,是明心見性的境界,雖然文殊菩薩這樣的批評,剛才說過了,他這個法門在十方世界八萬四千法門當中,他是第一個法門,為什麼呢?只有這種善巧方便的殊勝感應,能令一切眾生當生成就,這個是一點都不假的。

在中國佛法裡面,自從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建第一個蓮社,這是凈土宗的開宗、開始。實際上他當時也沒有標榜什麼凈土宗,我現在開的是凈土宗,我是第一代祖師,他沒有說這個話。他不過就是在那個地方,很清凈的環境,建幾間茅棚,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修們大家在一起念佛求生西方。那麼當時他們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共有一百三十多個人,出家在家通通都有,個個往生,個個成就。在我們中國佛教史裡面,要說成就人最多的,就是這一次。其次我們看到的,就是六祖,六祖三十七年的教學,成就了四十三位,開悟了,這是有成就的。

所以這個門庭施設,我剛才提示諸位的啊,非常非常重要,我們將一切經論、所有法門通通擺出來做什麼呢?招生啦,這是接引啊,接引你到佛門裡來。進了門之後,要分科,要分組啊,才能成就啊。進了門如果樣樣都要學,好像你考這個大學一樣,考取了,這個大學裡面有多少個學院,多少個學系,啊…,都好,我通通都學,你想想看,你能不能成功呢?進了門來之後啊,這裡頭只能選一個課題去進修啊,才會成功。所以我們看看古聖先賢他們成就的,都是一門深入。

所以這個法門就特別了,這是諸佛方便當中的方便,是自他二力法門。到了圓通了,不要二力了,就不必要二力。由此可知,正是我們沒有辦法入圓通之門,用這個方法,可以證入,所謂是「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呢!如果在念佛法門裡面,通達教理,能提起觀照,這個情形就不一樣了,可以由事念而入理念,由事一心可以提升到理一心,那麼我們在一生當中,也能夠成就上品上生,也能夠成就實報莊嚴土,這是這一個法門之殊勝啊。

文殊菩薩揀選,到這個地方,是一個大段落,等於呢,把所應當揀選的,通通揀別出來了。應該保留的呢,就是這兩個法門,念佛法門跟這個觀音菩薩耳根法門。這兩個法門合起來,在念佛裡面來講呢,就是理念。因為什麼呢?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裡面呢,重要的是觀照,念佛裡面有觀照,決定上品上生。所以你要問楞嚴經講什麼?你看看這兩位菩薩,你就曉得楞嚴經講的是什麼了。

我在民國五十一年臨濟寺第一次傳戒,這個時間我記得很清楚,我在戒壇服務。在那個期間當中,台大有一個同學,參加過慈光講座,跟我很熟。有一天晚上,羯磨的時候,他帶了一個日本的和尚、日本的法師。這位日本法師呢,當時是在台大擔任客座教授,帶他到臨濟寺來看我。我們談了一會他就問我,他說法師啊,你學些什麼?那個時候我正在台中學楞嚴經,我說我學楞嚴。他說你修哪一個法門?我說我修念佛法門。他聽我說這個話呢,這個眉頭一皺啊,好像很不以為然,說了一句,說楞嚴經與念佛法門有什麼關係啊?一般人只認為這個楞嚴經與禪有關係,有直接的關係。與密有關係,因為楞嚴經裡面有很長的楞嚴神咒,總認為與這個有關係。與教下呢,也能扯得上一點關係。那與念佛有什麼關係啊?這個日本人這麼一說,我就曉得他根本就不通啊,那麼我就反過來問他,我沒有回答,我反過來問他,我說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與念佛法門有什麼關係?我這一問啊,他有點不好意思了,臉就紅起來了。

楞嚴經裡頭最重要的就是觀音勢至,觀音勢至,西方三聖啊,你從這個地方來看的時候,楞嚴經與念佛法門是最直接的關係,與禪與教那是間接的關係,這明擺著在這個地方嘛。所以那個日本和尚,他不聰明啊,他沒有看到二十五圓通裡面最重要的兩個菩薩是從哪來的,那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左右手啊,你怎麼能說它沒有關係呢?!所以這個就是平時對於教理、經論疏忽之過。這是我們理直氣壯,明擺著的事實啊,這麼明顯的都看不出來,可見得你那個佛學也就可想而知了。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十番顯見3(顯見不滅)編號028a《楞嚴經》凈空老法師主講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綱(目次解說)第10片
《楞嚴經》語譯卷二
楞嚴經–精研七趣 略說 (9)
大佛頂首楞嚴經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第11片

TAG:菩薩 | 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