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釋道義12
06-15
開釋道義12開釋道義一、引言今天感到很高興,能有這個機會在這裡和大家見面。我們都是有緣今天才能在這裡相聚;如果不是因緣際會,我們怎能聚在一起呢?要不然您想一想,全世界人口有五十多億人口,我們就這麼剛好在這兩千三百萬的台灣;台灣這麼多縣市,就這麼巧我們都在彰化市;彰化學校好幾所,我們又都在彰化師大的伙食團。所以啊,這都是冥冥中因緣的安排,大家都很有緣,很有佛緣;佛是受人敬仰的,和佛結善緣是值得我們高興的。今天您會來這裡,是因為有兩位引保師帶您來,您才有機會來求道。自古以來道是不輕傳的,而現在因為大開普渡,我們才能如此容易的求得寶貴大道。而且求道時要有一位引師,引證你身家清白、品行端正是個好人;另外保師要保證今天要求得道是「道真、理真、天命真」,不是騙你的錢財。如果今天沒有引保師,您就不能來求道了,因此我們應該要對引保師懷著感恩的心。另外,在開始之前,後學再介紹一下我們的佛堂。大家應該都有到廟裡拜拜的經驗,不過這裡和一般的廟宇不太一樣,有句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陋室銘)我們佛堂雖然不大,但是因為有天命所以與一般廟宇不同,也因為有天命所以才能傳道。論語裡有提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因此我們今天來這裡,也是禮敬這份天命。今天來此主要是兩件事,就是「拜明師、求真道」。各位可別小看這兩件事情,今天能被尊稱為聖人、成仙作佛的全都跟隨過明師、尋訪過真理,才有因緣被稱為聖賢仙佛。有句話說:「讀破金剛經,念徹大悲咒,種瓜還得瓜,種豆還得豆,不受明師指,永在輪迴受。」可見受明師指點有多麼重要。我們今天要拜的明師有兩位:師尊─濟公活佛;師母─月慧菩薩。我們就是拜這兩位活佛菩薩為師,效法他們的精神。然而今天所要求的道是先天大道,和孔孟、佛陀、觀世音菩薩當初所得的道都是相同的,因此相當的不容易。二、道是什麼那麼到底「道」是什麼呢?在宇宙萬物當中,有一股力量,或有一個主宰,我們就統稱這個力量或是主宰為「道」!我們舉例說明,相信大家都聽過愛因斯坦,他是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也是科學家,他雖致力於研究科學,但是當他晚年時他卻轉而投入神學之中,信奉耶穌基督。這是不是很矛盾呢?他的學生也覺得很矛盾,於是就有兩位留學生去拜訪他,希望能解開他們心中的矛盾。他們到了愛因斯坦的研究室後,他的僕人就為他們端上了茶水。這兩位留學生就提出了問題來質疑愛因斯坦這個轉變,愛因斯坦就藉著這幾杯茶水說:「你們知道這幾杯茶水是誰來放在這裡的?」「是僕人啊!」兩位留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愛因斯坦又繼續問:「那你們可知道,天上的日月星辰又是誰擺上去的?」這兩位留學生頓時啞口無言……的確,愛因斯坦一生專心致力於科學的研究上,正因為越深入研究越發現宇宙的奧秘而感受到自己的渺小,終於在晚年信奉上帝,肯定了宇宙中的真主宰,這就是「道」!在座各位有沒有想過,其實「道」就在我們的生活周遭:道在太陽那裡,所以日昇日落;道在月亮那裡,所以陰晴圓缺;道在動物身上,所以魚遊了、鳥飛了、狗叫了……最重要的是──人,也動了;人因為道賦予的一點靈性,因此被稱為萬物之靈。簡單的說,道者理也,理者路也,剛剛說過,「道」就是一條回天之路,就是人生的方向。在學校國文系的教授曾經說過,「道」就是一條道路,每個人一出生就在這條道路上,只是這條道路太寬、太大所以看不到邊際、分不清方向,因此許多人都迷路了,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今天各位來求道就能找到這個人生的方向。「道」在天為天理,在地為地理,在物為物理,在人曰性理,所以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提到:「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這股浩然正氣也就是「道」在人身上的展現。因此「道」在我們人的身上就是所謂的「靈性」也是俗稱的「靈魂」。比方說,靈性在人身上,就如同駕駛在車上;沒有駕駛在車上車子就無法行駛,但是車子一樣具備完整的各項系統;同樣的,一個活人和死人都具備各種完整的器官,一樣四肢健全,但是最大的差別在於死人的靈性(魂)已經離開身體,無法再駕馭、控制這個身體,所以無法動坦,這就是「道」在人身上的作用。相信各位一定聽過「過身」這個名詞,其實從這裡就可以瞭解到,過身就是靈魂過去這個身體,到另一個地方去。我們也常聽到「出山」,是不是有點疑惑?因為出殯總是將棺木抬往山區,怎麼會是出山呢?應該是入山才對吧?其實所謂的山並不是外在的,而是指我們人身上的靈山,「出山」就是指靈性離開、出去這座靈山了,所以稱為「出山」。從這些最基本的言語中,就能瞭解有靈性的存在,只要大家用心去體會。三、為什麼要求道現在我們稍微瞭解「道」是什麼了,那為什麼要求道呢?我們求道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其實「道」就在自己身上,只是我們忘記罷了。大家一定都聽過「一休和尚」,他是一位很有智慧的小和尚。有一天他在打掃的時候,不小心打破了師父最心愛的瓷器,心裡十分擔心。就在此時,師父從外面回來了,一休靈機一動就問師父說:「師父,是不是世界上的每一樣東西都會壞,都會死啊?」師父就摸摸他的頭說:「是啊,世上的每一樣東西都會有壞的一天,人也是一樣,總有一天都會死的。」一休聽了之後,就從背後將已經打碎的瓷器拿給師父,順便說:「師父,您的瓷器死期到了!」我們一方面讚嘆一休的機智,一方面也能體會到「生、死」與我們息息相關,求道最主要就是能超越生死。在這裡後學簡單的把求道的目的列為以下四點:1. 分清真假:我們都知道這個身體並非我們所擁有,因為我們只能「用」它,卻無法隨心所欲的「掌控」它,例如高矮胖瘦就不能隨我們的意識來控制它;心臟的跳動、血液的循環等等也不是我們能掌握的。莊子就很能體會這一點,因為他在快要過世之前很灑脫的告訴他的弟子,死後只要把他的身體往山上一丟就行了。他的學生在傷心之餘,向老師說他們一定會以世上的禮節將老師厚葬。可是莊子卻不太領情,他說:「你們怎麼可以把我從禿鷹的嘴裡,搶到螻蟻的口中呢?」這是多麼瀟灑的境界啊!因為莊子認為的身體就像一般的東西,用完了就可以丟了,何必包裝了一大堆,這不是既不環保又多此一舉嗎?無獨有偶,身為帝王的亞歷山大帝對於這個臭皮囊也頗有同感,他曾經征服歐亞非三大洲,但卻不留戀這一切的虛花假景。在死前將他的棺木挖了四個洞把手腳都伸了出來,特地繞城一周,讓他的百姓看一看,雖然生前的豐功偉業,但死後卻沒有一樣帶得走,因為他瞭解何者為真、何者為假,這些功名利祿實在猶如夢幻泡影一般的不實在啊。2.明白生死:人生短暫幾十年,最重要的事莫過於「生」、「死」。人一出生,就朝著死亡前進,因此若能明瞭生死,也就不虛此生了。然而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這只是不斷的輪迴,永無休止。就像一顆種子發芽長成大樹,開花結果,果實裡的種子又掉進泥土裡,得到養分的滋潤,又發芽、茁壯,開花結果,然後種子又得到大地的孕育……。因此,莊子曾感嘆的說曰:「我本不欲生,忽然生於世;我本不欲死,忽然死期至。」這樣的無奈,相信我們多少能體會。而清朝的順治皇帝也是感同身受,不愛江山,只為出家。在他的出家詩中提到:「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知我,闔眼朦朧又是誰?不如不來亦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更是對生死有深刻的疑惑與嘆息。在生與死的旅程中,我們所能掌握的也只有當下,所以孔子告訴我們:「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第四)因為唯有在生死之間求得寶貴的大道,才能不枉此生,生死才不足以為懼!3.找回自己的良知良能:孟子曾說過:「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離婁下12)我們都知道年紀越小的孩子心越純潔,也最天真,他的心裡沒有比較與對待,也就是沒有分別心。就如同當小孩作錯事被媽媽打了一頓之後,雖然小孩會哭得淅哩嘩啦,但是一會兒又投回媽媽的懷裡,並不會記恨在心中。只是長大以後的我們,卻容易分別比較,反而失去了小孩子原有的赤子之心,所以孟子就是要我們常懷這無善惡分別的赤子心。因此,孟子才會很感嘆的說:「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告子上11)我們今天求道最主要就是要找回我們放失的良知良能,讓我們回歸到最樸實自然的本來面貌。4.挽化人心,拯救世界: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人心逐漸險惡,各種傷風敗俗、駭人聽聞的社會案件層出不窮。因此,在一個動盪的社會,孟子說:「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離婁上17)為了天下蒼生,唯有「道」才能拯救將溺的天下。而今並不是只有在台灣才有道可求,世界上已有七十五個國家都在傳道,真正以道來救拯世界。四、我求道的感想在這裡和大家分享後學求道的感想。後學個人可以說是很幸運,在國中的時候就求道了,是媽媽帶後學去求道的。那時候雖然年紀還小,懵懵懂懂,不過後學在求道前就會去思考生死的問題。記得那時讀了一篇朱自清的詩:「我赤裸裸的來,又赤裸裸的走……」後學就會想:既然是赤裸裸的來,又赤裸裸的走,那人生數十年到底是為了什麼呢?好像這麼一想好多事情都沒有意義了。前幾年有一首歌「空空的來,滿滿的走」在我們學校的畢業典禮上播放,我們做事也都希望雖是空空的來,但一定要滿滿的走;人生也是如此,如果真的是空空的來,也空空的走,那來這一遭做什麼?所幸有機會求了道,特別是在開過三天的法會之後,更體會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以及能夠求道的寶貴。因為,後學知道人生短短數十年只不過是一個過程,求道後等於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在赤裸裸的來去之間就不會迷失;也不再會有空空的來、空空的走的遺憾,因為您知道自己生來死去的地方,您就會更積極、更踏實的過每一天。能夠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是很值得高興的事情,曾經有一位作家說過:「如果一艘船沒有方向,不管吹什麼風,都不會是順風!」也就是說,當我們確立了方向之後,我們的人生才會一帆風順。後學記得在國文繫上「中國哲學史」時,教務長李威熊老師曾說,一個人如果行為偏差,要改變須從他的意念著手;而意念又須從心上下功夫。於是後學好奇的問老師,在心之上是否還有呢?老師說有,因為心是由性而生,然而性則是得自於天,因為在中庸首章明白指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因此天人合一之說法即是由此發展而出。由此我們又可以肯定每個人的靈性就在自身。五、求道的好處古代的修行人為了追尋真理,千里訪明師、萬里求口訣,為什麼要這麼辛苦呢?因為若能得聞正法則此生無憾!同樣的,我們今天來求道,也將對各位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求道的好處很多,在此簡單列出幾點:1.改變命運:今天我們求道就是要學習聖賢仙佛的行誼和精神,學習孔子、效法佛陀,慢慢的您就會有一種正確的思想、正確的人生觀;有了正確的思想之後,就會有正確的言語出來,進而有正確的行為,因為您想什麼就會說什麼、做什麼;有了正確的行為,就會改變您的習慣;當好的習慣養成了,習慣成自然嘛,就改變了您原來的性格,那您就具有與聖賢仙佛相同的性格;而最後您的性格就決定了您的命運。2.行大大孝:相信大家都知道朝天宮的媽祖,但是您認識媽祖的父母親嗎?或許認識,因為在朝天宮的後殿就是「聖父母廟」,也就是供奉媽祖的父母親。她的父母親因為媽祖的德性而沾光,能夠在死後配享聖父母廟,這是何等的榮幸,也是何等的孝心!同樣的,孔子的父母親及列祖列宗,也因為孔子成為至聖先師,而得以列入孔廟,讓後世的人朝拜,這便是盡大大孝的行為。在孝經裡有提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開宗明義章)這只是小孝而已。而中孝是順親之志;大孝是喻親於道;唯有「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開宗明義章)才是大大孝的表現,如同剛才所提的孔子和媽祖,正是我們效法的對象。因此,求道之後最有機會能行大大孝。3.超生了死生死是一種不斷的輪迴,求道之後,我們的靈性找到了正門,誠如孔子所說:「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雍也第六)我們就能知道死並不是結束,因為我們的真人不死、靈性不滅。人死了,只是這個臭皮囊壞了,如果我們體會到了這一點,那自然就能超生了死。莊子之所以能逍遙,就是因為他已經不受他的身體所限制,而能與自然萬物合一,當然能夠逍遙於天地之間。4.逢凶化吉許多人在求道後都有許多遇難呈祥、逢凶化吉的真實故事。因為當您在求道以後,能時常以三寶來修養心性,久而久之誠心所感而能「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易經繫辭上傳)如此一來,當遇到不可抗拒的災禍時,能與天地、仙佛相感應,也就是頻率相通,自然就能逢凶化吉,躲劫避難。5.增長智慧一個人智慧未開,是因為雜事繁多、心猿意馬,不知其所當止之處。當您求道之後,您就會知道一切的心念當止於至善寶地,誠如大學裡所提:「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於是就能一心不亂,智慧湧現。六、結語今能來佛堂求道,表示每個人都是不簡單,都是祖上有德、累世有修才有這樣的因緣,所以大家要珍惜這樣的機會。我們都知道,不論我們的手再怎麼靈巧,也沒有辦法畫出很圓滿的圓;但是只要那起圓規,不論在哪裡,不論多大、多小,我們都能輕易的畫出標準的圓。為什麼呢?因為它有圓心。同樣的,我們求道之後,就找到了我們生命中的圓心,因此我們就能以這點「真」為圓心,以「善」為半徑,在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畫出既真、且善、又美的圓滿生命!最後再次的恭禧大家,能夠有這份殊勝的因緣來求得寶貴的大道,那我們等一下就開始獻供。如果今天有講不圓滿的地方,叩求仙佛慈悲赦罪,各位講師補充,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TAG:道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