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聞|「忽然」到底有多快:古代一個工具測出了「忽然」的速度

每到年底,面對匆匆流逝的時光,似乎人人都要情不自禁地問上一句:時間都去哪兒了?所以今天小編想和您聊聊與時間有關的那些事兒。

不知您是否有過這樣的疑問,我們的祖先是如何掌握時間的呢?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古人們奇思妙想的計時工具吧!

太陽月亮齊上陣

起初,人們通過日晷和月晷來確定時間。

在圓盤的中間插一根指針,太陽一照就會在晷盤上留下一道陰影,這道陰影就像鐘錶的指針一樣,在晷盤上移動。日晷每移動一圈,就代表著晝夜的交替。

既然有依靠太陽確定時間的日晷,那有沒有憑藉月光來記時的月晷呢?當然有~~其實月亮的影子一樣可以測量時間,只是月影暗淡,需要在月晷上加一根指針,當指針與月亮重合時,它所指的刻度就是當時的時間。較之日晷,月晷的記時更為嚴格,它只能在滿月時使用。

「忽然」到底有多快

平日里我們常說這日子怎麼忽然之間就過去了,那麼忽然到底有多快呢?

據《隋書·律曆志》記載:「忽然」,細如蜘蛛絲。為什麼是蜘蛛絲?這還得從又一個記時工具——刻漏說起。刻漏指的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的原理,觀察壺中刻有時間的標尺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

受到容器漏水的啟發,人們將備好的水桶一高一低擺放好,一個專門用來漏水,另一個用來接水。隨著水不斷漏下,盛水桶里的浮箭(起著標尺的作用)逐漸上升,刻度也隨之發生變化,這個叫單級刻漏。

隨後,為了得到更為準確的時間,又出現了多級漏壺。它由四個桶組成,上面三個桶呈梯字形,用作漏水裝置,最下邊的用作接水裝置。

每當標尺上的水位過了一格,這一格便代表14分24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刻鐘的原始記量。而在兩刻之間,存有一種用肉眼極難看清楚的像蜘蛛絲一樣的線條,這便用來表示「忽然」。所以您想想這「忽」的速度得有多快,那是比「秒」還快呢。

鐘鼓聲聲來報時

自元代起,「晨鐘暮鼓」又成了北京人準確定時的最佳方案。而事實上往昔的鐘樓可不僅只值早班,它也一樣兼職著夜班。

早在漢魏時期,人們已將更能振奮人心的鼓聲作為晨起催人奮進之聲,將舒緩的鐘聲作為傍晚休憩之聲。然而到了齊武帝時,報時鐘開始越鑄越大。當年的鐘聲能傳到三環,於是鐘聲逐漸代替鼓聲,以它悠長的旋律成了人們起床的號角。目前鐘樓里重達63噸的巨鍾,那是當之無愧的「鐘王」呢!

炮聲一響午時到

若是不用鐘鼓聲報時,還能用什麼?用炮聲!

過去在宣武門附近有兩門「退役」的德國大炮,誰成想在初次響炮時就出了差錯。由於兩門炮威力過猛,以致於臨近的平房直接被震塌了兩片。這可如何是好!於是其中一門炮便被調到了德勝門。

不同於鐘鼓聲的早晚報時,這兩門炮是午間鳴響。只是這炮聲雖響,誤差卻大,久而久之也就停用了。

十二屬相輪流轉

清代在圓明園安置有十二生肖水力鍾,每個動物都是一個噴泉機關,每到一個時辰,水就會從獸口噴出來。等所有動物全部噴完水,一天一夜也就過去了......

如此看來,我們的祖先還真是很智慧呢。


推薦閱讀:

恭迎大勢至菩薩聖誕 祈願佛光普照 見聞得福!
想發財沒法門?送你一個黃財神心咒,有緣見聞者大富大貴,財源滾滾!
『圖畫見聞志』卷四
自然門見聞錄

TAG:古代 | 工具 | 速度 | 見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