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典型病例

劉先生,男,56歲,長沙人,腰臀及左下肢疼痛麻木近2年,於2002年5月14號,來我院就診。

患者5年前,因L4/5、L5/S1,椎間盤左後突出(98年CT片證實)。致左下肢疼痛麻木,在當地醫院住院行後入路椎板切除減壓術。術後2年,恢復良好,腰及左下肢無任何癥狀。兩年後,患者不慎扭傷,致左下肢疼痛麻木難忍,坐卧不安,行走困難。二次入院行腰部手術,手術記錄不詳。,術後1年內,一般情況良好,後再次出現小腿部疼痛麻木感並牽涉至足底,因癥狀不斷加重,再次入院治療。醫生建議,行第三次腰椎手術,患者因懼怕手術痛苦而拒絕。採用常規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回家休養。在2002年5月,慕名來我院求治。

查體L4/5,L5/S1棘突部壓痛及叩擊痛,左臀部隆起廣泛壓痛,,股後部肌肉僵硬並壓痛,左下肢明顯變細,小腿外側感覺減退,壓之酸脹,膝腱反射減弱、跟腱反射減弱,左下肢直腿抬高試驗陽性。CT複查顯示,L4/5椎間盤、L5/S1椎間盤仍存有突出物,腰椎X平片顯示,生理曲度變直,L4/5、L5/S1椎間隙明顯變窄,左窄右寬,椎板有缺損影。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症手術後複發,完善各項常規檢查,收治住院治療。

患者於次日行第一次針刀治療,定點在L4棘突下緣,水平旁開3橫指和1橫指兩點,在L5棘突下緣水平旁開兩橫指處和一橫指處兩點、在左側臀中肌梨狀肌處、股後部坐骨神經干移行敏感點處、在腘窩橫紋上外緣坐骨神經分叉處、小腿外踝與腓骨小頭連線上下各1/3點處、外踝後下緣等點處定點,常規皮膚消毒,鋪洞巾,先行椎間孔外口神經根阻滯術。3分鐘後,持3號針刀先行椎間內口松解,在L4棘突下緣旁開一橫處,垂直皮膚進針刀,達小關節內側緣,穿過黃韌帶,此時患者酸脹感強烈並有向下肢放散感,針刀繼續向前深入,患者有向下肢強烈的竄麻感,針刀繼續深入達椎間盤後緣,輕刺切3刀緩慢退出針刀。在L5棘突下緣如上法隨後操作即可。緊接著在椎間外口松解,在L4/5間隙,針刀與人體縱軸呈45°向內刺入,患者因已行兩次手術,椎旁肌肉已經硬化。所以,針刀刺入時,阻力感較強,達上關節突下緣即L5橫突根部,針刀沿「6-9點」區域,貼骨緣進行切割治療,可聽到清脆的「喀嚓」聲,針下有鬆動感後,針刀繼續深入,達椎間盤後緣行刺切椎間盤3下,此時患者感覺有強烈的酸脹感並向下肢放射,出針刀。在L5/S1間隙處,針刀垂直皮膚進針,在進針過程中,將已變性的腰最長肌切開繼續深入,達L5/S1椎間孔「6點」鍾位置,稍提針刀沿骨緣切開松解2-3下,提起針刀斜向外達L5橫突下緣切割變性的髂腰韌帶,在此處松解時患者也感覺有向下的竄麻感和強烈的酸脹感,出針刀。在臀中肌疼痛硬結處,左手拇指抵住陽性反應點,右手持刀,刺入,刀刃致淺筋膜下時,針刀阻力感加大,行切割時患者酸脹難忍,要求暫停治療,休息一會。一分鐘後,在行切割,針下有鬆動感出針。在梨狀肌部點按壓痛點,刀口線與坐骨神經的循行方向一致,針刀垂直皮膚刺入,刀刃穿過深筋膜層時,患者出現同樣的酸脹感,考慮到患者是初次針刀治療,在此部松解時速度放慢針刀松解幅度減小並留針。稍後在股後緣處的坐骨神經干移行處的陽性反應點,針刀垂直皮膚進針,緩慢行神經觸擊術,患者有向下和向上的竄麻感,出針刀。在坐骨神經分叉處針刀垂直皮膚進針,刺達骨面即出針,在此處松解時患者僅有輕微酸脹感。在腘橫紋中點處,用左手拇指甲面向骨面方向按壓,針刀沿甲面刺入深達骨面,未作其他操作手法,出針。在如上述小腿外側上1/3處,針刀垂直皮膚進針深達脛腓骨間,以觸及腓深神經為目的,在此處患者酸脹感較強並有向下的放散感,出針刀。在下1/3處,針刀垂直皮膚進針,淺刺至皮下,再稍提針刀至皮下,傾斜針刀和皮膚平行沿腓淺神經支配區行小幅度的通透剝離,患者有輕微的竄麻感,出針刀。在外踝後外緣,相當於中醫學「崑崙穴」位置,垂直皮膚進針刀,達骨面稍提針刀行縱行疏通剝離,主要刺激了足背外側皮神經,出針刀,稍做壓迫。在腰部、臀部及股後部主要治療區敷醫用術後貼,其他治療部位用創可貼,整個針刀治療過程約十分鐘,術後行斜搬法整復,令患者平卧後,上抬左下肢,患者已感輕鬆自如。後囑患者自行移至手術推車,送入病房。

術後用藥:第一組,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入林可黴素1.8g和地塞米松5mg;第二組,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入川芎嗪注射液80mg;第三組,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每日一次,連續3天。中藥:生黃芪30g,党參15g,生地15g,當歸20g,淮牛膝20g,雞血藤30g,補骨脂15g,紅花5g,丹參15g,防風10g,炙甘草10g。水煎服,共5劑,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

護理:常規護理。囑患者少行走運動,第二天可在病床上做直腿抬高及五點式挺腰運動。日兩次,一次每個動作不少於20次。

患者於10月 20日行第二次針刀治療,此時患者疼痛麻木癥狀已大部消失,直腿抬高實驗弱陽性,行走已輕鬆自如。經檢查後決定只松解L4/5、L5/S1椎間外口和臀中肌、梨狀肌陽性反應點。如上法操作後,患者輕鬆離開手術室,繼續使用如第一次使用後的藥物三天,余同。

3天後,患者自覺癥狀全部消失,要求出院回上海休養。同意出院並要求休息3個月並行功能康復鍛煉,隨時保持聯繫。1年後,患者從奧地利打電話告之一切正常,直至2006年,患者每年春節來電問候並彙報情況,告之一切都正常。

楊某某,男,43歲,江蘇無錫市人,某銀行司機,患者於20歲即從事司機工作。10年後,即出現行車時間長後,腰及右下肢酸脹,無麻木及疼痛癥狀。 經多方治療近10年,主要行推拿按摩外敷中藥牽引及針灸理療等方法治療,效果不明顯。2003年10月,經人介紹至無錫中醫院要求針刀治療。

查體:L3、L4、L5棘突旁按壓緊張,L4棘突部有叩擊痛,局部疼痛感不明顯,臀中肌梨狀肌部壓痛不明顯,亦無緊束感,下肢部無明顯的疼痛及壓之酸漲,直腿抬高實驗陰性,CT顯示:L4/5椎間盤中央偏右後突出,神經根有受壓跡象,椎管無狹窄,黃韌帶無肥厚現象,L5/S1椎間盤僅見膨出徵象。未見增生現象,X平片顯示:L4/5椎間隙稍變窄,腰骶關節、骶髂關節正常,生理弧度自然,椎間關節無明顯變化。在查體時癥狀不能納入椎間盤突出症,但患者行車時間長後,出現典型的右下肢牽扯不適感。這種情況,根據以往治療經驗,單純用針刀治療局部有效,但療效不能持久,屬於中醫「虛寒性」腰痛範圍,該患者中醫辨證,面色淡白,舌胖大,質淡,苔白,脈虛,小便頻數,時有腰腿發涼,屬虛寒性腰痛。和患者交流後,說明以針刀為主,局部和整體的治療方案。患者表示同意接受,擬在門診治療。

第一次治療,選L4、L5椎間外孔、臀中肌及坐骨神經干處,和穴位以腎俞、委中為主穴配太溪、命門、次髎、腰陽關、委陽,部位行針刀治療。在L4/5椎間孔處,以L4棘突下緣水平旁開3橫指,針刀與人體縱軸刺入,達「6點」鍾位置,患者感強烈的酸麻感並向下肢放散,在此處沿椎間孔「6-9點」位置,行切開松解,出針刀。在臀中肌梨狀肌部垂直皮膚進針刀,以刺激肌肉為主,用刺切的手法治療,患者有較強的酸脹感,在腎俞、腰陽關、命門、次髎、委中、太溪、委陽治療,針刀垂直皮膚進針刀,針刀在上述穴位時,患者酸脹感強烈,特別在命門、次髎部位治療,當針刀達骨面時,行輕切割及擺動手法時,患者在強烈的酸脹感之後,當時述說有松解感和局部發熱的感覺。

術後第二天,患者打來電話,腰部針刀治療部位酸脹感仍然強烈,要求及時複診,術部帖敷「醫用術後貼」並開中藥:吳茱萸10g、制附子5g、乾薑10g、肉桂10g、淮牛膝10g、獨活10g、威靈仙10g、制細辛3g、當歸15g、雞血藤30g,上藥水煎服,日一劑,早晚各一次服用,共5劑;囑6天後複診。6日後,患者複診。面容帶喜色,告之,開車時間長後,腰及下肢酸脹感減輕,精力也較前集中,但仍有如前癥狀。

第二次治療,腰及下肢部如第一次治療,在穴位處除用第一次選穴治療外,又選用氣海、關元治療,令患者仰卧位,在氣海、關元定點,常規皮膚消毒,用左手拇指點按穴位後,右手持4號針刀垂直皮膚進針,刺入腹白線約1㎝處,患者感向腹腔及腰部股前側放散感,出針刀。患者即感一種前所未有的輕鬆感,囑患者在腰部、腹部穴位處帖敷「醫用術後貼」,患者5分鐘後自感,帖敷處發熱,略有皮膚刺激性辛辣感。中藥在上方基礎加入党參15g、生黃芪30g,繼服7劑治療,囑患者注意休息。

第三次複診,患者感酸脹感較第一次治療又有好轉,心情也較放鬆,睡眠也較以前好,自述性功能也有所改善,胃寒已經消失,精力更加充沛。查體:腰部叩擊痛基本消失,未見異常徵象。第三次治療,針刀主要在上述穴位部刺切,術後帖敷「醫用術後貼」。

為鞏固療效及較徹底治療,囑患者又如上法治療三次,該患者共治療六次,不但腰及下肢如前酸脹感消失,而且精力及精神上也有很大的改善。一年後隨訪,一切正常。

推薦閱讀:

快收藏!史上最全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綜合治療
你的腰椎間盤突出了嗎?自己躺床上也能查!
【引用】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自我按摩與康復鍛煉
腰椎同個位置突出,為何有的癥狀輕些,有的卻很嚴重?
腰椎間盤突出可以推拿按摩嗎?

TAG:腰椎間盤突出 | 治療 | 針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