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不足倫敦一半的新加坡竟然成了全世界城市的榜樣,怎麼做到的?

新加坡的標誌性建築「超級樹」(Supertrees),位於佔地1平方公里的濱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內。這些「超級樹」的高度在25米到50米不等,擁有太陽能發電等諸多高端技術。當然除了這些「冰冷」的功能之外,她也有溫柔的一面:這些樹榦就是垂直形態的花園,裝點了15萬株自然植物。

攝影:LUCA LOCATELLI, INSTITUTE

撰文:Amy Kolczak

  新加坡自詡為「花園城市」一點都不誇張。

  作為一個城市國家,新加坡迅速發展的塔型建築風光帶,已成為大都市規劃的一大成功案例。人口密集型城市的規劃者不僅要考慮自然植被的廣度,還要考慮它的上升空間。植物生長的可持續性、綠色植物屋頂、階梯式垂直花園、自然植物牆等等要素,已然構築了發展的最前沿。

  從2008年起,新加坡就將綠色建築的建造,納入為強制性計劃,將綠色植物直接應用於建築構造本身。

  Cheong Koon Hean是新加坡建屋發展局的首位女性局長,在她的努力下,新加坡獲得了可持續發展和宜居都市的美名。她既是位經驗豐富的建築師,也是城市規劃者,通過諸多地標性項目,重塑了新加坡的天際線,濱水住宅區和濱海灣娛樂區就在列其中,後者的濱海灣花園更成為最具吸引力的熱門地點。除此以外還有裕廊湖區,按計劃它將成為新加坡第二大商務區,並將建設新馬高鐵直通馬來西亞。

  建屋發展局負責建設和管理新加坡的公共住房,新加坡全國共560萬人口,公共住房的建設和管理與民生息息相關。和諧發展的公共住房項目著重體現在23個現有的社區中心小鎮和便利設施上,後者包括「超級樹花園」和屋頂體育館等眾多公共設施。

  國家地理學會針對新加坡的招牌式城市規劃,以及建築設施問題採訪了Cheong Koon Hean局長,大膽探討了城市地下建設的未來憧憬。

濱海灣堤壩蓄水成庫,阻止了洪澇災害的發展,除此之外,它還為市民提供了綠植天地,圖中風箏愛好者所站的位置正是水泵房的綠色屋頂,同時這也是一棟獲獎建築。得益於填海造地工程的濱海灣地區極大緩解了新加坡持續增長的人口壓力。

攝影:LUCA LOCATELLI, INSTITUTE

作為一個城市國家,新加坡為何如此出眾?

  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僅為半個倫敦大小。但小面積也有小面積的好處,人們早晨醒來就可以休閑的泡在海水裡享受一番,隨後立馬換上地鐵就能按時上班,毫不耽擱。

  新加坡可謂真正的四海一家,保留著諸多文化傳統,國內還生活著來自各個國家的人,中國人、印度人和馬來人等等都匯聚在此。不僅如此,新加坡還通過文物保護項目來管理建築遺產。所以說這是一個新老結合、東西合璧的世界,正是這些多樣性賦予了新加坡多姿多彩的都市生活。

在你35年的職業生涯中,新加坡是如何發生轉變的?

  新加坡於1965年獨立,那個時候整座城市還遍布著貧民區,道路擁擠不堪,河流也被當做露天排水溝,政府為百姓爭取正當體面的工作忙得焦頭爛額,因為不僅土地極為有限,自然資源也先天不足。然而就在短短50年內,我們卻打造出了整潔、現代化的國際性大都市,發展多種多樣的經濟形式並建設有完善可靠的建築設施。我們的公共住房項目讓曾經被迫非法佔用公地的人擁有了合法的溫馨家園,如今超過90%的國民都擁有自己的住房,這樣的比例在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

可以介紹一下新加坡在打造綠色空間方面的創新舉措嗎?

  我們實行了一項激勵性計劃,通過這個計劃來推動高層綠化建築和垂直花園的建設,以此取代綠化作用尚顯薄弱的地面植被。這種方法讓娛樂休閑類活動有了更多更廣闊的上升空間。在濱海灣地區,所有建築設施必須滿足百分百的綠植置換要求。全世界最高的公共住房「達士嶺組屋」(Pinnacle@Duxton)就坐落於此,七棟50層高的高樓由第26層和頂層的兩處高架花園相連,人們甚至可以在這兩條空中長廊里慢跑,並使用沿途的健身設施。

經驗豐富的建築師和城市規劃者Cheong Koon Hean一直致力於新加坡公共住房的監管工作,這也是總人口560萬中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所在。這種社區化的建築布局包括很多可持續性發展的特徵,例如滿足三代人需求的遊樂廣場和配套的花園設施等等。

供圖:HOUSING & DEVELOPMENT BOARD

你一直希望打造一個「宜居型人口密集都市」,能為我們具體描述一下嗎?

  新加坡的土地條件極為有限,因此我們只能建設稠密的高層建築。但是為了達成「宜居型人口密集都市」這個目標,我們必須在此基礎上,儘可能的為民眾追求高質量生活。

  這對於社會來說恰恰意味著發展機遇、豐富生活方式和建設便利設施。有志之士聚集在一起,共同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出謀劃策,付諸以行動。工作一瞬間變得多了起來,但也讓我們看到了無限的可能。我們在社區里建設商店,學校,娛樂場所,醫療保障中心以及戶外運動場所,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我們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網路,不僅降低人們出行成本,還可以緩解交通擁堵。雖然人口稠密,但新加坡依然可以成為宜居之都,所以我們就得著重建設休閑娛樂性設施,建設公園。

  創新設計使用綠色和藍色元素來創造空間上的視差效果,從而讓人們在感官上降低「擁擠感」。我們在高樓大廈間建設以公園、河流和池塘,除了觀賞作用外,這些水體還可以起到防洪排澇的作用。不僅如此,我們還種植大量的茂盛植被,各種樹木累積達300萬株,其中位於中心地帶的原始雨林更是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為發展濱海灣地區,我們不僅建設了全世界最大的城市淡水水庫,還打造了佔地1平方公里的城市綠肺「濱海灣花園」。

  除此以外,我們將大批公園連接成網,比如說通過橋樑來連接某些山體公園,以此來打造視覺上的開闊感。隨著這一措施的大力推廣,新加坡人將擁有貫穿全島的自行車道和徒步小徑,長度可達數百公里,如今甚至催生了自行車文化。

  隨著公共住房政策的全面落實,家庭共榮的觀念愈發深入新加坡人的心底,他們在社區內組建家庭,開展家庭活動,和鄰居共建牢固的紐帶關係。我們特意打造更多的社區空間和城市廣場,鼓勵人們相互交流。比如「三代人遊樂廣場」和健身區,就是為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共同交流而打造的。

新加坡的公共住房一直在追求新穎的設計理念,達士嶺組屋的七棟50層建築就展現了優雅簡潔的風格,並且由近500米長的空中花園相連。這組建築為緊湊型的城市國家適應不斷增長的人口需求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攝影:BRYAN VAN DER BEEK, 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新加坡的公共住房政策可謂獨具一格,你能具體介紹一下嗎?

  我們的開國總理希望建設一個「居者有其屋」的國家,也就是讓新加坡人擁有自己的有形資產,保障他們的財產安全,進而賦予人們一種歸屬感。

  政府要求建屋發展局修建公寓,並按照99年的租期低價售賣,或出租給新加坡居民。如今,建屋發展局管理著近百萬棟公寓,其居民佔新加坡總人口超過80%,95%的公寓住宅都已有居民入戶。

  城市規劃的範疇遠不止於合格的結構設計,它還包括體貼入微的政策設計。租金必須處於民眾可負擔範圍之內,只能佔到人均收入的20%到25%。除此以外我們也針對人們的不同需求和預算能力差異提供了多種方案,從一居室公寓到適合多代人同住的四居室公寓,民眾可依照自身需求自主選擇。而對於退休人員來說,公寓是一筆重要的融資資本,因此他們可以將公寓轉租出去,或將大戶型公寓換成小戶型公寓,將已購買的部分租期出售給建屋發展局。無論採取何種方式,他們都可以用這筆收入來購買養老金,或進行別的交易。

  對於那些收入較低、無法負擔公寓費用的家庭,他們可以通過公共租賃項目,以尋求建屋發展局的幫助。

佔地0.6平方公里的碧山公園(Bishan Park)是新加坡最大的公園之一,如今通過與其他公園的連接,它已逐漸融入龐大的綠色網路。該網路的終極目標將包括600多公里長的徒步小徑與自行車道。就像Cheong所言,新加坡政府在高層大廈間點綴了各色各樣的公園、河流和池塘,緩解了人們過於擁擠的感受。

攝影:LUCA LOCATELLI, INSTITUTE

2030年,新加坡又會是怎樣的景象呢?

  新加坡計劃於2030年達成「綠色環保標章」(Green Mark)計劃目標,即80%的建築將在環境績效評價中獲得綠色環保標章,該制度旨在降低建築能耗和碳排放。

  未來還會出台更多新舉措和解決方案,豐富人們的都市生活方式。來自不同公司的員工,將在住處附近的智能辦公中心上班,這不但能緩解交通壓力,還能提高工作效率,平衡生活與工作的關係。

  高科技應用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比如老人可以在家接受遠程治療等等。

  技術發展還將幫助我們探索並利用地下和洞穴空間,藉此彌補我們土地資源的不足。目前,我們的城市規劃師正在著手設計新加坡的地下空間立體布局。

其他城市能從新加坡的發展歷程中吸收到哪些經驗呢?

  世上很多城市的人口都極為稠密,亞洲的部分城市就是如此。回顧一下新加坡一路走來的歷程,這些城市同樣也可以將自己打造成宜居型都市。我們主要著力於公平合理的規劃便利設施,並真正做到居者有其屋,這是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石。當然除此以外還要建立高效的公共機構,推動公私合作發揮其作用,真正實現高科技在城市發展中的應用。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將世界收入囊中!


推薦閱讀:

有顏有品更有愛,這樣的男人比女人還有看頭!看完心酥了一半…
八字看你的另外一半長相如何
一半天成,一半人為——杜甫《絕句》
戀愛心理學:你就是自己的另一半
早餐不吃這三種,你減肥就成功了一半!

TAG:城市 | 世界 | 新加坡 | 榜樣 | 怎麼 | 面積 | 做到 | 一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