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皇陵遊記十八
千年的守望,只為遇見你!
圖文 / 王平
2017年2月,在帝王陵文化研究會的組織下,我有幸趕赴河南鞏義,同來自全國各地的20多位走陵人一起,領略大宋帝陵是何等面貌,看看在大唐之後半個世紀的宋朝帝陵和唐朝帝陵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誠惶誠恐,萬分激動,2月10日晚,大家相繼抵達集合地,豐裕時尚酒店,再次見到了新老朋友:精氣神極佳,活力四射的楊明領隊;貌美如花,一臉喜氣且逆生長型的鄭慧艷;為人熱情厚道,處處操心的曹大哥;文質彬彬,激情蕩漾的李警官;還有煙不離嘴,嘴不正經的孫道長和才高十八斗,學富十五車的橙大帝。吳美女,閆女王,劉建築學家等並和其他新朋友一一打了招呼後,共赴大河人家飯店,共享盛宴。
走陵人,一個相對偏門,且被普通大眾常常誤解的愛好團隊。自上次2016年12月底唐陵活動以來,群員們一個個心情激動,熱情高漲。群里的走陵人參加活動熱度不減,持續要求群里再次組織走陵活動,最終時間被定在2017年元宵節和情人節之間參訪北宋皇陵。有來自西安,湖北,山東,河南,北京,安徽,福建等26人報名參加。天空作美,往日霧霾一散而盡,湛藍天空清澈無暇。
11日天還沒亮,這夥人早早的匯聚在酒店大廳,迫不及待踏入北宋皇陵區,感受千年皇家禁區的嚴肅。
這些年我的足跡幾遍布關中唐代帝王陵,走了不少唐代帝陵的四門。唐代帝陵石刻給我留下印象極深,那翼獸,鴕鳥,高大的石望柱歷歷在目!
在關中地區,唐代帝陵大都遠離市區,甚至遠離鄉鎮,開山建陵,有種與世隔絕山上神仙的感覺,無論城市鄉鎮在這一個多世紀里發生多麼大的變化,唐陵一直埋沒在荒草田野中。
第一站我們來到永昭陵,埋葬的是狸貓換太子的主人公宋仁宗趙楨,一個有故事的地方。當我來到永昭陵神道眼前一幕驚呆了!這裡車水馬龍,一代帝王的陵寢居然在鬧市當中,絲毫沒有唐陵世外般的安寧,再仔細一看這一幕何等熟悉!從馬路向北紅紅的三重門闕,居然再現了大唐帝陵的輪廓,當我朝陵門一步一步走去,猛然發現我是不是走反了,唐代帝陵都是越走感覺離天越近,走在唐陵神道上回頭向南望,乾縣縣城,蒲城縣城,涇陽縣城,富平縣城都在眼前,如同在天國遙望人間一般,難道大宋天子是在坑裡住著的嗎?(原來,在宋代盛行與漢代圖宅術有關的「五音姓利」風水術,該風水術把姓氏按五行分歸五音,再按音選定吉利方位。宋代皇帝姓趙,屬於「角」音,利於壬丙方位,必須「東南地穹,西北地垂」。因此宋代各陵地形皆東南高而西北低。)在我走的第二重門闕外,看見了我最熟悉,最感興趣的東西,密密麻麻的神道石刻群,看看高大的華表在復建的闕台前顯得渺小了,再看一眼熟悉的場景,天馬!!!?不,是馴象與翼獸,石屏!!!是鴕鳥嗎?看看像鳳凰。原來是將唐陵前鴕鳥改為瑞禽。紅牆灰瓦,兩排石刻,莊嚴肅穆。只是這地勢和皇家由低到高的反差太大,一時有點難以適應。
宋仁宗趙禎永昭陵。這位自小耳熟能詳的皇帝,便是《狸貓換太子》中的主角。宋仁宗對我最深的印象便是慶曆新政,雖然最後結局不甚圓滿,但卻在中國歷史的長卷上留下了難忘的一筆。
二月的鞏義寒衣凜然,我們緊了緊衣領,走向硃紅色的門闕,在晨光還不那麼耀眼之前記錄下這一復原建築。
清晨微弱陽光下,大批市民在神道上練習太極,一動一靜,一高一低,和威嚴的皇家建築形成鮮明的對照,彷彿突然穿越回一千年前那個百花齊放的宋世。我獨自站在台階上,希望時間停止在這一刻,盡情感受歷史的瞬息萬變。
門闕後便是永昭陵的神道,抬眼望去,壯觀而威嚴。一對對石像生栩栩如生,一個個文臣武將造型逼真,無一不讓人驚嘆北宋的雕刻技藝之精湛。
看過下馬石,就能望見永昭陵的封土,可惜被一把大鎖拒之門外,無法靠近封土,甚為遺憾。
9點不到,大家來到了永昭陵東的鞏義博物館參觀,楊明和原鞏義市文物局王老師,鞏義博物館楊書記寒暄後,兩位領導在百忙之中,親自帶領我們去永厚陵參觀,因宋陵管理嚴格,普通人參觀根本不讓拍照,兩位書記帶領下的我們,在永厚陵痛快拍照,盡情合影。我默默來到神道西側小象前,老朋友,別來無恙!
永厚陵陵台西側中間位置有個土洞,不暇思索,彎腰進入,洞壁平滑,規整,不像是盜洞,主洞兩側分別有耳室,洞深大約5-6米,最裡面有2米大的空間。不知用處何在!
永厚陵是未經人工開發的原生態遺址,來到這裡,歷史滄桑感油然而生。但記憶幽深的是小兄弟郭浩軍給我講的,他說:「永厚陵於我印象最深的應該說不是帝陵神道,而是高皇后陵神道。並不是說高皇后陵神道有多麼精美的石像生,而是因為駐紮在那裡的釘子戶,蠻橫無理,將神道佔為己有,大有尾大不掉之勢。」
依依不捨的,隊伍離開了永厚陵,不由的我聯想到宋英宗趙曙的一生。享年三十六歲,英年早逝,不禁扼腕長嘆。
午飯還在昨日的大河人家享用,這次人多,男女分屋而食。
飯後在楊書記的帶領下驅車前往包拯墓。雖然已被證實並非真包公墓,但也有紀念意義。唯獨神道石刻被茂密植被遮擋,只能在墓前合影走人。
而後來到永定陵的三處皇后墓和緊鄰的一處陪葬墓,墓前石刻基本保存完好,藍天,墓冢,石刻和田野里分散的走陵人,各自三三兩兩用自己的方式,有駐足觀察的,有合影拍照的,記錄這難得的千年石刻。
隊伍開始分散,前面的人已經走向永定陵,後面的人還在陪葬墓。我則拿起相機架子玩自拍,不亦樂乎。
永定陵神道近年修整,現在是景區。雄偉的陵台,高大的神道石刻,宮人,太監,將軍,走獅,客使,馬,羊,虎,大象,甪端,石屏,華表等等整齊劃一,盡顯莊嚴威猛。觸摸千年石刻,和歷史對話,感受大宋盛世。
只是小羊乖乖,你怎麼跑到皇陵吃草來了?可知在唐代帝陵你是不能出現的,真是時過境遷,峰迴路轉,大宋皇帝愛喝羊奶!
范兄帶領的四人攝像組成員在石屏前架起攝像機拍攝細節,羅兄和朱兄的航拍組也已開始遙控起無人機嗡嗡拍攝鳥瞰圖。
再次楊書記帶領我們進入庫房區參觀未展覽石刻,游弋在石刻的海洋里,幸福感驟然爆棚。腦海跟過電似的,由於太密集,邊看邊忘,看完忘完。只有那幾個碑,印象比較深。此處不能拍照能看就很滿足!
晚飯來到一處河南燴麵館,品嘗地道河南麵食和牛肉包。比起燴面,我還是比較鍾情牛肉煎包,個大,肉多,咬一口,味道美極了。
2月12日,依舊清晨6點半準時從賓館出發,簡單吃完早餐後直奔趙匡胤永昌陵迷戀很久的胖臉將軍,注目,對視,溝通,交流,訴說。聽將軍講述千年前的大宋年華。我說將軍:「你這麼胖,怎麼打仗的?騎著馬跑的動嗎?你看對面將軍苗條的,飯都被你一人吃了吧!說你也不聽,趕緊減肥,還要守陵呢!」
在永裕陵和永泰陵,見識了當地人給家裡小孩拜神道石刻為保護神的傳統儀式。
開始看到永裕陵神道上有很多鞭炮殘跡,以為是過年期間趙氏後人來祭祖留下的,沒多想。後來在永泰陵,見到一對二十齣頭的年輕夫婦,帶著兩個孩子和貢品,人民幣,對著西側石人,上香,祭拜。走陵人好奇,上前攀談,得知他們是在給年幼的孩子拜乾爹,這是周圍村子的習慣,希望保佑年幼的孩子健康平安,茁壯成長。認乾爹,可以是任何一個帝陵事物,石人,石獅,石馬,石羊均可,帝陵的一棵樹也可以,看上那個就拜那個,最後給石人綁上紅繩,表示拜親成功。剎那間,田野里,所有的石刻都活了,他們像天國里的神仙列隊下凡一樣,來撫慰人間疾苦,保佑生靈成長。
趙光義永熙陵位於永昌陵西北側。神道在村子裡,現作為村裡的廣場供村民活動。神道上人頭攢動,熙熙攘攘。我想冷靜穿越一下,看來是無望了。只能對著走獅聊了兩句,然去尋明德李皇后墓神道喵喵虎。
喵喵虎,找你找的好辛苦,來,別躲,讓我親一口!
折返永熙陵神道集合休息時,走陵人見幾個小女孩在石刻下玩耍,其中一個了不得,舞蹈功底深厚,芊芊小腰柔軟,在石馬和控馬官前擺出各種造型,這群走陵人拿起相機咔嚓拍照。神道上,石像前,小姑娘的每一個動作都好像是在給皇帝獻舞。又是一動一靜間,我,再次,穿越了!
晚上在頭人的帶領下走陵人摸黑去看會聖宮碑和王鐸墓石馬。這支走陵人隊伍太兇猛,可以去長征了!
DI WANG LING
一個民族的崛起或復興,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復興和民族精神的崛起為先導。一個民族的衰落或覆滅,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頹廢和民族精神的萎靡為先兆,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一個民族世代繁衍的精神支柱。
愛我中華
會 長:李明富名譽會長:於善浦(原清東陵副主任)學術顧問:王志傑(漢茂陵博物館館長)主 編:李明富責任編輯:鄭慧艷、楊 明、王 平合作投稿:762631@gmail.comQ Q群號:1050546微信訂閱號:diwanglingmu
會 長:李明富
名譽會長:於善浦(原清東陵副主任)
學術顧問:王志傑(漢茂陵博物館館長)
主 編:李明富責任編輯:鄭慧艷、楊 明、王 平
合作投稿:762631@gmail.com
Q Q群號:1050546
微信訂閱號:diwanglingmu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
傳承歷史文化
維繫民族精神
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習近平總書記
文化傳承任重而道遠
推薦閱讀:
※追尋那一片水鄉,征服那一座高山(13年國慶遊記)※夢裡不知身是客 一晌貪歡 | 南京沉思錄※全球十大必看展覽Teamlab,把酷炫又好玩的光影特效都承包了※武侯祠一游※《始得西山宴遊記》教案
TAG:遇見 | 遊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