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園區|看國外如何打造特色小鎮!
不久前,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進入這份名單的小鎮共有127個,其中浙江8鎮入選,位列數量榜首,其次,江蘇、山東和四川各有7鎮入選。特色小鎮,是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突破口,也是目前大力推進的重要任務。
國外的特色小鎮也不少,有些小鎮不僅具有優渥的人居環境、深厚的歷史文化遺迹和特色鮮明的城市風貌,而且很多還是著名大學、世界著名企業的總部所在地,集中了很多大城市也無法比擬的資源優勢。
國外的小鎮如何打造?從幾個案例中,便能有所了解。
法國格拉斯——全世界的香水之都
現代香水發端於16世紀法國南部的小鎮格拉斯,俗話說:「世界的浪漫在法國,法國的香氛在格拉斯小鎮。」
格拉斯小鎮位於法國東南部,地中海和南阿爾卑斯山之間,是一座環境優美清幽、氣候溫和濕潤、街道交錯狹窄的中世紀小城。它地處山區,較為溫暖,距離海邊20公里路程,特殊的氣候非常適合花卉種植,再加上地區人文和產業偏好,小鎮重點產業逐漸偏向花卉種植業及香水工業。花卉種植業包括了茉莉、月下香、玫瑰、水仙、風信子、紫羅蘭、康乃馨及薰衣草等眾多品種,其香精成為眾多香水師趨之若鶩的理由。
法國是世界第一香水出口大國,佔全世界香水出口量的38%。而位居蔚藍海岸的美麗小鎮——格拉斯,則是法國香水的第一產地,這個不到4萬人的地方,有超過30家的香水工廠。自18世紀末以來,格拉斯的香水製造業一直相當繁榮,風靡世界的品牌香奈兒5號香水就誕生於此,它也為法國贏得了「香水之國」的美譽。
格拉斯小鎮生產法國2/3的天然芳香,用於製造香水和食品調味料,每年香水業為小鎮創造超過6億歐元的財富。小鎮因為香水也設有國際香水博物館、弗拉戈納爾美術館、弗拉戈納爾香水工廠、普羅旺斯藝術歷史博物館等著名景點,吸引全世界的愛香及旅遊的人士到來。格拉斯每年舉行國際玫瑰博覽會和「茉莉花節」,在茉莉花節要舉行盛大的活動,裝飾華麗的花車穿過市鎮,並設置焰火、免費派對、民間音樂團體和街頭表演者等活動。格拉斯小鎮已成為探訪香水之路的旅行者們爭相拜訪的聖地之一。
格拉斯小鎮傍山而建,陡峭的台階像一條條蜿蜒的帶子,把小鎮那些散落的塔式建築和窄窄的石板路串在了一起。這裡面朝大海,夏季地中海吹來的季風濕潤宜人,阿爾卑斯山下的地下水加上充足的陽光,使格拉斯成為花草優生地帶。冬季聖誕節後,來自澳洲的黃絨花將格拉斯及整個藍色海岸染成金黃色;春季,染料木的黃花取代黃絨花;夏季,田中是紫色的薰衣草;5、6月份是玫瑰的季節,7至9月茉莉盛開。此外,還有月下香、玫瑰、水仙、風信子、紫羅蘭、康乃馨及薰衣草……由於格拉斯位處坡地,各個品種的花均找到了自己需要的海拔高度而各得其樂。每年在這個地區採集的花朵有700萬公斤之多。
在格拉斯小鎮附近的山丘里,一座寧靜的溪谷若隱若現,蜿蜒的鄉間小路從中間劃開,一條叫塞瓦捏的小溪平靜地流過,另一邊平坦的玫瑰與茉莉花田就是世界著名的香水聖地。這座名為Le Petit Campadieu的花田,法語的意思為「上帝的小營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香水的原料供應地。
其實,法國小鎮格拉斯最初成名於皮革業,後來因環境污染髮展了養花,再後來格拉斯便借了花的精髓成了世界的香水之都,如今旅遊業又成了小鎮的主導產業。由此可見,格拉斯小鎮歷經了多次的產業轉型,並最終走上了以綠色農業為基礎(鮮花)、新型工業為主導(香水)、現代服務業為支撐(旅遊)的經濟發展模式。
第一次轉型從16世紀初開始一直持續到17世紀中葉,這次轉型使格拉斯人拋棄了污染嚴重的手工皮手套生產,轉而生產更環保、附加值也更高的香精和香水。這次轉型有兩個方面的成功之處,第一是實現了香味皮手套對異味皮手套的淘汰,實現了產業的升級換代,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第二是善於發現商機的手工匠們主動放棄了皮手套產業,轉而進入附加值更高、具有更大社會需求的新興產業——香精和香水產業,以獲取更高的收益。
小鎮第二次轉型是近半個世紀左右的事情,它成功融入了全球產業鏈。今天,小鎮里一般使用蒸餾法來提煉精油,為了保證精油的質量,儘管成本很高但是作為原料的鮮花一直是手工採摘,特別是當地一種素馨花只能在凌晨4點到上午10點間採摘,這種近乎苛刻的傳統被一代代沿襲了下來。由於格拉斯本地採摘的鮮花成本過高,使得香水製造廠商進而轉向進口原材料,比如高質量的玫瑰花從保加利亞、土耳其和摩洛哥等國進口; 茉莉花來自埃及、義大利; 依蘭來自熱帶的葛摩和印度尼西亞;苦橙和檸檬主要產地也是義大利;珍貴原料霍廣香則多從印尼進口的。
格拉斯小鎮始終保持著活力,如今也仍在轉型與發展中。
美國格林威治——對沖基金的傳奇之地
在美國,有一個小鎮跟矽谷一樣有名。只不過矽谷講的是二進位(IT),這裡講的是衍生品(金融)。在矽谷,有神一樣存在的獨角獸公司,在格林威治,有傳說中才聽過的千億美元級對沖基金大鱷。這就是格林威治,世界對沖基金之都。
格林威治小鎮佔地面積只有174平方公里,是康涅狄格州的一個小鎮。但不凡的是,這座小鎮里卻集中了超過500家的對沖基金公司,其掌握的財富規模更是驚人,僅Bridge Water這一家公司就控制著1500億美元的資金規模。所以說美國格林威治小鎮是對沖基金的傳奇聖地,一點兒也不誇張。
格林威治小鎮離紐約州很近,坐火車35至40分鐘,大概相當於深圳到廣州的距離。每天早上能看到很多年輕人很有朝氣、衣著講究地從紐約州趕到康州上班,形成一條亮麗的風景線。
格林威治環境優美,風景如畫,別墅區眾多,非常安靜。大多數對沖基金的工作人員都能步行上班,滿眼儘是綠色,這個地方還很適合老年人,60歲以上的基金經理都能安安靜靜地過日子。
但是如果只是為住大房子,環境好,紐約北面遠離曼哈頓的這種地方也很多,為什麼一定是格林威治呢?
格林威治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目前的規模,可以說它是自發形成的,但是也有政府的因素在裡面。它的稅收特別優惠,這一點吸引了很多對沖基金在那裡落戶。
在幾十年前,格林威治開始發力吸引對沖基金的時候,當地稅收比紐約要低很多。大概一千萬美元的年收入,在格林威治要比在紐約省50萬美元。再加上本身環境也不錯,交通也方便,離紐約又不遠,這些節省的稅金切切實實吸引了最早的一批對沖基金企業。
格林威治的稅率也比紐約低,比如說房產的物業稅,小鎮只有千分之十二,近在咫尺的紐約州就要千分之三十。但稅率低,格林威治政府怎麼運行?很大程度上,要靠對沖基金大佬捐款,包括公立學校、教堂和圖書館等,這也是平衡預算的很重要的方面。
按理來說,對沖基金這種機構,交易上可以遠程下單,金融市場的交易所都只是變成了一個概念,地理位置並不重要,對沖基金應該並不在乎辦公的地區,為什麼一定要聚在一起呢?
實際上,對沖基金行業是對聚集效應要求最高的行業。
美國很多機構投資者都這樣說,他們選基金基本就在紐約和格林威治,其餘地方都很少去。很簡單,出差是需要成本的,機構投資者選擇對沖基金投資首先要對基金進行盡職調查,這就需要一個足夠多的走訪量。
而且,投資者維護投資組合還需要定期跟蹤,離著遠總歸不方便。這也是為什麼規模效應一旦建立起來,將很難撼動這個地位。
縱觀全球,對沖基金聚集區一般都放在沿海地區,因為網速非常重要。現在都是拼毫秒級的,網速差個幾秒就是很大的劣勢。此外,對沖基金中心還要離金融中心近,因為牽涉到銀行的兌換,至少要跟一個比較大的分行離得近。格林威治小鎮都滿足這些條件,所以自然而然地聚集了大量的對沖基金公司。
對沖基金基地還要有嚴格的安保系統。2003年在格林威治的地下室發生了一個很有名的綁架事件,ESL是一個很有名的基金,掌控著大概90億美元,它的老闆曾經是康州首富,這個人在地下的停車庫被綁架,綁架他的是三個小夥子,他們不知道他是康州的首富,就向他勒索,他就給了他們一張卡,這張卡里有500萬美元,那些人太高興了,就拿著500萬美元到外面買比薩,就在他們買比薩的時候警察根據交易記錄把他們抓起來了。這是外部安全的問題,還有一個內部安全的問題。1999年7月20日曾經發生過一個事件,某公司的對沖基金經理在兩個月之內把10.5萬美元的自有資金全部輸掉了,並懷恨他的同事,「我輸肯定是你贏」,就拿了一把自動突擊步槍打死12個人打傷13個人,當時在北美引起了非常大的震動。
現在,格林威治的安保系統非常強大,比如進門的地方有警犬,要是帶些什麼武器進來會被發現。安全問題已不用再擔心。
除了富麗堂皇的豪宅,格林威治還以水道、蜿蜒的鄉村路、森林、草地和峽谷著稱,這裡變成了世界最美的世界對沖基金之都。
丹麥卡倫堡——工業共生的生態之城
想像一下,若工業城市的產業鏈就像條食物鏈,A 公司的廢物是B公司的食物,發電廠的蒸汽提供給製藥廠,製藥廠的污泥變成鄰近農場的肥料,這樣的模式可能發生嗎?
丹麥卡倫堡市正是企業共生與循環經濟的體現。卡倫堡位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西邊約百公里,是個規模不大的小鎮,居民約5萬。過去40年來,卡倫堡創造出產業共生模式,你的廢物是我的原料概念,證明跨產業的資源循環利用並非夢想。
最初,這裡只有一座火力發電廠和一座煉油廠。經過數年的發展,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卡倫堡的主要企業相互間交換蒸汽、不同溫度和不同純凈度的水以及各種副產品或者「廢料」。上世紀80年代以來,當地發展部門意識到它們逐漸地也是自發地創造了一種體系,將其稱之為「工業共生體系」。「工業共生體系」的發展使這個不為人知的小鎮在世界上知名起來,歷經幾十年的發展,其規模和影響力不斷擴大,已經成為其他國家發展循環經濟、實施區域循環經濟的傳統典範。
據了解,目前在卡倫堡工業共生體系中主要有四家企業:丹麥最大的火力發電廠阿斯耐斯瓦爾蓋發電廠,發電能力為150萬千瓦;丹麥最大的煉油廠斯塔朵爾煉油廠,年產量超過300萬噸,消耗原油500多萬噸; 丹麥最大的生物工程公司挪伏·挪爾迪斯克公司;瑞典企業吉普洛克石膏材料公司。
卡倫堡市政府也參與了該共生體系的運行,它使用發電廠出售的蒸汽給全市供暖。共生體系內的成員相互間的距離不超過數百米,由專門的管道體系連接在一起。此外,工業園區內還有硫酸廠、水泥廠、農場等企業參與到了工業共生體系中。
由於進行了合理的鏈接,能源和副產品在這些企業中得以多級重複利用。這些企業以能源、水和廢物的形式進行物質交易,一家企業的廢棄物成為另一家企業的原料。煉油廠的廢水經過生物凈化處理,輸送到發電廠,作為發電廠冷卻發電機組的冷卻水。煉油廠生產的多餘燃氣則作為燃料供給發電廠,部分替代煤和石油,每年能夠使發電廠節約煤3萬噸,節約石油1.9萬噸。同時這些燃氣還供應給石膏材料廠用於石膏板生產的乾燥之用。發電廠產生的蒸汽供給煉油廠和製藥廠(發酵池),同時,發電廠也把蒸汽出售給石膏廠和市政府,它甚至還給一家養殖場提供熱水。發電廠一年產生的7萬噸飛灰,被水泥廠用來生產水泥。企業間通過這種「互助」,實現了廢棄物的循環利用,達到了節能減排的目的。
據了解,卡倫堡16個廢料交換工程總投資為6000萬美元,而由此產生的效益每年超過1000萬美元,取得了巨大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要探求卡倫堡小鎮的發展動力,可以看出,第一個驅動力來自於政策機制。政府在制度安排上對污染排放實行強制性的高收費政策,這使得污染物的排放成為一種成本要素。例如,對各種污染廢棄物按照數量徵收廢棄物排放稅,而且排放稅逐步提高,迫使企業少排放污染物。為了防止企業在追求利益的動機驅動下隱瞞危險廢棄物、逃避廢棄物排放稅而給社會造成巨大危害,對於危險廢棄物免徵排放稅,採取申報制度,由政府組織專門機構進行處理。與此同時,對於減少污染排放則給予經濟激勵。這是卡倫堡生態工業模式產生的基本原因。
第二個驅動力來自於企業經濟效益和長期發展。卡倫堡地區水資源缺乏,地下水很昂貴,發電廠的冷卻水若直接排放不僅會導致水的供給短缺,使得當地其他企業無水可用,發展受到限制,而且還要繳納污水排放稅。因此,其他企業就主動與發電廠簽訂協議,利用發電廠產生的冷卻水和餘熱。因為在卡倫堡,對於那幾家企業來說,加工廢水重新利用的成本與繳納污水排放稅相比可以節約50%的成本; 而與直接取用新地下水相比可以節約成本約75%。因此,水的循環利用成為最早循環利用的生產要素。這是卡倫堡生態工業存在並發展的核心。
第三個驅動力來自於企業的生態道德和社會責任。卡倫堡的製藥廠利用製藥產生的有機廢棄物製造有機肥料,免費送給周圍的農場使用,作為回報,企業從農場獲得農產品做原料。這使製藥廠與農場之間成為循環經濟聯合體,實現了污染物的零排放。這是製藥企業追求對社會負責任形象和生態道德的結果。
同時,丹麥卡倫堡還積極打造綠色宜居環境,引導地區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良性循環。
————————————
本文摘自:解放日報
在浙江特色小鎮模板帶動下,「特色小鎮」的發展模式似乎以救世主的姿態傲然出現,國內大多數省市都摩拳擦掌,紛紛公布自身的小鎮計劃,幾年內要打造50個、100個特色小鎮的發展規劃屢見不鮮,彷彿特色小鎮已成為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良方。轟轟烈烈的特色小鎮建設大潮,裹挾著政府衝動和民間熱情的狂歡。從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從產業地產商到住宅開發商,大家都將目光聚焦於各類特色小鎮。
而中國此輪特色小鎮建設風潮,政府行政化主導的痕迹依然十分明顯,雖然地方政府已經在著力強調「產城融合」,不再像以往一樣單純著迷於基建和房地產開發,但是如何真正做出符合自己資源稟賦的特色,讓產業發展周期和城鎮發展周期慢慢走到同步軌道上,防止千城一面,其實還有很多艱巨的挑戰。
國外許多知名小鎮的發展模式已經表明,特色小鎮的建設和成型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往往要耗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時間,且需要諸多要素在市場調配下自然甚至偶然性集聚。橙園區甄選出國外著名的成功的三個特色小鎮,從其發展理念到運營模式加以詮釋,希望能夠對當前的「小鎮建設」熱的盲目於跟風中給予一絲理性的引導與建議。
推薦閱讀:
※別了,特色小鎮
※日本的特色小鎮是怎樣生長出來的?
※他山之石丨健康小鎮開遍全國,規模超5000億,他們憑什麼成功?
※碧桂園是如何做科技小鎮的?
※輕井澤——日本NO.1的世界級文旅小鎮,是怎麼做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