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好江南 南泥灣里傾聽酸甜苦辣

延安特快>特別關注正文陝北好江南 南泥灣里傾聽酸甜苦辣http://yanan.hsw.cn11-03-21 09:07

南泥灣鎮南泥灣村村民侯秀珍(右)在採訪結束後請記者為他們一家(丈夫、女兒)合影。記者關切攝

南泥灣鎮的紀念雕塑

當年開荒的情景大生產運動之前的民謠是這樣唱的:南泥灣呀爛泥灣,荒山臭水黑泥潭……毛主席發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號召後的幾年,這裡成了「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好江南」。南泥灣是南泥灣精神的誕生地,伴隨著《南泥灣》,它被全國人民熟知。「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方。好地方呀么好風光,好地方呀么好風光,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被人們傳唱了60多年的歌曲《南泥灣》,是建國後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國革命歷史的大型歌舞作品《東方紅》的34首插曲之一。那麼,這首膾炙人口、享譽國內的經典民歌是怎樣創作出來的呢?其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日前,記者來到南泥灣進行了尋訪。走進南泥灣從延安到南泥灣,直通柏油公路,坐汽車只需半個多小時。而抗戰時期,騎馬要走3個多小時,步行要走1天。南泥灣位於延安東南45公里處的汾川河上游,抗日戰爭時期,是陝甘寧邊區的南大門,八路軍三五九旅在此駐防。從延安到南泥灣,如今直通柏油公路,坐汽車只需半個多小時。而抗戰時期,騎馬要走3個多小時,步行要走1天。南泥灣大生產展覽館位於陽灣鎮東側。展覽館門前的廣場上,矗立著一組八路軍將士開荒種地的雕塑,姿態各異,栩栩如生。展覽館左側的南泥灣大生產紀念碑上,鐫刻著毛主席的手書——「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展覽館內,一段段文字,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實物,翔實而生動,把人帶進60多年前的戰鬥歲月。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停發八路軍的軍費開支,並調動幾十萬大軍,在陝甘寧邊區實行了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企圖「困死、餓死」八路軍。展櫃里陳列的米糠、野菜、皮帶,一度成為邊區軍民賴以充饑的食物。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怎麼辦?展板上,毛澤東1939年2月在延安生產動員大會上的名言赫然眼前:「餓死呢?解散呢?還是自己動手呢?餓死是沒有一個人贊成的,解散也是沒有一個人贊成的,還是自己動手吧——這就是我們的回答。」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從此展開,三五九旅首當其衝。 1941年3月,全旅將士高唱「一把钁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戰歌,在旅長王震率領下,分批從綏德警備區開進了南泥灣。一邊練兵,一邊屯田墾荒,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歌中所傳唱的南泥灣是美好的,然而初來南泥灣的屯墾戰士們所面對的,卻是生存條件異常艱苦的南泥灣。從留下的歷史圖片,能夠讓我們感受到當時的荒涼景象:「南泥灣呀爛泥灣,荒山臭水黑泥潭,方圓百里山連山,只見梢林不見天,狼豹黃羊滿山竄,一片荒涼少人煙。 」「當時的南泥灣雖已田地荒蕪,但植被覆蓋良好,土地肥沃,可墾面積大,有很大的開發空間」,南泥灣舊址張主任介紹,「同時,緊鄰的宜川被國民黨控制,南泥灣成了延安的南大門,在此屯兵生產,也是保衛邊區的戰略部署,如此便能夠做到生產戰鬥兩不誤。 」儘管困難重重,但將士們深信「人定勝天」的道理。沒有房子住,就搭草棚,挖窯洞;沒有糧食,就趕到幾十公里甚至數百公里以外去背糧、運鹽,到山上去挖野菜,打野獸;工具不夠用,就從倒塌的古廟中抬來破鍾,收集敵人扔下的彈片,打鐵製造農具,將士們用歌聲喚醒了沉睡的土地,用汗水澆灌出萬畝良田。極度惡劣的自然環境使得部隊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進駐南泥灣的前兩個月,犧牲的戰士就接近1/10,這些戰士大多是餓死、病死的。現在,距離南泥灣不遠的九龍泉有座烈士紀念碑,碑身上銘刻著密密麻麻的革命烈士名單。「氣死牛」造就陝北「好江南」一位農民不服,提議他和牛比賽開荒,結果,牛被累得口吐白沫,郝樹才還生龍活虎,從此「氣死牛」就成了開荒能手的集體雅號。南泥灣鎮南泥灣村村民侯秀珍的公公劉寶寨是當年三五九旅九團九連連長,大生產結束後就留在了南泥灣,直到1984年去世。「聽公公說,剛開始的情況真是太艱難了,要啥沒啥,大家也都是在林子里逮著啥吃啥。山上的野樹、野草都長有棒刺,一些戰士的皮膚被割爛以後,因為缺醫少葯最後就發展成了皮膚感染。 」在三五九旅,上至旅長軍官,下至士兵伙夫,將士們兩頭不見太陽地上山開荒,開展勞動競賽,使得旅部不得不制定了一條奇特的勞動紀律:勞動時不得「早到遲退」。「氣死牛」郝樹才的事迹至今被人津津樂道。 1943年3月,三五九旅94個開荒能手齊集一起,進行生產大比武,一連3天,郝樹才天天保持4畝以上紀錄,一位農民不服,提議他和牛比賽開荒,結果,牛被累得口吐白沫,郝樹才還生龍活虎,從此「氣死牛」就成了開荒能手的集體雅號。為了使生產少走彎路,旅長王震特意聘請71歲的農民朱玉環為生產教官,還親筆簽發了一份「執照」,上面寫道:「南泥灣勞動英雄朱玉環,現年71歲,參加我軍。茲委任為本旅農業生產教官,指導本旅各部農業生產,他到各處巡視之時,望各部官兵向他請教,虛心地接受他的指導和批評,並應很好地照顧。 」從此,朱老漢就成了三五九旅種植莊稼方面的「首長」。將士們在南泥灣除了進行農業生產,還自辦工廠、合作社,大到軍工機械,小到棉布火柴都是自己造的。肥皂是「大光」牌的,自造的「馬蘭紙」可以寫鋼筆字,自製的紐扣有錫、銅、木三種,牙刷、牙粉沒有一個是進口的。生產的物品自己用不完,三五九旅在周邊開辦了十幾家「光華商店」,戰士們還到三邊地區(靖邊、安邊、定邊)馱鹽回來賣,在南泥灣形成了以農為主,工、商並舉的發展方式。展板上有這樣一組數據:1941年,三五九旅共開荒種地11200畝,收穫糧食1200石,打窯洞1000多孔,蓋房子600餘間。到1944年,開荒26萬多畝,產糧近4萬石,三五九旅不僅做到糧食、經費自給自足,而且積存了一年的儲備糧,還首次向邊區政府上交公糧1萬多石。短短3年時間,昔日的「爛泥灣」變成了「米糧川」、「好江南」,三五九旅將士譜寫了一曲戰天鬥地的壯歌,書寫了一段舉世聞名的傳奇,創造了光耀千秋的「南泥灣精神」。第三五九旅以開發南泥灣的優異成績,為大生產運動樹立了一面光輝旗幟,其經驗很快被推廣到各抗日根據地。《南泥灣》最早是《挑花籃》的插曲編創人員經過一番苦思冥想,終於構思出一個名為《挑花籃》的秧歌舞,由8位女演員挑著8對花籃,伴著插曲在台上表演,插曲歌詞的最後一段名叫《南泥灣》。自1942年起,南泥灣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就強烈吸引著許多知名人士,他們絡繹不絕地前來參觀訪問,並寫下了不少詩文。著名愛國將軍續范亭的《南泥雜詠》20多首詩作,著名詩人蕭三的詩歌《我兩次來到南泥灣》,詩人何其芳的散文《記王震將軍》等,都對南泥灣墾荒的成就給予了高度讚揚。1943年,陝甘寧邊區軍民大生產運動漸入高潮,作為「生產模範」的第三五九旅,更是名震邊區。這一年,延安軍民精心籌辦了慰問品,並帶上文藝節目,要到南泥灣去慰勞第三五九旅全體官兵。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秧歌隊在負責準備文藝節目時,就想到應該排練一個和三五九旅有關聯的節目。編創人員經過一番苦思冥想,終於構思出一個名為《挑花籃》的秧歌舞,由8位女演員挑著8對花籃,伴著插曲在台上表演,插曲歌詞的最後一段名叫《南泥灣》。詩人賀敬之接到為該插曲創作歌詞的任務後,結合自己對邊區軍民大生產運動特別是三五九旅墾荒南泥灣的深刻認識和體會,充分醞釀、一氣呵成寫出了歌詞,由馬可採用陝北民歌的調式,為它譜了曲。1943年2月5日,農曆正月初一,是中國人民傳統的節日。一早,延安的群眾就敲鑼打鼓、扭起秧歌到棗園給毛澤東等中央首長拜年。朱德特地從王家坪趕來,和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一起,同群眾坐在廣場上欣賞演出。成千上萬的人圍成一個大圈,秧歌隊在圈裡演唱:「陝北的好江南,鮮花開滿山,開(呀)滿山;學習那南泥灣,處處是江南,是(呀)江南……」秧歌舞《挑花籃》在南泥灣慰問演出中,極受三五九旅全體官兵的歡迎。王震高興地走上舞台,與該節目的演員一一握手,並與她們合影留念。歌曲《南泥灣》就這樣誕生了。後來,隨著《挑花籃》在陝甘寧邊區的巡迴演出,特別是由郭蘭英演唱之後,這首歌迅速在邊區走紅,並傳遍全國,成為經典流傳下來。從1943年在「陝北好江南」的軍民合唱,到新中國第一部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鎂光齊聚;從郭蘭英民歌小調的熱情頌揚,到崔健搖滾風格的狂熱嚮往,再到蘇醒說唱的革新「驚艷」,一支紅色經典,經久不衰,是因為整個時代在不斷倡導「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時候,我們更多的還是回憶那塊「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紅色故地,那個叫做「南泥灣」的地方……「南泥灣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其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內核,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戰勝困難。 」中國延安幹部學院副教授肖純柏說。(關切)
推薦閱讀:

尋夢江南【圖】
江南辟穀訪道記(6)《養生大會與真誠之言》---陳全林
聽風淺吟,江南又煙雨
煙雨里的小鎮 流水江南煙籠人家
粉牆黛瓦,吳冠中筆下的別樣江南

TAG:傾聽 | 江南 | 陝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