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光養晦」的美國,為何在南海如此「進取」

2015年10月08日 10:13來源:澎湃新聞網

13人參與 4評論

金燦榮也注意到了奧巴馬本人的因素。「回歸亞太是他很得意的一招,別的地方都可以收縮,但是這個他得堅持。整個戰略界是進取的,他們願意跟中國對抗。「

【編者按】

今年9月,習近平將首次以中國國家主席的身份對美國進行正式訪問。6月底,最新一輪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將有望迎來最重大進展——雙方將就雙邊投資協定交換負面清單。中央軍委副主席范長龍時下正在美國訪問。中美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對話將在未來三個月迎來新一輪的高潮。

與此同時,美國國內一股對華焦慮感近來正在瀰漫,對中美關係保持樂觀態度的學者聲音有所減弱。尤其在南海這個原本並不屬於中美雙方核心關切的議題上,中美官員卻打起了空前激烈的爭論戰。從網路黑客到亞投行,從「中國威脅論」到「中國崩潰論」,從學術圈到媒體圈,中美雙方似乎對彼此都變得不那麼友好。

在這樣的背景下,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推出「中美策」專欄,集納中美兩國學者甚至官員的聲音,希望為推動兩國關係在新時期的健康發展提供積極的思維角度,提出建設性的論點。

「從奧巴馬六年來的外交實踐及其指導思想和理念來看,美國實現了一種外交轉型,可以說進入一個美國特色的『韜光養晦』階段。」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緝思在今年早些時候的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

在分析美國的「韜光養晦」是短期行為還是長遠趨勢時,王緝思提到包括「南海領土爭端、中日關係緊張」等因素,「都未從根本上損害美國的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但是,當出現重大危機時,『韜光養晦』原則將受到嚴重考驗。」

近段時間,美國對中國在南海的島礁建設持續發難,美軍不僅派偵察機搭載本國記者抵近中國島礁拍攝,甚至放言美國艦機下一步可能將會進入中國島礁周圍十二海里以內。

奧巴馬政府為什麼會一邊在全球收縮、剋制,一邊在南海進取、挑事?美國這種姿態導致中美擦槍走火的風險有多大?

擔憂中國

「南海,有一點不同。奧巴馬總體上慎重,慎用武力,但具體落到政策上,他還是強調中國是最重要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

金燦榮認為,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去索契見普京,就是美國想安撫俄羅斯,把烏克蘭問題平息下來,然後集中精力對付中國。

「美國的智庫、媒體、議員都非常激烈地討論中國在南海擴建島礁意圖何在?他們的關注點好像也不是說島礁的歸屬問題很重要,他們就擔心中國是不是要把美國的勢力趕出亞洲去,這是美國人相當一致的一種焦慮,所以他們就主張美國要頂住。」6月4日,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編著的《美國研究報告(2015)》發布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瑩回顧上個月美國之行感受時說道。

傅瑩所說那種擔憂,在美國政府官員的話語里更是有充分體現。

「國際法很清楚,任何建設都不會改變或加強一國領土主張的法律效力。不管你往礁石上堆多少沙子,你都不能建造出主權。那麼我的問題是:中國意圖用這些前哨做什麼?」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丹尼·拉塞爾上個月在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作證時如此說道。

美國國防部長阿什頓·卡特也在剛剛結束的香格里拉對話會上點名中國,表達了對南海填海造地的關切:「作為一個太平洋國家,一個貿易國和國際社會的一員,美國完全有權利介入和關注。」

傅瑩認為,謹慎或焦慮是當前美國對華看法的一種主導性情緒,「很多人都比較坦誠地表達了對中美關係能不能穩定發展的擔憂」。

「在美國智庫和媒體看來,正是因為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所以無論中國做什麼都會引發美國人的關注和疑慮。中美之間無論出現什麼樣的分歧,比如南海問題、網路安全問題、高科技、軍事問題,只要出現分歧、出現問題,都很容易被放大、被政治化。」傅瑩說。

「美國主要是對中國戰略意圖持懷疑態度,認為中國在亞太地區要挑戰美國領導權,挑戰美國在二戰後建立的地區秩序。」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韋宗友對澎湃新聞分析。

相比美國人在南海問題上非常急躁、充滿疑慮的情緒,「在中國人看來,美國這些年在南海問題上,一直是保持一種強勢介入的姿態,給中國人的感覺就像是衝進瓷器店的鷹。」傅瑩表示。

安撫盟友

「我之前講過,一個人的領導地位,三分是靠實力,七分是靠朋友的信任。本來朋友有點不信任你的時候,你再收縮,那不是加速衰退。」金燦榮告訴澎湃新聞。

金燦榮認為,雖然奧巴馬本人是趨向於慎重,或者不要濫用力量,但是奧巴馬主義並非美國整體戰略。比如「共和黨這邊,麥凱恩就不這樣想,麥凱恩認為美國的力量確實比以前弱一點,特別是有一些朋友現在對美不信任,這個時候美國得示強,反倒不能弱。」

「所以,美國內部是分裂的。整個美國戰略圈現在的態勢還是進取的,但因為奧巴馬是總統,目前他說了算,所以顯得美國現在弱一點。」金燦榮對澎湃新聞解釋。

另據《美國研究報告(2015)》分析,奧巴馬政府出台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初衷之一,就是由於其前任小布希政府的亞太政策招致亞洲盟友的激烈批評,「東南亞國家普遍感到被美國忽略了。」

上述報告分析認為,美國維持在亞太的前沿軍事存在,「不僅是為了重新使美國的朋友放心,也為了提醒其他國家,美國仍然是地區和平與穩定的最終保證。」

因此,「在把戰略重心轉向亞太地區的同時,美國不僅對東海和南海島嶼主權爭端的關注加大了,而且多次在中日、中菲、中越的東海和南海島嶼主權爭端中站在中國的對立面。」

而據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去年4月發布的《對再平衡進行再平衡——資助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外交戰略》報告,美國國務院、商務部等為亞太再平衡而獲得的新增資源,遠遠落後於國防部。

2011年起美菲合作重點開始轉向來自南海的外部潛在威脅。2013年底,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宣布向菲安全部隊提供四千萬美元援助,助菲增強海上防衛和應對中國南海政策的能力;2014年,美菲簽署為期10年的《美菲加強防務合作協議》。

美越之間的防務合作幾乎就是從奧巴馬政府時期啟動的。2014年,美國部分解除對越武器禁運,允許向越南出售與海上防衛有關的裝備;美對越軍事資助項目資金從2009財年的數十萬美元急劇增加到2015財年的超過一千萬美元。

金燦榮也注意到了奧巴馬本人的因素。「回歸亞太是他很得意的一招,別的地方都可以收縮,但是這個他得堅持。整個戰略界是進取的,他們願意跟中國對抗,奧巴馬至少在這一點上是同意的。」金燦榮藉此認為,儘管美國整體戰略有一點收縮,但在南海它仍是進取的。

有限介入?

既如此,美國有無可能為了菲律賓、越南或者它所主張的「航行自由」,而不惜在南海與中國擦槍走火呢?

Q:如果美方艦機進入這些島礁12海里以內,中方認為有理由對其開火嗎?

A:同世界上其他主權國家一樣,中國有自衛的權利和能力。

以上是5月28日,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的對話片段。隨後,6月4日崔天凱接受CNN採訪被問到中美是否會在南海必有一戰時,崔天凱回答說:「我不認為中美會因為這個問題而走向對抗和衝突。」

《美國研究報告(2015)》認為,「在南海島嶼主權問題上,美國與菲律賓的目標並不一致。」「美國更關注的是航行自由、維持地區和平與穩定、尊重國際法,用和平手段解決領土爭端等。」

上述報告指出,美國「對菲律賓、越南等國在南海主權問題上採取的行動表示同情,一方面是為了遏制中國在南海問題上日益『強勢』的政策和『不符合國際法』的行為,另一方面是為了在東盟國家中贏得好感。」

「在亞太問題上,美國有個底線,它不希望跟中國發生衝突,在動用武力上奧巴馬的門檻是非常高的,尤其不願意跟大國發生衝突,認為大國間還是需要合作。」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韋宗友向澎湃新聞表示,中美之間真正發生海洋衝突的可能性是比較微弱的。

對於上述問題,金燦榮認為中美雙方態度是,一方面是要控制危機,另一方面立場其實一點沒有變。

「香格里拉對話會給人的感覺就是,態度比會前要好一點,但基本立場都是很堅定的。所以我們不會理它,我們會繼續建島。美國方面,我估計會繼續進來。不排除某一個點上,它真得就派艦機到我們十二海里去了,溜達一圈它就可以交代,說你看我言出必行,我進去了。」金燦榮對澎湃新聞說。

「中國肯定也會派艦機去趕。他走了以後,中國也會宣布,我勝利了,我把他趕走了。大家都有交代了。但這過程當中可能有一些小風險。」

「但我個人估計,它就是進十二海里,也會跟中國打招呼的。中國也會告誡前線指揮官——冷靜——因為現在不是打的時候。所以,從現在到2018年,這三年,我估計這種危機會出現一兩次。」金燦榮認為,等到2018年之後,按照計劃,中國大致完成了島礁上的建設,屆時中美在南海軍事力量對比發生改變,美國就不會鬧了。

「它會覺得很無趣。」金燦榮說。

推薦閱讀:

平常心和進取心
平常心看諾獎 進取心看莫言
有進取心的人的八字特徵
如何讓兩個錢包轉起來 左手穩健右手進取(第1頁)
進取之路,不忘初心

TAG:美國 | 進取 | 南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