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四季晨昏方位不同,同一種病的治法理應不同(收藏貼)

2017-09-01 潘毅

以下為視頻內容摘要周易是中華文化的主源頭《周易》由《易經》和《易傳》兩部分組成,是中華文化的主源頭。「《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三聖指的是伏羲、文王、孔子;三古指的是上古伏羲畫八卦,中古周文王在八卦基礎上畫六十四卦,同時配上卦辭和爻辭,然後下古孔子作《易傳》,註解《易經》。《周易》的地位,它在漢代是六經之首,六經是《詩》《書》《禮》《易》《樂》《春秋》。到了魏晉成了三玄之冠。玄學在古代是高級的學問,討論的學問都是很玄妙的。三玄是《周易》《老子》《莊子》。為什麼《周易》是三玄之冠?老子跟莊子都是文字,不管多麼深奧,它的解讀相對容易。而《周易》是什麼?《周易》是符號,符號的可解讀性豐富得多,不同學派、不同門類、不同領域的人,解讀同一個符號,得的啟示是不一樣的。所以這裡存在著很大的解讀空間。到隋唐成為了十三經之首,到了宋元成為了群經之首。它排第一的原因是因為它的思維方式引領諸經,也就是大部分的經典其實是在《周易》的思維方式籠罩下,包括《黃帝內經》。我們學中醫就是追到《黃帝內經》,以為那就是源頭,其實源頭的源頭是《周易》。古代中華文化,不管是科學領域還是文化領域,基本上其說理方式跟思維方式都是在《周易》體系下,他們在同一體系,相通性很大,所以可以相互借鑒。如果你參加《周易與中醫學》這個課程,學完之後你發現用這套方法來解讀中醫,是把中醫解得簡易了。為什麼?《周易》就是三個易,第一個,核心思想是變易,講變化之道;第二個是簡易,大道至簡;第三個是不易,也就是說它講的原理是千古不易的。所以《周易》的其中一個核心是簡易。《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有這麼一句話:「易之為書,推天道而明人事者也。」按照天地自然的規律推導出來的,既然是推天道而明人事,那麼在醫學上就是「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醫事者也。」「易」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學、以逮方外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就是說,各領域都可引用《周易》的符號、易圖和它的思維方法來解說問題。太極—四象—八卦《周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周易·繫辭上》來源於《易傳》,所以嚴格來說,對中醫學的思維方法和實際操作影響比較大的,不是《易經》本身,而是孔子的《易傳》。包括先天八卦、後天八卦、太極、四象,這種形成文字的概念是在《易傳》,而不是《易經》。

簡化太極圖「太極」,我們最常看見的是這個太極圖,這個不標準。那標準的太極圖在哪裡?我們在課堂上再講。這是簡化太極圖,好用、好看,關鍵是好畫。這裡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是什麼?兩儀是陰和陽。這個圖有陰有陽,白色代表陽,黑色代表陰。既然這裡有了陰陽,本質上就是兩儀圖。「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四象示意圖這個四象圖意味著什麼?陰陽是四象的前身。那我們再倒推,太極是兩儀的前身,那就意味著太極其實未見陰陽。所以我剛才說常見的太極圖其實不是原生態的,但是由於大家都把它叫太極圖,所以現在也沒必要改。「四象」是什麼?學中醫的人,對這個名稱內涵不陌生。太陽、太陰、少陽、少陰這幾個概念來自六經,但是幾乎沒有老師告訴你,「太陽、太陰、少陽、少陰」來源於四象。我們的六經「陽明」「厥陰」這兩個概念是在四象基礎上,中醫學因應自己的六經體系,人為地加了兩個上去,它本身不是陰陽體系之中的固有名詞,而是中醫學學科類的拓展名詞。我們看四象的內容。看它的畫法,我們可以把中間的太極圖當作地球,中間有一條灰色的線就是地平線。「太陽」相當於中午日到中天,能看見整個太陽。「太陰」相當於半夜12點,人站在地平線是看不到太陽的,全黑。太陰也叫月亮。「少陽」相當於早上太陽在東方升起,看到半輪紅日。「少陰」相當於傍晚太陽下山。太就是多,太陽就是陽最多,太陰就是陰最多。少陽,陽有了,不算多;少陰,陰有了不算多。少陽有一個趨向,向太陽方向發展上升。而少陰是向太陰方向發展下降。四象的意蘊就比兩儀要豐富,兩儀陰陽就是分類,哪些屬陽,哪些屬陰。你有沒有發現,四象已經有了量化的表現。此外它還有一個趨向,少陽往太陽走,少陰往太陰走。第三,少陽是從太陰發生出來的,所以下半部分是陰,它是向太陽方向走,上半部分是陽。

少陽變成太陽再看少陰,少陰是從太陽發生出來的,所以下半部分代表根源是陽,上半部分代表發展方向,往陰走。所以有了量的變化,有了趨向有了來源,也就是說四象的意向比兩儀更豐富。

少陰變成太陰「四象生八卦」。再來看八卦。

卦的基本符號:一橫不斷的是陽爻,斷開來的陰爻。八卦是由陰爻、陽爻按三重疊的方式出現。一個陽爻一個陰爻,代表了兩儀。四象怎麼表達?太陽兩個陽爻,太陰兩個陰爻,少陽下面陰爻上面陽爻,然後少陰上面陰爻下面陽爻。

你會發現兩儀、四象、八卦是一層層往裡深挖的,從太極到兩儀到四象到八卦,它們的說理越說越細,越說越有層次感。今天由於時間有限,八卦可能無法充分展開,主要讓你們領略的是兩儀、四象。天人太極相應首先看天人太極相應,我把剛才的四象變成了一個時空圖。

晝夜晨昏:一天之中光明最高、溫度最高是中午,所以午放在最高處;一天之中最黑暗的、最冷的是半夜,夜在最低處;早上陽氣有了,溫度慢慢回升,然後明亮度增加,放左邊;傍晚太陽下山,溫度減低,明亮度下降,放右邊。一年四季:夏天最熱放到最高處,冬天最冷放在最低處,春天回暖放左邊,秋天轉涼放到右邊。東南西北方位:南方最熱,放太極的頂點;北方最冷,放最下面;東方太陽升起的地方,放左邊;西邊太陽下山的地方,放右邊。春夏秋冬、晝夜晨昏、東南西北,整個時空框架就搭建起來了,中醫的天人合一理念就由此可以落到實處。剛才講推天道明醫事,時空框架搭建起來了,那就可以做到什麼?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老子並沒有講清楚這個道,沒有告訴你怎麼效仿。誰告訴你?孔子。孔子有一句話: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道落到陰陽,陰陽可以構建時空框架。什麼叫道?道的其中一個解釋是天地自然的規律,晝夜晨昏跟春夏秋冬是周而復始的東西,完全可以把它當作天道,然後就可以推導了。上面這個太極圖構象的原來模型是地球。地球人站在地球觀察宇宙,既然地球就不是一個平面的圖,而是一個三維的球體,那除了上下左右方位,它應該還有內外。比如這個箭頭指過來東南方,從春夏看,那麼地球是陽在外陰在內,天人合一也應該是陽在外陰在內。

假如是從秋冬這個角度看,那麼就是陰在外陽在內。

兩者有什麼區別?比如春夏之間,人體陽氣分布到體表,腠理就疏鬆,陽氣便於發散出去,這樣便於發汗。而秋冬是寒冷的,陰在外陽在內,那麼腠理是緻密的。1春夏VS秋冬若得了外感風寒,春夏感一次,秋冬感一次。若很粗糙地辨證,大概是用麻黃湯。那麻黃湯春夏用還是秋冬用效果更容易顯出來?春夏。麻黃湯麻黃 桂枝 杏仁 甘草麻黃湯用於風寒犯肺,也可以表達為表寒證。春夏之間,人的陽氣在體表,腠理疏鬆,汗容易出來。正常生理是表熱,病理表現是表寒。這個時候用麻黃湯,不需要太多,輕劑量就能達到發汗效果。但是秋冬同樣外感風寒,治則一樣,還是用麻黃湯,可能需要的量更大一點。2上午VS下午我們再把剛才例子的時間間隔縮小一下。因為一個人很難春夏感一次,秋冬感一次,程度還差不多。這個人同樣外感風寒,一天之中用麻黃湯,你說是上午到中午用更佳,還是晚上用更佳?上午。3南方VS北方還是同一個原理,上午的時候陽氣在體表,這個時候同一付方,麻黃湯這個時候吃,效果更明顯,晚上可能會沒那麼明顯。東南方的人,麻黃湯的用量不需要很大,療程不需要很長;西北方的人麻黃湯需要增量。推天道明醫事。但是現在醫生大多囑咐用藥飯前飯後,從對胃腸道刺激的角度考慮。這並不是中醫的原生態的天人合一的觀念。太極圖指導感冒治療我在治療感冒時,用得最多的是桂枝湯,第二個是三仁湯,三仁湯治濕溫。首先廣東熱,其次比較濕,再加上現在的暑濕季節特別容易出現濕溫。怎麼判斷濕溫?首先最簡單的判斷是舌紅苔黃膩。但是這個舌象在廣東人當中很常見,很難只根據舌象就判斷是濕溫。其實最容易判斷的是感冒時候發熱的熱型。首先午後熱身,中午之後加重。另外一個是身熱不揚,意思是一開始摸他不覺得很熱,但是越摸越熱。第三個汗出熱不解。我們就用太極圖來解釋一下這個現象。午後從陽入陰,陰主濕。我們把濕溫的要素簡化,就是濕跟熱,溫熱屬陽,濕屬陰。假如濕溫發熱,若出現在早上,早上陽氣在體表,熱容易透出來,所以即使是它不減退,至少它不加熱。但是一到了中午之後,是陰在外陽在內,濕把熱裹在裡面。濕為陰邪容易阻遏氣機。氣一憋住了,容易郁而化熱,那就熱上加熱。

為什麼汗出熱不解?因為濕在外,用了藥物濕排出來了,可裡面的熱沒那麼容易透出來。但是我們現在有個慣性思維,一看見小孩、大人發熱,首先關注他的溫度有多高,很少會考慮早上、下午、晚上的對比。廣東人發熱,有五到七成是午後加重,濕溫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任何中醫的癥狀療效其實有內在機理,你如果把內在機理弄明白了,治療起來很方便。三仁湯杏仁 生薏苡仁 白蔻仁 半夏飛滑石 白通草 竹葉 厚朴三仁湯是一個很奇怪的方。整個方沒什麼清熱的葯,而且祛濕也不算強,但是它就是有效。它充分利用三焦的概念,三焦是氣跟水液運行的通道,由這個例子可以了解到,中醫的東西是有據可循。按照這個太極圖,你能推得出人的春夏秋冬、晝夜晨昏、東西南北的生理狀態不同、病理狀態不同、診斷的不同、治療不同、用藥不同。比如針灸,南方人用效果好還是北方人用效果好?南方人。南方人陽氣浮在體表,針入氣應;北方人陰在外陽在內,氣應更難一點。針灸上午好還是下午好?上午好。上午陽氣在體表。出太陽的時候好,還是陰雨天效果好?出太陽的時候,因出太陽時人體陽氣浮在體表,依次類推……所以中醫的好處是可推。我們現在學的所有中醫藥教材是事無巨細地告訴你那個理,沒告訴你怎麼推。而且這個理說得沒人家西醫細緻,所以容易下意識地覺得中醫不如西醫,為什麼?說理不夠西醫細緻,大的思路又不會推。但是若會推的話,根本不需要描述那麼細,細節可以自己推導,這才是中醫。未完待續

潘毅 教授正安文化特約老師,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習醫從醫30餘年,具有豐富的教學與臨床實踐經驗。多年沉潛醫易相通之道,著有《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講課旁徵博引,深受喜愛,曾榮登2009年全國醫學專業最受歡迎十大教授榜、2010年各省最受歡迎十大教授榜。想跟著潘毅老師學習《周易與中醫學》嗎?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了解詳情!——編輯:丁香——
推薦閱讀:

[6月11日更新]拿索絲Naxos COLLECTION 30CD (企鵝評鑒三星極品全收藏)[FLAC整軌][DM]
《中國國家地理》有哪些值得收藏的專輯專刊?
【健康】吃對了才能降糖!請收藏這張控糖食物表
?珍貴送福圖!(收藏)
UC頭條:這麼罕見的照片, 你見過幾張? (值得收藏)

TAG:收藏 | 方位 | 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