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警告使用抗生素五大誤區,整個療程「葯不能停」

抗生素就是消炎藥嗎?上次吃剩下的抗生素這次還能不能吃了?請看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倡導如何規範使用抗生素。

文/記者 白竟楠 圖文編輯/丁林

新媒體編輯/呂冰心

採訪專家>>>

鄭波(北大第一醫院抗感染科主任醫師 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田碩涵(北大第一醫院藥劑科主管藥師)

抗生素就是消炎藥嗎?上次吃剩下的抗生素這次還能不能吃了?請看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倡導如何規範使用抗生素。

△陳馮富珍女士在 「中國宣傳周」宣傳片中強調提高抗生素認識的重要性(來源:世界衛生組織)。點擊http://t.cn/RfC1M3U,觀看視頻。

規範使用抗生素,怎麼強調都不為過。上周是2016年世界抗生素認識周(中國),在11月15日由國家衛計委和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主辦的啟動儀式上,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出現在宣傳短片中,用非常嚴肅的語調和表情對濫用抗生素髮出警示,「抗生素耐藥性是人類需要面對的一個大問題,如果我們現在不解決它,我們所了解的現代醫藥的治療方法將失去效力。」WHO駐華代表施賀德博士、聯合國糧農組織駐中國和朝鮮代表馬文森、知名兒科專家張思萊和許多基層的醫護工作人員也都參與到中國宣傳片的錄製當中。

雖然人們對此問題已經有了一定認識,但並非對所有的使用規範都準確了解。啟動儀式上,北大第一醫院醫生為現場觀眾講解了抗菌藥物常見的使用誤區和正確的使用方法,並發放了《抗生素合理使用宣傳手冊》,希望每一位參與此次啟動儀式的人都能把正確使用抗菌藥物的理念帶回家,避免五大常見誤區:

△抗生素濫用導致的細菌耐藥性可能導致未來醫生「無葯可用」(來源:CFP)

1.抗菌葯不一定能治發炎

人們在身體發炎的時候,會習慣性地想吃抗菌葯——事實上,雖然「消炎藥」的確與「抗菌葯」有很大的重疊部分,但是二者不能等同。

發生炎症的原因有很多,不僅細菌感染一種。燙傷部位的局部滲出也會產生炎症(癥狀是局部軟組織淤血、紅腫、疼痛)。此外,其他炎症還有過敏反應引起的接觸性皮炎、藥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自身免疫引起的炎症等。抗菌葯僅用於細菌引起的炎症,其他炎症都不宜使用抗菌葯進行治療。

△不能混淆消炎藥與抗菌葯(來源於網路)

其實,抗菌葯本身並沒有消炎的作用。因為有些炎症是由細菌感染造成的一種反應,所以消滅細菌的同時會消除這類炎症。所以,只有因為「細菌感染引起發炎」時,應該根據醫生的要求使用相應的抗菌葯。

2.抗菌葯不能治病毒感染

們通常所說的感染,在醫學上被稱為「病原體感染」,病原體指的是可造成人或動物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真菌等。不同年齡段人群感染特定種類病原體的幾率是有差別的,成人與兒童的差異十分顯著。

另外,人體的每個器官都有可能發生感染,但發生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在身體不同部位的概率也是不同的。比如,上呼吸道感染以病毒居多,而尿路感染以細菌感染居多。不過,不能說發生在某種器官的感染一定是細菌或病毒感染,這需要通過輔助檢查才能確診。所以,如果感染髮炎,不能根據自己的經驗或者上網隨便查查就猜測是哪種感染,需要去醫院讓專業人士進行診斷。其實,僅憑癥狀是無法確認感染類型的,有時病毒感染和細菌感染所表現出的癥狀非常相似,例如扁桃體感染:病毒感染和細菌感染都可能引起發熱、咽痛等癥狀。

△流行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吃抗生素並不對症(來源於網路)

在診斷的過程中,醫生要結合病人描述的癥狀和輔助手段來確定是哪種性質的感染,最常見的輔助檢查是「血常規」。一般情況下,從血常規檢查中醫生可以看出:細菌感染造成白細胞指數升高、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C反應蛋白指標升高現象;病毒感染不會造成白細胞指數升高,但淋巴指數增高。

病毒的結構和細菌的結構是不一樣的。所以治療病毒感染要用抗病毒藥物,治療細菌感染要用抗菌藥物。發生病毒感染時如果錯用了抗菌藥物,不但起不到任何治療效果,反而會破壞正常菌群。此外,一些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 ,不需要用藥即能自愈(如病毒性感冒)。只有遇到如甲流這樣較為嚴重的病毒感染時,才需使用抗病毒藥物(當然,這同樣需要醫生來判斷)。

3.抗菌葯需要「對菌下藥」

細菌分為陰性菌和陽性菌,二者的區分由「革蘭氏染色檢驗」決定。這是一種化驗中使用的染色方法,因為不同種類細菌的結構不同,有的能夠被該方法染色而有的不能,所以利用該標準可以達到區分細菌結構的目的。

△金黃色葡萄球菌(革蘭氏陽性)的細胞壁染色後呈藍紫色,大腸桿菌(陰性菌)的細胞壁染色後呈紅色(來源:維基百科)。

如果藥物只能針對革蘭氏陽性菌,卻對陰性菌無效(或者反之),就被稱為窄譜抗菌葯,常見的窄譜抗菌葯有萬古黴素(只對革蘭氏陽性菌有效)。而左氧氟沙星這樣的廣譜抗菌藥物可針對的菌種就更多。

根據國家衛計委於2015年發布的《抗菌葯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臨床上應該根據感染病原菌的種類及葯敏試驗結果,儘可能選擇針對性強、窄譜、安全、價格適當的抗菌藥物。不是越貴的葯越好,也不是任何時候都選擇廣譜藥物——譜寬不代表藥性更強,「窄譜雖然『窄』,但是可能卻『有勁』」。

一般來說,使用廣譜抗菌葯的特殊情況有兩種:首先是病原菌不明確,醫生不能確定是陰性菌還是陽性菌感染時;其次是病人出現了混合感染(既有陰性菌感染又有陽性菌感染),這時可以使用廣譜抗菌葯同時對抗多個菌種。

△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譜各不相同(來源:梅斯醫學)

抗菌葯還被分為非限制、限制和特殊三個等級。非限制級抗菌葯是首選藥物,療效好、副作用小、細菌耐藥性小、價格低廉;限制級藥物是次選藥物,是那些雖然療效好但價格昂貴,或毒副作用和細菌耐藥性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的藥物;特殊葯指針對特殊耐葯菌(在臨床需要倍加保護,以免細菌過快產生耐藥性)的藥物或新上市的抗菌葯(其療效、安全性等臨床資料尚少)。

所以,抗菌葯的使用並不存在「哪個更好」這種說法,而是根據病人的需要來選擇藥物。

4.不與別人合用抗菌葯、也不隨便吃「上次剩下的」

就算分清了「陰陽」「寬窄」,不同種類的抗菌葯仍有許多差異,不能想當然地分別人的葯吃,或吃上次病好後剩下的葯。

其實,「抗菌葯不能與別人合用」並不是說別人吃剩下的葯自己不能吃,而是指別人的病症未必與自己的相同——即便是腹瀉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原因,病人不能「覺得」與他人的癥狀相同就用同種藥物,並認為會起到同樣的治療效果。

「不能用上次剩下的抗菌葯」也是同樣的道理。即便自己之前生了某種病,因吃了某種抗菌葯而好轉了,下次發生類似癥狀時仍然必須重新去醫院檢查,不能自己根據經驗推測「生病的原因相同」而使用剩下的藥物。

△對別人有效、上次有效的抗菌葯,不一定一直有效(來源:視覺中國)

使用抗菌葯時,藥物會隨著血液循環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不過各部位的積累濃度並不相同。比如治療泌尿系統細菌感染,所用的藥物經泌尿系統排出,所以尿中的濃度就會偏高。如果使用錯誤種類的抗菌葯,則有可能會對人體的其他部位產生影響。此外,在治療一種細菌感染疾病時,也不能在一個療程內隨意換著葯吃,這樣更容易導致細菌對多種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歸根結底,所有的抗菌藥物都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過期或用剩的藥物屬於醫療垃圾、不應該隨意扔掉,否則這些藥物會造成對環境的污染。雖然我國目前還沒有相關的藥物回收機制,但一些藥店已經設有藥物回收處,不妨送到那裡去。

5.「葯不能停」,抗菌葯得按整個療程使用

抗菌藥物使病人體內的細菌數量減少到一定程度以後,臨床癥狀會發生明顯緩解,這時病人會覺得自己好多了。有的人認為「抗菌葯要盡量少吃,吃多了會有耐藥性」,所以就在病情有所好轉的時候停止用藥。但是,如果在這時停止使用抗菌葯,病人體內剩下的那些沒有被殺死的細菌有可能會再繁殖起來,而這些存活的細菌產生耐藥性的可能性也更大。

抗菌葯的使用對細菌的生存和繁殖來說是一種不利的因素。脆弱的細菌會被殺死,但相對耐葯的細菌會在再次面對抗菌藥物時成為優勢菌群。可以說,細菌耐藥性是被「選擇」出來的,所以抗菌葯的使用(或選用)被稱為選擇壓力。如果病人用藥沒有滿一個療程,一旦病情複發,再重新開始吃同樣的葯時治療效果就會打折扣,因為再次出現的癥狀就是那些相對耐葯的細菌造成的。

所以,足療程用藥的目的就是要殺死體內所有的致病細菌,不讓它們有「起死回生」的機會。這不僅能避免病情複發,也能減少細菌耐葯的產生。

△何時開始吃藥、吃多久,都得根據療程嚴格執行(來源:視覺中國)

此外,抗菌葯不能當做預防藥物使用,因為我們無法事先知道即將會發生的炎症或感染是由哪種病原體引起的。同樣道理,如果感染已經痊癒,也沒有必要通過多吃兩天抗菌葯來「鞏固」治療,因為痊癒後病原菌都已經被殺死,不再需要藥物了。所以,何時要開始吃抗菌葯、吃多久,都得根據療程嚴格執行,因為醫生所指定的這些「療程」都有來自於循證醫學的依據。

TIPS:我們應該怎麼做?

● 遵醫囑。即使病情好轉,也使用完整個療程的藥物

● 因各種原因用剩的抗菌葯請主動送去回收處理

● 不要無處方自行購買抗菌葯,只有在經認證的專業醫務人員開具處方時才能使用抗菌藥物

● 不要強迫醫生給你開抗菌葯

● 明確說明自己的用藥情況與過敏史,這些對於醫生對病情的判斷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本文由北京科技報全媒體中心采編製作。轉載授權請下載「科學加」客戶端,在本文底部評論區留言申請同意,違者必究)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世界衛生組織 | 兒童:降低死亡率
世界衛生組織已公布:它是食品抗癌第1名,還能降脂、降壓、預防糖尿病...

TAG:抗生素 | 世界 | 衛生 | 誤區 | 世界衛生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