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原來老子也有老師

我們都知道孔子曾經請教過老子哲學和人生的重大問題,一般典故統稱為「孔子問禮」。在一些古代經典著作裡面,都提到了孔子問禮於老子。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老子也有老師的,只不過這個老師沒有像老子那樣出名,這個神秘人物是誰,需要我們揭開其神秘的面紗。因為老子是故事中間聯繫的紐帶,雖然大家都知道老子的簡介,但在這裡,為了敘述方便,我想還是想把老子的生平簡單說一下。?

老子(約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5世紀),字聃,名耳,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道德經》一書是對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影響最為深遠的著作。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貴柔」。?

下面我先來說一說古代經典中關於「孔子問禮」的記載,通過這些孔子與老子的對話,體會這兩位儒家宗師和道家始祖的人生哲學。?

一、儒對道,道更高?

我們先來看看幾部古代經典的記載:?

1.(漢)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2.《禮記·曾子問》?

曾子問曰:「葬引至於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孔子曰:「昔者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聽變。』既明反而後行。曰:『禮也。』反葬,而丘問之曰:『夫柩不可以反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已之遲數,則豈如行哉?』老聃曰:『諸侯朝天子,見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大夫使,見日而行,逮日而舍。夫柩不早出,不暮宿。見星而行者,唯罪人與奔父母之喪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見星也?且君子行禮,不以人之親痁患。』吾聞諸老聃雲。」?

3.《莊子》:?

第十三篇《天道》?

孔子西藏書於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孔子曰:「善。」?

往見老聃,而老 聃不許,於是繙十二經以說。老聃中其說,曰:「大謾,願聞其要。」孔子曰:「要在仁義。」老聃曰:「請問,仁義,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將奚為矣?」老聃曰:「請問,何謂仁義?」孔子曰:「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老聃曰:「意,幾乎後言!夫兼愛,不亦迂乎!無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無失其牧乎?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趨,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亂人之性也!」?

第十四篇《天運》?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老聃曰:「子來乎?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惡乎求之哉?」?

曰:「吾求之於度數,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惡乎求術哉?」曰:「吾求之於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然而不可者,無佗也,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於外,聖人不出;由外入者,無主於中,聖人不隱。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覯而多責。古之至人,假道於仁,托宿於義,以游逍遙之虛,食於苟簡之田,立於不貸之圃。逍遙,無為也;苟簡,易養也;不貸,無出也。古者謂是采真之游。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慄,舍之則悲,而一無所鑒,以窺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與、諫教、生殺,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變無所湮者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為不然者,天門弗開矣。」?

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播糖眯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夫仁義憯然乃憤吾心,亂莫大焉。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朴,吾子亦放風而動,總德而立矣,又奚傑然若負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為辯;名譽之觀,不足以為廣。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亦將何規哉?」?

孔子曰:「吾乃今於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雲氣而養乎陰陽。予口張而不能嗋,予又何規老聃哉!」?

子貢曰:「然則人固有屍居而龍見,雷聲而淵默,發動如天地者乎?賜亦可得而觀乎?」遂以孔子聲見老聃。?

老聃方將倨堂而應,微曰:「予年運而往矣,子將何以戒我乎?」?

子貢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聲名一也。而先生獨以為非聖人,如何哉?」老聃曰:「小子少進!子何以謂不同?」?

對曰:「堯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湯用兵,文王順紂而不敢逆,武王逆紂而不肯順,故曰不同。」?

老聃曰:「小子少進!余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黃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親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堯之治天下,使民心親,民有為其親殺其殺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競,民孕婦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則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變,人有心而兵有順,殺盜非殺,人自為種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駭,儒墨皆起。其作始有倫,而今乎婦女,何言哉!余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亂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其知憯於蠣蠆之尾,鮮規之獸,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猶自以為聖人,不可恥乎,其無恥也?」?

子貢蹴蹴然立不安。?

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跡,一君無所鉤用。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

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夫白鶂之相視,眸子不運而風化;蟲,雄鳴於上風,雌應於下風而風化;類自為雌雄,故風化。性不可易,命不可變,時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於道,無自而不可;失焉者,無自而可。」?

孔子不出三月,復見曰:「丘得之矣。烏鵲孺,魚傅沫,細腰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與化為人!不與化為人,安能化人!」?

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第二十二篇《知北游》?

孔子問於老聃曰:「今日晏閑,敢問至道。」老聃曰:「汝齊戒,疏{艹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擊而知!夫道,窅然難言哉!將為汝言其崖略。?

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而萬物以形相生,故九竅者胎生,八竅者卵生。其來無跡,其往無崖,無門無房,四達之皇皇也。邀於此者,四肢彊,思慮恂達,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

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聖人以斷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者,聖人之所保也。淵淵乎其若海,魏魏乎其終則復始也,運量萬物而不匱。則君子之道,彼其外與!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此其道與!?

中國有人焉,非陰非陽,處於天地之間,直且為人,將反於宗。自本觀之,生者,喑意物也。雖有壽夭,相去幾何?須臾之說也。奚足以為堯、桀之是非!果蓏有理,人倫雖難,所以相齒。聖人遭之而不違,過之而不守。調而應之,德也;偶而應之,道也;帝之所興,王之所起也。?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類悲之。解其天弢,墮其天袠,紛乎宛乎,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將至之所務也,此眾人之所同論也。彼至則不論,論則不至。明見無值,辯不若默。道不可聞,聞不若塞。此之謂大得。」?

看完原典,我們突然發現,裡面的故事記載有重合,這說明,孔子問禮於老子的故事有很多經典都記載了同一個故事,只不過語言敘述不同而已。?

【「孔子問禮」通解】?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准行。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見孔丘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後,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逗留數日。孔丘向老子辭行。老聃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虎吼雷鳴。孔丘佇立岸邊,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聞孔丘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問禮要點】?

1. 那些看似很聰明而能洞察人性的人,卻往往遭受迫害,甚至丟掉性命,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喜歡譏諷別人的是是非非;那些能言善辯而思維通達的人,卻經常遭致一些禍患,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喜歡曝光別人的不光彩的事情;作為兒子,千萬不要自以為自己很高明,要知道自己如何做一個兒子,作為國家的臣子,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應該高高在上,不把君王和其他人放在眼裡。?

2. 天和地沒有人推動它們,但是它們照樣每天轉動運行;太陽和月亮沒有人點燃它們,但是它們卻光芒四射;星辰沒有人排列它們,但它們卻排列得整齊有序;飛禽走獸沒有人創造它們,他們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的;這就是自然,何必勞煩咱們人類來做這些呢?咱們人類的生死榮辱,都是很自然的事情。遵循自然規律做事,國家就安定,人民就會幸福,何必整天去談那些仁義禮智信?恐怕整天對仁義禮智信津津樂道的,反而是違背人的本性了!?

3. 要把水作為我們的老師。你看我們人都往上走,但是唯獨水是朝下流;我們人都願意居住安全的地方,而水卻常常出現在險灘溝壑中;我們人都喜歡居住乾淨的地方,但是誰卻可以在污濁不堪的地方出現。水所能做的,我們人怎麼能與其比較呢?這就是最完美的境界。?

4. 龍乘著風雲可以上九天!我所見的老子,他是不是很像龍呢?學識淵博,高遠莫測,志趣高雅,深不可知;他好像永遠隨著自然的變化隨時在變化。?

二、老子也有老師的?

看完了孔子和老子的對話,是不是感覺很精彩?原來老子對自然、人生、社會、哲學認識得好深刻,連孔子這樣的聖人還要向老子請教問題,可見《論語》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確實有道理,何況是老子這樣的智者!?

那麼,老子這樣有智慧,他是天生聰慧嗎?當然不是,要是那樣的話,老子豈不成了他口中說的「道」了嗎?那也太厲害了!其實,老子的智慧也是有老師傳授的,然後自己慢慢積累,最後真的可以參悟天地真理,頓悟自然,成為真正的智者。下面我們看看老子向什麼高人學習了這樣的本領。?

在漢代經學家劉向的《說苑》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常摐有疾,老子往問焉。……張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齒存乎?』老子曰:『亡。」常摐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曰:『嘻,是已。』」?

講的故事大概是這樣:有一位老人叫常摐的生病了,他是一位道德高人,也是老子的師父。老子前去看病,問他:「先生的病已經很重了,難道您沒有什麼話要留給弟子們嗎?」 常摐聽到老子問起,便說:「你就是不問我,我也會告訴你的。」 老子一聽,便挺直腰板,說:「願先生教我。」 常摐說道:「我先問你,經過故鄉要下車步行,你知道這裡面的道理嗎?」 老子回答說:「我知道。經過故鄉要下車步行,不就是說要不忘記過去嗎?」 常摐聽了老子的回答,嘻嘻一笑,說:「你回答得對。我再問你,經過喬木的下面要快步走,知道這裡面的道理嗎?」 老子回答說:「經過喬木的下面要快步走,不就是說要敬重年長者嗎?」 常摐又嘻嘻一笑,說:「你又回答對了。」說著,他將口張開,指著口腔,向老子說道:「你看,我的舌頭還在嗎?」 老子回答說:「舌頭還在。」 「我的牙齒還在嗎?」 老子回答說:「你的牙齒都掉光了,沒有了。」 常摐便對老子說:「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嗎?」 老子突然明白了師父要講什麼,便恭恭敬敬地回答說:「我明白了,您要說的就是舌頭還在,不就是因為它是柔軟的嗎?牙齒沒有了,不就是因為它剛強的緣故嗎?」 常摐見老子領悟得如此迅速,非常高興,又嘿嘿一笑,對老子說道:「你講得非常對。天下的事理都在這裡面了,我再也沒有什麼可以告訴你的了。」?

關於「常摐」這個人還有點神秘感,乍一看這個名字,就有點怪,這麼起個這麼個名字,那個「摐」還那麼難認!後來一查唐代著名經學家顏師古的註解,才發現「常摐」這個人大家都比較認同是商朝的名相商容。《淮南子·繆稱訓》中也說:「老子學商容,見舌而知守柔矣。」但是我認為這也可能是個傳說,因為商容是商朝時期人,而老子是春秋時期人,時間相差甚遠。中國先秦的很多思想記載都有一些傳說的影子,比如三皇五帝的故事,再加上老子的思想僅僅留下《道德經》五千言,使其思想更有了神秘色彩,因此關於老子的故事也不例外。中華文化的一大特點就是文化的繼承性,就是說你的思想不是憑空而來的,是有前人的文化積澱的,尤其是中國的儒釋道三家的思想,更是如此,每一個時代都有那個時代的代表人物、代表思想,但是每個時代都和它的最初思想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老子求教於常摐和孔子問禮於老子,都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另外,宋代的著名詞人辛稼軒有一首詞也是寫老子的哲學思想的,姑且列在這裡,作為一個佐證:?

卜運算元·齒落?

【宋】辛棄疾?

剛者不堅牢,柔者難摧挫。不信張開口了看,舌在牙先墮。?

已闕兩邊廂,又豁中間個。說與兒曹莫笑翁,狗竇從君過。?

按:年老齒落,難免傷感。然稼軒卻能曠達為懷,出以戲謔調侃,實稼軒詞中之詼諧體。讀其《水調歌頭》(頭白齒牙缺),可知稼軒之曠達胸懷源自庄老,而讀「四十九年前事,一百八盤狹路」句,則亦有助於領略此詞齒墮舌在、剛摧柔存的人生寓意。?

剛硬的東西卻不一定不堅固,柔軟的東西反而不容易摧殘折斷。不信你張開嘴看看,人到老年的時候,舌頭在,但牙齒卻先掉了。嘴巴裡面已經缺了兩邊的大牙,又缺了中間的一個牙。這話說給你們聽,可不許嘲笑我,嘴裡那個豁開的狗洞等著你們從這裡鑽過去呢,呵呵。?

老子求教於常摐的「舌齒之辯」與孔子問禮於老子的「上善如水」的哲學思考真是如出一轍。也許《道德經》第四十三章給出了最好的答案:「天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 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聰明的老師下課後讓你滿腹狐疑
下犬式adho mukha ?vānāsana順位調整的幾個案例,老師和學生如何合作啟發精細的覺知
嚴老師談練氣功的三個要素——調心、調息、調形
老師,為什麼我練瑜伽腿會粗?

TAG:老子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