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處世雜集

處世雜集 作者:明·楊慎 楊慎,明代正德年間的狀元,在著名的「撼門事件」中,因年輕氣盛不懂「韜晦」,險些惹下了殺身之禍,後發憤研究韜晦之術,得以頤養天年,並有此奇書流傳於世,成全了眾多讀過本書的後來者。 導語 人們最熟知的莫過於《三國演義》中劉備種菜的故事了。看了本書才知道在韜晦術的行家高手中,劉備還很難榜上有名。韜晦術是所有謀學中最具實用功效的一門學問。翻開此書,讀者會發現,歷史上許多著名人物由於對「韜晦術」的疏陌,付出了極為慘痛甚至生命的代價;另一些人則由於對它的巧妙運用,不僅逢凶化吉,甚而獲得了出乎本人預料的成功。本書告訴你傳統謀學中最具操作性的方法,小用小成,大用大成。 韜晦術是天朝歷代智謀人士的枕箱秘笈,是他們求生存、謀發跡的法寶。儘管人們對它心悅誠服,細加揣摩,並在政治爭鬥、官場角逐以及日常生活中不斷運用,卻沒有人把它付諸筆端,寫成一部專著,大有「君子遠庖廚」的意味。這是因為封建歷史中講究的是「代聖人立言」,韜晦術因此有了「陰謀」的嫌疑。鑒此,楊慎生前把這部凝聚其心血的重要著作不收入自己文集的苦心, 就不難理解了。 隱晦卷一: 東坡曰:「古之聖人將有為也,必先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則萬物之情,畢陳於前。」 夫藏木於林,人皆視而不見,何則?以其與眾同也。藏人與群,而令與眾同,人亦將視而不見,與理一也。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人拔乎眾,禍必及之,此股今不變之理也。 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遠禍也。 榮利之惑於人大矣,其所難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雖出亢龍之勢而無悔。 中焉者,守之以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僅保無過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誅即廢,鮮又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貴為榮,卻不知富貴如霜刃;人皆知貧賤為辱,卻不知貧賤乃養身之德。 倘知貧賤之德,誦之不輟,始可履富貴之地矣。 書摘: 要想看清自己周圍的形勢,最好的辦法是躲在暗處。 保身的第一要訣是隱身,絕不能讓自己成為別人攻擊的靶子。 槍打出頭鳥,切忌比別人站得高。 以小人治小人固然未必好,但用小人的法術還治小人之身卻不僅有效,還且事半功倍。 要想出人頭地,就要先學會矮人一頭。 處晦卷二 夫陽無陰不生,剛無柔不利,明無晦則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廢。 合則收相生相濟之美,離則均為無源之水,雖盛不長。 晦者如崖,易處而難守,惟以無事為美,無過為功,斯可以免禍全身矣。 勢在兩難,則以誠心處之,坦然蕩然若無事然,勿存機心,勿施巧詐。方得事勢之正。 物非苟得則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當先患失,患失之謀密,始可得而無患,得而不失。 音大者無聲,某大者無形,以無形之謀諦有形之功,舉天下之重猶為輕。 事之晦者或幽遠難見,惟有識者鑒而明之,從容諦謀,收奇效於久遠。 禍福無常,惟人自招,禍由己作,當由己承,嫁禍於人,君子不為也。 福無妄至,無妄之福常隨有無妄之禍,得福反受禍,拒禍當辭福,福禍之得失尤宜用心焉。 書摘: 解除對手敵意的最好辦法是主動表示友誼,而且一定要讓對手篤信不疑。 偶爾做回小人也是保身之道。 鎮靜持重是處晦的必要手段,不能有絲毫的急躁心理。 如不想總是處於弱勢,示弱則是必須的。處晦方能向陽。 養晦卷三 夫明晦有時,天道之常也,擬於人事則殊難形辨。 或曰:「君子以自強不息,何用晦也?」此言雖佳,然失之於偏。 天有陰缺,世有治亂,事有可為不可為。知其理而為之謂之明智,反之則為愚蠢。 晦非恆有,須養而後成。善養者其利久遠,不善養者禍在目前。 晦亦非難養也,琴書小技,典故經傳,善用之則俱為利器。 醇酒醉鄉,山水煙霞,尤為養晦之爐鼎。 人所欲者,順其情而與之;我所欲者,匿而掩之,然後始可遂我所欲。 君子養晦,用發其光;小人養晦,冀逞凶頑。晦雖為一,秉心不同。 至若美人遭嫉,英雄多難,非養晦何以存身? 愚者人嗤,我則悅愚,悅其晦也。 愚如不足,則加以顛。既愚且顛,誰謂我賢?養晦之功妙到毫巔。 書摘: 「日用不足,月用有餘」。不在一事一處上見長,卻在每事每處上見長。這是古人治國的最高境界。 欲養晦先有韜,收斂自己的鋒芒,藏好自己的梭角,這是養晦的必由之路。 名與實相表裡,名者皮也;有名無實者凶,有實無名才吉。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養晦的最佳狀態。 謀晦卷四 若夫天時突變,人事猝興,養晦則難奏膚功,斯即謀晦之時也。 晦以謀成,益見功用,雖匪由正道,卻不失於正,以其用心正也。 謀晦當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 夫事有不可行而又勢在必行,則假借行之勢以明不可行之理,是行而不行矣。 破敵謀,挫敵鋒,勇武猛鷙成不如晦之為用。 至若萬馬奔騰,千軍圍攻,我困孤城,勇既不敵,力不相侔,惟謀惟晦,可以全功。 晦者忌名也,以名近明,有亢上有晦之虞。 負君子之重名,偶行小人之事,斯亦謀晦之道也。 已所不欲,拂逆則傷人之情,不若引人入晦,同晦則同欲,無逆意之患矣。 人慾不厭,拒之則害生,從之則損己,姑且損己從人,繼而盡攮為己有。 居眾所必爭之地,謀晦以全身,謀晦以建功,此又謀晦之大者也。 書摘: 有謀方能有勇、有謀方能出奇,謀是所有成功者的通行征,無謀則是所有失敗者的墓志銘。 晦非素有,則以謀成。 小事小節往往是大事大節的關鍵。 你能滿足別人需要,別人才會滿足你的需要。 勸諫如同治病,對症下藥才能收到預期效果。 權力永遠是雙刃劍,使用不當便會自受其禍 詐晦卷五 詐雖惡名,亦屬奇謀。 孫子曰:「兵不厭詐。」施之於常時,人亦難防。 運詐得理,可以成晦焉。 直道長而難行,歧路多而憂亡羊,妙心辨識,曲徑方可通幽。 詐以求生,晦以圖存。非不由直道,直道難行也。 操以詐而興,莽以詐得名,詐之為術大亦,雖賢人有所不免。 厭詐而行實,固君子之本色;昧詐而墮謀,亦取譏於當世。 是以君子不喜詐謀,亦不可不識詐之為謀。 人皆喜功而諉過,我則攬過而推功,此亦詐也,誶得功而無過。 君臣之間,夫婦之際,盡心焉常有不歡,小詐焉愈更親密,此理甚微,識之者鮮。 詐亦非易為也,術不精則敗,反受其害,心不忍不成,徒成笑柄。 書摘: 使詐,使奇都是兵法中的正道,在非常情形下,使詐既是方不得已的最後一招,效果往往也能好得出人意外。 小人使詐謂之奸,君子使詐謂之權。 詐如果只是一種手段,無可非議,但如果是一個人的性格,就很可怕了。 詐而後復歸中正,如君子使詐無窮,必殃其身。 避晦卷六 易曰:「趨吉避凶。」 夫禍患之來,如洪水猛獸,走而避之則吉,逆而迎之則亡。 是故兵法三十六計,走為最上策。 避非只走也,其道多焉。最善者莫過與晦也。擾敵、惑敵,使敵失覺,我無患焉。 察敵之情,謀我之勢,中敵所不欲,則彼無所措手矣。 居上位者常疑下位者不忠,人之情不欲居人下也。遭上疑則危,釋之之道謹忠而已。 如若避無可避,則束身歸命,惟敵所欲,此則不避之避也。 避不得法,重則殞命,輕則傷身,不可不深究其理也。 古來避害者往往避世,苟能割捨嗜欲,方外亦別有樂天也。 避之道在堅,避須避全,勿因小緩而喜,勿因小利而動,當執定深、遠、堅三字。 書摘: 忍辱方能負重,許多時候,忍辱是眾多賢人成就大業的先決條件。 忍表面上看很窩囊,實際是柄無往而不利的武器,運用好這柄利器,便能建功名,取富貴,甚至得天下。 小人往往比君子更能忍辱,但卻是無恥,事情雖相近性質卻截然相反。 古有避事者,也有避世者,專看事與世的兇險程序。 心晦卷七 心生萬物,萬物唯心。時世方艱,心焉如晦。 鼎革之餘,天下荒殘,如人患贏疾,不堪繁劇,以晦徐徐調養方可。 至若天下擾攮,局促一餘,舉事則力不足,自保則尚有餘,以晦為心,靜觀時變,坐勝之道也。 夫士莫不以出處為重,詳審而後決。出難處易,以處之心居出之地,可變難為易。 廊廟樞機,自古為四戰之地,躋身難,存身尤難。 惟不以富貴為心者,得長居焉。 古人云:「我不憂富貴,而憂富貴逼我。」人非惡富貴也,懼富貴之不義也。 興利不如除弊,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無事者近乎天道矣。 書摘: 要對付一個人,就要先想法讓他驕傲,驕傲就會變得很愚蠢;因為一個既愚蠢又驕傲的人是最容易被打倒的。 不要僅僅看到小人的無恥,要戰而勝之,更要看到他的才能。 義重於生,捨生可也;生重於義,全生可也。 大智若愚,但一定要讓人發現這種智,否則就只能是愚蠢了。 魚不可脫離水,龍不可脫於淵,人不可脫離權。 用晦卷八 制器畫謀,資之為用也,苟無用,雖器精謀善何益也。 沉晦己久,人不我識,雖知己者莫辨其本心。用晦在時,時如駒逝,稍縱即逝之矣。 欲擇時當察其幾先,先機而動,先發制人,始可見晦之功。 惟夫幾不易察,幽微常忽,待其壯大可識,機已逝於九天,木不可尋矣。 是故用晦在乎擇時,擇時在乎識幾,識幾而待,擇機而動,其惟智者乎? 周世宗斬將立威·慕容垂擇機興燕·查容假醉避禍·陳樹屏片言解紛·仇鋮的叛中之叛·劉秀用晦成帝業 養晦只是一種手段,奮發其威才是目的,養而不用就不是韜晦,而是隱逸了。 時機的把握是最重要的,早則火候不到,前功盡廢;遲則機會喪失,悔亦無及。 事事要為自己留後路,也要為別人留後路。 為人處世應自省 欲成就大事,須熟人情事故; 欲成就好事,須合天理人心。 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人無背後之毀; 使人有乍處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 入安樂之場,當體患難人景況; 居旁觀之地,務悉局內人苦心。 天欲禍人,先以微福驕之; 天欲福人,先以微禍儆之。 臨事須替別人想, 論人先將自己想。 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 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 人之謗,能辨不如能容; 人之侮,能防不如能化。 處處見人不是,諸惡之根; 時時省己不是,萬善之門。 忍辱多力 一、忍力最大 世間最大的力量是「忍」 ,忍的力量勝過一切拳頭刀槍。任何力量在忍者的面前,都要甘拜下風。所以,《羅雲忍辱經》說:「忍之為明,愈於日月。龍象之力,可謂盛猛,比之於忍,萬不如一。七寶之耀,凡俗所貴,然其招憂,以致災患;忍之為寶,終始獲安。布施十方,雖有大福,福不如忍。」 又《法句經》說:「舍恚行道,忍辱最強。」 二、忍的真義 忍辱,是對無端橫逆能不以忿怒心迎之,而不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因此,能忍的人並不是懦夫,是勇敢的,有力量的。忍是一種認知、承擔、處理、認同、負責、犧牲、定力。忍是一種大勇、大無畏、大智慧。經典中關於忍辱的闡釋很多,例如《賢劫經》所載,就有一百種之多。《優婆塞戒經》說:「忍有二種: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飢、渴、寒、熱、苦、樂,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聞、智慧、正見無謬,忍佛、法、僧、罵詈、撾打、惡口、惡事、貪、嗔、痴等,悉能忍之;能忍難忍,難作能作,名出世忍。」簡單的說,忍有四種真義: 一、遭惡罵時默而不報:以沉默折服惡口。 二、遇打擊時心能平靜:以心平氣和贏千秋事業。 三、受嫉恨時以慈對待:以慈悲心消弭懷恨嫉妒。 四、有毀謗時感念其德:以感念恩德彰顯道德涵養。 三、忍辱的方法 據《瑜珈師地論》載,忍辱含不忿怒、不結怨、心不懷惡意等三種行相。在佛法中的「忍」是很高的菩薩道。如寒山大師說:「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佛遣教經》說:「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以,我們要想為未來的佛教、未來的眾生擔當重任,就要先學忍耐。你能把忍的功夫做到多大,將來的事業就能成就多大。那麼,要如何忍呢? 忍,不要用力,要用力去忍的忍,是不會長久的。有力者,「先忍之於口」,不在語言上和人計較;「再忍之於面」,臉上沒有不悅的表情;「後忍之於心」,以慈悲心、平等心包容怨恨、差別。所以,忍辱者能增長其力,養成平等互融之心境。 四、忍辱的功用 忍辱的功用有四: 一、忍辱能息怨: 《出曜經》說:「不可怨以怨,終已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來法。」人能於橫辱之來,全以慈愍行之,不為所動,惡自息滅,如火燃虛空,薪盡火息,虛空不壞,是故忍辱者能感化一切惡人。護《賢德經·羼提波梨品》載,過去久違劫時,印度波羅奈國迦葉王在位,有仙人羼提波梨居住山林,修忍辱行。王因女色故,截斷仙人手足、耳鼻等,仙人忍之,並悲愍發願成佛後先度王等,王遂懺悔而供養之。因此,「忍者無怨,必為人尊」。 二、惟忍辱可怙: 世間上,「忍」是眾生唯一的依怙。《羅雲忍辱經》說:「世無所怙,惟忍可恃。忍為安宅,災怪不生;忍為神鎧,眾兵不加;忍為大舟,可以渡難;忍為良藥,能濟眾命;忍者之志,何願不獲!」 三、忍辱得眾善: 忍辱是一種陰德,可以增長福報。《大集經·月藏分》載: 忍為世間最,忍是安樂道,忍為離孤獨,賢聖所欣樂, 忍能顯眾生,忍能作親友,忍增美名譽,忍為世所愛, 忍得富自在,忍能具端正,忍能得威力,忍照於世間, 忍得諸欲樂,忍能成工巧,忍力降伏怨,及以除憂惱, 忍得好容色,忍能具眷屬,忍招諸勝報,忍能趣善道, 忍得人樂觀,忍能得妙好,忍能息諸苦,忍得壽命長, 忍能息諸怨,不害於眾生,忍能離偷盜,忍能舍淫慾, 忍能止妄語,兩舌綺惡言,忍能除貪嗔、及離邪見意, 忍力成施戒,精進及禪那,般若波羅蜜,能滿此六度。 四、忍是菩提因: 忍辱不只可以培養世人的品格,而且也是成佛的重要法門。《羅雲忍辱經》說:「吾今得佛,諸天所宗,獨步三界,忍力所致。」又《優婆塞戒經》說:「我身若被截斫分離,不應生嗔,應當深觀往業因緣,當修慈悲,憐憫一切,如是小事不能忍者,我當云何能調眾生?忍辱即是菩提正因,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忍辱果。我若不種如是種子,云何獲得如是正果?」 忍辱有如是功德,故《四十二章經》云:「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無怨,必為人尊。」 忍 心 煉 性 一代聖僧廣欽上人的開示 痛到腸斷能耐得過 苦到舌根能吃得消 煩到心亂能忍得住 困到絕望能行得通 屈到氣憤能受得起 怒到髮指能息得平 恨到切齒能消得散 急到燃眉能定得安 喜到滿意能沉得下 話到唇邊能停得下 財到眼前能看得淡 色到情動能脫得開! 那摩阿彌陀佛! 那摩廣欽上人! 正己律人百箴參考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論語·公冶 長》 我不願意別人加在我身上的事物,我也不願把它強加在別人身 上。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自己想樹立的也幫助別人樹立,自己想達到的也幫助別人達到。 ●己所不欲,豈可嫁禍於人。——《南史·隱逸傳》 自己不願接受,怎能把禍患轉嫁給別人。 ●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禮記·中庸》 不願意別人施加給自己的事情,也不要施加給別人。 ●利居眾後,責在人先。——唐·韓愈《送窮文》 有好處要在眾人之後,盡責任要在別人之先。 ●捨己從人,最為難事。——宋·朱熹·呂祖謙《近思錄》卷五 捨棄自己以跟從他人,這是最難做到的事。 ●律己是以服人,量寬是以得人,身先是以率人。——宋·林逋 《省心錄》 嚴格要求自己,能服人;寬宏大量,能得人心;自己帶頭,能 率領別人。 ●寵利無居人前,德業毋居人後。——明·洪自誠《菜根譚》 在名利上不要處在別人的前頭,在道德修養上不要落在別人的後頭。 ●奪利爭名,甘居人後。——明·張岱《自為墓志銘》 對於爭名奪利之事,甘心情願居於別人的後面。 ●先人而後己者安,適己而勞者危。——明·方孝孺《倚席銘二 首》 先為他人後為自己的人得平安,只顧自己舒適而使別人勞累的 人易招禍。 ●責己則改短,論人則取長。 責備自己就改正自己的缺點,議論別人就汲取別人的長處。 ●自明然後能明人。——宋·陸九淵《陸象山語錄》 一個人有自知之明才能夠認識別人。 ●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聖賢地位。——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 用責求別人的心責求自己,寬恕自己之心去寬恕別人,不怕達 不到聖賢的地步。 ●寧人負我,無負人,此待己之道也。——元·張養浩《牧民忠 告》卷下 寧可別人對不起我,我不能對不起別人,這是對待自己的原則。 ●念己之短,好人之長,近仁也。——唐·馬總《意林·法法》 常常想到自己的短處,喜歡別人的長處,這就接近仁愛了。 ●接物見霽月光風,持身則嚴霜烈日。——宋·劉克莊《劉應龍 監察御史制》 待人接物要象雨後明月和初晴的風那樣柔和,要求自己要象嚴 寒霜雪和烈日那樣嚴厲。 ●律己宜帶秋風,處事宜帶春風。——清·張潮《幽夢影》 約束自己最好象秋風一樣嚴肅,處理事情最好象春風一樣溫和。 ●損人即自損也,愛人即自愛也。——清·黃宗羲《宋元學案》 損害別人,就是損害自己;愛護別人,就是愛護自己。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清·汪琬《送張牖如之任南寧序》 嚴格要求自己,寬宏地對待別人。 ●居心要寬,持身要嚴。——清·申居鄖《西岩贅語》 心胸要寬廣,對己要求要嚴格。 ●能敬之人,時時見得自己不是;不敬之人,時時見得自己 是。——清·陳確《書示仲兒》 能恭敬謹慎的人,時時能看見自己的缺點;不恭敬謹慎的人, 時時只能看見自己的好。 ●言人之惡,非所以美己;言人之枉,非所以正己。——《孔 子家語》 說別人的壞話,並不能表現自己的好;說別人的過錯,並不能 表明自己對。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唐·韓愈 《原毀》 古時的君子,他們要求自己嚴格而全面,對待別人則寬容而簡 約。 ●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 唐·林逋《省心錄》 用責求別人的態度責求自己,過失就會減少;用寬恕自己的心 寬恕別人,交往就會保全。 ●行己莫如恭,自責莫如厚。——唐·李翱《答朱載言書》 為人處世一定要恭敬,要求自己一定要嚴格。 ●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宋·朱熹《宋 名臣言行錄》 即使是最愚蠢的人,在指責別人的時候就會顯得明智;即使是 聰明的人,在原諒自己的時候就會顯得糊塗。 ●稱人之善而咎己之失,從人之長而明己之短。——明·王守仁 《教條示龍場諸生》 稱讚別人的優點,責備自己的過失;學習別人的長處,察知自 己的短處。 ●平生只會量人短,何不回頭把己量?——明·佚名《增廣昔時 賢文》 一輩子只會計較別人的缺點,為什麼不回頭看看自己有什麼缺 點呢? ●樂言己之長者不知己,樂言人之短者不知人。——明·劉基 《郁離子·自瞽自聵》 喜歡講自己長處的人其實是不了解自己,喜歡講別人短處的人 其實是不了解別人。 ●恩若己出,怨將歸誰。——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 別人得到的恩惠都象自己給予的,那麼別人的怨恨該歸罪於誰 人? ●怨人不如自怨,求諸人不如求之己。——《文子·上德》 埋怨別人不如責備自己,求別人不如求自己。 ●無求方覺人情厚,克己始知世路寬。——清·陳介祺《聯句》 人沒有過多慾望時自然會覺得世上充滿人情味;能夠剋制自己 時就感到人生道路很寬廣。 毋以己之長,而形人之短;毋以己之拙,而忘人之能。——明 ·洪自誠《菜根譚·概論》 不要以自己的長處跟別人的短處作比較;不要因為自己笨拙而 妒忌他人的才能。 ●人之有善,若己有之。——宋·鄧牧《名說》 別人有長處,就好象自己有這些長處一樣。 ●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呂氏春 秋·先己》 想要超過他人,一定首先要克服自己的缺點;想要批評他人, 一定首先要評論自己。 ●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漢·馬援《誡兄子書》 為別人的憂慮而憂慮,為別人的快樂而快樂。 ●記人之善,忘人之過。——《三國志·蜀書·秦宓傳》 記住別人的優點,而要忘記別人的過失。 ●記人之功,忘人之過。——《漢書·陳湯傳》 記住別人的功勞,忘掉別人的過錯。 ●記人之長,忘人之短。——唐·張九齡《敕渤海王六武藝書》 記住別人的長處,忘掉別人的短處。 ●君子揚人之善,小人揚人之惡。——唐·吳兢《貞觀政要·公 平》 君子讚揚別人的優點長處;小人則傳布別人的缺點過錯。 ●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荀子·不苟》 推崇別人的美德,宣揚別人的優點,並不算是阿諛奉承。 ●以人之長補其短,以人之厚補其薄。——漢·劉向《說苑》 以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以別人的淵博彌補自己的淺 薄。
推薦閱讀:

鬼谷子處世絕學:人不要被金錢打敗,讀懂六條金律讓你告別貧窮
為人處世的藝術
人情練達 處世圓通
碎碎心語:飽經世故的人深諳逆境,寬以處世
【處世寶典】精闢!深奧的人際關係原來如此

TAG:處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