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三、四年級古詩教學微探

古詩文作為中華文化中的一顆明珠,在中國文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學習古代詩歌,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燦爛的歷史文化,積累文學語言,塑造人文素養,提升對於語文學習的熱情和興趣。而古詩教學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語言文字上看,小學階段的古詩採用的是文言文,具有韻律節奏強、文言詞較多、思維跳躍性大、意蘊較深的特點,教學中如何正確把握教學深度就需要教師根據教材細心斟酌。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於詩歌「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像,領悟詩文大意。」的要求,教師並不需要將指導學生去詳細剖析詩句意思,體會古詩中字詞的含義,理解文言詞語古今意義的作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對於小學中段學生而言,他們的認知層次較低,缺乏足夠的抽象思維能力,而古詩所敘述的內容距離我們今天的時代較為久遠,他們對於詩歌的時代背景及其作者人生經歷缺乏認識和了解。因而,指導學生學生對於教材中古詩詞中表達的內容與作者情感的理解、體會和感悟,自然就成了教師在古詩教學中主要解決的教學任務。

一、明確目標,「不求深解」。

從「課標」對古詩教學的要求可以看出,小學階段古詩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誦讀和積累,同時在此基礎上達到對詩歌情感的初步理解。而第二學段三、四年級需要精講的古詩詞有二十篇:

《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後雨》、《小兒垂釣》、《詠柳》、《春日》、《遊子吟》、《乞巧》、《嫦娥》、《題西林壁》、《游山西村》、《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獨坐敬亭山》、《望洞庭》、《憶江南》、《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漁歌子》。

對於這些詩歌,多為朗朗上口的名篇,學生比較喜歡學習。但是,相當一部分詩歌理解起來需要有適當的情境和獨特的情感體驗。在實施「新課標」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摒棄過去的古詩教學中那種逐字逐句分析解釋,全文白話翻譯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形式不僅讓詩歌的韻律情感全部蕩然無存,同時對於字詞的過分強調令學生的學習壓力陡增。由字詞入手而非情感體驗的教學也讓整首詩歌支離破碎,喪失了原有的意境,不僅嚴重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也影響了學生對於古詩學習的興趣,甚至產生了厭煩的情緒,是一種效率較低的教學形式。因而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可以放開手來,讓學生由誦讀而會意,只需做到「不求甚解」或「不求深解」即可,對於古詩內容及其深刻的「興觀群怨」的理解,則不必要求學生去深究明了。在古詩教學中教師需要明確的是,只要能夠從整體上對詩歌的情感有所體悟,了解作者創作的背景,能夠結合自己的理解展開想像即可,這也符合了小學生的認知水平。

二、重視預習,了解背景。

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通過多媒體創設不同的情境,利用學生的形象思維,針對詩歌表達的內容人為地創設出一種虛擬的情感體驗,雖然利用了圖片、聲音,甚至場景再現,但並沒有抓住關鍵,幫助學生體會詩人的「有感而發」,以及詩歌中各種「意象」的表達效果。其實,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讓學生做到「知人論世」,在預習中去探究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而教師在布置預習時,可以把詩人深入地介紹給學生,讓學生有目的地去探究詩人的情感「緣何而發」,了解詩人的創作風格以及在文學史中的地位。這樣,教學中才可以實現跨越歷史,幫助學生去觸碰詩人的心靈,感受他們的悲喜歡愁,從文字中展開想像,真正的領悟詩文大意而非通過文字直白翻譯。例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小學階段學到他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和《題西林壁》就是兩首風格不同的寫景詩。前者寫於作者相對年青意氣風發之時,因此寫起景物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把西湖比作美人,用優美的文字讚美了眼前所觀之景;而後者則寫於詩人中年以後,全詩重於說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文字間充滿了哲思理趣。可以說,每一首詩都是與作者自身的經歷密不可分的,而作者的思想又無法掙脫「社會」這個大背景。只有去感受作品的創作背景,把作品放在當時的背景之中去理解,才能更好地體會詩歌的意蘊,教學也會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

重視在古詩的預習中充分了解作品、詩人背景的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養成查閱詩歌資料的習慣,具備掌握查閱詩人的生平、了解寫作個性特點、感受古詩時代背景的能力,實現自主學習,為理解詩文大意奠定基礎。同時,預習時從詩歌題目、和作者入手去理解,可以幫助學生整體感知全詩的情感基調,更加自然地展開想像,形成良好地審題能力。由此看來,在三、四年級的古詩詞教學伊始,教師要重視預習,指導學生了解詩歌和詩人背景,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


推薦閱讀:

必背古詩 -- 王之渙《登鸛雀樓》
描寫月亮的詩句 古詩大全
古詩詞閱讀教學的「四步曲」
古詩 / 七言絕句_七言絕句大全
古詩名句

TAG:古詩 | 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