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定中國生育政策
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過往20年來,中國人口統計和預測存在顯著偏差,生育水平被嚴重高估,而人口結構的少子化和老齡化趨勢則被顯著低估。這種偏向嚴重誤導了對人口形勢的正確把握,也貽誤了及時應對的決策。
當前,中國迫切需要解決兩大問題:一是澄清以往多年的生育率及當前生育水平到底有多高;二是在此基礎上,重估未來人口發展前景,並制定恰當的對策。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以往類似研究雖然很多,但由於對人口發展的真實狀況缺乏正確的體認,難以做出更具前瞻性的預測與決策研究。
人口形勢存在嚴重誤判
以往十多年,中國總和生育率一直低於1.5,不少年份甚至連1.4都不到。但是,有關政府部門卻堅持1.8的總和生育率口徑,並據此制定人口發展戰略和規劃
2011年公布的最新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公眾和決策者對人口形勢存在嚴重誤判。
20年前,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就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此後繼續走低。近15年來,生育率一直低於1.5。也就是說,一對夫婦終其一生只生育1.5個孩子。
據2011年世界人口數據表,當前中國的生育率位居世界低水平前列:既低於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1.7),也低於生育率最低的歐洲(1.6)。在全球十個人口大國中,中國的生育率僅僅略高於日本(1.4)。如此低的生育率表明,未來中國每代人口將比上一代縮減25%。
雖然早在20年前中國就已跨入了低生育率時期,然而,整個社會對如此重大變化卻認識不足,決策者的認知仍滯留在高生育率時期。於是,當歷次全國人口調查不斷揭示出極低生育水平時,人們卻不敢相信,難以接受,總是用嚴重的出生漏報加以解釋。
然而,證明出生漏報的人口估計卻大多並無確鑿證據,有些甚至存在著明顯的方法和邏輯錯誤。比如,2006年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抽樣調查結果發布後,曾掀起「生育反彈、形勢嚴峻」的風潮,但是,此後的實證研究發現,此次調查發現的「較高生育率」其實是因為該調查樣本嚴重偏差所致。
近20年來,歷次人口調查均反映中國人的生育水平極低。「六普」結果再次確認,以往十多年,中國總和生育率一直低於1.5,不少年份甚至連1.4都不到。但是,有關政府部門卻堅持1.8的總和生育率口徑,並據此制定中國的人口發展戰略和規劃。
這導致對中國人口形勢的判斷存在著嚴重偏差,生育水平被顯著高估,而人口結構的少子化和老齡化趨勢則被明顯低估。「六普」結果表明,中國人口的增長遠低於以往官方預估的水平,而少子化和老齡化的發展則顯著超出了以往預估。
「六普」數據展示了中國最新的人口年齡結構,鐫刻著以往人口發展過程的諸多信息。從「六普」結果看,自1997年起,中國年出生數已降至1600萬以下,個別年份甚至只有1400萬左右。這意味著,以往國家統計公報的人口出生數明顯偏高。
舉例而言,1994年-2005年,國家統計公報的合計出生數為2.21億,但根據「六普」結果推算出的結果僅有1.90億。也就是說,這12年間,官方統計公報累計高報出生3100萬,平均每年高報259萬,平均高報率為16.3%。
2006年後,國家統計公報的人口數據才有明顯改善。
但是,高估生育率和出生數等問題在各種規劃和預測中依然極為普遍地存在著。儘管這些預測和規劃一再被調查數據證明有誤,卻從未得到澄清。這種高估生育率的偏向,至今仍然主宰著對當前人口形勢的判斷。
比如,「十五」人口規劃時,主管部門預測的2005年總人口為13.31億,但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取得的總人口結果卻只有13.08億,規劃預測數比實際總人口數高出2300萬。同樣,按「十一五」人口規劃,2010年總人口13.60億,然而「六普」結果顯示,2010年底中國只有13.40億人,規劃多出了2000萬人。
上述兩個五年人口規劃預計,中國人口年均遞增1000萬。但是,這種情況根本沒有出現,實際上,中國每年平均僅增加600萬人而已。受官方統計口徑的影響,前些年絕大多數人口研究依然傾向於高估生育率。危險的是,這種偏向持續了近20年,至今仍未得到糾正。
2011年「六普」結果揭示出少兒人口比例已經低到16.6%、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高達8.9%
高估生育率必然高估出生數,進而嚴重低估人口結構的少子化和老齡化。
近20年來,官方高估了3000多萬的出生人口。這不僅導致兩個人口五年規劃嚴重落空,而且激勵主管部門用主觀猜測但實際並不存在的出生人口,從統計上「緩解」中國人口的少子化和老齡化程度。
2007年,具有權威影響的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成果出台。這個研究同樣高估了1990年以來的生育水平和出生數,因此導致其預測的少兒人口比例比實際情況偏高2個百分點。以此為基礎做出人口預測,從一開始便已註定存在嚴重偏差。
當2011年「六普」結果揭示出少兒人口比例已經低到16.6%、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高達8.9%時,人口學家和官方都倍感意外,很難理解中國人口怎麼一下子就「老」了。實際上,中國人口多年維持著極低的生育率,必然導致這種結果。如果不是此前過分的統計調整,老齡化早就會暴露出來。
比如,「十五」人口規劃按1.8的生育率假定,預測2010年老年人口比例不到8.2%,而2007年的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預測的老年人口比例甚至更低。這就表明,由於以往人口估計和預測否認極低生育率的現實,因而嚴重脫離了實際。
如果人口預測在規划起始年份即在主要指標出現如此顯著的偏差,那麼,其對更遠未來的預測結果便更不可靠了。「六普」結果同時表明,以往盛傳的30%的出生漏報率純屬以訛傳訛。但這種高漏報的間接人口估計卻由於被人口主管部門採信和發布,得以廣為傳播,左右社會輿論。其結果是,基於虛假預設而構建的人口圖景,掩蓋了事實的真相,嚴重干擾了人口和生育決策。
以往的人口研究,由於基礎數據和假設存在嚴重問題,造成了方向性的誤導,不僅未能及時揭示本世紀中人口發展的主要問題與任務,反而有意無意地拖延新的應對決策,不斷加深趨勢性的主要人口矛盾。
20多年來,中國一直沒有解決的另一問題是,究竟穩定在什麼樣的低生育水平為好。人口原理告訴人們,如果一國人口長期維持2.1的總和生育率不變,那麼該人口最終將不增不減,動態穩定。因此,2.1的總和生育率被稱為世代更替水平,這又是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前提。
中國人口和計生部門長期堅持中國生育率為1.8。看起來,這隻比世代更替水平低了0.3,但是,如果長期維持1.8的生育率,中國人口將以每117年減少一半的速度遞減。此次「六普」顯示的1.5的總和生育率,又比官方口徑低了0.3。在1.5的生育率下,結果將是中國每54年人口減少一半。0.3的生育率誤差,就像射擊時槍口偏了毫釐,但後果相差極大。 重定中國生育政策 本文來源於 財新《中國改革》 2012年第4期 出版日期 2012年04月01日 | 評論(15) 單頁閱讀 當前中國人口的最大風險已不再是總量失控,而是過度的少子化和老齡化。人口政策調整的重心應是儘快有效提高生育率 財新《中國改革》 特約作者 郭志剛 遲20年放開生育不行維持當前極低生育率的時間過長,將會使中國每100名勞動人口需要負擔114個老人和小孩 「六普」結果警示人們,必須重新反省那種主張「把1.8的低生育率再維持20年-30年」的政策建議。 以往20年來,中國的生育率遠低於人們的認識與估計,這更加劇了人口結構的少子化和老齡化,人口結構變得更加畸形。如果把這種過低生育率再維持20年-30年,將對未來中國人口發展產生更大的危害。 上述政策建議的著眼點是在短期內控制人口規模,卻忽視了生育率過低將導致人口結構過度少子化和老齡化的風險。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政策建議的視野僅限於本世紀中葉,前瞻性嚴重不足。 1950年-1990年間,中國經歷了三大出生高峰。這三大高峰期,年出生規模均在2000萬以上。今後40年內,這些人群將陸續邁入老齡階段。這將導致死亡率大幅提高,人口總量轉而迅速縮減,養老負擔將急劇增大,並日漸凸顯。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重度期會出現在2050年後。屆時,1950年-1990年期間出生的人口全部進入老齡階段。也就是說,未來中國總人口峰值已經限定,更重要的是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即將到來的人口負增長。 在可見的未來,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勞動力將由兩部分出生人口組成:一部分是1990年-2010年的出生人口,這些人口的數量已成定局。但是,這一群體的絕對數量被嚴重高估了。另一部分則是未來的出生人口,其數量是可變的,到底多少,要取決於未來生育政策如何調整。 也就是說,2010年以後出生的人,正是中國進入重度老齡化後的主要勞動力。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總趨勢不可逆轉,然而延緩並控制老齡化,仍然是可有作為的。如果對當前過低生育率無動於衷,追求人口越少越好,必將危及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中國人口的主要癥結是生育率過低,根本出路是有效提高過低生育率。 以往政府主管部門多專註於嚴控生育率,對提升生育率,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上,幾乎都是空白。其他國家其實也並沒有成功的經驗。如果不能有效提高生育率,到21世紀末,中國總人口可能僅為8.5億,但是,為此付出的代價將是劇烈的老齡化。 基於「六普」結果的多方案人口測算表明,中國儘快把生育率提至接近更替水平,是更優的選擇。即使這樣,中國總人口峰值也不會超過15億。但這樣做的好處是,未來老齡化程度將得到相當程度的緩解。 其實,總和生育率越接近更替水平,未來社會總撫養比的峰值(老年人口與少兒人口加總後占勞動年齡人口的比例)就會越低。因此,中國決策者面臨著嚴峻的選擇,到底是要刻意追求人口儘快縮減還是要盡量避免該結果發生。 如果推遲30年再提高生育率到更替水平,該方案雖可取得更低的總人口峰值。但是,維持當前極低生育率的時間過長,將會使中國在老齡化最嚴重的時期恰逢極為嚴重的社會總負擔。到時候,每100名勞動人口需要負擔114個老人和小孩!這是基於人口統計學的預測,並非危言聳聽。 重定中國生育政策 本文來源於 財新《中國改革》 2012年第4期 出版日期 2012年04月01日 | 評論(15) 單頁閱讀 當前中國人口的最大風險已不再是總量失控,而是過度的少子化和老齡化。人口政策調整的重心應是儘快有效提高生育率 財新《中國改革》 特約作者 郭志剛 重新釐定人口決策只有在當前儘早增加出生人口,到本世紀中葉,才能有效緩解嚴重的老齡化。否則,勢必讓40年後的社會總負擔雪上加霜 以往,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反對儘早提高生育率,說是在老齡化過程中再增加出生,將會使家庭和社會背上「兩頭沉」的負擔。 實際上,一國人口要不至最終消亡,那麼,或早或遲都必須把生育率恢復到並保持在世代更替水平上。也就是說,長期看,中華民族延續的必要條件是平均一對夫婦生兩個孩子。顯然,這種「兩頭沉」的負擔或早或遲必須要背,不可迴避。 如果人們在老齡負擔尚不太重的時候推諉這副「兩頭沉」的擔子,未來勢必在老齡負擔更重的時候被迫多方鼓勵生育。 多年來,人口研究與官方宣傳的偏向使所謂「兩頭沉」問題被嚴重誇大了。其實,只有在當前儘早增加出生人口,到本世紀中葉,才能有效緩解嚴重的老齡化。如果把提高生育率推遲到更晚,勢必貽誤政策調整的時機,讓40年後的社會總負擔雪上加霜。 目前出生的女性人口即是未來的育齡婦女。如果維持極低生育率過長,亦將導致屆時育齡婦女人數過少,即使提高生育率,也不能有效增加出生人數。此外,如果極低生育率固化為一種社會習俗,提升生育率的困難和代價將會比現在更大。 由此可見,推遲放開生育的方案根本不可行,中國應該立即放開生育。 中國總人口規模很快將轉變為下降趨勢。而且,中國人口將不可逆轉地在21世紀末減少數億人。同樣不可逆轉的是,未來人口老齡化來勢兇猛,老年人口比例和人口總撫養比將達到史無前例的程度。 因此,進入21世紀後,中國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由人口總量問題轉向人口年齡結構問題,也可以說是人口從過快增長轉向過快縮減的問題。 人口發展的特點是周期長、慣性大,必須及早認識到人口發展階段的變化,並認識到人口主要矛盾的變化,然後據此確定人口政策調整的目標和重心。 展望未來,中國面臨的最大人口風險已不再是總人口失控,而是過度的人口少子化和老齡化。這個新的人口風險,正在挑戰中國人口的長期均衡發展,正在挑戰國民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正在危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現代轉型。 在此形勢下,中國必須儘快有效提高生育率,緩解未來可見的人口老齡化。但是,如果繼續忽略人口少子化和老齡化這個真正的人口風險,採取無所作為的態度,甚至採取相反對策去加劇上述矛盾,必將鑄成歷史性的錯誤。 郭志剛為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推薦閱讀:
※毛主席關於人多力量大,鼓勵生育的人口政策真的錯了嗎?
※為什麼中國不要求考試後才有生育資格?
※「嬰兒潮」到底咋回事兒啊?
※法定婚齡降到18周歲真能解決生育率低的問題?
※你,為什麼不要二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