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性 | 「別人家的孩子」不值得效仿

  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別人家的孩子」是大多數孩子成長曆程中的夢魘,但又是許多父母數落自己孩子碎碎念的「緊箍咒」。所謂「別人家的孩子」,說起來大凡就是那些不用父母操心,輕輕鬆鬆就能取得優異成績,考取名校的「學霸」們。

  問題是,那些動不動就念叨「緊箍咒」的父母們有沒有想過,「別人家的孩子」真的就值得自己的孩子效仿嗎?起碼前不久發萬言文引起輿論小小熱議的北大畢業生王猛(化名)恐怕就不會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效仿。

  王猛因為與父母的衝突,12年春節沒有歸家,6年前就在社交網路上拉黑父母,上個月更是發表萬言長文歷歷吐槽父母的百般不是。說起來,王猛應該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他的學習不僅沒有讓父母操過心,他父母甚至不支持他選擇更好的學校,不支持他參加能夠帶給他成就感的奧數比賽。但是,「別人家的孩子」王猛輕輕鬆鬆就以四川省某市的理科狀元的身份考取北京大學,畢業後又爭取到去美國留學的機會。

  其實,不僅王猛這樣的「別人家孩子」不值得效仿,父母嘴裡碎碎念的所有「別人家的孩子」都不應該讓自己的孩子去效仿。道理其實很簡單,如果父母總是碎碎念「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孩子是不是也可以碎碎念「別人家的父母」?每個孩子都有著與其他孩子不同的特質、稟賦,都是獨一無二的。任何時候將一個孩子橫向與其他孩子比較,並以其他孩子為評價標準都是不恰當。

  不知道如果真的有孩子依葫蘆畫瓢用父母碎碎念「別人家孩子」的方式來用「別人家的父母」來評價自己的父母,有多少父母能夠心平氣和感到激勵?從心理學角度,恐怕大多數父母被自己的孩子用「別人家的父母」如王健林、馬雲來評價、要求,能夠體會和感受到的更可能是惱羞成怒吧。

  將心比心,當自己的孩子被要求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並以此作為評價和要求時,孩子感受到的也不可能是激勵,而只能是挫敗感和無助感。「別人家的孩子」的成績好、聽話、乖巧不過是看得到的優勢,所比較的恰好是自己的孩子的劣勢。從心理學角度,任何社會比較處於劣勢,都會帶來自尊受挫,成人是這樣,孩子更是如此。換言之,總是碎碎念「別人家孩子」的父母不啻是親手挫敗和消磨自己孩子的自尊感,而一個低自尊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比高自尊的孩子面臨更多的風險,並會導致更多的行為問題,加倍地讓父母「操碎了心」。

  喜歡碎碎念「別人家的孩子」的父母,如果真的想要激勵自己的孩子,那麼就有必要學會用正確的方式,起碼用不會挫敗孩子自尊感的方式。

  那麼該怎麼做?其實也不難,就是換一種心態和方式,將批評換成賞識。太多父母習慣性地用批評的方式對待孩子,做對了理所應該,一旦做錯就批評和指責。換一下,孩子做錯了多鼓勵,做對了不吝惜給予孩子讚賞。同時,將與「別人家的孩子」橫向比較的不合理方式,改變為與自己孩子過去進行縱向的比較,發現和肯定孩子的點滴進步。

  要知道,絕大多數孩子都是平凡的孩子。既然平凡,那麼做父母的應該讓自己的孩子的成長曆程交織更多快樂和自信,而完全不必在不斷的挫敗感中艱難跋涉。父母的使命,概括起來就一句話: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別人家的孩子」?Who care!


推薦閱讀:

如何讓孩子遠離脆弱的心理
忍無可忍,能不能打孩子?(下)
你們如何看待「打罵」孩子這件事?
孩子取名,一定不要用這30個已經爛大街的名字!不然孩子會怪你
糊塗妻子不知孩子爹是誰

TAG:人性 | 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