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萬涼山彝族人怎樣在都市生存? | 彝族人在東莞(上)

30萬涼山彝族人怎樣在都市生存? | 彝族人在東莞(上) 作者:郭睿| 2016-07-18 16:39| 來源:破土工作室 打工生活 摘要:涼山彝族人在家鄉和珠三角的經歷顯示他們的狀態一直在貧困與被殘酷剝削之間轉換。在經濟下行的時候,難以拿到工資和男工找工作難又為他們製造了新的危機,他們的遭遇成了貧困地區外出打工的農民工處境的縮影。

在珠三角地區務工的彝族人數在15萬以上,而實際情況可能是兩倍。他們多數來自四川涼山,由工頭和工廠直接簽用工合同,負責管理工人的,也是彝族工頭,及其手下。以工頭為紐帶的批量用工模式,即領工制,構成了彝族這一少數族群在製造之都的獨特生態。

30萬涼山彝人的珠三角化生存

東莞又一個彝族火把節結束了,彝族工頭們發起,彝族「歌王」也來捧場,一千多人參加演唱會,極盡熱鬧。

贊助演唱會的是一家叫「錦煌源」的勞務派遣公司。每年在東莞都有彝族人火把節活動,臨近東莞的惠州,逐步「繼承」製造業重鎮位置,也舉辦了第一屆火把節。

在東莞,彝族工頭有大大小小數百個,他們多數來自四川涼山,也有部分來自雲南。早年自己到珠三角打工,覓得商機,回老家帶更多的人出來。工人和工頭結成半依附關係,工頭和工廠直接簽用工合同,把彝族工人批量送入,工廠按月把工資打到工頭賬戶中,工廠和工人並不發生直接聯繫。負責管理工人的,也是彝族工頭,及其手下。

以工頭為紐帶的批量用工模式,即領工制,構成了彝族這一少數族群在製造之都的獨特生態。

沙馬立沙的姐夫馬海尼莫,就是彝族工頭之一。與同家支的人合夥開的勞務公司在東莞鳳崗鎮,跟一家電子廠長期合作。每個月15號是廠里發工資的日子。沙馬立沙拎著兩個灰色塑料袋,上面寫著「中國建設銀行」,走進廠區宿舍。袋子里裝著一捆捆碼好的現金,有68萬,是廠里兩百多彝族臨時工四月份的工資。沙馬來東莞鳳崗鎮一年,跟著姐夫馬海尼莫生活,都住在廠里宿舍。

宿舍為十人間,下工時間,工人和小工頭陸續趕來,領取工資。

馬海尼莫跟這家電子廠合作了四年多,發工資一直很準時,每個月15號打到他的賬戶上,然後跟銀行預約時間取錢。18號取了錢,就去廠里發工資。今年形勢不如去年,彝族臨時工少多了,去年每月工資沒有低於八十萬的,多的時候一百一十萬。這間廠的工人總數是一千多,比高峰期少了一半。

尼莫穿著白色T恤,印著大片橙色花紋,是彝族圖案,意為吉祥祝福。這個圖案的T恤只做了兩件,只他一人有,為了顯示作為公司老闆的「與眾不同」。而十年前的馬海尼莫,還只是普通工人。

「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今年就不好做了。」

走出涼山

彝人勞務公司的招工廣告

關注彝族務工問題的學者黃岩,從四川駐廣東辦事處的官員那裡獲得的信息顯示,在珠三角地區務工的彝族人數在15萬以上,而實際情況可能是兩倍以上,即30萬。以東莞為中心,向深圳、惠州等地發散。馬海尼莫自己估計,在東莞,七八萬彝族人是有的。

馬海尼莫的老家在涼山喜德縣。較為公認的學界觀點是,彝人群體是由距今六千至七千年前,一支南遷的古羌人,融合金沙江南北的眾多土著部族之後逐漸發展而來。歷史漫長,人群衍生出不同支系和方言,被官方統稱為彝族。

四川涼山州便是彝族主要聚居區之一,位於川滇交界,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自治州。大眾的模糊印象中,這裡偏僻閉塞,經年窮困。470萬人口中,半數是彝族人,境內7萬餘平方公里幾乎都是山地,平均海拔2000~2500米,州轄17個縣市,國家級貧困縣佔到11個。涼山東、西、南三面被金沙江環繞,北以大渡河為界,封閉王國自成一體。

外界想像中,這是片被毒品和艾滋病侵擾的土地,充滿火把節與百褶裙的風情,古老奴隸制度的神秘。時不時見諸媒體的,是寫出「最悲傷作文」的孩子,翻越「天梯」上學的孩子,現代工廠里的稚嫩面孔。山地產出有限,外出務工成為主要收入來源,輸出地也以廣東為主。

尼莫不是最早的彝族工頭。他生於1981年,父母在鎮政府工作,比起很多只能吃土豆的同齡孩子,已算環境很好。儘管如此,尼莫還是只念了中專。2004年,尼莫離開家鄉,出來打工。他出來之前,被送到涼山農校去培訓,學習法律知識,一切由扶貧辦統籌,「國家出路費」。現在已經沒有了。彝人由親戚朋友介紹,跟著工頭出來,向工頭借路費。

沙馬立沙則是因為姐夫的關係,才離開普雄。他記得小時候上學走山路的艱辛和只能吃土豆的苦。感嘆現在生活好,小時候做夢都沒有想到。出來學會了上網,會用辦公軟體,不用在一線干力氣活,直接做管理,「還是社會上好」。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過上沙馬立沙的生活。尼莫所在的馬海家支,在東莞有一千多人,一年聚一次。工頭有五十多個,餘下的自然是靠流水線的重複勞作來吃飯的普通工人。

有資料可查的彝族工頭始於90年代末,腦子活絡的彝族人從四川、雲南老家帶人出來,到珠三角等地做工,從工人的工資里抽管理費。彝族人維繫生存的家支制度與現代工廠結合,在珠三角生根發芽。2008年,新的勞動合同法通過,正式明確了勞務派遣公司的註冊條件和法律地位,彝族工頭有了合法依託,發展蓬勃。

尼莫開始帶工是2009年,最初只帶幾十個,由村人頭人介紹,也是親戚朋友。2011年,他開始跟這家電子廠合作,自稱幸運,遇到「好廠」,工資發得及時,合作穩定。通常能送進去三四百人,今年少了,也有兩百多。全公司的工頭加一起,帶一千多人。簽合同時工廠給出的工資一般是每小時11塊,公司抽五角,工頭抽五角,是「管理費」。

管理就是早晨上工前十分鐘訓話,遵守廠規廠紀,禁止喝酒打牌,好好上班。平時工人家裡有事,也會跟尼莫借錢,發了工資再還,去小賣部買東西可以賒賬,發工資時直接從尼莫這裡扣,工人也會把存下的錢委託尼莫寄回老家。

發工資這天人人高興。同樣來自普雄鎮的阿洛里古莫打算跟丈夫一起辭工回家,也坐在尼莫的宿舍里聊天。她的工種是質檢,進車間之後腳就腫了起來,一直沒消,不知道為什麼。

里古莫30歲,有三個孩子,最大的9歲,最小的3歲,丟在家裡給爺爺奶奶帶。這個月她跟丈夫一共領了5800塊錢,因為訂單少了加班就少,工資也跟著少。里古莫不太滿意。丈夫跟班長處不來,經常吵架,總是丈夫挨罵。索性辭工不幹。快六點半了,要去車間上工,沙馬在一旁叫她,要遲到了!她起身向車間跑,腳一崴一崴。

也有人出來了就再也回不去。尼莫說起自己帶的一個工人喝了酒,從樓上摔下去,死了。那是2012年。事發那家電子廠不大,一共60多工人,彝族工人有40多個。死者的親屬從涼山老家趕來,幾十號人直接找到廠方,向工廠討要幾十萬賠償。而廠里定的說法是「非工傷死亡」,認為自己沒有責任,只肯賠三萬六。

當地政府,勞動局,司法局,村委會,維穩中心一起協商這個事情。尼莫出面協調,不能得罪廠里,也要安撫彝族同鄉,處理不好,以後沒得工人帶,跟工廠合作也難。最後廠里賠了13萬,事情平息。

這是尼莫第一次遇到人命案。問他緊張嗎,他說不緊張,該怎麼辦就怎麼辦。


推薦閱讀:

最炫民族風系列(一)——彝族
在這裡,我要罵一部分彝族人
愛上彝族漆器
涼山彝族畢摩預測文化(上篇)
《我的聖途》:傳奇尋夢路,彝魂永不逝

TAG:生存 | 彝族 | 東莞 | 都市 |